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研求之乐_丘成桐
- 格式:pdf
- 大小:237.62 KB
- 文档页数:6
无问西东唯学与研——访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作者:周丽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5期文 | 本刊记者周丽丘成桐,美籍华人,现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终身教授。
曾获菲尔兹奖、麦克阿瑟奖、克拉福德奖、沃尔夫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等。
2019年冬至上午,阳光下的清华园寒意中带着温煦。
记者如约来到清华大学静斋,在门口便碰见了刚下车的丘成桐教授。
他褪下手套与记者握手,掌心温暖。
来到二楼教授的办公室,一块占据大半墙面的黑板上用粉笔写满了数学公式,办公桌上摆着他标志性成果的“卡拉比-丘成桐空间”模型。
对这位国际著名数学家而言,数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数学人才应如何培养?数学强国又该怎样实现?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聆听了丘教授的讲解。
驰骋在数学与物理之间“我一向把真理看得很重要。
数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不容挑战的。
”谈起当年弃历史从数学的原因,丘成桐这样说道。
从17岁到如今70岁,丘成桐在艰深的数学领域跋涉了五十余载,几乎囊括了包括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沃尔夫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等数学界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荣誉和奖杯。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
17岁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后被推荐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22岁数学博士毕业后,他在美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数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5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27岁,破解世界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33岁,获代表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38岁,成为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纵观丘成桐的履历,他在数学界成名甚早,似乎是一帆风顺、天造之才。
实际上,丘成桐是寒门走出的“贵子”,他的童年是在乡野间度过的。
14岁那年,父亲的离世,使得本就贫寒的家庭陷入更深的困顿,但也让他懂得了自立,从此发奋读书。
中国人的“数学传奇”丘成桐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国人的“数学传奇”丘成桐阅读答案中国人的“数学传奇”丘成桐他22岁获得博士学位,28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正教授并攻克几何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并在1983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
研学之乐——“数学与人文”系列演讲之一演讲人:丘成桐时间:2010年12月25日地点:海南•三亚演讲人简介: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
1983年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迄今仍是华人数学家中唯一的获奖者。
1979年后,丘成桐把主要精力转向振兴祖国数学事业上,先后创建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所、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并亲自担任这些研究机构的负责人。
他还为这3个研究机构募集资金1.5亿元。
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数学大师之一,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四分之一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
他现任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国际顶尖数学杂志《微分几何杂志》主编,所获荣誉还有:瑞士皇家科学院的克雷福特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我年少时,并不喜欢读书,在香港元朗的平原上嬉戏玩耍,也在沙田的山丘和海滨游戏。
与同伴在一起,乐也融融,甚至逃学半年之久。
真可谓倘佯于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
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期间,唯一的负担是父亲要求我读书练字,背诵古文诗词,读近代的文选,也读西方的作品。
但是,当时我喜爱的不是这些书,而是武侠小说,从梁羽生到金庸的作品都看了一遍。
由于这些小说过于昂贵,只能从邻居借来,得之不易。
借到手后,惊喜若狂。
父亲认为这些作品文字不够雅驯,不许我看,所以我只得躲在洗手间偷偷阅读。
除了武侠小说外,还有《薛仁贵征东》、《七侠五义》和一些禁书,都是偷偷的看,至于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则是公开的阅读,因为这是父亲认为值得看的好书。
他要求我看这些书的同时,还要将书中的诗词记熟。
这事可不容易,虽然现在还记得其中一些诗词,例如黛玉葬花诗和诸葛亮祭周瑜的文章等,但大部分还是忘记了。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很快就引起我的兴趣,但是读《红楼梦》时仅看完前几回,就没有办法继续看下去。
丘成桐论学数学丘成桐是一位享誉全球的著名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的贡献不可估量。
