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PV和hiv的致病机理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4
引言:“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关系的明确,使宫颈癌成为目前所有癌症中唯一病因明确、唯一可以早期预防和治疗、唯一可以彻底根除的癌症。
在HPV 疫苗受到全球热捧的同时,HPV分型检测的意义也随之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为目前上市的四价和二价HPV预防性疫苗对已感染此种HPV亚型的女性毫无保护作用,而且也不能防止已接种者感染其它HPV亚型,所以接受注射前进行HPV分型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人群感染的HPV型别不尽相同,中国不同省市感染的HPV型别的比率各有差异,必须通过HPV分型检测来分析不同地区HPV感染的流行状况,才能据此开发出有针对性的HPV病毒基因预防性疫苗。
”——转载者按语又是一年诺贝尔奖颁发季。
在10月6日首先公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上,人乳头瘤病毒(HPV)和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脱颖而出,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以及法国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三人共同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
较之于前两届诺奖的“基因靶向”技术、RNA干扰技术的高精尖,病毒获得了“青睐”。
目前唯一能防治癌症的疫苗是HPV疫苗。
但对照HPV,人类对艾滋病的研究仍未获重大突破。
随着HIV全球感染的急剧飙升(HIV即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加之25年来HIV疫苗研发的努力不断遭受失败的挫折,人类难免惊惶。
此次HPV与HIV的同获诺奖,或许具有某种激励意义。
HPV的世界在诺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新闻公告中,这样写道,“拉尔德·楚尔·豪森敢于摒弃教条,他所做出的探索性工作,让人类了解了HPV与宫颈癌的关系,促进了针对HPV的疫苗开发”。
作为一种DNA病毒,HPV结构简单。
它只有蛋白衣壳这一外衣和被包裹的核心构成,没有包膜、小型双链环状的DNA就居于核心。
1949年,人们首次在电镜下观察到HPV颗粒的真身,它呈现为20面体对称的球形,直径约为45—55nm,是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作者:佚名来源:生物秀时间:2008-10-8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30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德法三科学家分享该奖项。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 因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子宫颈癌而获奖;法国两位科学家,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学系逆转录病毒感染调控小组的FrançoiseBarré-Sinoussi 和巴黎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预防基金会的Luc Montagnier 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获奖。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是导致严重人类疾病的两类病毒的发现。
Harald zur Hausen一反传统教条,假定瘤原性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了宫颈癌——女性第二常见的癌症。
他认识到,HPV-DNA能够存在于肿瘤非生长性状态中,而且应该能够通过对病毒DNA的特定搜寻发现。
他发现,HPV是病毒的一种异质家族。
只有一些HPV种类会导致癌症。
他的发现引发了对HPV感染自然史的描述,以及对于HPV诱导致癌作用机制和抗HPV获得性预防疫苗发展的理解。
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 和Luc Montagnier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病毒产生分别在淋巴(来自在获得性免疫缺陷早期阶段带有增大淋巴结病人)和血液(来自晚期患者)中得到鉴别。
根据这一病毒的形态、生化及免疫学特性,他们将它确定为第一个已知的人类慢病毒。
HIV损伤免疫系统,因为病毒大量复制,对淋巴细胞造成损伤。
这一发现对于当前的艾滋病生物学及它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来说是一个先决条件。
德国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 法国科学家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法国科学家Luc Montagnier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导致宫颈癌与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观点不同,Harald zur Hausen假定人类乳突淋瘤病毒在宫颈癌中扮演了一个角色。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诺贝尔奖2000-20102000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人阿尔维德-卡尔森、美国人保罗-格林加德和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以表彰他们三人在人类“神经系统信号传输”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2001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人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artwell)、英国人保罗-诺斯(Paul Nurse)与他的同事蒂莫希-亨特(Timothy Hunt)共同获得。
三位科学家在有关控制细胞循环的研究中做出重要发现,他们确认了控制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真核细胞在内的主要分子。
2002年诺贝尔奖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获奖的原因是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和约翰-苏尔斯顿。
他们因为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细胞死亡的基因规则。
2003年诺贝尔奖化学奖:美国科学家阿格里和麦克农因为对细胞隔膜的研究而获得了2003年度化学奖。
对细胞隔膜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本的生命进程。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的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的彼得-曼斯菲尔德共同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4岁的美国科学家保罗和即将70岁的英国科学家彼得两人以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发现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奖化学奖: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
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
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医学及生理学奖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
1936年出生于德国,现任职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他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发现某些类型的HPV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这一发现为开发出宫颈癌疫苗打下了基础。
因发现了导致宫颈癌病毒,20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
