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一、实验背景大豆,又称黄豆,是豆科大豆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
为了了解大豆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我们进行了大豆形态观察实验。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大豆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
2. 观察大豆在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3. 分析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现象。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蒸馏水、培养皿、镊子、放大镜、记录纸、笔。
2. 实验工具: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1. 种子的预处理:将大豆种子用清水浸泡6小时,使其吸水膨胀。
2. 种子的形态观察:用放大镜观察大豆种子的形状、颜色、表面结构等特征。
3. 种子的萌发实验:a. 将浸泡好的大豆种子均匀地放入培养皿中,每皿10粒。
b. 向培养皿中加入适量蒸馏水,使种子表面湿润。
c.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温度在25±1℃,每天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d. 每天记录种子的发芽数量、生长状态等。
4. 种子的生理现象观察:a. 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大豆种子的重量,记录其初始重量。
b. 每隔一定时间,称量大豆种子的重量,观察其重量变化。
c. 使用显微镜观察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细胞结构变化。
五、实验步骤1. 种子的预处理:将大豆种子用清水浸泡6小时。
2. 种子的形态观察:a. 用放大镜观察大豆种子的形状、颜色、表面结构等特征。
b. 记录观察结果。
3. 种子的萌发实验:a. 将浸泡好的大豆种子均匀地放入培养皿中,每皿10粒。
b. 向培养皿中加入适量蒸馏水,使种子表面湿润。
c.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温度在25±1℃,每天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d. 每天记录种子的发芽数量、生长状态等。
4. 种子的生理现象观察:a. 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大豆种子的重量,记录其初始重量。
b. 每隔一定时间,称量大豆种子的重量,观察其重量变化。
c. 使用显微镜观察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细胞结构变化。
一、实验背景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包括光照、水分、温度和空气流通等因素。
二、实验目的1. 观察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结构的生长顺序及特点;2. 研究光照、水分、温度和空气流通对种子萌发的影响;3. 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最适外界条件。
三、实验材料1. 种子:绿豆种子20粒;2. 容器:两个透明塑料杯;3. 脱脂棉:适量;4. 水:适量;5. 温度计:1个;6. 光照:自然光;7. 空气流通:自然条件。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20粒绿豆种子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粒,分别编号为A组和B组。
A组作为实验组,B组作为对照组。
2. 实验处理:A组:(1)将脱脂棉平铺在塑料杯中;(2)将A组种子浸泡在水中一夜;(3)将浸泡后的种子均匀地放置在脱脂棉上;(4)将塑料杯放在有光照的地方,保持温度在25℃;(5)观察并记录种子萌发情况。
B组:(1)将脱脂棉平铺在塑料杯中;(2)将B组种子浸泡在水中一夜;(3)将浸泡后的种子均匀地放置在脱脂棉上;(4)将塑料杯放在黑暗处,保持温度在25℃;(5)观察并记录种子萌发情况。
3. 实验观察:(1)每天定时观察两组种子的萌发情况,并记录数据;(2)观察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结构的生长顺序及特点;(3)记录种子萌发所需时间、萌发率等指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结构的生长顺序及特点:种子萌发时,首先长出胚根,随后长出子叶,最后长出真叶。
胚根呈白色,子叶呈绿色,真叶呈披针形。
2. 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A组(有光照)种子萌发时间为3天,萌发率为90%;B组(无光照)种子萌发时间为5天,萌发率为70%。
说明光照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3. 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过程中,两组种子均处于湿润状态,未出现水分不足或过多的情况。
因此,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生长环境、种子结构、器官组成等。
2. 掌握观察植物细胞、组织结构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玉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2. 显微镜3. 玉米叶片4. 水培装置5. 玉米幼苗三、实验步骤1. 种子萌发实验(1)将玉米种子浸泡在水中,置于温暖的环境中,观察种子萌发过程。
(2)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等。
2. 观察玉米种子结构(1)取一粒玉米种子,用刀片纵向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
(2)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种子的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
3. 观察玉米叶片(1)取一片玉米叶片,用显微镜观察其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
(2)记录叶片的形态、颜色、厚度等特征。
4. 水培实验(1)将玉米幼苗种植在水培装置中,观察其在水培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定期记录玉米幼苗的生长高度、叶片颜色等变化。