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代数几何、数论、微分几何、统计学等多个方向。
在其职业生涯中,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包括数学上的奥斯卡——菲尔兹奖,并曾在中国国内发起数学家、数学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活动。
下面是我们来看看丘成桐论学数学的一些观点和言论:一、数学是美的体现丘成桐认为,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艺术和美的体现。
他认为,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不仅仅是一些冷冰冰的符号,更是创造者的灵感和思维的化身。
在他看来,数学的美不在于表面上的形式,而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严谨的逻辑推演。
二、数学启迪思维在丘成桐看来,数学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启迪人们的思维。
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不仅仅可以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和演绎能力,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发明能力。
丘成桐认为,数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思维启示作用,通过数学的学习与训练,可以提高人们的智力和创造力。
三、数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丘成桐强调,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需要数学的推动和支撑,数学中蕴含的智慧和理念,在历史上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科学技术的挑战,更是为了了解人类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并为人类文明的未来作出贡献。
四、数学没有传统的固定模式丘成桐认为,数学没有传统的固定模式,它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问题和解法。
他建议数学学习者,不要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数学教材,更要关注数学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开拓思路,勇于探索。
在他看来,数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不断地挑战和突破传统的固定模式。
五、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创新能力丘成桐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创新能力。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丘成桐建议,今后的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数学王国的凯撒大帝丘成桐发布时间:2022-09-29T06:05:54.23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1期作者:巴英[导读] 本文从多个维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巴英(江汉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摘要:本文从多个维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包括他的求学经历、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卓越贡献、对中国数学教育事业的付出以及他的文学素养,再现了他几十年来对数学事业的炽热追求,道出了他坚韧顽强和锲而不舍的成功基石。
关键词:卡拉比猜想、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正质量猜想前言丘成桐(1949-)是当代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工作极大地拓展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其影响遍及拓朴学、代数几何、表示理论、广义相对论等数学、物理领域,《纽约时报》曾经称他为数学王国的凯撒大帝,对待科学具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1丘成桐的经历丘成桐1949年生于广东汕头,后随父母全家定居香港,他14岁时,在大学工作的父亲去世,生活陷入困窘,但是丘成桐不改对数学的痴迷,无论外界环境如何,从不间断学习和研究数学。
1966年,半工半读的丘成桐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并以三年时间提前修完全部课程。
1969年,丘成桐被推荐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在这个云集了许多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的世界微分几何中心,他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教授,潜心研究微分几何。
1971年,22岁的丘成桐完成了博士论文《非正曲率紧流行的基本群》,文中巧妙地解决了沃尔夫猜想。
1974年到1987年,丘成桐成为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数学教授。
1987年起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199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4年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丘成栋告诉你数学有多美丘成桐最为世人知晓的成就是证明了卡拉比猜想。
由于对数学的出色贡献,荣获1982年度菲尔兹奖,是第一位取得这项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
3月中旬的北京,清华大学近春路旁的玉兰花如往年一样如约怒放,不同的是,它前面的那座承载中国数学梦想的灰白小楼,有了新的征程——〝丘成桐数学迷信中心〞于19日正式揭牌。
