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和大树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5
大树与小草的教案5篇大树与小草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一、认识常见的小草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
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3、关注:学生对小草认识的经验。
4、设计意图:对小草这一声命题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
(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5、关注:学生观察狗尾草的顺序和记录的方法。
6、设计意图:用观察的方法认识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比较樟树和狗尾草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
《小草和大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认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小草和大树的兴趣。
(2)运用比较法,分析小草和大树的不同之处。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教育学生学会珍惜资源,懂得感恩。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小草和大树的故事。
2. 生字词学习:结合课文,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图片观察:展示小草和大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小草和大树的不同之处。
5.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小草和大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认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小草和大树特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小草和大树的不同之处。
3. 小组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小草和大树的图片。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通过展示小草和大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小草和大树的故事。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
《小草和大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懂得小草和大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树立生态平衡观念。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理解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 分析课文主题,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 课文主题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4. 课堂讨论道具(如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小草和大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美,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组词,理解词语含义。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比喻和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5. 课堂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小草和大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课文所传达的环保意识。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培养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1)小草和大树在文中象征着________和________。
《小草和大树》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小草和大树所象征的不同人生观。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2. 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深化理解文章主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草和大树所象征的不同人生观。
3. 采用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小草和大树》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
教案内容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谜语导入:绿油油,地在头,头上戴朵花,地上铺层绿。
(打一植物)2. 揭示谜底:小草。
3. 引导学生思考:小草和大树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象征什么?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理解课文1. 提问:课文为什么说小草是“平凡而不起眼”的,大树是“引人注目”的?2.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草和大树的象征意义。
3. 教师总结:小草象征平凡、谦逊、坚韧的人生观;大树象征自信、骄傲、张扬的人生观。
四、品读课文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更欣赏哪种人生观?为什么?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 教师强调:每个人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六、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小草和大树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做一颗小草或一棵大树?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1)小草是____的,大树是____的。
《小草和大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小草和大树的不同之处。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及作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小草和大树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动画视频、图片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卡片等。
3.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小草和大树。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小草和大树的特点。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展示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运用字词。
4. 分析讨论(1)比较小草和大树的不同之处。
(2)讨论小草和大树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5. 总结拓展(1)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小草和大树的知识,进行阅读分享。
(2)以“我心中的小草和大树”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小草与大树》教学设计《小草与大树》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草与大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草与大树》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软硬,相同之处在于都生长在土壤里,都有绿色的叶,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2、过程与方法:亲历观察比较狗尾草与樟树的过程,用简图画出小草形态,会使用维恩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孩子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1、重点:揭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征,体会小草也是有生命的。
2、难点:通过观察的过程来发现大树与小草的异同点。
三、教学准备:每小组一株狗尾草,一条香樟枝,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1、一棵小草生长在一棵大树旁。
一天,小草对大树讲:“你知道吗?原来我也是一棵大树,后来我嫌树大招风,就改做小草了。
”“是这样吗?”大树有些不信。
“谁骗你呀!过去我做大树的时候,树上的鸟儿可多了,每天唧唧喳喳的真心烦,也有些孩子太顽皮,净往我身上爬,唉,真没办法。
”小草说着,还叹了口气,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大树听了,心里觉得好笑,便打趣道:“唉,其实我原来也是一颗小草,后来怕人踩,才不得已做了一棵大树。
”2、听完这个故事,哪么同学们说说做大树和做小草那一个更好更重要啊?(学生反馈)3、其实啊,不论是大树还是小草,它们都为大地增添了绿色,正因为它们的共同努力,才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如此欣欣向荣、绿意盎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树和小草”。
(板书:大树和小草)(二)认识常见的小草1、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小草呢?(学生反馈)(PPT展示常见的小草:狗尾巴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你知道这叫什么草吗?能说说这种草的主要特征吗?2、小结:各种各样的草展示自己的身姿,构成千姿百态的小草世界。
小草和大树教案(精选7篇)小草和大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感悟课文,学会用情用心朗读。
2、理解部分词语的色彩及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倾向,定位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并结合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重点:1、学会用情朗读文本。
2、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3、学会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写作的技巧。
教学难点: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由课题质疑导入课文1、读课题2、这是一篇写植物的文章吗?3、题目中的“小草”“大树”分别指谁?“小草”怎样变成“大树”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
思考:“小草”怎样变成“大树”的?她们经历了哪些困难?2、检查读生字新词,正音。
3、检查课文朗读。
4、说说她们经历了哪些困难?5、哪些写的是生活中的困难?哪里写的是事业上的困难?按“概括——生活中的困难——事业上的困难——总结”给课文分段。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作业书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导语:这是一颗矮小、柔弱的小草,它随地而生,往往遭人践踏、蹂躏,它历经了生命的艰辛。
而这棵大树却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充满活力,它的生命如此灿烂壮丽。
与大树相比,小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可是啊,小草却是能够长成大树的!二、导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仙人掌花的图片师:你们瞧,这是什么?它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呢?指名交流。
师:为什么作者把夏洛蒂比作是仙人掌花呢?师:那么,她的生命是如何的艰辛而又壮丽呢?三、学习课文第二段,体会生活的艰辛。