5. 观察玉米幼苗(1)用显微镜观察玉米幼苗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等。
(2)记录细胞结构的特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萌发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正常萌发,发芽过程中胚芽逐渐生长,最终形成幼苗。
2. 观察玉米种子结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玉米种子内部结构包括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
胚乳富含营养物质,为幼苗生长提供能量。
3. 观察玉米叶片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叶片具有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
叶肉细胞排列紧密,负责光合作用;气孔负责气体交换;叶脉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
4. 水培实验水培实验中,玉米幼苗在适宜的水培条件下生长良好,叶片颜色鲜绿,生长速度较快。
5. 观察玉米幼苗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幼苗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等结构清晰可见。
五、实验结论1. 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正常萌发,发芽过程中胚芽逐渐生长,最终形成幼苗。
2. 玉米种子内部结构包括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3. 玉米叶片具有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负责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和养分运输。
种子实验报告种子实验报告1【探究内容】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目的】1、了解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2、学会进行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探究器材】种子100粒、5个能盖紧的罐头瓶、小勺一个、餐巾纸10张、标签纸5张【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光的强弱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吗?水的多少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影响吗?温度的高低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吗?空气的流通会对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吗?做出假设:光的强弱、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都会对种子的萌发产生一定的影响。
制定计划:准备100颗绿豆种子,5个有盖的瓶子,10张纸巾,5张便利贴。
1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2号瓶的水不但能湿透纸巾,而且能把种子淹没,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3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用盖子把瓶子盖上,使瓶子空气不能流通;4号瓶的水只能湿透纸巾,并不能淹没种子,放在冰箱里,尽量使瓶子里的水不结冰;5号瓶不放水,放在空气流通,有阳光的地方。
实施计划:每天都进行实验并观察5个瓶子有什么变化,再把每天的变化都纪录下来。
分析结果:1号瓶大部分能发芽;2号瓶的种子皮破了,但不能发芽;3号瓶只有少许发了芽;4号瓶和5号瓶没有发芽得出结论:想要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适宜的光度;需要适量的水分,温度也要控制好,空气的流通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没有光度、水分和温度大,相对来说,空气流通的影响较小。
这个实验很简单,我们在做实验要分以上几步完成,就会很容易的完成实验。
【交流与评估】1、根据你的问题和假设,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XX每组应有多少粒种子?XX每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2、对照组应提供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应该如何?3、每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与对照组相同?种子实验报告2一、实验目的1、观察植物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结构的生长顺序及各结构特点;2、研究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否需要光照。
种子实验报告种子实验报告8篇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种子实验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种子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1、观察植物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结构的生长顺序及各结构特点;2、研究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否需要光照。
二、实验材料:生长状况良好的绿豆种子10颗、两个透明塑料杯(自制)、脱脂棉、水三、实验过程1、制作培养杯:将脱脂棉平铺在塑料杯中。
2、将10颗绿豆种子放在盛有水的杯中浸泡一夜后,各取5颗放在两个透明塑料杯中方法是用镊子将种子放在脱脂棉与瓶壁之间,然后小心向杯中加水至水面离杯底2cm高,将一个培养杯放在温度(约25摄氏度)有光处(如窗台),另一个放在温度相同的黑暗处。
3、每天定时(早上9点)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并拍摄照片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同时进行文字描述。
在描述时注意描述植物长出来结构的名称(胚根、子叶、真叶、胚轴);描述叶片颜色、胚轴颜色;测量并记录幼苗高度的变化。
四、实验结论:1、我们发现种子萌发时先长胚根再长子叶。
2、子叶的形状是圆扁形,真叶是披针形。
3、黑暗中发芽的绿豆胚芽是网状状。