这里将成为未来中国高水平数学研讨和高水平数学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
他这样评价中国教育——〝中国的本科生是世界一流的〞走进近春园西楼133办公室,横在面前的是挂在墙上,写满了粉笔字的硕大黑板。
头发花白、白衫灰裤、身体魁梧的丘成桐先生用带着港味的普通话问好。
这样一位成名极早的数学家,没有传说中的凌厉与霸道,却有着他专属的自信与自傲。
〝我希望这个中心可以培育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同时做好高端人才引进任务,成为中国数学家的小家庭,也成为全世界数学家的交流中心。
〞丘成桐以为,不时以来,中国的本科生是世界一流的,但还需在外乡培育第一流的硕士生、博士生。
〝在中国,博士毕业意味着27、28岁,而美国很多学者20多岁就末尾出效果了。
〞比拟而言,我们青年人才、青年学术主干的培育机制在灵敏性上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开发。
如何可以积极探求拔尖人才培育形式革新是〝丘成桐数学迷信中心〞的重要目的之一。
丘成桐希望,可以依托中心,培育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数学人才。
在详细的培育方式上也要愈加国际化,要在世界范围约请最知名的教员对先生停止重点培育。
他曾这样描画自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国史纲要»«资治通鉴»«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微黄的书脊、微卷的书角——这些清楚〝上了年岁的〞文史类书籍,是数学家丘成桐书柜里的绝大局部外容。
似乎杨振宁的«邓稼先»中选了中学语文课本,李政道因国画功力深沉而被中央工艺美院(现并入清华大学)聘为声誉教授,华罗庚喜欢作诗和对对子,被誉为〝数学皇帝〞的丘成桐,也异样共振着迷信和人文双翼。
丘成桐:感受数学之美(为数学之纯美而工作,是丘成桐一生的追求。
这位当代数学大师以大刀阔斧般气魄,革新了微分几何学,其研究影响力遍及理论物理和几乎所有核心数学分支,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作为华夏子孙,丘成桐始终怀着一颗爱国心,关心培养中国的年轻人,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
这也是他一生事业的重点。
促进海内外华人数学家交流2007年圣诞节前一个星期,浙江大学数学中心丘成桐办公室的灯光每天亮到凌晨。
这段时间,全球1200多位华人数学家及国际知名数学大师云集风景秀丽的杭州,聚首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探讨数学最新研究进展。
丘成桐正是会议的发起者与筹办人。
在丘成桐看来,天下华人本一家,华夏子孙有割不断的血缘。
中国要发展,需要海内外华人数学家共同交流合作,将中国的数学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这不仅是祖宗愿意看到的,也是后人愿意看到的。
为期一周的大会,使浙江大学沉浸在活跃的学术氛围中。
大会邀请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以及统计学等数学相关领域的一流人才,开设内容丰富的讲坛。
庞加莱猜想的主证者之一汉密尔顿教授专门做了学术报告。
大会开幕式上,有7位华人数学家获得晨兴数学奖。
他们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创新成就,可引证中国数学家过去10年的整体进展。
“中国培养的数学家第一次获得晨兴数学金奖,我十分高兴。
”丘成桐欣慰地说。
“我最高兴的是看到很多年轻学生都来参加,与国际一流大师交流,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当今数学发展的走向。
”会议期间,丘成桐作《中国古代数学》的精彩演讲,尽管时间安排在晚上8点,仍旧吸引了许多学生,教室里挤满了人,没有座位,有人索性在讲台前席地而坐。
为了鼓励数学新人,大会还首次面向全球华人大学生颁发新世界数学奖。
“从这次评选可以看出,中国的博士、硕士论文开始有质,但量不够;学士论文比博士、硕士论文量多,但质不是世界一流。
”丘成桐表现出一贯的直率,“反映出中国高校导师放在本科教育的时间不够。
这跟国外不一样,比如哈佛大学每年总有3到4篇有创造性的学士论文发表在最好的学术刊物上,我希望5到10年,中国学士能达到世界最好学校的水平,我是乐观的,希望老师多花一点工夫,把中国数学本科教育搞上去。
有兴趣,科研就是一种无穷享受数学家故事丘成桐教授怎么会在基础研究中这么成功,在几乎数学的各个分支前沿都获得了突出成就?正像他自己说的,“来源于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当然还有对基础研究的好奇心。
第一次得到导师给的无人解过的世界水平的博士论文题目,主要是好奇。
对论文深入思考时,越想越要想,兴趣大增,更爱专业。
问题没有人解过,没有现成解,必须想出新的可能,于是大胆提出设想。
如果问题得解,就是胜利;否则再想,直到大胆设想,得解,完成学位要求。
这是巨大收获,喜悦无穷,对专业充满了热爱和兴趣。
以后自己提出重要科技问题,自己解决,继续做出重要科学成果,热爱和兴趣越来越高,逐渐成为有经验的科学家,科学技术领袖人物,甚至科学大师。
丘先生说,“搞学问如果没有激情,就达不到做大学问的地步。
”“数学是一门很有意义、很美丽,同时也很重要的科学,重要应用遍及物理、工程、密码学、统计理论、信息论、博弈论、飞机和汽车设计、经济和一些社会科学。
——我真正享受到了研究数学的乐趣。
”他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溢于言表,研究是乐趣!好奇心和个人有关,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则是认识问题。
所以基础研究的成功,需要好奇的天性和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而且基础研究必须从研究生做论文开始。
丘先生认为,中国在“文革”以前的数学研究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现在研究数学的人员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增加很多,但实际水平反而降下来了。
学生水平也是如此。
他介绍,数学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Poincare猜想”,100多年来没有一个数学家不想解它。
现在已经有人为解决这个问题走出了第一步。
继续下去,很可能获得第一流成果!他组织了一个讨论班,想引起对这问题的兴趣。
后来一些参加讨论的教授感到课题太难,不易发表论文,不想去研究,也不让感兴趣的年轻博士后研究。
这个难得的机遇就失去了,很使丘先生失望。
