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外饰设计入门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69
内外饰设计知识点总结在汽车行业,内外饰设计是汽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好的内外饰设计能够给人舒适的驾驶体验,同时也是展现汽车品牌个性和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对内外饰设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欣赏汽车设计的魅力。
I. 内饰设计知识点1. 座椅设计座椅是汽车内饰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不仅关乎乘客的舒适度,也与驾驶者的驾驶感受密切相关。
好的座椅设计应该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原理,提供良好的支撑和舒适度,并具备可调节的功能。
此外,座椅的材质和色彩也需要与整个内饰风格相协调。
2. 仪表盘设计仪表盘作为汽车内部最显眼的部分之一,它不仅用于显示车辆运行状态,还承担起了操控和信息传输的重要任务。
好的仪表盘设计应该直观清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同时,在色彩运用和材质选择上也需要考虑到人们对于高品质和高科技的需求。
3. 中控台设计中控台设计涵盖了音频娱乐、导航系统以及空调控制等功能的布置和界面设计。
一个好的中控台设计应该是简洁、直观、易于操作的,并且需要与整个内饰风格相协调。
人机交互界面的友好性和易用性是中控台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4. 材质选择内饰设计中的材质选择对于车厢的整体感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的材质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触感和视觉体验。
例如,皮革材质给人一种奢华感,织物材质则更为舒适和亲和。
内饰材质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品质、持久性和人体工程学等因素。
II. 外饰设计知识点1. 车身比例和流线型车身的比例和流线型是外饰设计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汽车的外观美感和空气动力学性能。
流线型的设计可以减少风阻,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行驶稳定性。
而合理的车身比例能够营造出稳定和运动感,并且符合人们对于汽车美学的追求。
2. 前脸设计汽车的前脸设计是品牌识别和个性展示的重要部分。
前脸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出品牌的独特性和辨识度。
例如,奔驰车的传统银色进气格栅,宝马车的双肾形进气格栅等。
而且,前照灯和格栅的组合也是前脸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
汽车内外饰设计介绍我们启飞汽车设计在之前一篇文章中讲到:内外饰设计作为汽车设计里面的一个环节,它是汽车工程化数据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般主机厂都用CATIA完成的设计过程。
了解这个知识体系需要了解一些内容:内外饰结构分类。
内外饰设计流程(一)如下几个分类: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广义上整车上注塑件都属于内外饰设计范畴。
后面会有一些特殊的说明,类似于座椅密封条和车灯等这一块的特殊性。
一般内外饰的分类,多数按照不同部件在整车上的空间进行分类。
在驾驶室之外的注塑件我们称之为外饰件、驾驶室之内的我们称之为内饰件。
一般公司内外饰设计部门组织划分也分为内室和外室两个科室。
几个概念需要重新说明一下1.类似座椅比较特殊。
一般有专门的座椅系统的工程师,基本上他们划分的还是比较清楚。
2.地毯这类软饰也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也有供应商完成。
3.虽然从大属性上车灯罩属于内外饰范畴,但是一般也有专门的车灯工程师去完成,里面需要涉及到的一些光学知识,跟内外饰的知识区别还是很大。
4.密封条系统也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都是供应商完成的,不是内外饰设计工程师的职责。
1.1前保系统:保险杠本体、上下通风格栅、雾灯及雾灯照、启飞前保设计前保附件:品牌标志、前挡风密封胶条、雨刮喷嘴、雨刮片、前挡盖板。
如下图。
启飞前保附件设计1.2门护板系统上护板,下护板本体、地图袋、装饰条、嵌式板、开关面板、内扣手、启飞前保门护板系统附件介绍:后视镜、内开把手、反转开关、门控灯开关、门开装饰条等、如下图门护板1.3顶棚总成:遮阳板、后顶灯、安全拉手、车顶控制台、顶棚顶棚结构1.4仪表台总成:仪表台本体、组合仪表护罩、手套箱,封口,中控面板、副仪表台。
仪表系统仪表系统的附件:各类开关、操纵杆、方向盘里程表、烟灰缸仪表系统1.5内饰护板总成系统:A柱上下护板、b柱上下护板、c柱上护板、后门槛护板、d柱护板,后侧围护板。
侧围护板(二)内外饰设计开发流程内外饰开发流程根据上面流程图,它不光代表一个内外饰系统开发流程,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研发体系里面的一个开发流程。
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基础研究随着人们对汽车舒适性和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内外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是指应用于微型汽车车身外部和内部的各种装饰和功能性零部件,包括车身外部的装饰件、车身内部的仪表板、座椅等装饰件和功能件。