2、我认为植物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
五、发现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以下问题:如果把长出胚根的种子放到没水的地方,它就会生长缓慢。
五、感想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三个懂得了生命的奥秘。
当我们把种子放下去时,就种下了一种对生命的希望,看着它们一点一点的长高,它们茁壮成长,心中感到喜悦。
种子的长大,正如人生的巅峰一般,是需要一步一步攀登的!种子实验报告2一、做实验1.材料工具(1)常见的种子(如:绿豆黄豆)40粒。
(2)有盖的罐头4个,小勺1个,餐巾纸8张,4张分别标有1、2、3、4的标签,胶水,清水。
2.方法步骤(1)在第一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拧紧瓶盖。
置于室温环境。
(2)在第二个罐头里,放入两张餐巾纸,然后用小勺放入10粒绿豆,洒上少量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育种学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育种学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重视。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育种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
3. 学习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育种方法。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作物种子:小麦、水稻、玉米等。
- 育种工具:放大镜、剪刀、镊子、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 化学试剂:盐酸、酒精、碘液等。
2. 仪器:- 种子发芽箱- 电子天平- 显微镜- 培养皿四、实验步骤1. 种子采集与保存- 采集成熟作物种子,注意选择无病虫害、饱满的种子。
- 将种子置于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保存。
2. 种子鉴定- 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 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内部结构。
3. 杂交育种- 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配制杂交组合。
- 收集杂交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4. 诱变育种- 使用化学试剂对种子进行处理,诱发变异。
- 收集变异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5. 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种子发芽率、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等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育种方法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发芽率:本实验中,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种子发芽率均在90%以上,说明种子质量较好。
2.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育种,得到了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如抗病性、产量等。
3. 诱变育种:部分处理后代的性状发生了变异,如株高、叶片颜色等。
4.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六、实验结论1. 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2. 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3.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的有效方法。
一、实验目的1. 探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不同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 了解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阶段的结构变化。
3. 学习植物种子萌发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技巧。
二、实验材料1. 绿豆种子:50粒2. 玉米种子:50粒3. 菜豆种子:50粒4. 透明塑料杯:3个5. 脱脂棉:适量6. 水:适量7. 碘液:适量8. 放大镜:1个9. 镊子:1把三、实验步骤1. 将绿豆、玉米、菜豆种子分别浸泡在水中,浸泡时间为12小时。
2. 将浸泡好的种子取出,用镊子将种子分别放入3个透明塑料杯中。
3. 在每个塑料杯中放入适量的脱脂棉,将种子放在脱脂棉上。
4. 将3个塑料杯分别放置在光照、黑暗、恒温(25℃)的环境中。
5. 每天观察种子萌发情况,并记录数据。
6.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结构变化,并用碘液染色观察胚乳。
7. 实验持续7天。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萌发过程中,光照、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光照条件下,绿豆、玉米、菜豆种子均能正常萌发;在黑暗条件下,绿豆、玉米种子萌发较好,而菜豆种子萌发较差。
这说明光照对植物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而温度对植物种子萌发影响不大。
2. 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阶段的结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随后胚轴伸长,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
在胚芽生长过程中,子叶逐渐展开,形成叶片。
胚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渐被胚轴、胚芽吸收。
3. 种子结构观察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绿豆种子结构包括种皮、胚乳、胚轴、胚根、胚芽和子叶;玉米种子结构包括种皮、胚乳、胚轴、胚根、胚芽和子叶;菜豆种子结构包括种皮、胚乳、胚轴、胚根、胚芽和子叶。
