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预计 应力分析法
- 格式:ppt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4
机械设计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估方法探讨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械设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
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仅关系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更直接影响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环境的保护。
因此,如何准确评估机械设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成为了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机械设计中的安全性是指机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的特性。
而可靠性则是指机械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能够正常工作的能力。
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如果机械产品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即使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事故;反之,如果机械产品的可靠性不足,频繁出现故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安全性。
在评估机械设计的安全性时,首先要进行危险识别。
这需要对机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包括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和报废等阶段。
通过对各个阶段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如机械部件的运动、高温、高压、噪声、振动、辐射等,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基础。
风险评估是安全性评估的核心环节。
它通过对识别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
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
以 FMEA 为例,它通过对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进行分析,评估其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并根据影响的严重程度、发生的概率和可检测性等因素,确定故障模式的风险优先级。
在机械设计中,为了提高安全性,还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分为本质安全设计和附加安全防护装置两类。
本质安全设计是通过改变机械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等,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
例如,采用无锐角的设计、选择强度高的材料、优化工艺流程等。
附加安全防护装置则是在机械产品上安装防护栏、防护罩、联锁装置、紧急制动装置等,以防止操作人员接触到危险因素。
可靠性评估是对机械产品在规定时间内和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进行评估。
可靠性整理第一部分:概述(一)可靠性的必要性:1.客户的需要:仪器的使用部门,尤其是实时在线检测仪器的使用部门,强烈地希望所使用的仪器能够长时间连续、无故障得工作。
2.自身的需要:仪器自身可靠性的提高,就意味着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最终的结果不是我们寻求客户,而是客户寻求我们。
(二)可靠性的定义可靠性的经典定义: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该定义明确指出评价一个产品的可靠性,与规定的工作条件和规定的工作时间有关,也与规定产品应完成的功能有关。
产品的可靠性与工作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
“规定的工作条件”是指产品工作时所处的环境条件、负荷条件和工作方式。
环境条件一般分为气候环境和机械环境。
气候环境是指电子元器件所处环境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气压、气氛、盐雾、霉菌、辐射等;机械环境是指电子元器件是否经常受到外界机械应力的影响,如振动、冲击、碰撞、跌落、离心、摇摆等。
环境对电路所施加的应力可能是恒定的,也可能是变化的和交变的。
负荷条件是指电子元器件所承受的电、热、力等应力的条件,目前主要是指加在电子元器件上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等条件。
工作方式一般分为连续工作或间断工作,不工作的情况属于存贮状态。
“规定的时间”是指评价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和规定的时间有关。
可靠性本身就是时间的函数,要保持电子元器件全部性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时间长比时间短更困难。
在同一工作条件下,保持的时间越长可靠性越高。
所以,在讨论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时,必须指明在多长时间内的可靠性。
规定功能:要明确具体产品的功能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完成规定功能。
产品丧失规定功能称为失效,对可修复产品通常也称为故障。
能力:只是定性的理解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衡量检验,后面将加以定量描述。
产品的失效或故障均具有偶然性,一个产品在某段时间内的工作情况并不很好地反映该产品可靠性的高低,而应该观察大量该种产品的工作情况并进行合理的处理后才能正确的反映该产品的可靠性,因此对能力的定量需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的方法。
可靠性理论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0道小题)1. 失效率的浴盆曲线的三个时期中,不包括下列的()(A) 早期失效期(B) 随机失效期(C) 多发失效期(D) 耗损失效期正确答案:C解答参考:2. 指数分布具有的特点中,不包括下列的()(A) 失效率为常数(B) 概率密度函数单调下降(C) 无记忆性(D) 多适用于机械产品正确答案:D解答参考:3. 可靠性的特征量中,不包含下列的()(A) 可靠度(B) 失效率(C) 平均寿命(D) 性价比正确答案:D解答参考:4. 失效率为常数的可靠性分布是()(A) 威布尔分布(B) 指数分布(C) 正态分布(D) 二项分布正确答案:B解答参考:5. 可靠性特征量失效率的单位可以是()(A) 菲特(B) 小时(C) 个(D) 秒正确答案:A解答参考:6. 常见的冗余系统结构中,不包含下列的()(A) 串联结构(B) 并联结构(C) n中取k结构(D) 冷储备系统结构正确答案:A解答参考:7. 三参数威布尔分布的三个参数中,不包含下列的()(A) 位置参数(B) 特征参数(C) 尺度参数(D) 形状参数正确答案:B解答参考:8. 一个由三个相同的单元组成的3中取2系统,若该单元的可靠度均为0.8,则系统的可靠度为:()(A) 0.512(B) 0.992(C) 0.896(D) 0.764正确答案:C解答参考:9. 有四个相同的单元组成的系统中,其可靠度最高的系统结构是:()(A) 四个单元串联(B) 四个单元并联(C) 两两串联后再互相并联(D) 两两并联后再互相串联正确答案:B解答参考:10. 故障树分析方法的步骤不包括以下的:()(A) 系统的定义(B) 故障树的构造(C) 故障树的评价(D) 故障树的拆散正确答案:D解答参考: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共5道小题)11.()产品的故障密度函数反映了产品的故障强度。
