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调查报告(20210213222315)
- 格式:docx
- 大小:10.67 KB
- 文档页数:5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调研报告按照工作安排,近期,我们利用一月时间,深入原安、灵芝、城川、雷大、治平和贾河6乡18村,采取走访农户、座谈交流、听取乡村汇报及核算对比等点面结合、归纳梳理的方式,对XX年以来农村劳务输转情况进行了调查。
为确保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分别选择县域内位于北、中、南不同区域的好、中、差村进行了调查,共走访农户414户,填写调研资料432份。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劳务输转现状所调查的6乡18村共有109个村民小组,4106户1.9万人,现有劳动力8270人,耕地6.1万亩,人均3.2亩,现有果园1.7万亩,饲养大家畜3930头。
调查显示,2019年,18村共输出劳动力2030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4.5%,户均输出0.5人,实现劳务纯收入144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757元,占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4%。
(一)劳务输转规模。
调查村XX2019年三年来输出劳动力分别为2264人、2147人和2030人,整体上人数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年均递减3.6%,输出人员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区贫困村。
但灵芝乡苗堡、原安乡乔岔、水股、雷大安乐、曹河等果品产业发展滞后的部分山区村劳务输转人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劳务仍然是实现其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占其家庭收入的70%以上。
(二)劳务输转人员构成和输入区域。
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81.3%,女性占18.7%;年龄构成上,1835岁占52.6%,3545岁占38.5%,45岁以上占6.1%,18岁以下占2.8%,整体上中青年男性劳力是劳务输出的主流,但45岁以上务工人员主要来源于山区贫困村;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6.5%,高中(含中专)及以上占13.5%;从就业地点看,主要分布在省外宁夏、新疆、内蒙、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省内兰州、静宁等地。
(三)劳务输转方式和从事的行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劳务输转从自发无序的流动,逐步开始向有组织、上规模、有序化、市场化的输转方式转变。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
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女劳动力406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减弱,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渠道不畅、务工收入低、用工流动性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调查。
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描述。
调查共在6个不同地区进行,涉及的调查对象包括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雇主和政府相关部门。
其中,农民工是调查的主要对象,共有1100人参与了问卷调查。
调查涵盖的内容包括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农民工的就业经历、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教育背景、用工单位的招聘渠道、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的服务状况等。
第二部分是调查结果的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在调查的1100个样本中,有近一半的人每月仅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占总样本的比例高达48.7%。
另外,有24.1%的样本的月收入低于2,000元。
2. 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教育背景普遍较低。
在调查的样本中,只有不到1%的农民工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大部分人只是小学或初中文化。
此外,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导致很难有晋升和加薪的机会。
3. 用工单位的招聘渠道单一。
由于农民工的教育和职业技能普遍较低,所以用工单位通常通过中介公司或亲朋好友介绍来招聘农民工,导致农民工的选择空间较小。
4. 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服务质量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例如招聘信息发布、岗位匹配和职业培训等方面,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发布不及时等。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一些建议被提出:1.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
例如,加强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提高劳动报酬部分的比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2. 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教育背景。
例如,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推广继续教育机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晋升和加薪机会,同时调整用工单位的工作模式,提供更多培训机会。
农村劳务输转调研报告农村劳务输转调研报告一、依安县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被调查的96户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农村劳力输出初具规模。
全县劳动力总数为41.9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7.4%,占劳动力总人数的27%,其中占农村16周岁以上人口的22.6%。
在此次100户调查中,外出务工87人,户均0.8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比2017年增长3个百分点,可以说淅川县的劳动力输出初具规模。
第二,外出务工人员的人数随年龄、性别的不同,外出差异明显。
在外出务工人员中,16—25周岁的人口所占比例最高,为39%;26—35周岁次之,占38%;36—45周岁再次之,占18.1%;46—55周岁又次之,占3.1%;56周岁及以上最少,仅占0.6%。
其中,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是16—25周岁34.8%,26—35周岁38.1%,36—45周岁22.9%,46—55周岁3%,56周岁及以上1.2%;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是16—25周岁48%,26—35周岁35.7%,36—45周岁14.5%,46—55周岁2.3%,56周岁及以上0.5%.第三,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区域趋势多元化。
