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中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生中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方式
第一节 现阶段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特点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由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增加,课外活动日益增多,与学前阶段相比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一阶段学生的审美意识虽然没有完全形成,但也已经出现萌芽,初步具备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完整结构。在色彩方面他们大多只对鲜明的颜色感兴趣,在欣赏美术作品方面,学生对美术作品中形象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轮廓上,却很少考虑作品的结构和意境。小学中年级学生处在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渡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对作品的欣赏呈现出不稳定状态。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所以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够准确把握。并且他们由于难以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使得其对画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
第二节 探究体验作品内涵已掌握欣赏方法
一、恰当提出问题引发心境共鸣
创新性学习能力作为一种智力活动,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更需要学生紧紧把握机会探讨问题,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 问题。小学生通过国画欣赏课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品位和创造,是美术教学活动的 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目前的国画欣赏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师对作品 无休止的讲解,而对于欣赏方法却涉及的相对较少,就使得学生在欣赏某一幅作品时 非常的盲目,不知道该用什么教学方法去进行欣赏和学习,审美能力得不到发展。正是基于上述的问题,本课题旨在通过国画欣赏与多种学科的整合、选择、有机组合优 秀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性学习策略,使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得到发展,提高小学中国画欣赏课教学。
二、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手段掌握欣赏方法 (一) 国画欣赏与语文学科的链接
新课标指出“以融合学科教学的方式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课程设计不应该再是单纯的美术课,而是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语文、音乐、信息技术等 学科知识。”强调在的美术教学活动中主动去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术欣赏与语文学科在某些方面是可以整合教学的,例如利用语文学科中的文字与美术学科中的色彩、形象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有限的图画中培养学生 丰富的想象能力。对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美术课堂的延伸来说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无 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语文学科中诸多优美的诗词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对美术 作品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同时可以更好地传播美术 学科文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要。 中国画历来讲究绘画的画外之功,古代文人画家赵孟頫就提出了“诗书画印”相 结合,而明代董其昌提出了绘画要“重人品,博修养”的观点。这里所讲的修养,除 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外,更重要的是对“诗、词、曲、赋”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掌握,是对儒、释、道中国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真正的艺术需要文化底蕴的滋养,而绝 不仅仅是单纯技艺上的表现。正因为文化素养和艺术品味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性,中 国传统绘画才会如此博大精深。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学习美术的吸引力和专注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激 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就需要教师积极营造一种 诗画合一艺术的教学气氛就显得特别重要。以往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大多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枯燥的知识理论的讲解为主。并且 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的 教学方法是可以实现的。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授课,学生不仅对于绘画作 品的主题思想、内容能够牢牢把握,而且对于绘画作品所蕴含的的精神魅力有所了解, 除此之外,学生对于诗词的掌握也不会紧紧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理 解和认识。因此教师的国画欣赏课要与语文学科有一定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 效果。
(二) 国画欣赏与音乐学科的链接
音乐以声音为媒介,是一门“听”的艺术,绘画则是以眼睛为媒介,是一门“看” 的艺术。他们之间看似有着很大的区别和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也有许多共通之处。艺
术家们经常用音乐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音乐感来描述音乐与绘画。比如“色彩”一词 作为美术中的术语就经常用在音乐评论的文章之中;相同“节奏“一词作为音乐中的 术语也往往出现在美术理论之中。人们在欣赏、谈论艺术作品时,也常常会说,这首 乐曲简直像一幅风景画一样美丽,或者说,这幅画如同音乐的音符具有节奏感和层次
性。通过儿童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特征结合线描画教学的特殊性,引导儿童观察生活中 的线条,感受线条的无限魅力,启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作,使儿童体验线描
画创作的乐趣。在绘画中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儿童终生受益。让儿童更好的度过“过 渡时期”。 通过一系列有步骤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和基础知识,提高审 美意识与创造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身心、开发智力。有利于有效提高其审美认知、 聊城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13 审美情趣;锻炼实践技能、丰富情感世界,开发创新思维,开拓创造潜能。使儿童美 术活动的过程成为儿童充分体验美术,表达感受的过程;成为促进儿童知、情、意、 趣与良好品质形成的过程。 与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相比较,音乐走近美术课堂不仅能够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其优美的旋律和节奏能够使学生通过幻想和想象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有一种身临 其境的感觉,是抽象的绘画语言更加具有形象性。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灵感得到
激发,思想上得到升华,更加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
(三)国画欣赏与信息技术学科的链接
传统的欣赏教学与现代的欣赏教学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源的缺乏,传统的欣 赏教学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就是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和教学内容不够丰富,除了教师 单纯的讲授之外很少有其它的教学资源,而学生在欣赏和评述时更不知道如何进行。 由于欣赏课在美术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发挥现代 教学中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对对美术欣赏课和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学科在现代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美术欣赏课中也 同样如此,比如在对国画相关知识的讲解尤其是对国画作品的欣赏时,就可以利用多 媒体先进的视频和音频技术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同时学生感觉也不会那么枯燥,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国画笔墨的讲解,除了教师的师范之外,完全可以通过有趣的 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作为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语言形式之一 笔墨己经相当成熟。中国画的用笔有中锋、侧锋和逆峰,墨法则有泼墨、泼墨、积墨 之分,这些在中国画中较难理解的词汇单凭讲解学生就比较难理解,这些都可以通过 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画家作品视频资料展示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让学生体会到。再就是 结合多媒体中让学生理解国画中更过的构图方法。如对宋代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 讲解时,对于中国画全景式的构图方式的讲解就会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教 师通过互联网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料和图片,通过在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和互动,学生可 以较容易的理解某些晦涩难懂的美术词汇,对美术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从 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和美术鉴赏能力。
第三节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以启发自主性
一、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先通过视觉上的体验获得视觉上的快感,然后就是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体验作品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然感受到美,最后通过自身的经验体验产生情感上 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情境的创设,丰富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 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教学情境中获得丰 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如在欣赏中国画之前,教师可以在教师中挂一些 国画大师的一些优秀美术作品,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气氛, 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欣赏过程中,为了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播 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学生联想,也可以借助古诗词对国画作品进行描述,将 中国画、古典音乐、中国古诗词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通过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培养学 生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国画墨分五色进行联想理解,充分感受中国画独特的 艺术特色。
二、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往往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就很少有机会 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到体现。教师常常以”权威性”的眼光和 专业化的要求来对待学生的作品,而不是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 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其实,对知识 的探究,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并不只是老师的专利。并且学生的思想带有某种新颖、创 造行的特点,思想更加活跃。
第四节 加强思维训练以促进创造性学习
一、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如《画水果》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各种水果的图片,或让学生描述一些水果 的外形、颜色、滋味等,回忆一下吃水果的美好感觉;再展示几种水果。在学生了解 了有关水果的特点后讨论一下用墨、用色的处理,再让学生根据自己三年级时学习《彩 聊城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15 墨游戏》的感受,自己尝试着画一种水果,对练习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 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进一步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
二、拓展教学渠道,培养创新意识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认为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并且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创造。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中,每一位学生都有创造力的潜能这一思想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美术教育教学中渗透着较多的统一性要求和专业技术因素而不是创造性因素。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时候不能只关注学生绘画技巧方面的培
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优秀美术作品不断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