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照明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77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之电气照明(图)节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10.1 一般规定10.1.1 在进行照明设计时,应根据视觉要求、作业性质和环境条件,通过对光源和灯具的选择和配置,使工作区或空间具备合理的照度和显色性,适宜的亮度分布以及舒适的视觉环境。
10.1.2 在确定照明方案时,应考虑不同类型建筑对照明的特殊要求,处理好电气照明与天然采光的关系;采用高光效光源、灯具与追求照明效果的关系;合理使用建设资金与采用高性能标准光源灯具等技术经济效益的关系。
10.1.3 电气照明设计应考虑下列要素:1 有利于对人的活动安全、舒适和正确识别周围环境,避免人与光环境之间失去协调性。
2 重视空间的视场清晰度,消除不必要的阴影,控制光热和紫外线辐射对人和物产生的不利影响。
3 创造适宜的亮度分布和照度水平,限制眩光对人的不舒适影响。
4 处理好光源色温与显色性的关系;一般显色指数与特殊显色指数的色差关系,避免产生视觉心理上的不和谐。
5 有效利用自然光,合理选择照明方式和控制照明区域,降低电能消耗。
10.1.4 在进行电气照明设计时,除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XXXX以及其他各类相关规范的规定。
10.2 照明质量10.2.1 普通工作场所内一般照明的照度均匀度(参考平面上最低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不应小于0.7。
10.2.2 局部照明与一般照明共用时,工作面上一般照明的照度值宜为工作面总照度值的1/3~1/5。
且不宜低于50lx。
交通区照度不宜低于工作区照度1/5。
10.2.3 照明光源的颜色质量取决于光源本身的表观颜色及其显色性能。
一般照明光源根据其相关色温分为三类,其适用场所可按表10.2.3选取:10.2.4 照明设计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中对不同工作场所光源显色性的规定,并协调显色性要求与设计照度的关系。
10.2.5 照明光源的颜色特征与室内表面的配色宜互相协调,以形成相应于房间功能的色彩环境。
第四节电气照明电气照明就是将电能转换为光能,用电气照明可创造一个良好的光环境,以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
一、照明的基本概念(1)光:光是一种电磁辐射能,它在空间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
光波的频谱很宽,波长在380~780nm(1nm=10-9m)之间为可见光,作用于人的眼睛时能产生视觉。
不同波长的光呈现不同的颜色,由780—380nm之间依次变化时会出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不同的颜色,七种光混合在一起即为白色光,小于380nm的叫紫外线,大于780nm的叫红外线。
(2)光通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四周空间发射的、使人产生光感觉的能量,称为光通量,单位是流明(1m)。
(3)流明(lm):等于—个—支烛光的均匀发光点,在—个单位立体角度内所发射的光通量。
(4)光强:光通量的空间密度,即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叫发光强度,称为光强,单位是坎德拉(cd),lcd=llm/lsr(球面度)。
(5)亮度:发光(或反光)的物体单位面积上向视线方向发出的光通量,称为该物体的亮度,单位是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6)照度:是单位受光面积内的光通量,·单位是勒克斯(1x),11x=1lm/m2。
(7)色温:光源发射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的光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
符号为Tc:表示,单位为开(K)。
光线的运用无不与色温有关,色温低,红色成分多,色温高,蓝色成分多。
当我们用色温来表明光源色时,只是一种标志和符号,它与实际温度无关。
(8)相关色温:黑体辐射的色度与所研究的光源色度最接近时,黑体的温度定义为该光源的相关色温。
(9)显色指数:在规定条件下,由光源照明的物体色与由标准光源照明时相比较,表示物体色在视觉上的变化程度的参数。
(10)眩光:若视野内有亮度极高的物体或强烈的亮度对比,则可引起不舒适或造成视觉降低的现象,称为眩光。
(11)明暗适应:当光的亮度不同时,对人的视觉器官感受性也不同,亮度有较大变化时,感受性也随着变化,这种感受性对光刺激的变化的顺应性称为适应。
建筑电气照明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建筑电气照明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2. 理解照明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参数,如照度、色温、显色性等;3. 了解照明设备的选型、布置及安装要求;4. 掌握建筑电气照明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建筑电气照明需求,进行合理的照明设计;2. 学会使用专业软件进行照明系统模拟和计算;3. 能够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照明设备的安装与调试;4. 培养解决实际照明工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电气照明领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其在照明设计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关注绿色照明、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感;4.