既有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也有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几乎遍及各个省区,去向相对比较集中的省份有广东、新疆、宁夏、浙江、江苏等。
各个地区人员流向具体情况是:县内流动占15.9%,县外市内占11.3%,市外省内占33%,省外39.8%。
人员流动各个年龄段上在选择地域上呈现一定特点,如青年人大部分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中年人则去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居多,年龄大的则在县境内流动多。
第四,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时间1—2年比重较大,长期固定在外的人员数量较低。
在所调查的87口外出人员中,在外一年以下的19人,占22%;在外1—2年的47人,占55%;在外3—5年的13人,占15%;5—10年的5人,占6%;10年以上的2人,占2%。
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调研报告按照工作安排,近期,我们利用一月时间,深入原安、灵芝、城川、雷大、治平和贾河6乡18村,采取走访农户、座谈交流、听取乡村汇报及核算对比等点面结合、归纳梳理的方式,对XX年以来农村劳务输转情况进行了调查。
为确保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分别选择县域内位于北、中、南不同区域的好、中、差村进行了调查,共走访农户414户,填写调研资料432份。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劳务输转现状所调查的6乡18村共有109个村民小组,4106户1.9万人,现有劳动力8270人,耕地6.1万亩,人均3.2亩,现有果园1.7万亩,饲养大家畜3930头。
调查显示,20xx年,18村共输出劳动力2030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4.5%,户均输出0.5人,实现劳务纯收入144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757元,占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4%。
(一)劳务输转规模。
调查村XX—20xx年三年来输出劳动力分别为2264人、2147人和2030人,整体上人数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年均递减 3.6%,输出人员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区贫困村。
但灵芝乡苗堡、原安乡乔岔、水股、雷大安乐、曹河等果品产业发展滞后的部分山区村劳务输转人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劳务仍然是实现其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占其家庭收入的70%以上。
(二)劳务输转人员构成和输入区域。
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81.3%,女性占18.7%;年龄构成上,18—35岁占52.6%,35—45岁占38.5%,45岁以上占6.1%,18岁以下占2.8%,整体上中青年男性劳力是劳务输出的主流,但45岁以上务工人员主要来源于山区贫困村;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6.5%,高中(含中专)及以上占13.5%;从就业地点看,主要分布在省外宁夏、新疆、内蒙、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省内兰州、静宁等地。
(三)劳务输转方式和从事的行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劳务输转从自发无序的流动,逐步开始向有组织、上规模、有序化、市场化的输转方式转变。
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作调研报告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作调研报告范⽂(精选3篇) 在我们平凡的⽇常⾥,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到报告,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
那么⼤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作调研报告范⽂(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作调研报告1 农村劳动⼒向⾮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的关键所在。
**县是劳务输出⼤县,外出务⼯⼈数逐年增多,打⼯收⼊占农民纯收⼊的⽐重逐年上升。
为更好的掌握农民⼯基本情况,探究“求职难”、“⽤⼯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深⼊⼴⼤农村和劳务市场,采取⾛访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就如何科学合理的推进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作作了⼀些浅显思考。
⼀、农村劳动⼒转移就业基本情况 截⾄2014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13.55万⼈,实现⼯资性收⼊22.8亿元,净收⼊14.72亿元。
各类培训机构共组织开展电焊⼯、电⼯等职业技能培训4994⼈次,⼤⼤提⾼了转移就业⽔平。
创新输出模式,抓住“两站”移民建设等⼤项⽬、⼤⼯程建设契机,开辟多形式的务⼯渠道,组织农村劳动⼒就近就地转移19187⼈。
加⼤资⾦扶持⼒度,通过创业促进就业,把开展贷免扶补贷款、⼩额担保贷款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作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就业的有效⼿段,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2014年,全县发放贷免扶补创业⼩额贷款475⼈2375万元,带动就业712⼈;全县发放失业⼈员⼩额担保贷款500⼈2500万元,带动就业750⼈。
⼆、农村劳动⼒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
接受问卷调查的500名农民⼯中,拥有⾼中及以上⽂化程度的农民⼯72⼈,占14.4%;初中及以下⽂化程度的428⼈,占85.6%。
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数145⼈,占29%,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能等级证书的占12.2%。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报告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了当前一个热点话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报告。
一、调查题目和范围我们的调查题目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范围包括了全国各地农村地区。
二、调查目的及方法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状况,包括了农村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等方面。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择了一些农村村庄,向村庄内的居民发放问卷,收集了问卷的回复结果,以此来了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我们的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03份,以下是我们得出的一些主要结论:1.性别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男性占比54%,女性占比46%。