为了满足汽车用户对汽车外观、内饰舒适度、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制造商和设计师们不断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以提高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
微型汽车内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包括设计原理、结构组成、工艺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基础。
设计原理是指内外饰产品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设计目标、设计理念、设计风格等。
结构组成是指内外饰产品的构成方式和零部件组成,包括材料选择、零部件设计等。
工艺工程是指内外饰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包括模具设计、制造工艺、成型工艺等。
微型汽车外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基础包括外饰构件设计、表面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基础。
外饰构件设计是指汽车外饰的零部件设计和构造,包括车门、车窗、镀铬件等。
表面处理是指汽车外饰各种构件的表面处理技术,包括喷涂、电镀、激光雕刻等。
在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在微型汽车内饰产品设计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对内外饰产品的设计风格、材料选择、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了内饰产品的舒适性和人性化。
国内外制造商也对汽车内饰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不断的技术改进和提高。
3. 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应用现状未来,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将继续向着高质量、高性能和高品质方向发展。
在内饰产品设计方面,设计师们将继续引入新的设计理念、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技术,提高内饰产品的舒适性和个性化。
在外饰产品设计方面,设计师们将不断引入新的设计元素、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技术,提高外饰产品的造型和品质。
与此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将面临更多新的设计和制造挑战。
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基础研究微型汽车的内外饰设计主要包括车身设计和内部装饰设计两个方面。
车身设计是微型汽车外观造型和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美观、流线型设计不仅可以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还可以增加车辆的整体品质感。
车身的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也是车身设计的关键。
材料的轻量化和强度的提高可以减轻车身的重量,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安全性能。
而制造工艺的精细化和自动化可以提高车身制造的效率和质量。
内部装饰设计是微型汽车内部空间的设计和布局,其舒适性和人机工程性是内部装饰的关键。
座椅、仪表盘、中控台等内饰件的设计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则,能够提供良好的乘坐体验和操作方便性。
内部装饰还包括音响、空调和娱乐系统等功能装置的设计。
这些装置的安装位置和布线方式需要考虑到车内空间的限制和乘客的视觉和听觉需求。
微型汽车内外饰的制造技术也是其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车身制造技术包括车身钣金、喷涂和涂装等工艺。
钣金工艺主要是通过冲压、折弯、焊接等方法将车身的零部件加工成形。
而喷涂和涂装工艺可以使车身表面具有防腐、防刮擦和防紫外线等功能。
内饰制造技术包括塑料注塑、各种材料的粘接和组装等工艺。
塑料注塑可以制造出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内饰件,而粘接和组装工艺可以将不同的内饰件组装到一起。
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既要满足人们对美观和舒适的需求,又要考虑到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
相关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深化对材料、工艺和人机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微型汽车内外饰产品的综合品质。
还需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工业升级,引进先进的制造设备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内外饰系统开发设计基础前言本文主要介绍了内外饰设计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作为了解内外饰件基础知识读者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
