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报告__观察种子的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8
种子结构的实验报告种子结构的实验报告一、引言种子结构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它决定了植物的形态和生理特性。
通过对种子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本实验旨在探究种子结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相关假设。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豌豆种子、玉米种子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刀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片夹3. 实验步骤:a. 将不同种子的外壳剥离,留下种子内部结构。
b. 将种子内部结构放置在显微镜载玻片上。
c. 用显微镜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内部结构。
d. 将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种子的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小麦种子的内部结构由胚乳、胚芽和种皮组成。
胚乳是种子的主要储存组织,提供营养物质供胚芽发芽和生长。
胚芽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它包含了幼苗的根、茎和叶的原始组织。
种皮则起到保护胚乳和胚芽的作用。
豌豆种子的内部结构也由胚乳、胚芽和种皮组成,但与小麦种子相比,胚芽在豌豆种子中更加突出。
这是因为豌豆种子是典型的子叶种子,胚芽中包含了未展开的子叶,这些子叶在豌豆发芽后会变成真叶。
豌豆种子的胚乳较小,主要起到营养储存的作用。
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与小麦和豌豆种子有所不同。
玉米种子的胚乳呈现出多层结构,每一层都包含了不同类型的细胞。
这种多层结构使得玉米种子具有更强的营养储存能力,有助于玉米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对种子结构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种子内部结构的差异与植物的生长特性密切相关。
不同植物种类的种子结构适应了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需求。
2. 胚乳的大小和种子的储存能力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胚乳越丰满,植物在营养方面的需求就越少,能够更好地适应恶劣环境。
3. 胚芽的发育程度与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营养需求有关。
胚芽越发达,植物的生长速度就越快,营养需求也就越高。
4. 种皮的保护作用对植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生长环境、种子结构、器官组成等。
2. 掌握观察植物细胞、组织结构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玉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2. 显微镜3. 玉米叶片4. 水培装置5. 玉米幼苗三、实验步骤1. 种子萌发实验(1)将玉米种子浸泡在水中,置于温暖的环境中,观察种子萌发过程。
(2)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等。
2. 观察玉米种子结构(1)取一粒玉米种子,用刀片纵向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
(2)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种子的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
3. 观察玉米叶片(1)取一片玉米叶片,用显微镜观察其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
(2)记录叶片的形态、颜色、厚度等特征。
4. 水培实验(1)将玉米幼苗种植在水培装置中,观察其在水培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定期记录玉米幼苗的生长高度、叶片颜色等变化。
5. 观察玉米幼苗(1)用显微镜观察玉米幼苗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等。
(2)记录细胞结构的特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萌发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正常萌发,发芽过程中胚芽逐渐生长,最终形成幼苗。
2. 观察玉米种子结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玉米种子内部结构包括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
胚乳富含营养物质,为幼苗生长提供能量。
3. 观察玉米叶片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叶片具有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
叶肉细胞排列紧密,负责光合作用;气孔负责气体交换;叶脉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
4. 水培实验水培实验中,玉米幼苗在适宜的水培条件下生长良好,叶片颜色鲜绿,生长速度较快。
5. 观察玉米幼苗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幼苗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等结构清晰可见。
五、实验结论1. 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正常萌发,发芽过程中胚芽逐渐生长,最终形成幼苗。
2. 玉米种子内部结构包括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3. 玉米叶片具有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负责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和养分运输。
种子实验报告种子实验报告8篇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种子实验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种子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1、观察植物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结构的生长顺序及各结构特点;2、研究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否需要光照。
二、实验材料:生长状况良好的绿豆种子10颗、两个透明塑料杯(自制)、脱脂棉、水三、实验过程1、制作培养杯:将脱脂棉平铺在塑料杯中。
