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33.01 KB
- 文档页数:4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常规心衰病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而引起的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
一、护理评估(1)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情况。
(2)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慢性稳定期:a.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证候: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咳白痰,面色苍白,或发给。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b.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证候: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额泛红,□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发给。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c.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证候: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咳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水肿,自汗,汗出湿冷。
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CL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
证候:心悸,动辄气短,尿少、水肿。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②急性加重期:a.阳虚水泛证。
证候: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
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b.阳虚喘脱证。
证候: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c.痰浊壅肺证。
证候: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房安静,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以保证患者的休息与睡眠。
(3)休息;根据心功能受损程度而定。
①心功能I级: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但必须避免重体力活动。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心力衰竭时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病位在心。
【临证施护】1.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
并给予吸氧。
2.心悸时,遵医嘱给予耳穴埋豆心、交感、神门等穴,短绌脉者应正确测量。
3.便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水肿者,做好皮肤护理。
【饮食护理】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之品。
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
【辩证施护】1.心肺气虚兼血瘀1)严密观察病情,如心悸发作,呼吸困难、下肢浮肿取半卧位,心电监护,给氧。
2)饮食宜食益气温阳之品,如羊肉、胡桃肉等。
2.气阴两虚兼血瘀1)注意休息、安全,防滑防跌,床边置双侧护栏。
2)增加饮食调养,平时用西洋参泡水代茶频饮,以补养心气。
3.心血瘀阻1)病室温暖,保证休息,注意安全,防滑防跌,床边置双侧护栏。
2)便溏者便后药保持肛周清洁。
3)失眠多梦者予耳穴埋豆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
4水饮凌心1)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
防寒保暖。
若心悸喘咳不得平卧,应采取半卧位,呼吸困难者给养,绝对卧床休息不得劳累。
2)汤药浓煎温服,少量多次分服,严格按时间和剂量给药。
3)饮食宜少食多餐、易消化、益气温阳、化饮利水宜食新鲜蔬菜、藕粉、蛋花汤、牛奶、酸奶、冬瓜等。
【用药护理】1.中药宜温服,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证者应趁热服用。
2.观察并记录洋地黄类药物的效果及反应。
【健康指导】1.起居有常,适量、适度的保健锻炼,避免过劳。
2.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
控制食盐摄入量。
3.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心率的方法。
4.保持大便通畅,切记排便时因过度用力而发生意外。
中风中医护理常规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
一、临证施护:1、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噪音等不良刺激。
2、绝对卧床休息,头部略抬高,偏向一侧,减少搬动。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心衰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而引起的。
中医护理在心衰病的常规治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心衰病中医护理的常规措施。
1.中医诊断:中医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综合诊断,包括查看患者的脉搏、舌苔、面色等信息,以帮助确定病因和病情。
2.中药治疗:中医常用的中药治疗心衰病包括养心安神、利水利湿、健脾益气等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人参、白术、山药、茯苓等。
3.饮食调理:中医饮食调理在心衰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建议患者少吃盐,减少水液潴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摄入;避免油腻食物,防止消化不良;适量吃些瘦肉、鱼类,补充蛋白质。
4.中医按摩:中医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衰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点穴、搓揉等。
按摩有助于舒缓疲劳、恢复体力、促进代谢。
5.中医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改善心衰病症状。
针灸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缓解心衰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6.中医气功: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节人体功能的方法。
中医气功可以帮助心衰患者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缓解疲劳和呼吸困难。
7.中医推拿:推拿是一种利用手法按摩、抚摩、揉捏、推拿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健康的疗法。
中医推拿可以改善心衰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疲劳和心脏负担。
8.中医草药熏蒸:中医熏蒸是一种利用药材熏蒸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草药熏蒸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衰症状,促进病情好转。
9.中医精神疗法:中医精神疗法是一种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改善心衰症状的方法。
中医建议心衰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到社交活动中,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10.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认为心衰病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疲劳,定期进行体检和医学观察。
总之,心衰病中医护理的常规措施包括中医诊断、中药治疗、饮食调理、按摩、针灸、气功、推拿、草药熏蒸、精神疗法和养生保健等。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心衰病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而引起的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
应与悬饮、哮证相鉴别。
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情况。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痰浊壅肺证心气亏虚、瘀血阻脉证:气短心慌,神疲乏力,易汗,活动后加重,面色晦暗,唇甲青紫或颈部青筋暴露。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舌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结代。
气阴两虚、瘀水互结证:气短喘促,心烦不寐,口干少饮,烦热汗出,面颧暗红,或颈部青筋暴露,尿少肢肿。
