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项目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概况

XXX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XX路以北,XX路以西,XX以南,XX路以东,总用地面积50000平米。包括办公楼、行政综合楼、食堂、门卫、风雨跑道等,均为多层建筑,地下一层车库及设备房。

地质条件

根据成都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成都市锦江区XXX项目项目详细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内埋藏地层的野外特征,按从上至下顺序描述如下:1)杂填土(Q4ml)①:杂色,松散,土质不均,由黏性土夹生活垃圾等组成,局部含有根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

2)粉质黏土(Qal+pl)②-1:褐黄、褐灰色,稍湿,可塑状态,捻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仅在靠近池塘处有揭遇,层厚~。

3)粉质黏土(Qal+pl)②-2:褐红色,硬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大部分场地有分布,层厚~。

4)细砂(Qal+pl)③:灰黄~褐黄色,湿~饱和,松散~稍密,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较均匀,级配差,颗粒形状不规则,该层土粒径大于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以细砂为主。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

5)圆砾(Qal+pl)④:褐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状态,主要成分为石英质、砂岩质圆砾,粒径为2~20mm,呈圆~亚圆形。含约10%~20%的圆砾,局部含量达40%,粒径多为3~5cm。黏性土含量约20%,夹少量中粗砂。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未钻穿次层,揭遇层厚~。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①中,水量较小。潜水主要赋存于粉质黏土②、细砂③及圆砾④中,由大气降水补给,向上蒸发或朝地势低洼处排泄,水量相对较大。本次勘察测得潜水稳定水位埋深介于~ ,相当于标高~,地下水随季节变化,丰水季节水位较高,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变化幅度约。

下垫面分析

表 1 下垫面组成及径流系数一览表

序号汇水面种类雨量径

流系数

φ

流量径

流系数

ψ

面积

(m2)

1 绿化屋面(绿色屋顶,基质层厚

度≥300mm)

500

2 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

青屋面

3 铺石子的平屋面0

4 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0

5 大块石等铺砌路面及广场4500

6 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

7 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0

8 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及广场0

9 非铺砌土路面0

10 绿地17000

11 水面0

12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

500mm)

13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

<500mm)

14 透水铺装地面28000

16 雨量综合径流系数φ- -

17 流量综合径流系数ψ- -

18 项目占地面积(m2) - - 50000

二、设计目标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对应设计降雨量。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不低于60%。

三、设计方案

项目主要为坡屋顶,在行政楼楼上平屋顶部分设置绿色屋顶,面积不小于㎡,区域内停车场设置透水铺装,面积不小于379 ㎡,人行透水铺装面积㎡;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约占绿地面积的%,具体方案详见附图。

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

广场及路面:透水铺装

新建公共建筑同步建设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开展屋顶绿化,建设屋顶花园。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自然渗透空间。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可采用透水混凝土,路基可采用砂类土或其他有渗透性的材料,道路横断面设计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地面停车场车位可采用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车行道采用常规不透水混凝土。

绿地:下凹式绿地及雨水花园

本项目通过绿地植被及下层土壤的渗透蓄水,实现对径流雨水的净化和调蓄。在不影响周边地基与基础、地下水水质等前提下,尽量将绿地设计为低势绿地,将屋面、道路等各种铺装表面形成的雨水径流汇集入绿地中进行蓄渗,以增大雨水入渗量,多余的径流雨水从设在绿地中的雨水溢流口或道路排走。

项目采用可渗透型下凹绿地,当原土透水能力较小,需对种植土层下的原土进行置换:从上到下依次为中粗砂层、碎石垫层,中粗砂层不

小于200mm,碎石垫层厚度不小于300mm。雨水进入下凹绿地宜分散,若无法分散进入而集中进入时入口处应设置缓冲措施。可采用碎石或卵石等缓冲措施,碎石或卵石的大小及铺设面积应满足缓冲要求,且暴雨时不被冲散;广场雨水及路面雨水集中进入时,可采用带PVC 消能沉淀池的路缘石豁口作为入口。

绿色屋面

本项目在周转用房和行政楼连廊屋顶设置绿色屋面,选择低矮灌木、草坪、地被植物等。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本项目收集屋面及地面雨水,雨水经收集处理后排至景观水系内作为景观水系补水。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由于降雨过程中,初期的雨水冲刷屋面、道路,其中夹杂着大量的粉尘和泥砂,水质较差,对其进行弃流处理,使其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线,对于后期较为清澈的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后经适当的处理回用,以减少处理工序和降低运行费用等。对于屋面弃流,采用2~3mm 径流厚度;地面弃流采用3~5mm 径流厚度。雨水经初期弃流后进入蓄水池,蓄水池兼具沉淀功能,蓄水池内设有排泥装置,避免过量沉淀。蓄水池雨水经过滤提升泵送至雨水处理系统,经处理水质达到景观补水水质要求后,排至景观水系。

建筑

优先选择对径流雨水水质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建筑屋面及外装饰材料。本项目以坡屋顶为主,局部采用平屋顶,建筑外墙采用面砖。

平屋顶的建筑采用绿色种植屋顶。

将屋面雨水引入周边的海绵设施,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安全要求

建筑与园区的海绵设施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不应对人身安全、建筑安全、地质安全、地下水水质、环境卫生等造成不利影响。

建筑与园区的海绵设施设计有效的进水、转输设施及溢流排放系统。

建筑与园区内下沉式绿地等附近有相应的警示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