但这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国内对重大研究工作有兴趣的人很少,就是基础研究工作也很难在教授、研究员中推行,甚至还有人认为基础研究也应在短期内获利!所以一流研究成果很难指望。
湖北省黄石市2022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到了初二,丘成桐开始尝到数学的真正滋味,对数学的兴趣yǔrìjùzēng。
1966年,丘成桐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开启了他aóyóu“数海”的壮美航程,他的数学才华开始璀璨耀眼。
①当斯博士来校任教时,让丘成桐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当代数学。
丘成桐的数学天赋也令老师()。
1969年,②大约20岁左右的丘成桐赴美,师从微积分几何巨擘陈省身教授。
他在这里(),大量地学习数学经典著作,揣摩前代大师们的奇思妙想,找到了喜欢的方向——几何学。
③他觉得能否学好这一门深刻的学问,关键在于和其他学科建立密切的联系。
_______。
2020年,丘先生被聘为北京某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他说,作为数学家,④我们追求的不是财富,更不是权力,我们追求的乃是简朴的真理。
(摘编自钟秀斌《几何无双士奔腾有余音》,《新华文摘》2022年2月5日出版)(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jiāo pìnB.jiào pìnC.jiào pìngD.jiāo pìng(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与日俱增熬游B.与日具增遨游C.与日具增熬游D.与日俱增遨游(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叹为观止如鱼得水B.惊叹不已如梦初醒C.惊叹不已如鱼得水D.叹为观止如梦初醒(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①处修改为“使丘成桐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当代数学”。
B.②处修改为“大约20多岁的丘成桐赴美”。
C.③处修改为“他觉得是否学好这一门深刻的学问”。
D.④处修改为“我们追求的不是财富,也不是权力”。
2.(4分)综合性学习。
你们班打算举行以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作为策划者参与其中。
数学与生活——数学家丘成桐的励志演讲今日很高兴和诸位谈谈我个人成长、处世和决策的经验。
这些经验不一定局限在数学的研究,我希望它对年轻的学生会有帮助。
我首先描述一下我的家庭背景,这对于我的成长影响很大。
我出生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但贫寒的家庭。
我的父亲曾担任几所大学的教授,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
我的父亲做了很多哲学和中国历史的研究。
不过,他大学时的专业是经济学,并在崇基学院讲授经济学课程。
他也曾经在朋友的赞助下尝试创办银行,但以失败告终。
在我14岁时父亲英年早逝。
我们全家顿时陷入极大的困境。
这段经历使我认识到资源对于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性。
我们家一共有8个兄弟姊妹。
父亲去世后,照顾家庭的重担落在我的母亲和姊姊身上。
父亲的去世和家庭遇到的困难对年幼的我是很大的震撼。
这时候,母亲和姊姊作出了对我一生至关重要的决定——让家中年幼的孩子在学校继续读书和完成学业。
但是,这也意味着母亲和姊姊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我的舅舅曾受过我的父母的抚养和帮助,他的家境还算小康。
他提出要帮助我们家从事养鸭子谋生。
但他的条件是:所有的孩子必须放弃学业。
母亲对我们的未来有更高的要求,拒绝了她弟弟的建议。
在这非常困难的环境下,她的信念和忍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我得到政府奖学金的资助,我在闲暇时还须靠辅导学童挣钱。
生活虽然很艰难,但我却学会如何去应付这些困境,并从中取乐。
我知道我必须在学业上出人头地,但对我来说这是一条不归路。
我必须有所作为:为我自己和我的家人走出一条康庄大路。
不成功的话,就没有前途了。
严峻的现实促使我成熟和坚强。
我认识到我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在父亲去世前,我从未有过这种经验。
父亲是家庭的领导者,他健在时我们丝毫不担心自己的未来。
但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再不靠自己就没有希望了。
我之所以提到这些经验,是为了说明经历过不幸之后,人们往往会变得更加成熟。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本该拥有辉煌前程的人却最终被困苦的生活压垮,但是也有很多着名的伟人在克服困难之后取得成功的故事。
数学之美研求之乐
丘成桐
【期刊名称】《科技通报》
【年(卷),期】2010(26)6
【摘要】"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必须成为科技强国,而数学是科学之母,中国只有成为数学强国,才能成为科学强国。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中国强大起来。
【总页数】6页(P795-800)
【关键词】数学;中国;丘成桐;科学
【作者】丘成桐
【作者单位】哈佛大学数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2.13
【相关文献】
1.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之乐 [J], 蔡清华
2.欣赏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之乐 [J], 莫恩勤
3.探索数学之美共享学习之乐 [J], 曹玲妹
4."数学皇帝"丘成桐:研求之乐 [J],
5.数学家丘成桐:我的研求之乐 [J], [美]丘成桐;史蒂夫·纳迪斯;夏木清(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丘成桐我研究数学的经验丘成桐教授,1963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
