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25.04 KB
- 文档页数:8
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4分)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根据汉字写拼音。
干sè_____ 分qí______ jiàn_____赏吝_____啬2. 根据课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②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③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④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⑤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⑥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⑦《次北固山下》写时序更替,蕴含生活哲理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风起因:趁,乘;差可拟.拟:相比B. 入门不顾.顾:回头看;不亦说.乎说:高兴C 下车引.之引:拉;与友期.行期:约定D. 饭.疏食饭:吃;三军可夺.帅夺:改变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你觉得整个世界都背弃了你时,请相信,她只是背过身去,酝酿一个更美的拥抱。
B. 他向她无力地挥了挥,她明白无情病魔就要夺走了他的生命,这挥手就预示着诀别。
C. 大雨淅淅沥沥,一直下个不停天色渐渐变暗,朦朦胧胧,雨点看不见,也数不清。
D. 读书自然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间的千滋百味,不过,有时不求甚解也是特定的情境下可以选择的一种读书方法。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B.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以“语录体”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菡萏(hàn)枯涸(hé)分歧(qí)地毯(tǎn)B。
感慨(gǎn)刹(shā)酝酿(niàng)那(nà)偌大(ruò)C。
竦峙(sǒng)贮蓄(zhù)须臾(xū yú)碣石(jiéshí)D。
攲(qī)倏斜(shū xié)憔悴(cuī)论语(lún yǔ)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各得其所花枝招展咄咄逼人喜出望外B。
絮絮叨叨恍然大悟模模糊糊翻来覆去C。
繁花嫩叶小心翼翼呼朋引伴美不胜收D。
苦心孤诣洗耳恭听不求深解鸦雀无声3.在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一位哲人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一部书:“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再寂寞,贫困时便不贫困,苦恼时有,挫折时有,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
”A。
只有鼓励方向安慰B。
只有鼓励安慰方向C。
只要方向鼓励安慰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
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B。
去年,这里发生了大约里氏7.0级左右的地震。
C。
为应对南海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派出3艘海洋执法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护渔任务。
D。
为不断提高全区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XXX举行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XXX。
B。
“天净沙”是曲牌名,《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XXX。
“秋思”是题目。
C。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XXX,著名现代作家。
原名XXX,字舍予,北京人。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戏剧《茶馆》等。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7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花苞(bāo)娇媚(mèi)诱惑(huò)彩棱镜(lèng)B.睫毛(jié)掩饰(shì)高邈(miǎo)绿茵茵(yīn)C.莅临(lì)吝啬(lìn)干涩(sè)淅淅沥沥(xī)D.粗犷(guǎng)静谧(mì)晒干(shài)咄咄逼人(duō)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超市大优惠活动正式开始了,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拥进去。
B.时间就像小河里的水,不断向前,永远也不回头。
但小时候老觉得时间过得慢,迫不及待地想长大。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叫我们很难接受。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A.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B.“小明,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妈。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D.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下列说法不恰当一项是()(2分)A.朱自清《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内容。
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B.《观沧海》是东汉未年曹操写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C.《雨的四季》既写了北方的雨,又写了南方的雨。
D.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唐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宋词。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
B.市教育局推动的“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附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确凿(záo)干涩(shè)匿笑(nì)花团锦簇(jǐng)B.贪婪(lán)粗犷(kuǎng)呻吟(yíng)踉踉跄跄(liàng)C.笃志(dǔ)坍塌(tān)收敛(liǎn)煞有介事(shà)D.热忱(chén)戳坑(chuō)敧斜(jī)拈轻怕重(zh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3分)A.宿儒决别嫉妒人迹罕至B.豌豆荫蔽鄙薄饥肠辘辘C.菡萏草垛酝酿翻来复去D.莅临莲篷竦峙威风凛凛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A.班主任刘老师根据竞选的同学的特长安排班干部,让他们各得其所。
B.历史上曾经人来人往的丝绸之路,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C.胡双钱以他“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打造极致”的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D.人群中挤攘了一下,一个梳着童花头的男孩子跑过来,煞有介事地把一块钱放进了捐款箱。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B.对于名家的作品,我们不仅要品其神,还要观其行。
C.读了此文,我懂得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
D.通过老师的讲解,使他终于明白了写作文的技巧。
5.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春日踏青,青芜如毯,;夏日听雨,雨声淅沥,;秋日看花,花叶相辉,;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A.③④②①B.④③①②C.④②③①D.③①④②6.请从备选事物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仿写一句话,句式不限。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指定位置。
一、文言文(共27 分)(一)默写(12 分)1.默写(1)_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5)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6)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交替,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元曲,回答问题(4 分)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断肠人”的意思是。
3.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曲子在布局上特点显著,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作者自己,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既有他的眼中所见,也有他的经行地和所骑所感。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总括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曲子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作者将自己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三)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11 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一、积累运用(共32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兴化的秋天不像是豪爽粗犷的大汉,更像是一个极富耐心又极具慧心的女子,将竹蓄了一个夏天的灵秀悄悄地化成甘醇如酒、厚重温暖的秋韵。
所以每到秋天,水乡人对秋的期盼就油然而生,他们会用高妙、深远的秋韵纯净灵魂,使每一个秋都成为生命中一次弥足珍贵的守候。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
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
B。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C。
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发生。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
加强课间纪律的巡查工作,是为了避免学生伤害事件不再发生。
B。
通过他的讲解,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C。
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D。
一个人能够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惯。
4.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A。
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此句中的“一群黄蝴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这句中的“小山”会说话,用的是拟人)C。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自然”是个多义词,在这句话中,用的是“理所当然”的义项)D。
道路虽然挫折,但不要退缩,没有什么羞涩的,坚定地迈出自己的脚步,只要学会坚强,生活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坚强”和“坚定”是一组同义词,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搭配,后者常和“性格”搭配。
)5.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分,每空1分)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XXX生残夜,XXX入旧年。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直挂云帆济沧海,▲,若出其中;▲,若无其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题(附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确凿.(záo)感慨.(kǎi)罕.至(hàn)花团锦簇.(cù)B.尴尬..(gān gà)倜傥.(dǎng)威慑.(shè)煞有介.事(jì)C.须臾.(yú)踉.跄(liáng)屏.息(bǐng)鸦.雀无声(yā)D.诅.咒(zǔ)呆.板(dāi)贪婪.(lán)恍.然大悟(huǎng)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严峻深沉诩诩如生迥然不同B.遇昧落后和协一致真率粗犷C.渴慕异常炉火纯青幽默诙谐D.饱蘸浓情无限欢悦真情实义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谢天谢地,这些家伙终于赶来了,众人如卸千钧重负....,长长吐出一口大气。
B.那清风碧波,像是从天上,从地下,从四面八方,从我的五脏六腑....间一起涌过。