仅供参考,勿做商业用途。
目录1内外饰系统设计流程 (1)1.1收集前期资料 (1)1.2新车定义分析(设计构想) (1)1.3爆炸图及明细表 (1)1.4工程分析及间隙阶差图 (1)1.5制作工程主断面 (1)1.6草数模 (1)1.7CLASS-A检查校核 (1)1.83D设计 (1)1.9主断面更新 (1)1.102D制作 (1)2塑料件设计的工艺要求 (3)2.1脱模方向原则 (3)2.1.1脱模角度大小控制原则 (3)2.1.2零件设计中的拔模角度要求 (3)2.1.3热固性塑料孔间距/孔边距与孔径的关系 (4)2.1.4加强筋的尺寸确定 (5)2.2内饰单件设计的注意事项 (5)2.3内饰设计中的RPS系统 (7)2.3.1定位选取的原则 (7)2.3.2RPS的形式 (7)2.3.3定位的具体要求 (8)2.3.4自身结构尺寸 (8)3内饰常见零件设计时的间隙及阶差 (10)3.1顶棚 (10)3.1.1顶棚的定义 (10)3.1.2顶棚与玻璃的配合 (10)3.1.3顶棚与密封条的配合 (10)3.1.4顶棚与立柱装饰板的配合 (10)3.2立柱装饰板 (11)3.2.1立柱装饰板与IP的配合 (11)3.2.2上下B柱之间的配合 (11)3.3侧围装饰板 (12)3.4门槛踏板 (12)3.5门内饰周围间隙 (12)3.6软零件与其他塑料件的配合 (13)4外饰零部件设计参考 (15)4.1前保险杠设计 (15)4.1.1前保险杠脱模要求 (15)4.1.2前保险杠接近角 (15)4.1.3空载与满载状态下,前保险杠低速碰撞 (15)4.1.4汽车前后端碰撞保护装置 (15)4.1.5前保险杠面板周边间隙 (15)4.1.6前保险杠面板、防撞梁及缓冲块间的关系 (15)4.1.7前雾灯法规要求 (17)4.1.8前保险杠上部固定点确定 (17)4.1.9前保险杠大灯处安装结构 (17)4.1.10前大灯处保险杠安装 (18)4.1.11前保险杠上下格栅最小开口比为20﹪ (18)4.1.12吸能型保险杠结构形式 (18)4.1.13前保险杠与翼子板基本安装形式 (19)4.1.14前保险杠设计内容补充 (19)4.2后保险杠设计 (20)4.2.1后保险杠离去角δ (20)4.2.2后保险杠本体与排气管间的间隙 (20)4.2.3后保险杠与周边间隙 (20)4.2.4为满足低速碰撞 (20)4.3外后视镜设计 (20)4.3.1外后视镜尺寸的确定 (20)4.3.2外后视镜转动中心确定 (21)4.3.3外后视镜前后可翻转状态 (21)4.3.4外后视镜座的尺寸及壳体的角度 (21)4.3.5外后视镜壳体与后视镜座间的间隙 (21)4.3.6外后视镜镜片的翻转角度及与壳体间的间隙 (21)4.3.7内后视镜视野校核 (22)4.3.8外后视镜视野校核 (22)4.3.9外后视镜视野校核(欧标) (23)4.4前风窗玻璃 (23)4.4.1前风窗玻璃与相邻零件的尺寸关系 (23)4.4.2前风窗安全夹层玻璃厚度 (24)4.4.3前风窗玻璃的形式及其应用 (24)4.4.4前风窗玻璃曲率半径及安装角度 (24)4.4.5前风窗玻璃倒角尺寸的设定 (24)4.4.6前风窗玻璃视野要求 (25)4.4.7前风窗玻璃黑区与钣金翻边及内饰关系 (26)5后风窗玻璃 (26)5.5尾翼(扰流板) (26)5.5.1尾翼的基本间隙要求 (26)5.5.2尾翼材料 (26)5.5.3尾翼的基本结构形式 (26)5.6空气室盖板 (27)5.7通风格栅 (27)6外饰常见零件间的间隙及阶差 (29)6.1前保险杠 (29)6.2后保险杠 (29)6.3角窗玻璃 (29)6.4.1安全带 (33)6.4.2座椅布置要求 (34)6.4.3座椅舒适性要求 (35)6.4.4座椅间隙要求 (35)7内饰塑料件材料 (36)7.1内饰塑料件 (36)7.2一些软零件 (36)7.3外饰部分零件 (36)7.4内外饰常用材料的密度 (36)8内外饰断面设计标准 (38)8.1术语和定义 (38)8.1.1断面 (38)8.2断面的设计流程 (38)8.3断面输出模板 (38)8.3.1主断面模板 (39)8.3.2设计要素 (39)8.3.3常用断面 (39)8.4内饰 (41)8.4.1门护板 (41)8.4.2门槛护板 (47)8.4.3A/B/C/D柱护板、顶棚、天窗、阅读灯 (49)8.4.4遮阳板布置 (52)8.4.5座椅 (53)8.5风窗玻璃 (57)8.5.1前风窗玻璃 (57)8.5.2后风窗玻璃 (58)8.5.3侧风窗(固定)玻璃 (59)8.6外饰 (60)8.6.1前保险杠 (60)8.6.2后保险杠 (62)8.6.3通风盖板 (65)8.6.4机盖隔热垫 (66)8.6.5顶盖装饰条 (66)8.7仪表板、副仪表板 (66)8.7.1前风窗区域 (66)8.7.2副安全气囊区域 (67)8.7.3中控台、CD、空调面板 (69)8.7.4组合仪表区域 (69)8.7.5组合仪表布置角度统计数据 (72)8.7.6杂物箱 (72)8.7.7副仪表板 (75)8.7.8内部凸出物法规项 (76)9内外饰连接方式 (77)9.1.1门护板总成与钣金的装配 (77)9.1.2侧围护板及门槛护板与钣金的装配; (77)9.1.3顶棚装配 (81)9.1.4发动机下部导流板的装配,前后保装配 (81)9.2内饰常用的卡扣连接方式 (82)9.2.1BL540 (82)9.2.2BL072 (83)9.2.3BL231/233 (83)9.2.4BL231/233 (83)9.2.5非标件 (83)9.2.6钣金卡子 (84)9.2.7密封条卡子 (84)9.2.8簧片卡子 (84)9.2.9带齿卡子 (85)9.2.10方型卡子 (86)9.3内饰螺钉孔选用规格 (86)9.4内饰螺钉孔选用规格 (87)9.5内饰螺钉孔选用规格 (87)10参考文献 (88)1内外饰系统设计流程1.1收集前期资料包括设计定义、要求、构想、标准、市场定位、参考车等资料,清楚并进行分项整理,特别是参考车的详细信息,包含样件、图片、优缺点及需要借鉴的具体信息;如果是对现有车进行改型,还要收集现有车的具体信息,哪些需要新开发,哪些需要借用,并且要了解基础车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下一步的设计中想办法进行优化和改进;总之:要对你即将进行的设计进行详尽的前期收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