他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曾任香港大学校长,并且是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丘成桐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代数几何和微分几何,他的贡献多次获得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以下是丘成桐教授关于他研究数学的经验的分享。
首先,我认为对于研究数学来说,耐心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问题往往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反复的思考、推敲和尝试。
对于我自己来说,有时候我会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沉浸在一个问题中,一直寻找答案。
这种耐心和毅力是我从事数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之一其次,我发现对于数学的研究,思考的方式和方法也非常重要。
我习惯在空闲的时间里思考数学问题,无论是散步、吃饭还是乘坐交通工具,我都会时刻保持警觉,寻找可能的启示和灵感。
同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猜测也是很重要的,这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另外,我觉得对于数学研究来说,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也非常重要。
和他人分享问题、讨论解决方法,能够帮助我收获更多的见解和启示。
我曾经和很多优秀的数学家合作过,交流合作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最后,我觉得热爱数学是我坚持进行数学研究的最大动力之一、对于我来说,数学是一种美妙和深邃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解决问题、开辟新领域。
我对数学的热爱让我一直坚持着,不断前行。
总的来说,我的数学研究经验可以归纳为耐心、思考、交流、深度和广度。
这些经验对于我个人来说非常有效,也希望能够对其他数学研究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数学是一门需要持续努力和探索的学科,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突破和进步。
丘成桐数学教育观点
丘成桐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对数学教育有着独特的观点。
他认为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公式和算法。
他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够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
丘成桐强调,数学是一门探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和方法。
因此,数学教育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而不仅仅是学习和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和技巧。
丘成桐主张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方法。
他认为,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灌输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
丘成桐还强调数学教育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他认为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应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美妙和有趣之处。
总之,丘成桐的数学教育观点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数学教育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热点素材\热读书房□编辑/吉畅对待数学,我热爱且坚定——丘成桐《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素材运用叶繁花22岁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学博士学位,33岁成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首位华人得主,38岁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44岁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作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丘成桐在数学领域的成就令人景仰。
可是你知道吗,这位被《纽约时报》誉为“数学皇帝”的科学家,童年时家中贫苦,时常会饿肚子,在40个人的班级里成绩曾排在36名,14岁时经历了父亲的猝然离世后独自远渡重洋求学……苦难重重,好在丘成桐内心有着对数学无尽的热爱与追求。
正如丘成桐在序言中所写的:对我来说,数学赋予的,是一本让我在世界各处随意走动的护照,同时也是探索这世界强而有力的工具。
数学拥有神奇的力量,对那些懂得驾驭它的人来说,数学能打破距离、语言、文化的隔膜,把他们立时拉在一起,交流共通的知识。
没有谁的成功是轻而易举得来的,可当你只有一个目标且为之不断努力时,未来就变得明朗了。
“我相信坚持的力量,屡败屡进,未曾气馁。
”丘成桐说。
童年颠沛精彩书摘:母亲也是由早到晚地忙个不停,她早上五六点便开始工作。
当供应足够时,准备馒头或粥,给我们做早饭。
她照顾我们,保证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催促我们准时上学,生病时安慰我们,并看着我们做作业。
除此之外,她还要打扫庭院、缝纫衣服,时常忙到午夜才上床。
有时更会熬通宵,以完成平时没空做的琐事。
除此之外,她还靠替人缝补、刺绣或做其他针线活来帮补家计。
她编织毛衣及其他东西,在枕头或床单上绣上花朵,然后拿到市场去兜售。
她热读书房\热点素材也制作塑料花,穿上珠子,再拿去卖。
生活如此艰辛,可她从不叫苦,有尊严地熬过来了。
然而,她的收入和父亲的加起来,钱还是不够用,全家依然过着饔飧不继的日子。
母亲也养了些鸡,但并不足以成为营养的稳定来源。
有时我们从附近教会拿到些食物,那里常常派送米、面粉和其他美国救济品。
丘成桐对于数学的见解尽管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但是数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是一种计算方法。