2.年龄分布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是以20~30岁年龄居多,占比42%。
其次是31~40岁年龄段,占比36%。
这两个年龄段占了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8%。
3.受教育程度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有30%的人拥有高中以上的学历。
而其中大多数的人只完成了初中教育或以下,占比达到了70%。
4.就业状况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普遍比较困难。
其中,35%的人在城市找到了工作,25%的人在农村找到了工作,而有40%的人无法找到工作。
四、问题分析及建议1.教育问题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应当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对农村学生的教育。
同时,还需要注重农村教育的实际效果,将教育与农村实际经济需求密切结合,培养出更多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2.政策支持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出台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扶持政策,给予农村劳动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3.农村创业问题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农村找到工作的人数比较有限,很多人选择了去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202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与趋势,本报告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8亿人,比十年前增加了近50%。
转移方式以劳务输出为主劳务输出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许多地区的农民选择前往城市、沿海地区或国外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
劳务输出呈现出季节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等特点。
转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较弱,往往从事低技能、低报酬的工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就业稳定性差由于劳务输出具有季节性、短期性和流动性等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许多农民只能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缺失许多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务工时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容易面临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农民工权益保障不足在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权益保障存在较多问题。
如工资拖欠、超时劳动、安全生产条件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权益和生活质量。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转移规模将持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将持续扩大。
未来几年,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仍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更加依赖于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
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
关于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调查报告一、劳务输转现状二、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农村劳务输转工作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就我县西北部、中南部山区两大贫困片带的劳务输转工作而言,在干部群众的重视下,一年一度颇具规模的劳务输转队伍,正在拓宽农村生产力发展领域,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调查显示,劳务输转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群众观念和素质得到转变和提高。
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入城镇务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进而则增强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和劳动技能,最终将改变过去死守一业、死守一家、死守一方的传统观念。
在此过程中,通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步成长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一代劳动者,其结果自然是减轻土地生态负荷,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
调查统计,64%的家庭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如早婚、早育、超生现象明显减少;劳务人员法制意识明显增强,自觉遵纪守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主动求助有关机构进行维护,尽量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调查村约有186户整户外出就业家庭,勤学苦干,掌握一定技能后,在外站稳了脚,带着家属、亲戚、朋友务工创业,过上了殷实的异地生活。
三、存在的问题1、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为:文化程度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6.5%;专业技能水平低,73%以上的务工人员从事的工种仅局限于各种粗重的体力劳动和机械性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由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的要求很不适应;部分富余劳动力安于现状,宁可在家闲散受穷也不外出务工,既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也制约了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2、劳动力市场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劳动力市场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县、乡(镇)劳务机构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未完全理顺,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工作效率低。
关于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调查报告
按照工作安排,近期,我们利用一月时间,深入原安、灵芝、城川、雷大、治平和贾河6乡18村,采取走访农户、
座谈交流、听取乡村汇报及核算对比等点面结合、归纳梳理的方式,对XX年以来农村劳务输转情况进行了调查。