五、实验结论1. 光照对植物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而温度对植物种子萌发影响不大。
2. 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首先突破种皮,随后胚轴伸长,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
3. 绿豆、玉米、菜豆种子结构相似,均包括种皮、胚乳、胚轴、胚根、胚芽和子叶。
实验报告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一、实验目的: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并了解其组织结构和功能。
二、实验原理:种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是植物种子的最初形态。
由外到内分为种皮、种鞘和种仁。
种皮是由表皮细胞组成的保护层,种鞘是由胚珠出芽器官多倍化产生的提供营养的层,种仁是种子萌发时提供养分的主要部分。
种子的内部构造对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材料:白豆、刀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植物解剖刀;仪器:投影仪。
四、实验步骤:1.取一颗白豆,用刀子将种皮剥离,将种子放在盖玻片上。
2.用显微镜放大观察种子的形态。
3.将种子放在投影仪下,通过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形态和内部构造,同时进行投影。
4.将切片的种子放在载玻片上,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种子的组织结构。
五、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放大观察,可以看到白豆种子的外形为椭圆形,种皮呈黄绿色。
将切片的种子放在载玻片上,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种子的内部构造。
种子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种皮、种鞘和种仁。
种皮由表皮细胞组成,外层表皮细胞紧密排列,内层表皮细胞松散排列,保护种子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种鞘是提供营养的层,由胚珠出芽器官多倍化产生,可以提供种子萌发所需的养分和能量。
种仁是种子萌发时提供养分的主要部分,含有胚乳细胞和存储物质。
六、实验分析: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了白豆种子的内部构造,并了解了种子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种子的内部构造对于种子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种皮可以保护种子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种鞘可以提供营养和能量,种仁可以供给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需的养分。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揭示种子生长和发育的机制,为植物育种和生物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八、实验思考:1.种子的内部构造和功能在不同植物种类之间是否存在差异?2.种子的组织结构和营养物质的分布是否随着种子的发育而变化?3.种子的内部构造是否与种子的萌发能力和生长发育有关?4.种子的内部构造是否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1.《植物解剖学实验教程》,张希筠等著。
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了解种子的组成和功能。
二、实验器材:显微镜、活页本、铅笔、草图纸、实验种子(如:豆子、南瓜子等)。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种子:选择一颗种子,例如豆子或南瓜子。
2.制作活页本:将活页本的一页用铅笔画上横线,以便在上面做标记和填写观察结果。
3.观察外部特征:将种子放在活页本上,用裁剪刀轻轻剖开种子的外壳,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活页本上。
4.制作种子横切片:用剪刀将种子沿着中轴线剪成两半,再用刀片将其中一半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盖玻片上。
5.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将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调整放大倍数,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活页本上。
6.颜色观察:观察种子的颜色,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活页本上。
7.完成草图:仔细观察种子的各个部分,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节,绘制草图,并标明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和特征。
四、实验结果分析:1.外部特征观察结果:种子的外壳是坚硬而光滑的,往往呈现椭圆形或椭球形,外壳颜色也有所差异。
2.内部结构观察结果:种子的内部结构通常包括胚乳和胚。
胚乳是种子中有机物贮存的部分,是给种子提供营养的重要成分。
胚乳通常呈白色或黄色,且呈现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有些种子的胚乳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如豆子;而有些种子的胚乳很小,如南瓜子。
胚是种子的未来植物,通常位于胚乳顶部或底部。
根部是由胚中的根母细胞发育而来,而胚轴是由胚中的另一部分细胞发育而来。
胚轴在显微镜下可见,呈弯曲状,并且有铸孔、胚苞叶和真叶等不同的结构。
五、实验结论:1.种子的结构通常包括外壳、胚乳和胚。
2.外壳是种子的保护层,可以保护胚乳和胚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4.胚是种子的未来植物,包括根部和胚轴,能够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发育。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中使用的种子要干燥,避免受潮和腐烂。
2.在切割种子时,要小心操作,以免划伤手指。
3.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调节合适的放大倍数,以便观察到细节。