丘成桐,作为一位数学家,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对数学的热爱和理解,从他的演讲和著作中得以体现。
对于数学本质的理解在丘成桐看来,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逻辑推理的艺术。
数学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结果本身,而是我们所获得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人们不应该只注重解答问题的答案,而是应该更加注重我们从中所获得的过程。
丘成桐将数学比作一座宝库,它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灵感,这也是他一直鼓励年轻人学习数学的原因。
他希望人们从数学的学习中获得无穷的启发和智慧,进而不断开拓人类的思维界限。
对于数学和科学的关系丘成桐在他的演讲中强调,数学和科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科学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世界的本质,而数学则是用精确的数字和逻辑来解释和描述这个世界。
数学的发展也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丘成桐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数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他认为这种相互渗透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数学成为了科学领域的基础之一,而科学则为数学的发展提供了无数的应用场景。
丘成桐鼓励大家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知识,以便将数学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对于数学精神的体现数学精神是指数学家们在研究数学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主要包括思辨、创新、开拓、严谨等方面。
丘成桐认为,数学精神的体现是数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
数学家在探究数学的时候,面对着无数的未知数和难题,在解决它们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探索,甚至是推翻曾有的理论。
这种对于未知的探索精神,为数学家们的创新和发现提供了动力。
在丘成桐看来,这种精神是数学家们的精髓所在,在学习数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和实践这种精神。
对于数学未来的畅想丘成桐认为,数学在未来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数学的应用场景将变得更加广泛。
同时,数学的理论研究也会不断超越人类的认知限制。
丘成桐演讲稿丘成桐是中国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学术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先生、女士:大家上午好!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数学的热爱和我在数学领域的一些研究。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数学的美、数学的力量以及数学的应用。
首先,我想分享的是数学的美。
数学是一门充满美感的学科,它靠逻辑思考解析问题,展示着一种独特的美。
无论是数形关系、几何图形,还是代数等概念,都能让人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之处。
数学家们将抽象、复杂甚至晦涩的概念转化为符号和公式,从而让人们用方法和原理去理解和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美,正是因为它超越了我们生活中的直观经验,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其次,数学有着强大的力量。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物理和工程学到生物和经济学,数学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数学中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理论为物理学提供了分析的工具,高级数论理论能够帮助加密系统的设计,概率论和统计学则对生物医学和金融市场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数学的力量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准确、精细和清晰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上一切存在的规律和现象。
最后,我想介绍一些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
数学令人着迷的一个方面是它在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我们很多人对数学可能有一些负面的印象,觉得它太抽象而与实际脱节,但事实上,数学无处不在。
比如,在信息科学和通信领域,离不开抽象代数、概率论和图论等数学方法。
在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领域,我们需要用到线性规划和最优化技术来优化运输方案。
在金融和投资领域,数学模型和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模型帮助我们分析风险和回报的关系。
此外,数学在计算机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一下,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不仅具有美感,而且有着强大的力量和广泛的应用。
它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无法被低估。
数学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门对于世界认识的工具。
所以,我鼓励每个人都要关注数学,尽可能学好数学。