2、将10颗绿豆种子放在盛有水的杯中浸泡一夜后,各取5颗放在两个透明塑料杯中方法是用镊子将种子放在脱脂棉与瓶壁之间,然后小心向杯中加水至水面离杯底2cm高,将一个培养杯放在温度(约25摄氏度)有光处(如窗台),另一个放在温度相同的黑暗处。
3、每天定时(早上9点)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并拍摄照片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同时进行文字描述。
在描述时注意描述植物长出来结构的名称(胚根、子叶、真叶、胚轴);描述叶片颜色、胚轴颜色;测量并记录幼苗高度的变化。
四、实验结论:1、我们发现种子萌发时先长胚根再长子叶。
2、子叶的形状是圆扁形,真叶是披针形。
3、黑暗中发芽的绿豆胚芽是网状状。
2、我认为植物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
五、发现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以下问题:如果把长出胚根的种子放到没水的地方,它就会生长缓慢。
五、感想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三个懂得了生命的奥秘。
当我们把种子放下去时,就种下了一种对生命的希望,看着它们一点一点的长高,它们茁壮成长,心中感到喜悦。
种子的长大,正如人生的巅峰一般,是需要一步一步攀登的!种子实验报告2一、做实验1.材料工具(1)常见的种子(如:绿豆黄豆)40粒。
(2)有盖的罐头4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4张分别标有1、2、3、4的标签,胶水,清水。
2.方法步骤(1)在第一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拧紧瓶盖。
置于室温环境。
(2)在第二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
《观察种子的结构》一等奖说课稿《《观察种子的结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观察种子的结构》一等奖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察种子的结构》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种子结构及其相应的功能;从形态特点、结构特点方面来认识;利用“观察种子的结构”的内容认识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观察种子的结构》安排在学习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之后学习,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为学好后面其它各章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②知道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②在比较两类种子的结构特点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②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点:解剖和观察单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说出种子的结构。
(5)、教学难点: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由于刚升入初中,基本上还保留小学生的特征——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喜欢自己动手主动获取知识;他们虽然对种子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十分了解种子的结构,因此,“种子的结构”一节对他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和自主探究,获得种子结构的有关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他们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意识还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启发,进行探究实验。
《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说课稿十一中刘春侠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6章第1节第一课时中的《观察种子的结构》。
下面从教学分析、教法学法、实验过程、课后思考等方面对本实验进行说明。
一、教学分析1.说教材地位《观察种子的结构》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6章第1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该实验在初中生物实验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为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奠定基础。
2.说课标要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相关知识,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较容易掌握本节的知识。
3.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现状的分析,综合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因素,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准则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学会解剖和观察种子的结构;(2)认识种子的结构,比较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3)能识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能力方面(1)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2)通过比较两类种子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形成善于通过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的习惯。
情感方面(1)通过学习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通过实验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愉悦。
4.说学情分析优势方面⏹从学习对象看: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求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亲自动手探究,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从学习方式看:七年级学生认为实物更有说服力,展示的图片、播放的视频等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效率;⏹从学业情况看:符合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易于形成更深的知识记忆。