《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评分标准
实验二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实验目的:1、学会观察解剖和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2、认识玉米种子的结构
材料用具:已浸软的玉米种子、碘液、刀片、放大镜、培养皿
方法步骤:1、取已浸软的玉米种子,观察其外形。
2、将玉米种子平放在实验桌上,用刀片沿种子的中线纵切,用放大镜观察其
内部结构(果皮种皮、胚乳、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3、将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用另一切面涂匀),观察切面各部分的
颜色变化。
实验报告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用刀片将玉米种子从纵向切开。
2、画出玉米种子的纵切面图,将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标出,颜色变化的请标明。
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目标:1、观察认识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2、学会对种子进行解剖观察。
材料用具:泡涨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碘液,滴管,解剖针,培养皿。
实验步骤:1、课前准备:课前1~2天,浸泡颗粒较大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取一粒泡涨的菜豆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3、剥去种皮,露出两片并合着的豆瓣,是子叶。
4、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地分开两片子叶,用放大镜观察。
5、取一粒泡涨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它的外形。
6、在培养皿中,用左手按紧玉米种子,右手持刀片,沿着隆起的一侧从中央纵向剖开。
7、用滴管在剖面上滴一滴稀释的碘液,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注意事项:1、玉米粒实际上是果实,它的种皮外面生有果皮,两者紧贴在一起,不易分开,习惯上叫它种子。
2、干种子浸泡时,如果天气较冷,则可用温水;如果天气较热,要经常换水,以防腐烂。
3、解剖玉米种子时,一定要用培养皿垫在下面切,不要直接在桌面上切,以免损坏桌面。
4、使用刀片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实验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目标:1、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学会通过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探究的方法。
材料用具:大豆种子40粒,有盖的罐头瓶,小勺,餐巾纸或卫生纸,标签,胶水,清水。
探究过程:1、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下种子才能萌发呢?2、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等条件。
3、探究实验的计划取4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编号。
在4只瓶中各放入两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入10粒种子,按下列处理方式操作:(1)将1号瓶拧紧瓶盖,置于室温环境中。
(2)将2号瓶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3)将3号瓶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在水中,拧紧瓶盖,置于温室环境中。
(4)将4号瓶洒入少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拧紧瓶盖,置于冰箱。
几天后观察各瓶中种子萌发的情况。
分析你的假设是否成立,从而得出结论。
观察种子结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种子的结构,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实验器材:
显微镜、刀片、玻璃片、三角板、甜豆、玉米种子、车前草种子、葫芦种子。
实验步骤:
1. 清洗种子:将各种种子用清水清洗干净。
2. 制取玻璃片载片:在一张干净的玻璃片上放置一滴清水,然后将三角板的尖部放在玻璃片上,使其单侧挂在玻璃片上,便于后续操作。
3. 制作草本横切片:将车前草种子平放在玻璃片上,用刀片切下其一侧,使其形成横切片。
4. 制作甜豆、玉米、葫芦的长切片:将甜豆、玉米、葫芦分别用刀片切成长切片。
5. 将制作好的切片盖上载片,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果:
观察甜豆、玉米、葫芦三种种子的切片,我们发现它们都具有下列特征:
1. 种子外壳:由外向内分别为子叶、胚乳和胚珠。
子叶为保护种子的盾状物;胚乳为种子贮藏的主要物质,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和营养物质;胚珠为种子发芽的起点。
2. 种子芽:包括下胚芽和上胚芽,下胚芽发育成根,上胚芽发育成真正的种子。
3. 细胞结构:观察到细胞壁、原生质、细胞核、叶绿体等细胞器官组成了种子的内部结构。
在车前草种子的横切片中,我们还观察到了大量的细胞间隙,这是由于细胞增生导致的,为种子发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甜豆、玉米、葫芦和车前草等种子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种子的外壳能够保护种子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种子芽是种子的生命力所在,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新的个体。
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种子的细胞结构存在差异,这反映了种子适应不同环境和生存需求的进化过程。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组成;2. 观察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包括胚、胚乳、种皮等;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器材1. 玉米种子;2. 培养皿;3. 刀片;4. 碘液;5. 放大镜;6. 解剖针;7. 滴管;8. 解剖盘。