收稿日期:2010-07-28*本文是本刊编辑部根据丘成桐院士在杭州由浙江省科协等单位举办的"科学会客厅"的主题演讲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题目和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1风詹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纽约时报》给我“数学皇帝”的评价,我是并不在意的,我一辈子对权力的兴趣不大,我对做科学、对学问的追求倒是很夸耀,一辈子随着我自己的意思去寻求数学的美,数学的真。
今天讲的事情,也就是讲我40年来追求学问的过程,我自己感到是很夸耀的,不是出了名,而是在学问上得到很多信息,想跟诸位尤其是年轻的学生,能够有一些交流。
我这个演讲刚开始的时候是应香港中文大学李校长的要求,他说现在的同学不大喜欢研究,我就选了这个题目来讲讲我自己几十年来的经历,我自己觉得自得其乐。
从我最小的时候讲起,我的家在香港的一个郊区叫元朗,那时候比较偏僻,离市区比较远,五六十年前,都是农田,我在农田边长大,在沙田的山丘和海滨游戏,我和很多同伴一起,觉得很有意思。
在田野和山水之间,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我很喜欢大自数学之美研求之乐*丘成桐(哈佛大学数学系,美国)第26卷第6期2010年11月科技通报BULLETI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6No.6Nov.2010“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必须成为科技强国,而数学是科学之母,中国只有成为数学强国,才能成为科学强国。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中国强大起来。
”—————丘成桐作者简介:丘成桐,1949年4月生于广东汕头,后全家移居中国香港。
1966年入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1969年提前修完四年课程,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陈省身教授所器重,破格录取为研究生,两年后即提前获得博士学位。
丘成桐主要研究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和相对论,现为哈佛大学Willam Casper Graustein 讲座教授,是当代数学大师。
他发展了强有力的偏微分方程技巧,使得微分几何学发生了深刻的革命。
他解决了Calabi 猜测、正质量猜想等众多难题,影响遍及理论物理和几乎所有核心数学分支。
年仅33岁时,他就获得代表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1982年),是MacArthur 天才奖(198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Crafoord 奖(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奖(1997年)等众多大奖获得者。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筹资上亿成立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1994年),北京晨兴数学研究所(1996年)和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2002年)三大学术机构,并不取分文报酬担任主任。
他发起办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极大提升了华人数学家在国际上的声望。
他培养的50余位博士多数是中国人,有许多已经是国际上非常杰出的数学家。
由于对中国数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200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2003年他担任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杰出学者讲座教授。
1987年至现在,清华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至现在,北京大学名誉教授;2002年至现在,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曾在1994年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Crafoord 奖;199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科技合作奖等。
中图分类号:G25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119(2010)06-0795-06科技通报第26卷然里的自然环境。
在这段时间我唯一的负担是我父亲对我的严格教学,要我读书,读古文,古诗词,也要求我练字,也因为没有练好,我现在写的字还很难看。
我喜欢读西方的作品,但是我喜欢的不是父亲叫我看的书。
与很多年轻朋友一样,我也喜欢看武侠小说,从梁羽生到金庸的作品都看了一遍,金庸的小说50年代刚开始写,由于这些小说过于昂贵,只能从邻居家借来,邻居比较有钱有书,所以借到手以后很高兴。
可是我父亲觉得文字不好,比不上《史记》这些古文,所以我只能躲在洗手间里偷偷的看。
除了武侠小说以外,我很愿意读古代的武侠小说,薛仁贵征东、征西、七侠五义,但是有一些是黄色小说,就偷偷地看。
名人的作品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也是公开地看,因为我父亲自己也看。
可是麻烦的是他要求我看书的时候,将要我把书里面的诗词背下来,他会说你记的那首诗,虽然看的时候很过瘾,但是背一首诗的时候很难,这是很麻烦的事。
尤其是他常常问我诸葛亮战周瑜的文章背了没有,现在记得比较多,当时觉得很为难,因为都不记得。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我很喜欢看,一直到我父亲去世后,才将这两本书仔细的看了一遍。
由于我父亲53岁去世,此前整个家庭,一家十口的生计,只靠父亲维持,所以父亲去世以后,家里面很穷苦,甚至连读书都没有能力读,交学费发生了很大的问题。
因此和书里面的情节开始共鸣,开始分享到书中曹雪芹深入细致的文笔,将不同的人物情节描写出来的很多细节,整个思想的过程,对我来讲是很重要。
我父亲去世以后,我有空就看很多著名的著作,想象到当时作者比如说曹雪芹他的学问和他的表情,有时候想想创造同样的杰作是一种多么好的事情。