1、出示要求:(1)自读课文第二大段,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夏洛蒂生活中经历的困难?先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圈出关键的词语,再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小草和大树》,使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小草和大树,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导入新课《小草和大树》。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画出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分析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小草和大树精神的理解。
5.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绘画,表达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草和大树的精神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小草和大树精神的作文。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讲解时间略长,今后应更加注重课堂时间的分配。
3. 学生对小草和大树精神的理解有所收获,但在情感体验方面尚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
4.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方面仍有待提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小草和大树的精神品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文《小草和大树》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小草和大树的特点,理解它们所象征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懂得珍惜自己,发挥自己的优点,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小草和大树的特点,理解它们所象征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推理。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小草和大树。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小草和大树的了解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对小草和大树特点的认识。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记忆。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4. 理解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草和大树的特点,理解它们所象征的意义。
(2)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推理出课文所要传达的主题。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概括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及意义。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家长协助孩子用生字词造句,加强运用能力。
3. 思考课后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短文,谈谈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态度。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到的自然、人文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后资料,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互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及价值。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对小草和大树的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自然科学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收集有关小草和大树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2)引导学生谈论对小草和大树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节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探讨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及价值。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课后资料分享,了解课文背后的故事。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讲解了生字词。
(2)是否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
(3)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
2. 反思教学方法:(1)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参与。
(2)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
(3)教学手段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草和大树》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及生长环境。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讨论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生态知识。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准备教材:《小草和大树》课文教学辅助材料:1. 有关小草和大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植物是草本植物,哪些是木本植物?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小草和大树》。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草和大树有什么特点?它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小草和大树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草和大树》,你们知道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及生长环境了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所描述的小草和大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教师提出实践活动: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保护小草和大树的主题活动。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小草和大树》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小草和大树》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培养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培养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培养对小草和大树这两种植物的认知和兴趣。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小草和大树》是一篇描写自然环境中小草和大树的故事。
故事中,小草和大树相互竞争,大树因为不适应环境变化而倒下,小草则顽强地生长。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角色,分析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竞争关系。
理解课文中的寓意,思考小草和大树的命运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并理解课文内容。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竞争关系,促进思考和交流。
3.3 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小草和大树的角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小草和大树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4.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理解课文内容。
4.3 分析课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竞争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寓意。
4.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小草和大树的角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小草和大树的竞争关系和寓意。
5.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交流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故事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其他有关自然环境和植物的故事,如《小树苗与风暴》、《沙漠里的生命》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扩展视野。
篇一: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第一课《小草和大树》教学内容:《小草和大树》教材分析:六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许多植物,在科学课及其他一些学科的课堂上,他们也曾不止一次地对植物进行观察和描绘,绝大多数学生还会有亲自栽培植物的实际体验。
正是基于学生逐渐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领学生对植物世界形成一些初步的系统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能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合作中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体会科学知识的价值;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通过仔细观察有关植物的特征,正确概括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征,并能区分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教学难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课件显示有动画效果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师: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生1: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我的心情很舒畅,我真想生活在这么美丽的环境中。
生2:原来世界是这么美丽的,我要保护好这些美丽的环境。
生3:世界的美丽,来源于这些绿色的植物。
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植物。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我运用了大量的美丽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欣赏,不知不觉地引领学生进入植物的世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在学生畅谈感受的时候,教师与学生都经历了一次有效的环保教育。
】二、联系实物,了解特征师:你们知道吗,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多少万种?(30万种)1、初次分类师:刚才看到的植物,你会把它们怎样分类?(指名学生说出分类,并让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各种分类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初步按树与草进行分类。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草和大树》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小草和大树的不同之处。
3.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自己对小草和大树的看法。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小草和大树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自己对小草和大树的看法。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纸张、画笔、彩泥等绘画材料。