三、实验步骤1. 取一粒浸泡过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观察其外形;2. 在培养皿中用左手按紧玉米种子,右手持刀片,沿着隆起的一侧从中央纵向剖开,切成对称的两半;3. 借助放大镜观察辨认,可识别玉米种子的胚和胚乳的界限;4. 在剖面滴1滴碘液,再借助放大镜观察,可以清晰地辨识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5. 用解剖针轻轻的挑起胚的两端,靠上部的是胚芽,靠下部的是胚根,中间挑不动的是胚轴;6. 观察胚轴上的一片薄膜状的大子叶与胚轴相连,紧贴在胚乳;7. 观察胚乳的质地和颜色,记录观察结果;8. 整理实验器材,将玉米种子剖面的结构画出来。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玉米种子剖面的结构如下:- 外面包着的一层未被染成蓝色的结构,是不易剥落、紧贴在一起的果皮和种皮;- 被染成蓝色的部分是胚乳;- 剖面下角呈黄褐色的部分是胚;- 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2. 玉米种子的胚乳富含淀粉,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
3.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了解到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组成,为今后的生物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玉米种子的解剖观察,我们了解了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其组成,掌握了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动手和思考能力,为今后的生物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观察时要仔细,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实验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实验目的:1. 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了解蚕豆的器官结构及其功能。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实验材料:1. 蚕豆种子若干2. 解剖刀3. 显微镜4. 生理盐水5. 研钵6. 研杵7. 玻片8. 滴管9. 载玻片10. 细针11. 纸巾实验步骤:一、观察蚕豆种子结构1. 取一粒蚕豆种子,用解剖刀纵向切开,观察其外部形态,记录种子的大小、颜色和形状。
2. 将切开的蚕豆种子浸泡在生理盐水中,等待一段时间,使种子吸水膨胀。
3. 用解剖刀轻轻剥去种皮,观察种皮的颜色、质地和厚度。
4. 将剥去种皮的蚕豆种子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细针挑取子叶,观察子叶的颜色、质地和结构。
二、观察蚕豆子叶结构1. 将子叶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生理盐水轻轻湿润。
2. 用解剖刀将子叶切下一小部分,制成临时切片。
3. 将临时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结构。
4. 记录观察到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三、观察蚕豆胚芽结构1. 将剥去种皮的蚕豆种子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生理盐水轻轻湿润。
2. 用解剖刀将胚芽部分切下,制成临时切片。
3. 将临时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结构。
4. 记录观察到的胚芽鞘、胚芽、胚轴等结构。
四、观察蚕豆根结构1. 将剥去种皮的蚕豆种子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生理盐水轻轻湿润。
2. 用解剖刀将根部分切下,制成临时切片。
3. 将临时切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结构。
4. 记录观察到的根冠、根尖、根毛等结构。
实验结果:1. 蚕豆种子呈扁平椭圆形,大小约为5mm×3mm,颜色为绿色。
2. 种皮颜色为棕色,质地较厚。
3. 子叶呈绿色,质地较薄,表面光滑。
4. 子叶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膜较薄,细胞质中含有大量叶绿体。
5. 胚芽部分呈绿色,质地较薄,表面光滑。
6. 胚芽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膜较薄,细胞质中含有大量叶绿体。
7. 根部分呈白色,质地较薄,表面光滑。
8. 根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膜较薄,细胞质中含有大量液泡。
观察种子的结构
___ _年级_____班___ _组实验时间:年月日
目的要求:
1.认识种子的结构。
2.学习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材料用具:
1.材料: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玉米种子。
2.用具:刀片,放大镜,滴管,碘液。
方法步骤
(一)观察菜豆种子结构
1、观察浸泡和未浸泡的种子的体积差异。
用手捏浸泡和未浸泡的种子,感受差别。
浸泡的种子变_____。
2、观察颜色为____色,外形为____形。
找到种脐。
3、徒手剥去种皮,感受种皮韧性比较____(大或小),观察子叶片数为____片,较____(肥厚或不肥厚),因为里面储存着营养物质。
4、小心去掉其中一片子叶,使用放大镜观察内部。
对照图片把实物中的胚芽、胚轴、胚根、子叶位置对应清楚,和同小组同学探讨。
(二)观察玉米种子(果实)结构
1、方法同菜豆种子。
2、观察颜色为____色,外形为____形,和菜豆相比玉米的种皮(和果皮)容易剥离吗?____。
3、把玉米粒平放在培养皿里,用解剖刀在正中间纵向切开。
4.用镊子夹住切好的玉米粒,在切面上滴一小滴碘液,变蓝的部分为种子的____,说明里面主要含有的物质为____。
5、使用放大镜观察内部。
实物和图片中的各部分名称对应清楚,留意子叶的片数有____片,和同小组同学探讨。
结果分析
2.像菜豆这样胚中有____片子叶的植物我们称之为________植物;像玉米这样胚中有____片子叶的植物我们称之为________植物。
讨论:
1、种皮有什么作用?豆类植物的子叶有什么作用?
2、种子中哪一部分将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3、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
玉米胚乳遇碘变蓝色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