正确答案:说法正确解答参考:12.()与电子产品相比,机械产品的失效主要是耗损型失效。
可靠性的技术的应用及其评价方法2007-07-02 22:34:05| 分类:知识仓储| 标签:嵌入式|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可靠性评价分析技术的应用由于设计阶段对产品的可靠性将起到奠基作用,故在设计过程中,应不断对产品的可靠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分析)以便及时了解产品的可靠性指标是否有了保证,所采取的各种可靠性设计措施是否有效,有效程度如何,设计中是否还存在薄弱环节和潜在缺陷,产品在今后使用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障,以及故障一旦发生时,其影响和危害程度如何等等。
弄清以上问题将有助于及时发现缺陷,及时改进设计,防止“带病”投产,保证预定的可靠性指标得到满足。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评价分析技术的应用:1 .可靠性预计与分配可靠性预计是在设计阶段,根据设计中所选用的电路程式、元器件、可靠性结构模型、工作环境、工作应力以及过去积累的统计数据,推测产品可能达到的可靠性水平。
预计的目的不是在于了解在什么时候将发生什么样的失效,而是在于从设计开始就采取措施以防止失效的发生,并用定量的方法评价可靠性设计的效果。
可靠性分配是将可靠性指标或预计所能达到的目标值加以分解,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分配给分系统、设备、部件直至各元器件和每一个连接点、焊接点,以保证可靠性既定目标得以实现。
通过分配,不仅可以层层落实设计指标,还可发现设计的薄弱环节和尚能挖掘的潜力。
可靠性预计的方法一般有相似设备法、相似电路法。
有源器件法、元器件计数法及元器件应力分析法等,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设计阶段:当产品处于方论证阶段时,可用相似设备法、相似电路法、有源器件法等快速预计法进行可行性预计,以评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当产品处于旱期的详细设计阶段时,可用元器件计数法进行初步设计预计,以了解元器件的初步选择是否恰当,并为可靠性分配打下预计的基础,而当产品处于详细设计阶段的中期和后期,可用元器件应力分析法进行详细的设计预计,以便及时发现设计的薄弱环节或潜在能力,及时改进设计,以期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复习要点:❖可靠性❖广义可靠性❖失效率❖MTTF(平均寿命)❖MTBF(平均事故间隔)❖维修性❖有效性❖修复度❖最小路集及求解❖最小割集及求解❖可靠寿命❖中位寿命❖特征寿命❖研究可靠性的意义❖可靠性定义中各要素的实际含义❖浴盆曲线❖可靠性中常见的分布❖简述串联系统特性❖简述并联系统特性❖简述旁联系统特性❖简述r/n系统的优势❖并-串联系统与串-并联系统的可靠性关系❖马尔可夫过程❖可靠性设计的重要性❖建立可靠性模型的一般步骤❖降额设计的基本原理❖冗余(余度)设计的基本原理❖故障树分析优缺点广义可靠性:包括可靠性、维修性、耐久性、安全性。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时期内规定条件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功能能力。
耐久性:产品在规定的使用和维修条件下,达到某种技术或经济指标极限时,完成规定功能能力。
安全性:产品在一定的功能、时间、成本等制约条件下,使人员和设备蒙受伤害和损失最小的能力可靠度R(t):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累积失效概率F(t):也称不可靠度,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失效的概率失效概率密度f(t):产品在包含t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失效率λ(t):工作到t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在该时刻t后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基本:实验室条件下。
应用:考虑到环境,利用,降额和其它因素的实际使用环境条件下。
任务:元器件在执行任务期间,即工作条件下的基本不可修产品平均寿命MTTF:指产品失效前的平均工作时间可修MTBF:指相邻两次故障间的平均工作时间,称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或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维修性: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的可维修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能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维修度M(t):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的产品发生故障后,在规定的时间(0,t)内完成修复的概率。
修复率μ(t):修理时间已达到某一时刻但尚未修复的产品在该时刻后的单位时间内完成修理的概率。
·660·可靠性应力试验与应用衣明华摘 要:应力试验可靠性最重要的试验之一,它能够激发和发现故障,通过设计改进,从而通过产品的可靠性。
也可以通过试验消除产品早期故障多发期的故障,以达到产品快速进入故障稳定期和低成本运行的目的。
关键词:可靠性;应力试验;应用可靠性应力试验,是通过施加不同的应力,来检验产品可靠性的方法。
施加的应力,可以是温度、湿度、盐雾度、大气压力(海拔高度)、振动等机械、化学应力,也可以是电压、电流等电应力,最常用的是温度和振动。
1 可靠性应力试验的方法可靠性应力试验就是在试验样品上施加所要求的应力类型,如:温度、湿度、振动等,然后进行功能测试,来发现应力变化所激发的产品故障。
我们下面以温度和振动为例来说明试验的具体方法。
1.1 温度应力试验1.1.1 温度应力试验过程温度应力试验过程是以步进的方式进行的。
温度步进应力试验一般先做低温再做高温,步进增量通常定用10℃。
为了使电子器件达到更高的温度,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将塑料壳体等零部件拿开,以便不发生材料相变。
温度步进应力应该从常温+20℃开始,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应根据产品特性和试验的目标来确定。
图1 温度减小阶段·661·温度保持时间必须足够长,以确保温度完全稳定,并且设备及其器件被“浸透”,通常是根据样品热电偶的响应确定样品温度是否稳定,而后保持5到15分钟。
元器件的热量可用作最短或最长温度保持时间的工程判断。
功能测试应在温度稳定之后立即进行,也可以在整个温度应力上都进行。
图2 温度上升阶段1.1.2 温度工作极限连续施加温度步进应力,直到在某个温度等级上样品停止工作,将温度调至室温(+20℃)并保持15分钟,若样品恢复正常工作,则确定该温度为产品的温度工作极限。
一旦确定了工作极限,就可以确定试验的温度范围。
如果是非破坏性试验,就必须在温度工作极限范围内进行试验,还要留出适当的余量(例如20%),以保证不对部件造成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