我很早就喜欢数学,想象伟大的文学家能够造成多大的构造,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段时间,就是我父亲去世到我从不喜欢看诗词,到开始能够喜欢它,同时引起共鸣这段时间,也是我个人感情培养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我认为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的,没有转变很难做出一个伟大的学问来。
我在前面引一句话,是清朝学者汪中在《汤山情怀录》讲的:古言东吴,难掩我情。
还有《琴苑要缘》里面讲,伯牙是古代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家,他刚成年学弹古琴,三年就成功了,可是他高尚的境界没办法达到他老师对他的教导,所以成连老师带他到海上,海岛风浪很大的地方,经过几年,觉得整个环境让他感觉到很悲哀,同时将他整个心态完全改变,他仰天长叹,先生将移我的情。
从此以后伯牙弹琴就达到了成连要求的境界。
讲这个东西,就是一个人的感情,一个人的境界是可以变动的。
这一段话对我深有感触,我很早就读了这句话,立志要做大学问也不过是一刹那间的事,往往在感情最澎湃的时候不能自己,却能够把学者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所以我想,怎么样将自己的感情培养出来,表达出来,才能够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我父亲去世以前,我学了不少知识,也读了不少好文章,但是都不能触动我的内心,就像我刚才讲的伯牙也学得很好,但是他的境界还没有达到他老师所需要的。
但是我父亲去世以后我感触很深,我从此读《红楼梦》和《六朝》等古文,对我有很大的感触。
比如司马迁的自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当时我不愿意念得很深,可是我自从感觉不一样之后,我很怕这些文章不能背下来。
我现在写文章有时候还会用到一些古代文章里面的写法,这些文章对我有深深的影响,文天祥讲“风詹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足以描述我当时读书的情况。
除了中国文学外我也读西方的文学,也是我父亲让我念的例如歌德的《浮士德》,这本歌剧是描述博士浮士德的苦痛,与《红楼梦》相比,一个是天才的苦痛,一个是凡人的苦痛,描写的普通和细致,可以说是到了忘我的境界和动人的深沉,所以作为一个读者也能够感受到这种深沉和移动。
由于我父亲的去世和阅读的文学的书籍,这大半年的功夫,使我做学问的兴趣突然变得更为浓厚,再无反顾。
我希望我能做一番好的学问,成为一个好的学者。
其实每个人都有悲哀失败的时候,有人发愤图强,有人就放弃理想。
举个例子,黄仲则是清代的诗人,他的诗很感人,但思想颓废,人人觉得很暗淡,所以他不能成为成功的学者。
我们再来看古代的司马迁,他是我崇拜的史学家,受到汉武帝的酷刑,他虽然讲“身毁不用矣”,但是作为一个古代学者,他在受到酷刑之后还完成了传颂千古的《史记》,他甚至在他的自传里面说,自周公死后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死了以后到司马迁的时候也是500岁,“有绍明世,正易转继春796第6期丘成桐.数学之美研求之乐秋”,我司马迁可以继承周公到孔子,孔子到我今天,我有义务继承传统,所以他虽然受到很大的挫败,反而使他的志气更为宏大。
五十年来我研究学问,无论处事为人,屡败屡进,与我学习有很大关系。
在我家庭最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我一生从没有放弃过追求至真至美的努力,所以可以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来解释,我在最困难的境界,我要坚持自己的志愿,我要追求数学的美,数学的真。
也希望能够服务人群。
我从中学到大学,常常想起韩愈的讲话,“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就是说遇到困难,我也会继续下去。
这是我喜欢《左传》里面的两句话,我看《左传》很多,有两句话是鼓励自己的。
秦国和金国打仗,金国国君,打仗的时候,他坐在马车上,被打伤了,血留在鞋子上,可是他并没停止打鼓,因为他是将领,余病矣,就是讲我受伤了,其他赶马的马夫,从一开始打仗以后,就用他的两句话勉励自己:“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就是说左边的车轮全部红了,都是我的血,我也不能讲不行,整个军队的耳目都在我们的车子上,我们车子的旗,我们车子的鼓,要金队跟着我们车子走,假如我们车子因为你受伤退下来,我们整个军队就完了,“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就是就算血流在齿轮上我们也不敢言退。
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坚持到底,就算受了伤还是要继续做下去,只要我们的前途,我们走的方向有出路,一定要走下去,尤其是很多大众,依靠你向前走,就不能够放弃。
2寻求数学之美数学之真做研究方面的事情影响到我很多。
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的学问叫做微分几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当时因为几何学家应该从分析着手研究几何,同时应该重微分方程研究,我认为微分方程研究已经相当成熟。
可是当时的几何学家都认为微分方程没有前途,微分方程只是做工程的人才会有兴趣,他们认为微分几何是很高尚的行业,所以他们拒绝研究微分方程。
可是我自己觉得他们的看法不重要,我要将这两个主要的理论结合起来,就是将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结合起来,表现出他们内在的美。
这个看法当时所有主要的几何学家都反对。
我在柏克莱校园,我跟随Morrey教授学微分方程,当时并不知道他是这个学科的创始人,我从他那里学习了基本的技巧,对我是很重要的一年。
第二年我才开始跟陈先生学微分方程。
毕业以后,我的学生和朋友,有相当多的科学家都受到我的影响,Schoen是香港大学的教授郑绍远是我的中学同学,Taubes是哈佛大学的教授,我们一起合作,将几何方程研究开始一步一步的推向深入,中间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到现在是整个数学系里面重要的学科。
这里面有很奇妙的经验可以讲,每一个环节都花上很多细致的推敲,要将整个环节构造起来,经过十多个好的数学家的努力,就像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一篇一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大著作。
正如曹雪芹说的,“字字拿来皆是血,十年身骨不成行”,十年功夫我们基本上将学科建立起来。
我们这么多朋友创作的几何分析,花了很多功夫,不敢说以血书成,但确实是经过很多的努力和很多学者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一个美丽的童话,一个是强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