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教案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06.51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历史7下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七年级下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课时:1
课题:秦始皇统一六国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2. 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3. 能够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课件。
3. 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形象和统一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手段,包括战争、外交和文化统一等方面。
2. 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意义,如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推动了国家的中央集权化等。
三、讨论(15分钟)
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其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升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升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__、__种植,稍后传入周边省份。
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以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次,还应说明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的意义。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不但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推动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推动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出示三则材料: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当时流传“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__嘉善魏塘镇)纱”的民谣;“数年来,肃宁(__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
——徐光启《农政全书》__邹县“鬻布于邻”。
——吕坤《实政录风宪约》学生从中得到结论:说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课时内容: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课时一:古代华夏文明的形成
【课前导入】
1. 让学生回忆上学期学到的内容:古人的生活方式、出土文物的意义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华夏文明是怎样形成的?
【新课展示】
1. 呈现图片:出土文物图片、甲骨文图片等。
2. 向学生解释:这些出土文物、甲骨文等都是古代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
【学习活动】
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古代华夏文明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2. 每个小组分享出一个观点,然后进行整合。
【知识点讲解】
1. 讲解古代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头:黄河流域。
2. 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和对古代华夏文明的影响。
【巩固练习】
1.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回答问题: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有哪些?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对古代华夏文明的影响有哪些?
【课堂总结】
1. 向学生总结:黄河流域是古代华夏文明形成的主要源头。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华夏文明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作用。
【课后拓展】
1. 学生课后整理所学内容,用文字和图片绘制一个小作品,展示古代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
2. 学生可以选取图片和文字,自由发挥填补作品的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一:古代华夏文明的形成
板书二: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
板书三:环境对古代华夏文明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设计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识记远古传奇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奇的实质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4.培育从传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力量,初步把握用传奇印证史实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1.培育学生学习历史、喜爱历史的情感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育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德,培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1.农业起源的传奇和华夏族的形成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珍贵的品德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教学难点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斗与融合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教师预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祀活动的图片、禹治理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奇学生预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疑导入1.同学们都应当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2.确定补充学生的答复,在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还要多一些,而你们知道汉族的由来吗?3.依据学生的表现引出内容:简要表达汉族的由来(重点抱握几个转换: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的组合进展而来的。
告知学生,在历史进展、人类演进的进程中,华夏族不断融合周边的民族,逐步进展壮大,才形成了今日的民族局面,因此,汉族和其她少数民族的消失绝不是偶然的二、炎黄的斗争与融合1.谈话转承:刚刚我们将到了汉族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详细去了解一下原因时期的部落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合成今日的汉族的。
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与部落之间结成联盟,联盟中会推举出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领导。
大约四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消失了两位的部落首领,这就是炎帝和黄帝。
(乐观叫学生思索炎帝和黄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吗?)2.答疑:炎帝和黄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缘由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渐渐了解。
初一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历史事件;2. 掌握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3. 理解历史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历史概述1.1 中国历史的时期划分;1.2 核心历史事件的概述;1.3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第二章:大一统王朝的兴衰2.1 秦朝:统一中国的始祖;2.2 汉朝:大一统时代的巅峰;2.3 魏晋南北朝:统一瓦解与南北分裂。
3.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3.1 唐朝:盛世之下的华丽文化;3.2 宋朝: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3.3 元朝:外来统治与多元文化。
4. 第四章:明清时期的中国4.1 明朝:文化复兴与社会变革;4.2 清朝:外族统治与封建专制。
三、教学步骤:1. 第一章的教学:1.1 在黑板上绘制中国历史的时期划分图;1.2 利用PPT展示核心历史事件的概述;1.3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
2. 第二章的教学:2.1 使用多媒体资料,介绍秦朝的统一中国以及其兴衰原因;2.2 利用教科书和图表,让学生比较汉朝、魏晋南北朝的异同;2.3 学生分组展开辩论活动,讨论哪个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最大。
3. 第三章的教学:3.1 利用图片和视频材料,生动展示唐朝的盛世文化;3.2 观看纪录片,了解宋朝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3.3 学生自主研究元朝的多元文化,并进行小组展示。
4. 第四章的教学:4.1 分组阅读教科书,了解明朝的文化复兴和社会变革;4.2 利用图表和数据,了解清朝的外族统治和封建专制;4.3 学生设计PPT演讲,讨论明清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中国历史时期划分的理解;2. 设计小组演讲评分表,评估学生对核心历史事件的概述掌握情况;3. 批改学生的小组活动报告,了解他们对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4. 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撰写一份短文,评估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编写教案的繁简,一样是有体会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形做适当的必要的调剂,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成效,进行扼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存教学体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三国鼎立》[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显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控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样了解。
[进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浏览、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锤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评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绩、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示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干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进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仍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争中。
这两大战争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致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爱好,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争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何?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初中历史初一课本下册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初一教材:初中历史下册课题:第一章人类起源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起源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人类起源的主要假说和证据。
3. 理解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教学重点:1. 人类起源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 人类起源的主要假说和证据。
3. 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教学难点:1. 了解不同人类起源假说和证据。
2. 理解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材和教辅资料。
3. 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人类起源的话题,激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人类起源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讲解人类起源的主要假说和证据。
3. 分析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三、讨论(15分钟)1. 学生就人类起源的假说和证据展开讨论。
2. 学生讨论人类起源的历史和意义。
四、达标检测(10分钟)教师出几道选择题测试学生对人类起源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醒学生课下要复习巩固。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人类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人类进化的历史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例和案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教案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初一历史教案模板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提出思考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
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充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多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老师简介)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2024年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4篇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
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出示《耕获图》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
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初中七历史下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社会气象,掌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历史概念;了解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认识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唐朝社会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开放包容对社会繁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
教学重点:唐朝的社会气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对外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社会繁荣的原因、开放包容的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了解隋朝的繁荣与灭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吗?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朝的历史。
二、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3页,自主学习“社会气象”部分,了解唐朝的社会风貌。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2. 讲解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时期,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 讲解唐朝的对外交往: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广泛的交流,如日本、韩国、印度等,展示了唐朝的国际地位。
四、合作探究1.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唐朝社会繁荣的原因是什么?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其代表。
2. 唐朝的繁荣得益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对外交往的开阔。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6页,自主学习“开放的社会”部分,了解唐朝的对外交往。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课堂讲解1. 讲解唐朝的对外交往: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广泛的交流,如日本、韩国、印度等,展示了唐朝的国际地位。
初中部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夏商周的更迭,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包括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以及三个朝代的成就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迭的过程,理解历史的演变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迭,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成就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基本信息。
3.课堂讲解:
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详细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成就和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
4.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夏商周的更迭,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
6.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
匈奴是中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
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的兴起对中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
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
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
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