3. 写作本、铅笔等写作材料。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小草和大树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小草和大树的了解和观察。
Step 2: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小草和大树的不同之处,如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小草和大树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作用和价值。
Step 3:创作(10分钟)1. 学生可以选择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小草和大树的看法。
2. 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完成创作。
Step 4:分享和总结(5分钟)1.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他们对小草和大树的看法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总结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不同之处,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作用和价值。
三、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观察、口头提问、作品展示评价内容:1. 学生对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的了解和描述。
2. 学生对小草和大树的不同之处的观察和分析。
3. 学生对小草和大树的看法和感受的表达。
四、教学延伸活动名称:小草和大树种植体验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种植小草和大树,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活动步骤:1. 教师带领学生到户外空地或花坛,准备种植小草和大树的工具和材料。
2. 教师向学生讲解种植小草和大树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9 小草和大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价值。
2. 故事中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1. 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价值。
2. 故事中的启示。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图片或实物。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草地,提问:你们知道草地上生长的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小草。
3. 教师展示小草的图片,简要介绍小草的特点和价值。
二、新课阅读(10分钟)1. 教师分发课文《小草和大树》,学生自主阅读。
2. 教师提问:谁来说说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价值。
3.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故事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小草和大树谁更重要呢?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小草和大树各有特点和价值,我们不能单纯地比较谁更重要。
3.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实践环节(5分钟)1. 教师提出任务: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校园里的草树。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措施。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价值,以及故事中的启示。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价值,并与家人分享。
2.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如何保护身边的草树,制定一个保护计划。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草树,阅读相关故事,讨论保护草树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小草和大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差异。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尊重和保护植物,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和差异。
2. 保护植物,尊重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小草和大树的生长环境和适应能力。
2. 学生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小草和大树的特点。
2.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知识点。
3. 学生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草和大树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教学小草和大树的特点:讲解小草和大树的外貌、生长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知识。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小草和大树的差异,并展示自己的小组成果。
4. 保护植物的教育:引导学生思考保护植物的重要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小组讨论等。
2. 小组活动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3. 学生提问和回答: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正确性。
七、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户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小草和大树的自然环境。
2. 开展一次植树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树木的过程,增强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环保行为。
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改进教学方法,尝试引入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小草和大树》;(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草和大树的特点;(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的大意;(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草和大树的特点;(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和大树的特点;(3)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发对小草和大树的兴趣;(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小草和大树的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2)分析小草和大树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寓意。
4. 实践练习:(1)让学生进行生字词拼写练习;(2)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草和大树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保护环境;(3)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2. 完成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小草和大树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朗读、理解课文方面表现较好,但对生字词的掌握仍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生字词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小草和大树》的深入解读:(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草和大树所代表的品质;(2)探讨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用心。
《小草和大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感悟课文,学会用情用心朗读。
2、理解部分词语的色彩及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倾向,定位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并结合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教学重点:
1、学会用情朗读文本。
2、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3、学会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写作的技巧。
教学难点:
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由课题质疑导入课文
1、读课题
2、这是一篇写植物的文章吗?
3、题目中的“小草”“大树”分别指谁?“小草”怎样变成“大树”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
思考:“小草”怎样变成“大树”的?她们经历了哪些困难?
2、检查读生字新词,正音。
3、检查课文朗读。
4、说说她们经历了哪些困难?
5、哪些写的是生活中的困难?哪里写的是事业上的困难?按“概括——生活中的困难——事业上的困难——总结”给课文分段。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作业
书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导语:这是一颗矮小、柔弱的小草,它随地而生,往往遭人践踏、蹂躏,它历经了生命的艰辛。
而这棵大树却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充满活力,它的生命如此灿烂壮丽。
与大树相比,小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可是啊,小草却是能够长成大树的!
二、导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仙人掌花的图片
师:你们瞧,这是什么?它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呢?指名交流。
师:为什么作者把夏洛蒂比作是仙人掌花呢?
师:那么,她的生命是如何的艰辛而又壮丽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体会生活的艰辛。
1、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第二大段,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夏洛蒂生活中经历的困难?先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圈出关键的词语,再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体会。
(2)交流引导。
(3)指名回答,开放交流。
(4)根据下列句式展开想像,进行说话练习:
夏日炎炎,别的孩子(),而夏洛蒂()
寒冬腊月,别的孩子(),而夏洛蒂()
(),别的孩子(),而夏洛蒂()
四、学习第第三段,体会创业的艰难。
1、小组学习交流
(1)在事业上,她们遭受了哪些打击?
(2)交流并相机出示:“她苦苦地等了几个月……失望的回信。
”
2、师导:等待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可夏洛蒂在苦苦等待……
3、出示训诫
(1)指导朗读
(2)从信中你知道了什么?
(3)师相机小结
(4)相机板书:世俗的偏见
4、面对这样一封充满偏见的回信,夏洛蒂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5、交流,抓住词语“昂起头”、“随时刺激、鞭打”“偏要”……
6、师小结:夏洛蒂钉在床头的不仅是一封信,更钉下自己坚定地信念。
7、当时夏洛蒂会怎么想?
五、学习第四段。
1、出示句子:她们硬是用……硬是……“
2、指名读
3、说说你的体会
4、出示《简爱》的影响
5、再读句子
6、此时能说说看像夏洛蒂这样的小草是怎样变成大树的吗?
交流引导
7、她们三姐妹给你们哪些启示呢?
生交流。
六、总结全文,齐读课题
板书设计:
小草
汗浇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水立志写作,遭受打击
心灌孜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大血
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