C.从高塔往下望,整个城市的风光一目了然....,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D.科学家们借此机会还将了解如果彗星碎片与地球发生类似的碰撞,将会有怎样惊心动魄....的后果。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5、下来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B.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C.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D.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写诗,还要注意节奏,诗歌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汇总)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哺乳(bU).称职(ch©ng)惩戒(ch6ng)畏罪潜逃.(qidn)B.蜷伏(qudn)•废墟(xU)•纯粹.(cui)惊慌失措•(chud)C.拼凑(cdu).倜傥(tdng).菜畦.(qi)人声鼎沸.<dlng)D.荫蔽(yin).粗犷(gudng)酝酿(lidng)淅淅沥沥(11)•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凝望繁密轰轰烈烈垂垂暮老B.笼罩颤抖淅淅沥沥査言观色C.懊丧遗撼时隐时现身漂异乡D.架接褪尽祸不单行荒草萋萋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湛蓝的海,洁白的云,时尔有儿只海鸥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 • • •B.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育有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可惜我知道的太迟了。
• • • •C.多年来,老校长为了这群孩子成长,起早贪黑,处心积虑,他的功劳不能忘记。
♦♦♦♦D.到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张晓亮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 •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没有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B-在元旦晚会上,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
C.通过这次内容丰富的展览,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放学了,大家过马路时要注意安全,防止不发生事故。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B.每一朵盛开的花乂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C.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D.“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嚥。
6、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如果说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如果说命运是那浑浊的污流,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如果说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如果说命运是那貧癖的土地,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c①沃野千里②繁花似锦③碧波荡漾④星光灿烂A.①®®④B.③®①@C.②©④①D.②©①®7、默写。
(1)春天像小姑娘,,笑着,走着。
(朱自清《春》)(2)曹操《观沧海》中极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壮阔气势的诗句是:(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以大景与小景互相映衬,写出了江面的开阔。
(4)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O(5)古诗中,“月”常被诗人用作寄托思念朋友情感的载体。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 ” 0二、文言文阅读。
(15分)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您人以舟構为拯為之,谓之竞渡。
义曰:五日投角爽⑤以常屈原,恐为絞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时气以日食状闻。
太后诏血问所食多少.琼对未如所况七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太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貧好学,常燎尊麻炬笛,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覚夏读,常恐所见不博。
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
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
儿童有遥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⑮。
'是为大雨之兆④。
”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
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
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
⑤角黍:即粽子。
⑥黄琬:人名。
⑦琼:人名,即黄琼。
⑧太尉:官职名。
⑨诏:召见。
⑩况:比方。
⑥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
⑫燎:燃烧。
⑬炬:火把。
⑭祈:乞求。
⑮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
⑯兆:预兆,征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谓之竞渡谓:.(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何:(3)从夕达旦旦:.(4)是为大雨之兆是:.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行者休于树(《酵翁亭记》) B.骈死于槽栃之间(《马说》)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公与之乘,战干长勺(《曹刿论战》)3.把卜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4.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5.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行走在岸上的鱼蔡楠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
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
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
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純澄明的白洋淀水呢?曾儿何时,那里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橙密匝匝的水草, 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明!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莘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
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鍵,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鯉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
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而且它们再也忍受不了近期污水中毒的折磨,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
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
黑涛翻腾’白浪逬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
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红鲤的美丽,并渴望用她作为诱饵捕猎更多的美味。
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
老黑将红鲤俘获并将其放在洞口旁边,在周围安排了多个看守和猎手。
红鲤不肯“出卖”无辜的生灵,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M粼粼的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
红鲤坚强地忍受着严酷的身心折磨,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
为逃避渔人的捕杀,它们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
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绕开看守,轻甩尾鳍, 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
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
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
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
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漁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黒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
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
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
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就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
白觥将红鯉托进了荷花淀。
白缝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
红鲤慢慢复苏了。
荷花淀里多了两个生死相依的朋友。
红鲤红,白鍵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
红鯉和白縫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徊。
白籠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 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
一个午后,白縫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
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只又一只鱼义,快活地畅游、嬉戏。
他们来到了一个细R而幽谖的港汲间。
这时一只哒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鍵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岡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
白鮭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tl睹了白鍵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
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
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 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
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
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
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踉头。
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
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
(有删改)1.小说为什么以“行走在岸上的鱼”为题?2.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答出两条理由)3.试就这篇童话形式的小说所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4.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简要评价。
2、大师治学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
这一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
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
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
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
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
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
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 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
林语堂“相面打分” 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