人物介绍简介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人,出生于1936年,36岁担任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病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毒学教授,并开始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等病毒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
他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发现某些类型的HPV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这一发现为开发出宫颈癌疫苗打下了基础。
豪森现任职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成果:发现导致宫颈癌病毒。
工作经历哈拉尔德·楚尔·豪森生于1936年3月11日,德国医学科学家和退休教授。
青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时期目睹了战后德国的景象,对待生活十分认真。
他专注于学业。
虽然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享乐主义,但是他认为自己从来都不是嬉皮一族。
他毕生精力用于研究乳头状瘤病毒。
2008年,因为发现了乳头状瘤病毒(papillomavirus)是子宫颈癌的成因,而与另外两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楚尔·豪森在波恩大学、汉堡大学及杜塞尔多夫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6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两年后,他进入杜塞尔多夫大学微生物研究所担任科研助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成果简介
李敬云
【期刊名称】《科技导报》
【年(卷),期】2008(26)24
【摘要】艾滋病是近20多年来新发生的人类传染病,分离并鉴定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防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为艾滋病致病机理、诊断试剂、药物和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两位法国科学家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 oise Barré-Sinoussi)"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而与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共享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总页数】6页(P37-42)
【关键词】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分离和鉴定
【作者】李敬云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91
【相关文献】
1.HPV、HIV的发现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工作介绍 [J], 宋伟;宋德懋
2.从核移植到核转录因子转移: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简介 [J], 郭晓强;高英杰;贡树基
3.揭示基因组功能的强大工具:基因打靶技术——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简介 [J], 秦川
4.子宫颈癌致病因子人乳头瘤病毒的发现——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简介 [J], 宋国兴
5.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介绍 [J], 郗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森,保罗·格林加德,埃里克·坎德尔—关于神经系统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
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瑞典)卡尔森是一名饮用水氟化的反对者,最著名的成就是对神经递质多巴胺的研究以及该物质在帕金森氏症中的作用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美国)发现了多巴胺和其他的一些信号传递物质如何对神经系统发挥作用。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美国)在研究中发现了如何改变突触的效能,以及其中涉及了哪些分子机制,2001年:勒兰德·哈特韦尔,蒂莫希·亨特,保罗·诺斯—发现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节因子。
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 Hartwell,美国)他发现了一种控制细胞循环的特定类型基因,其中一种名为“start”的基因对于控制每个细胞循环的开始具有重要作用。
蒂莫希·亨特(R. Timothy Hunt,英国)他因发现了控制CDK功能的cyclins和蛋白质保罗·诺斯(Paul M. Nurse,英国)发现了控制细胞周期的关键物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
2002年:悉尼·布伦纳,罗伯特·霍维茨,约翰·苏尔斯顿—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
悉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英国)1961年他与佛朗西斯·克里克通过克里克-布伦纳实验解释了蛋白质翻译的三元码,发现了移码突变这个发现提供了遗传密码前期解释。
2002年12月,他的诺贝尔演讲的题目为《Nature's Gift to Science》,介绍了线虫动物门,他被认为选择了正确研究方向,并选择了正确的生物体。
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itz,美国)美国生物学家,以研究线虫动物门的秀丽隐杆线虫而著名。
简述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1.2006年10月2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Andrew Z 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机制——双链RNA引起基因沉默”。
安德鲁·法尔出生于1959年,美国公民,198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
克雷格·梅洛出生于1960年,美国公民,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
基因组通过将细胞核内DNA的蛋白质合成指令发送到细胞质的蛋白质合成部位而运作。
这些指令通过信使RNA(mRNA)传达。
1998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撰文指出,他们自己发现了一种可以降解某一特定基因的mRNA的机制。
这种RNA干扰的机理在RNA分子作为双链出现时被激活。
双链RNA激活使携带有与双链RNA相同遗传编码的mRNA分子降解的生化机制。
当这种mRNA分子消失,相应的基因便会沉默,它所编码的蛋白质也不会合成。
RNA干扰发生在植物、动物和人类中,它在调节基因表达、参与病毒感染的防御以及保持跳跃基因的可控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RNA干扰已经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一项广泛应用的方法,用以研究基因功能,将来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2.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2006年10月4日宣布, 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 以奖励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
罗杰·科恩伯格1947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他曾经在剑桥的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罗杰科恩伯格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目前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
