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17.86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类型1.课程的经典界定:①课程即学习的科目:六艺e。
g。
其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只关注教学的科目,不评价学生的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逻辑,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及所学知识对于学生个人的意义。
②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所有教学活动为目标服务e.g.③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目标、内容、评价e.g。
④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杜威e。
g。
以儿童为中心这种课程观将课程的重心由学科和教师转移到了学习者身上,实现了课程本质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⑤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做中学e.g.活动产生经验,经验依赖于活动,儿童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者在活动中的各种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做中学”是儿童获得经验的主要方式.⑥hh2.课程组织形态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2种分类①主体与客体(学科与儿童)②分与合3.学科与儿童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①学科课程(知识为核心):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如语文、算术、历史、音乐等)②经验课程(儿童为核心):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的特点/优点:[1]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基点[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3]经验课程中,学习者的需要、动机、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其智力的发展同等重要,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4]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③hh4.分与合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①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②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5.课程功能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艾斯纳教授: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三种课程类型:①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即官方规定的外显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的教育影响。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本章学习目标1.描述课程的内涵和定义;2.理解课程的类型;3.解释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特征与要素;4.能分析现实中幼儿园课程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具有初步地分析实际中幼儿园课程的意识与能力。
第一节课程概念与类型本节学习目标:1.描述课程的内涵和定义;描述课程的内涵和定义;2.理解课程的类型;2.理解课程的类型;3.能分析案例中课程的各种类型。
对知识、学习、幼儿发展秉承的观念不同,对课程的认识也不同。
一、课程的定义(一)课程是教学科目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西方: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辩证法(七艺)基本观点:是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或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课程是科目,是教材,是系列学习材料)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
强调知识体系的严密性、逻辑性、完整性。
评价:1.关注系统知识学习,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
2.关注认知学习,不关注发展。
3.关注关注间接经验,不关注直接经验和体验。
4.关注教师的教,不关注学生的学。
(二)课程是教与学的计划基本观点:课程是教学计划20世纪50年代流行。
课程是教育的蓝图和方案。
表现形式有: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包含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解决问题:力图纠正经验说的过于宽泛。
教材矢之过窄。
优点:强调了教育目的性、计划性,便于课程的组织与评价,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不足:忽视了课程的灵活性。
强调静态设计,忽视动态设计及实施。
(三)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获得的一系列经验。
由“学科”和“教师”转到“学习者”身上。
20世纪20年代受杜威影响。
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课程是经验的改造”“做中学”“教育是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复杂发展过程。
”“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者知识各个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一、重难点解析主题词:课程的多元定义;一元化课程;多元化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要素;游戏;教学;日常生活活动(一)课程的定义1.课程即科目将课程定义为学科科目(或领域),即主要讨论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如科学、数学、语言等)。
认为课程即学科科目(或领域),就会注重学科科学体系,会依据科学和学问的逻辑,并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征和认识水平编制成一定体系的教材,让学习者进行“系统的”学习。
这种课程通常表现为各科目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材等。
我国幼儿园过去普遍实施的分科课程(语言课,常识课,计算课,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即是认同这种定义的表现。
2.课程即经验课程还被从广泛的意义上定义为学习者的经验,即课程被认为“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所获得的一切经验”,而不是学科科目群。
以经验的维度界定课程,起源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i他主张“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个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
”这种观点即强调从教材转向个人,认为唯有儿童实际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经验,才能称为儿童学习到的课程认为课程即经验,就会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就会“以开发与培养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突出地将生活现实和社会课题,或者说是以社区、经验、活动、劳动等等作为内容编成,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
经验课程的基本着眼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动机为教学组织的中心。
”现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经常讲的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就是属于这种经验课程。
3.课程即目标还有一种观点将课程界定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从这种维度来界定的课程“并不关心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中将要做什么,而关心的是作为其行为结果——他们将学到什么(或将能做什么)。
课程关心的是结果,而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
幼儿园课程第一节幼儿园课程概述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主导的定义是活动论.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不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而是以充分发展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潜能为目的,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2、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3、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特点: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三、课程的要素:要素:幼儿园课程目标、幼儿园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
四、幼儿园常见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
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活动课程:通过心里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强调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来组织课程内容。
核心课程:围绕社会问题来组织内容,目的在于通过课程使幼儿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对生活的适应性。
艾斯纳的三种类型:显性课程、隐形课程、悬缺课程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内涵:就是幼儿园课程力图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