不足方面⏹七年级学生的心智还极不稳定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实验材料的选择缺乏足够的实践与修正;⏹科学探究过程需要引导和规范;⏹照搬书本知识,缺乏创新意识。
一、实验目的1. 认识种子及其基本结构。
2. 学习观察和识别种子的内部构造。
3. 了解不同种子结构的异同,加深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1. 种子:菜豆、玉米、花生、小麦等。
2. 实验器材:刀片、放大镜、镊子、滴管、碘液、解剖盘、白纸。
三、实验步骤1. 种子的准备:选取新鲜、成熟、饱满的种子,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使种子吸水膨胀,便于解剖。
2. 种子的解剖:- 取一粒浸泡好的种子,放在解剖盘上。
- 用刀片轻轻划开种子的表皮,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
- 用镊子取出种子内部的胚,放在白纸上。
-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胚的结构。
3. 种子的内部结构观察:- 观察胚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 识别胚的各个部分,包括子叶、胚轴、胚根、胚芽等。
- 观察子叶的数量、形状、颜色等特征。
- 观察胚轴的长度、粗细等特征。
- 观察胚根的长度、粗细等特征。
- 观察胚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4. 种子的染色实验:- 取一粒浸泡好的玉米种子,用刀片将其纵切。
- 用滴管滴加碘液于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
- 观察胚乳被染成浅蓝色的现象。
四、实验结果1. 菜豆种子:外形扁平,子叶两片,胚轴较短,胚根较长,胚芽较小。
2. 玉米种子:外形椭圆形,子叶一片,胚轴较长,胚根较短,胚芽较大。
3. 花生种子:外形圆形,子叶两片,胚轴较短,胚根较长,胚芽较小。
4. 小麦种子:外形扁平,子叶两片,胚轴较短,胚根较长,胚芽较小。
在玉米种子的染色实验中,胚乳被染成浅蓝色。
五、实验结论1. 种子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包含胚、子叶、胚轴、胚根、胚芽等部分。
2. 不同种子的结构存在差异,但基本结构相似。
3. 胚乳是储存营养物质的重要部分,对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到种子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同时,我也学会了观察和识别种子的内部构造,为今后学习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打下了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我认真观察、仔细记录,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评分标准
实验二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实验目的:1、学会观察解剖和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2、认识玉米种子的结构
材料用具:已浸软的玉米种子、碘液、刀片、放大镜、培养皿
方法步骤:1、取已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其外形。
2、将玉米种子平放在实验桌上,用刀片沿种子的中线纵切,用放大镜观察其
内部结构(果皮种皮、胚乳、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3、将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用另一切面涂匀),观察切面各部分的
颜色变化。
实验报告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用刀片将玉米种子从纵向切开。
2、画出玉米种子的纵切面图,将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标出,颜色变化的请标明。
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目标:1、观察认识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2、学会对种子进行解剖观察。
材料用具:泡涨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碘液,滴管,解剖针,培养皿。
实验步骤:1、课前准备:课前1~2天,浸泡颗粒较大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取一粒泡涨的菜豆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3、剥去种皮,露出两片并合着的豆瓣,是子叶。
4、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地分开两片子叶,用放大镜观察。
5、取一粒泡涨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6、在培养皿中,用左手按紧玉米种子,右手持刀片,沿着隆起的一侧从中央纵向剖开。
7、用滴管在剖面上滴一滴稀释的碘液,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玉米粒实际上是果实,它的种皮外面生有果皮,两者紧贴在一起,不易分开,习惯上叫它种子。
2、干种子浸泡时,如果天气较冷,则可用温水;如果天气较热,要经常换水,以防腐烂。
3、解剖玉米种子时,一定要用培养皿垫在下面切,不要直接在桌面上切,以免损坏桌面。
4、使用刀片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实验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目标:1、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学会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
材料用具:大豆种子40粒,有盖的罐头瓶,小勺,餐巾纸或卫生纸,标签,胶水,清水。
探究过程:1、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下种子才能萌发呢?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等条件。
3、探究实验的计划取4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编号。
在4只瓶中各放入两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入10粒种子,按下列处理方式操作:(1)将1号瓶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中。
(2)将2号瓶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3)将3号瓶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4)将4号瓶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冰箱。
几天后观察各瓶中种子萌发的情况。
分析你的假设是否成立,从而得出结论。
观察种子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种子的结构,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实验器材:
显微镜、刀片、玻璃片、三角板、甜豆、玉米种子、车前草种子、葫芦种子。
实验步骤:
1. 清洗种子:将各种种子用清水清洗干净。
2. 制取玻璃片载片:在一张干净的玻璃片上放置一滴清水,然后将三角板的尖部放在玻璃片上,使其单侧挂在玻璃片上,便于后续操作。
3. 制作草本横切片:将车前草种子平放在玻璃片上,用刀片切下其一侧,使其形成横切片。
4. 制作甜豆、玉米、葫芦的长切片:将甜豆、玉米、葫芦分别用刀片切成长切片。
5. 将制作好的切片盖上载片,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果:
观察甜豆、玉米、葫芦三种种子的切片,我们发现它们都具有下列特征:
1. 种子外壳:由外向内分别为子叶、胚乳和胚珠。
子叶为保护种子的盾状物;胚乳为种子贮藏的主要物质,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和营养物质;胚珠为种子发芽的起点。
2. 种子芽:包括下胚芽和上胚芽,下胚芽发育成根,上胚芽发育成真正的种子。
3. 细胞结构:观察到细胞壁、原生质、细胞核、叶绿体等细胞器官组成了种子的内部结构。
在车前草种子的横切片中,我们还观察到了大量的细胞间隙,这是由于细胞增生导致的,为种子发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甜豆、玉米、葫芦和车前草等种子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种子的外壳能够保护种子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种子芽是种子的生命力所在,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新的个体。
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种子的细胞结构存在差异,这反映了种子适应不同环境和生存需求的进化过程。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组成;2. 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包括胚、胚乳、种皮等;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器材1. 玉米种子;2. 培养皿;3. 刀片;4. 碘液;5. 放大镜;6. 解剖针;7. 滴管;8. 解剖盘。
三、实验步骤1. 取一粒浸泡过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其外形;2. 在培养皿中用左手按紧玉米种子,右手持刀片,沿着隆起的一侧从中央纵向剖开,切成对称的两半;3. 借助放大镜观察辨认,可识别玉米种子的胚和胚乳的界限;4. 在剖面滴1滴碘液,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可以清晰地辨识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5. 用解剖针轻轻的挑起胚的两端,靠上部的是胚芽,靠下部的是胚根,中间挑不动的是胚轴;6. 观察胚轴上的一片薄膜状的大子叶与胚轴相连,紧贴在胚乳;7. 观察胚乳的质地和颜色,记录观察结果;8. 整理实验器材,将玉米种子剖面的结构画出来。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种子剖面的结构如下:- 外面包着的一层未被染成蓝色的结构,是不易剥落、紧贴在一起的果皮和种皮;- 被染成蓝色的部分是胚乳;- 剖面下角呈黄褐色的部分是胚;- 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2. 玉米种子的胚乳富含淀粉,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
3.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了解到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组成,为今后的生物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玉米种子的解剖观察,我们了解了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组成,掌握了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动手和思考能力,为今后的生物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观察时要仔细,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实验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实验目的:1. 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了解蚕豆的器官结构及其功能。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实验材料:1. 蚕豆种子若干2. 解剖刀3. 显微镜4. 生理盐水5. 研钵6. 研杵7. 玻片8. 滴管9. 载玻片10. 细针11. 纸巾实验步骤:一、观察蚕豆种子结构1. 取一粒蚕豆种子,用解剖刀纵向切开,观察其外部形态,记录种子的大小、颜色和形状。
2. 将切开的蚕豆种子浸泡在生理盐水中,等待一段时间,使种子吸水膨胀。
3. 用解剖刀轻轻剥去种皮,观察种皮的颜色、质地和厚度。
4. 将剥去种皮的蚕豆种子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细针挑取子叶,观察子叶的颜色、质地和结构。
二、观察蚕豆子叶结构1. 将子叶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生理盐水轻轻湿润。
2. 用解剖刀将子叶切下一小部分,制成临时切片。
3. 将临时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结构。
4. 记录观察到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三、观察蚕豆胚芽结构1. 将剥去种皮的蚕豆种子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生理盐水轻轻湿润。
2. 用解剖刀将胚芽部分切下,制成临时切片。
3. 将临时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结构。
4. 记录观察到的胚芽鞘、胚芽、胚轴等结构。
四、观察蚕豆根结构1. 将剥去种皮的蚕豆种子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生理盐水轻轻湿润。
2. 用解剖刀将根部分切下,制成临时切片。
3. 将临时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结构。
4. 记录观察到的根冠、根尖、根毛等结构。
实验结果:1. 蚕豆种子呈扁平椭圆形,大小约为5mm×3mm,颜色为绿色。
2. 种皮颜色为棕色,质地较厚。
3. 子叶呈绿色,质地较薄,表面光滑。
4. 子叶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膜较薄,细胞质中含有大量叶绿体。
5. 胚芽部分呈绿色,质地较薄,表面光滑。
6. 胚芽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膜较薄,细胞质中含有大量叶绿体。
7. 根部分呈白色,质地较薄,表面光滑。
8. 根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膜较薄,细胞质中含有大量液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