1974年,他观察到组蛋白H3和H4 在溶液中形成(H3)2(H4) 2形式的四聚体, 同年提出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小体是由1个组蛋白八聚体和DNA 的200 个碱基对组成,并于1977年对这个染色质模型作出补充,是迄今为止最基本的一种染色质模型。
AIDS(艾滋)的致病机理一、 HIV感染对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HIV病毒为逆转录病毒,所以遗传信息存在于两个相同的RNA单链模板中。
该病毒能结合人类具有CD4+受体的细胞,特别是和 CD4T 辅助淋巴细胞相结合,还能与神经细胞表面的半乳糖神经酰胺结合,逆转录酶可将病毒RNA逆转录为DNA,然后DNA再与人类基因相整合。
病毒DNA序列被感染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终身携带。
HIV进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侵犯有CD4受体的淋巴细胞,以CD4T 淋巴细胞为主。
当HIV的包膜蛋白gp120与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后,在gp41透膜蛋白的协助下,HIV的膜与细胞膜相融合,病毒进入细胞内。
当病毒进入细胞内后迅速脱去外壳,为进一步复制作好准备。
最近研究表明,HIV进入细胞内除CD4受体外,还需要细胞表面的蛋白酶同gp120的V3环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完成。
HIV病毒在宿主细胞复制开始,首先二条RNA在病毒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逆转为DNA,再以DNA为模板,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复制DNA,这些DNA部分存留在细胞浆内。
进行低水平复制。
部分与宿主细胞核的染色质的DNA整合在一起,成为前病毒,使感染进入潜伏期,经过2-10年的潜伏性感染阶段,当受染细胞被激活,前病毒DNA在转录酶作用下转录成RNA,RNA再翻译成蛋白质。
经过装配后形成大量的新病毒颗粒,这些病毒颗粒释放出来后,继续攻击其他CD4T淋巴细胞。
大量的CD4+T淋巴细胞被HIV攻击后,细胞功能被损害和大量破坏是AIDS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原因。
HIV感染CD4+T淋巴细胞后,首先引起细胞功能的障碍。
表现有对可溶性抗原如破伤风毒素的识别和反应存在缺陷,虽然对有丝分裂原植物血凝素(PHA)的反应仍然正常。
细胞因子产生减少,IL-2R 表达减少和对B淋巴细胞提供辅助能力降低等。
当HIV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的溶解和破裂。
HIV在细胞内复制后,以芽生方式释出时可引起细胞膜的损伤。
关于免疫学的诺贝尔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给了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等3人,其中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后天性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而导致严重随机感染或继发肿瘤并致命的一种疾病。
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被识别并发展为全球大流行至2003年底,已累计导致两千余万人死亡,死亡率几乎达到100%,2008 年,感染人数已达3340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对艾滋病传播的防控以及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市先后报道了一种新的医学综合症用,这新的医学综合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艾滋病。
但其早期的病人都是男同性恋者,因此艾滋病曾一度被认为仅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并被称作“同性恋病”,没有得到当时政府的足够重视。
后来发现病人通过输血竟也能够感染这种疾病,立刻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重视。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立即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对该疾病进行调查与研究,确定了这是一种新的疾病,并根据其特征首先将其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为艾滋病。
这种疾病传播很快,在美国首次被发现后很快在欧洲也有发现。
很多科学家都开始研究这种疾病的病因。
1983 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肿瘤疾病研究室主任蒙塔尼的男同性恋患者取出肿大的淋巴结组织,在体外进行细胞培养,经过培养,他们在电镜下见到了一种逆转录病毒相似的病毒并通过各种方法研究证明这是一种新型病毒,命名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
为了进一步确定这种新病毒。
所以他们把提取出的病毒送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肿瘤研究所盖洛教授的实验室请求帮助鉴定。
受蒙塔尼小组发现LAV的影响,1983 年,美国的盖洛教授也报告从艾滋病病人的周围淋巴细胞中分离到了一种新病毒,并命名为人类嗜T细胞病毒。
2000-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Arvid Carlsson)、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因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Leland H.Hartwell)、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Timothy Hunt)、保罗·纳斯( Paul Nurse)因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John B.Fenn)、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thrich)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Sydney Brenner)、约翰·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Robert Horvitz)因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找到了对细胞每一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罗德里克·麦金农(Roderick Mackinnon)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uterbur)、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Aaron Ciechanover)、阿弗拉姆-赫尔什科(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Irwin Rose),因三人因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出炉德法3学者获奖2008-10-06 17:37:15 来源: 中新网(北京) 网友评论640 条点击查看核心提示: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
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新华社/法新>>>>图集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图集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 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图集法国科学家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图集中新网10月6日报道综合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6日宣布,将200 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和两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
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 ssi)和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