为确保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分别选择县域内位于北、中、南不同区域的好、中、差村进行了调查,共走访农户414户,填写调研资料432份。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务输转现状
所调查的6乡18村共有109个村民小组,4106户1.9 万人,现有劳动力8270人,耕地6.1万亩,人均3.2亩,现有果园1.7万亩,饲养大家畜3930头。
调查显示,20XX 年,18村共输出劳动力2030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4.5%,户均输出0.5人,实现劳务纯收入144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757元,占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4%。
(一)劳务输转规模。
调查村XX- 20XX年三年来输出劳
动力分别为2264人、2147人和2030人,整体上人数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年均递减3.6%,输出人员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中南部山区贫困村。
但灵芝乡苗堡、原安乡乔岔、水股、雷大安乐、曹河等果品产业发展滞后的部分山区村劳务输转人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劳务仍然是实现其增加收入的主导
产业,占其家庭收入的70%以上
(二)劳务输转人员构成和输入区域。
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81.3%,女性占18.7%;年龄构成上,18 —35岁占
52.6%,35—45岁占38.5%,45岁以上占6.1%,18岁以下占2.8%,整体上中青年男性劳力是劳务输出的主流,但45岁以上务工人员主要于山区贫困村;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
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6.5%,高中(含中专)及以上占13.5%;从就业地点看,主要分布在省外宁夏、新疆、内蒙、北京和长
三角、珠三角地区及省内兰州、静宁等地。
(三)劳务输转方式和从事的行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劳务输转从自发无序的流动,逐步开始向有组织、上规模、有序化、市场化的输转方式转变。
有组织输出和县内“北劳
南移”的劳务输转人员比例开始增长。
据调查,20XX年,有组织输出占输出人数的5.2%,较XX年的3.1%提高了2个百分点。
但自发性输出和亲朋介绍输出仍是我县目前劳务输转的主要方式,分别占输出人数的61.2%和33.6%。
在务工行
业种类上,输出人员主要从事建筑、工业、加工、餐饮、家政、汽车驾驶、社会服务等行业为主,以泥瓦工、技术工、缝纫工、服务员、保安、保姆、司机等职业为主。
调查数据显示,建筑行业占73%工厂技工和服务行业占14.7%,其它行业占12.3%。
(四)劳务输转人员培训、就业时间和维权情况。
在就业
时间上,20XX年,在外就业6 —12个月的占输出总数的
57.7%,务工兼务农,就业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占27.2%,—年以上的占15.1%(含整户外出打工者)。
其中,源自中南部乡镇的务工人员就业时间普遍在6—12个月内。
在就业培训
方面,培训后输出的不到输出总数的2%主要以职教中心等机构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为主。
在权益维护方面,劳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约有90%的务工人员就业时仅签订了口头合同,书面合同签订者仅10%左右,在劳动保障上始终处
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调查中出现的5位工伤人员中,用工方仅为他们开销了医院费用,补全了工伤期间工资,对于后期治疗和劳动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农村劳务输转工作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就我县西北部、中南部山区两大贫困片带的劳务输转工作而言,在干部群众的重视下,一年一度颇具规模的劳务输转队伍,正在拓宽农村生产力发展领域,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调查显示,劳务输转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劳务收入明显增加。
近年来,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捷径,劳务收入已是
农业和农村收入的半壁江山。
被调查的18村,X4 20XX年三年分别实现劳务纯收入1164万元、1258万元
和1442万元,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分别为5141元、5859元、7103元,无论总收入还是人均收入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当然,务工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用工单位普遍提高工资待遇有关,据统计,近三年农民工工价依次为30-50元/天、40-60元/天、40 —80元/天。
所调查的灵芝、原安、雷大3乡9村20XX年劳务输出1264人,实现劳务纯收入829.4万元,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1095元,接近所在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从收入水平看,基于外出就业时间长短,中南部较西北部务工人员人均劳务纯收入高出1000元左右。
(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
近年来,许多农民靠劳务收入修建了新房、购置了家电家具和生产工具,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劳务收入弥补了农业投入的不足,大部分农户实现了劳务脱贫,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城川乡陈马村20XX年劳务输出260人,劳务收入200多万元,63%的农户依托劳务收入修了新房或对旧房进行了改造,拥有手机200多部、安装固定电话78部,有摩托车、三轮车、旋耕机等140多辆(台),通过劳务脱贫50多户、232人。
该村五社李世军一家8 口人,2人长
期在外打工,近年来年均劳务收入3万元左右,近年翻修房
屋10间,购置摩托车1辆、手机2部,家电一应俱全,引进基础
母牛3头,新发展果园4亩,依托劳务收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了发展载体。
(三)群众观念和素质得到转变和提高。
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进入城镇务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进而则增强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和劳动技能,最终将改变过去“死守一业、死守一家、死守一方”的传统观念。
在此过程中,通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步成长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一代劳动者,其结果自然是减轻土地生态负荷,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
调查统计,64%勺家庭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如早婚、早育、超生现象明显减少;劳务人员法制意识明显增强,自觉遵纪守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主动求助有关机构进行维护,尽量减少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调查村约有186户整户外出就业家庭,勤学苦干,掌握一定技能后,在外站稳了脚,带着家属、亲戚、朋友务工创业,过上了殷实的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