2、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
3、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就目前而言,教育界对课程目标的来源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
比较认同的依据有三个方面: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
就幼儿园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来看,主要有对幼儿的研究(幼儿园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职能是传递社会文化)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体系、结构、层次。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幼儿园课程的含义:
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③: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专门设计与开发的课程,它所面对的是
二: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
①:基础性与启蒙性
②:全面性与生活性
③:整合性④: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⑤:潜在性
三:幼儿园课程类型:
①: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常规课程或正式课程):是指明确、事先安排好的课程。
隐性课程(潜课程、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无策划、没有书面文本,一种非正式的课程。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知识点提示】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概述【重、难点提示】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定义二、课程理论第二节幼儿园课程概述一、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二、幼儿园课程的要素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的基础【知识点提示】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重、难点提示】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流派与幼儿园课程二、心理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一、经济与幼儿园课程二、政治与幼儿园课程三、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第三章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知识点提示】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活动;教学与幼儿园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幼儿园课程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重、难点提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幼儿园课程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第一节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活动一、对游戏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作用的理论研究二、游戏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三、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对游戏的界定第二节教学与幼儿园课程中的教学活动一、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对教学的界定二、对教学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作用的理论研究第三节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一、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二、游戏与教学的结合三、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第四节幼儿园课程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选择和组合二、在幼儿园课程编制中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第四章幼儿园课程的编制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编制模式一、目标模式二、过程模式三、实践模式四、批判模式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一、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从一般到具体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及其表述三、课程的各种目标取向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互补四、幼儿园课程编制中目标的设置第三节幼儿园课程内容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取向二、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理三、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原则与方式四、幼儿园课程编制中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第四节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取向二、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因素三、对幼儿园课程实施取向的权衡第五节幼儿园课程的评价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要素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取向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四、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模式五、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第五章西方当代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第一节当代西方著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一、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二、当代西方著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第二节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一、未来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挑战二、西方国家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第六章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知识点提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当代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向【重、难点提示】当代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第一节当代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一、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二、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第二节当今我国幼儿园改革的主要动向一、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二、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是幼儿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幼儿教育实践常以课程为核心展开,幼儿教育改革也常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第一节课程的概述课程来源涉及面宽广。
勒威(Arieh Lewy)在其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列举了影响课程的14种因素1:教育思想;法律因素;教育心理学;认知因素;U形行为发展对课程研制的影响;课程政治学;课程政策运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因素;知识的急增;个人的知识;知识工艺学与课程理论;课程政策学;课本的影响;性学的影响。
正是因为课程来源广泛,因此,人们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也不能达成一致,甚至认为“课程是一个用得很普遍但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
2.一、课程的词源课程一词起源于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race-course)。
在学校教育中,其原始含义是指“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是课程的名词意义。
从动词形式解释,其含义便是“奔跑”或“跑步”,意味着要求教育者理解课程、开展活动,让儿童从中进行学习。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Spencer,H.)《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间。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一词,已有“课业及其进程”的含义,其中也包含着所分担工作的程度以及学习内容的范围、时限和进度的意思。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一词可以指学习计划、活动、学科科目、材料及学习的主题等。
课程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见解:(一)“学科”说《辞海》(教育心理分册)认为:“课程即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一组教学科目”。
3在西方,夸美纽斯曾引用了课程这一教育术语,他为泛智学校设计了三类课程,指出在那里(泛智学校)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学科,“可见,夸美纽斯把课程理解为一切学科,他是从学科的角度理解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