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工程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建筑电气照明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气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建筑电气照明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导向,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建筑电气照明基本概念与原理- 照明术语和定义- 照明原理及光源特性- 照明系统的组成与分类2. 照明设计技术参数- 照度、照度均匀度- 色温、显色性、色差- 眩光、反射比、亮度3. 照明设备选型与布置- 灯具类型及性能参数- 灯具的选型与应用- 照明设备的布置原则4. 照明系统设计- 设计流程与方法- 照明计算与模拟- 设计图纸的绘制5. 照明设备安装与调试- 安装工艺与要求- 线路连接与保护- 照明系统的调试与验收6. 照明系统安全防护- 安全规范与标准- 防护措施及案例分析- 照明设备维护与故障处理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建筑电气照明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照明设计技术参数第三周:照明设备选型与布置第四周:照明系统设计第五周:照明设备安装与调试第六周:照明系统安全防护教材章节:本教学内容与教材第三章“建筑电气照明设计”相关内容相对应。
建筑电气照明知识1. 什么是建筑电气照明?建筑电气照明是建筑物中利用电力设备和灯具提供照明效果的系统。
它以满足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照明需求为目标,提供合适的亮度和照明效果,以提高安全性、提升室内外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
2. 建筑电气照明的分类建筑电气照明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包括以下几种:2.1 按照用途分类•室内照明:用于建筑物内部的照明,如办公室、会议室、餐厅、住宅等。
•室外照明:用于建筑物外部的照明,如道路照明、景观照明等。
2.2 按照灯具类型分类•白炽灯:传统照明方式之一,通过通电使灯丝发光,但能效低。
•荧光灯:使用荧光粉发光,比白炽灯能效高,寿命长。
•LED灯:利用LED(发光二极管)发光,能效高、寿命长、色彩鲜艳。
2.3 按照控制方式分类•手动控制:通过开关、调光器等手动操作来控制照明。
•自动控制:通过传感器、定时器等自动感知环境和时间来控制照明。
3. 建筑电气照明设计要点3.1 光照度计算光照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光的数量,是评价灯光亮度的重要指标。
在照明设计中,需要根据照明需求、空间布局和灯具参数等因素计算所需的光照度水平。
3.2 色彩温度选择色彩温度是指光源的颜色,常用单位为开尔文(K)。
不同场所和用途需要选择适合的色彩温度,如暖色调适合舒适和温馨的氛围,冷色调适合需要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的场所。
3.3 灯具布局灯具布局要根据场所的大小和形状、照明需求来合理安排,以达到均匀、综合、节能的效果。
合理的灯具布局可以避免照明死角和过度照明等问题。
3.4 能效与节能设计节能是现代照明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通过选择高能效灯具、合理控制照明亮度和时间、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
4.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光晕和眩光问题光晕和眩光是建筑电气照明中常见的问题,它们可能对人眼造成不适和眩晕感。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改进灯具布局、选择合适的灯具和采用适当的光控技术来解决。
(建筑电气工程)电气照明标准及参数2.1.1 多层住宅Multl-stoty dwelling building高度小于24m或九层及以下的公共住宅。
2.1.2 高层住宅High-rise dwelling building高度大于24m或十层及以上的公共住宅。
2.1.3 一般照明General lighting为照明整个场所而设置的照明。
2.1.4 局部照明local lighting为增加特定的有限部位的照度而设置的照明。
2.1.5 应急照明Emergency lighting在正常照明因故熄灭的情况下,为保障安全、人员疏散和暂时继续工作的照明。
2.1.6 有线电视分配系统CATV distridbution system 非直接从空中接收电视信号,而是用射频电缆从前端传输电视信号进行分配,供用户插取收视的系统。
2.1.7 传呼防盗保安系统Call and burglar alarm system 通过电线或电缆传输音频或视频信号,供探访传呼对讲(或可视),能防止不轨行为发生的信号系统。
2.1.8 全电气化住宅The dwelling of complete electrication 生活用能以电能为唯一或主要能源,基本不用一次能源(燃气,煤等)的住宅。
2.1.9 综合用电指标The composite index of use electric power经过调查、测试、分析、研究而确定的代表普遍用电水平的综合指标。
对每户是计算负荷,对多户是设备容量。
2.1.10 电能计量装置Electric power measure device 用以累计(或扣减)电能耗用量的计量装置。
2.1.11 TN—C接线方式TN—C connection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TN系统内,由中性点引出一根导体同时起N线和PE线的作用。
2.1.12 TN—S接线方式TN—S connection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TN系统内,由中性点分别引出两根导体,一根作N线,另一根作PE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