舌质红嫩有裂纹或舌红绛,有瘀斑,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证:短气喘促,不得平卧,烦躁汗出,咳吐泡沫痰,心悸乏力,尿少肢肿,畏寒肢冷,面色灰青。
或伴有肝大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
舌淡胖或有齿印,脉沉细或迟。
心气衰微、阴竭阳脱证: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
舌淡胖而紫,脉沉细欲绝。
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休息:根据心功能受损程度而定。
心功能I级:患者应适当休息,保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心功能Ⅱ级:应增加休息 , 但能起床活动。
心功能Ⅲ级:限制活动 , 增加卧床休息时间。
心功能Ⅳ级:绝对卧床休息, 原则上以不出现症状为限。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尿量、心悸、下肢肿胀等情况变化。
2、观察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等关系密切。
3、患者出现喘不得卧,张口抬肩,颜面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心悸少尿等情况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心衰中医护理常规时间:2013.02地点:护士长办公室主讲人:内容:心衰的中医护理常规心衰病心衰病是指心体受损、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无力运血行气所导致的常见危重急症。
以呼吸困难,心悸烦躁,尿少,下肢水肿,乏力,多汗为主症。
病位在心,慢性心力衰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临床表现1.心肺气虚证:胸闷气短、咳嗽喘促、心悸,动则加剧,神疲乏力、自汗、食少纳呆,面色苍白,或紫绀,舌胖嫩,边有齿痕,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沉无力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头昏乏力、口干舌燥、少寐多梦、自汗盗汗,舌红少苔,或紫绀、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血脉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或心胸痹痛、胁下痞积、少尿浮肿、口唇紫绀,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结代。
4.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腰酸膝冷,尿少浮肿,面色苍白或青紫,舌质暗红,苔白滑,脉沉细数。
5.痰热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心悸气短,倚息不得卧,动则尤甚,尿少浮肿,或颈脉显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6.阳气虚脱证:面色苍白或晦暗、心悸气喘严重、烦躁不宁、或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尿少肢肿,舌质淡,苔白,脉微欲绝或疾数无力。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维持适当的温度与温度。
一般病人可取平卧位,对严重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应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3)控制静脉补液速度:一般每分钟1~1.5ml(20~30滴),防止心衰加重。
(4)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2~4L/分。
观察吸氧后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随时评估呼吸困难改善的程度。
(5)加强口腔、会阴、皮肤的护理。
2、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发绀、肺底湿啰音、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尿量等变化情况。
(2)若出现心率增加、乏力、头昏、失眠、烦躁、尿量减少等症状,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加强观察。
心衰病中医护理常规
心力衰竭时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病位在心。
【临证施护】
1.喘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
并给予吸氧。
2.心悸时,遵医嘱给予耳穴埋豆心、交感、神门等穴,短绌脉者应正确测量。
3.便秘者给予润肠通便之物,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水肿者,做好皮肤护理。
【饮食护理】
饮食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食辛辣、醇酒之品。
注意营养、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量。
【辩证施护】
1.心肺气虚兼血瘀
1)严密观察病情,如心悸发作,呼吸困难、下肢浮肿取半卧位,心电监护,给氧。
2)饮食宜食益气温阳之品,如羊肉、胡桃肉等。
2.气阴两虚兼血瘀
1)注意休息、安全,防滑防跌,床边置双侧护栏。
2)增加饮食调养,平时用西洋参泡水代茶频饮,以补养心气。
3.心血瘀阻
1)病室温暖,保证休息,注意安全,防滑防跌,床边置双侧护栏。
2)便溏者便后药保持肛周清洁。
3)失眠多梦者予耳穴埋豆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
4水饮凌心
1)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
防寒保暖。
若心悸喘咳不得平卧,应采取半卧位,呼吸困难者给养,绝对卧床休息不得劳累。
2)汤药浓煎温服,少量多次分服,严格按时间和剂量给药。
3)饮食宜少食多餐、易消化、益气温阳、化饮利水宜食新鲜蔬菜、藕粉、蛋花汤、牛奶、酸奶、冬瓜等。
【用药护理】
1.中药宜温服,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证者应趁热服用。
2.观察并记录洋地黄类药物的效果及反应。
【健康指导】
1.起居有常,适量、适度的保健锻炼,避免过劳。
2.正确选择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食多餐。
控制食盐摄入量。
3.教会患者监测脉搏和心率的方法。
4.保持大便通畅,切记排便时因过度用力而发生意外。
中风中医护理常规
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
一、临证施护:
1、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噪音等不良刺激。
2、绝对卧床休息,头部略抬高,偏向一侧,减少搬动。
3、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面色、舌象、脉象变化。
发现头痛、项强、呕吐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栏保护。
4、尿潴留者,可按摩中极、气海、关元等穴,虚者加艾灸。
必要时医嘱留置导尿。
5、便秘者,予腹部顺时针按摩,或遵医嘱予穴位按摩,如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
必要时口服麻仁丸或用番泻叶泡茶饮。
6、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急躁、恼怒、郁闷等不良情绪刺激。
7、恢复期指导患者行患肢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循序渐进。
二、饮食护理:
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可多食水果、蔬菜、豆制品、山楂等食物,忌肥腻及温阳助火之品如羊肉、狗肉、辣椒等。
昏迷或中度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三、辨证施护:
(一)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头晕目眩者,可予耳穴埋豆对症处理,加强安全防护,防跌伤。
饮食忌羊、狗肉,以免助湿生痰。
2、风火上扰证
发病之初静卧休息3-7天,加强心理疏导,保持情绪稳定。
饮食宜多食苦瓜、冬瓜等清热之品。
3、阴虚风动证
病人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可用五倍子粉、醋调敷神阙穴。
饮食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如百合莲子薏仁粥,甲鱼汤等。
4、痰热腑实证
注意观察舌苔、脉象变化,以及有无便秘情况。
饮食以清热、化痰、润燥为主,如萝卜、梨等。
(二)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神昏、高热时可予头部冰袋冷敷,并可遵医嘱针刺人中、百会、内关、风池等穴。
饮食宜多食绿豆汤、冬瓜汤等清热之品。
2、痰蒙清窍证
绝对卧床休息,头部略抬高偏向一侧,避免搬动。
宜食燥湿化痰之品,如芹菜、香菜、洋葱、生姜等,或人参、甘草泡茶饮。
3、元气败脱证
可艾灸神阙、气海、关元等穴20分钟,有助于回阳固脱。
四、用药护理:
(一)遵医嘱及时准确用药,应用降压药、脱水药时,注意观察血压及尿量情况。
(二)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及时擦干
五、健康指导:
(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防止病情复发。
(二)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
(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四)坚持患肢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
(五)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变化,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