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与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49.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2课时教案1.出示图片——西北地区的草原景观,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出示西北地区畜牧业图。
提出问题:找出西北地区主要的畜牧业区?这两类草原以贺兰山为界。
3.对贺兰山东西的自然条件:在我国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地区有许多“山地牧场”。
它们随着海拔的变化,从低处的荒漠草原到高处的高山草地,类型不一而足,草种也有明显差异。
牧人们不浪费每一处资源,根据气候、地形和牧草长势,在牧场之间按季节迁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转场”。
4.提问:找出西北地区优良畜种有哪些?5.开拓视野:(1)三河牛是中国培育的乳肉兼用品种。
产于额尔古纳市三河地区,三河分别是:根河、得耳布尔河、哈布尔河。
(2)三河马外貌清秀,体质结实,动作灵敏,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强等特点,优良的乘挽兼用型马。
(3)新疆细毛羊,不仅产毛量高,而且羊肉细嫩味美,很受各族人民喜欢。
来到伊犁的人们在品尝细毛羊的羊肉后,都会赞不绝口地说:“伊犁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
”(4)伊犁马是我国珍稀的动物资源。
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
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
6.阅读拓展: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蒙古包是区的传统民居。
它常用木杆作支架,外面罩有白色羊毛毡;有一个门、一个窗;顶部可以打开,以便透光通气,下雨、寒冷时便遮起来。
蒙古包便于拆卸、搬运和安装。
为了使畜群吃到充足鲜嫩的草,牧民会根据草场和季节变化,赶着畜群,携带“房子”,从一个草场转移到另外一个草场。
蒙古包就成了“可移动”的房子。
1.出示图片——种植业分布图提出问题:请找出西北地区的主要种植业和分布地区?2.请结合资料分析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点拨补充: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习目的】1、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能分析青藏地区高和寒为特色的自然特征3、青藏地区的主要牧区【学习重点】4、青藏地区“高”和“寒”为特色的自然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畜牧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教师:听着优美的乐曲,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青藏高原。
青藏地区多年来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有课,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到青藏地区一游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到青藏地区进行短暂的一游。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4——89页回答: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部、以西、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 ”。
“ ,”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气候,、年温差,日温差。
由于海拔,空气,日照,太阳辐射。
成都和拉萨都位于北纬300附近,但两地1月和7月的气温车别很大,原因是受因素的影响,拉萨位于海拔高。
气候冬寒夏凉,气温年较差,但日较差,藏族的传统服装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4.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长着、、等多种高原特有动物。
5.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高原淡水湖是6.高原之舟:高原之舟指的是,它的毛皮可以保持体温,预防寒冷、体身,可以载负重物。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7.牧区:青藏高原是我国的牧区,主要的牲畜有、、,他们都能适应、、等特殊高原环境。
8.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
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谷地,东部的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土质较肥沃。
适合喜温凉的、生长。
9.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为了抵御严寒。
人们都爱喝酒,民居多为。
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情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从而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地区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掌握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发展需要适应自然环境,保护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情况。
2.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自然特征发展农业。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具体地区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资料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自然特征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具体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的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湿热气候和水稻种植,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和畜牧业发展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理解。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并且学习了中国地理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有了一定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具备了知识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能力以及学习区域地理的经验。
因此本节知识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地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
2.能够在地形图上找出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区。
3.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4.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及其他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教材,结合地图、图片、多媒体课件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并学会独立分析问题。
六、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法、多媒体展示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八、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维吾尔族歌舞、展示西北地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地区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让我们伴随维吾尔族姑娘曼妙的舞姿一起走进西北地区。
提问:通过“西北风光”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草原与沙漠)教师: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我们生活的南方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8.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农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知识相对较为薄弱,对于农业的分类、特点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农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2.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业案例,使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特点。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答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案例资料,如我国主要农业产区的图片、数据等。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小组讨论问题,如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主要农业产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农业案例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和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掌握本地及中国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2. 了解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影响,如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表达的能力,提升其空间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本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农业的积极作用。
2. 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综合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多方面因素。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1. 地理教材、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地理信息。
3. 准备相关农业发展的数据资料,包括农业产值、作物分布等。
4. 预先布置学生搜集本地区自然特征的相关信息,以便课堂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将通过展示一段有关本地自然特征和农业活动的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视频内容应包含本地的自然景观、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场景。
随后,教师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如:“同学们,你们看这段视频时注意到了哪些自然特征呢?”“大家知道我们这个地方的气候类型吗?”“这里农业的主要生产内容是什么呢?”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好奇心,还能帮助学生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新课展开1. 自然特征分析首先,教师将详细讲解本地区的自然特征。
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PPT展示和口头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本地自然环境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地图,标出本地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 农业发展概况接着,教师将介绍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概况。
包括主要农作物、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值等。
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图表和统计数据来展示,使学生对本地农业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区域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基本要素。
2. 掌握农业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自然特征的关系。
3.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影响的能力,并能够用地理知识解释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特点。
4.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地理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 区域自然特征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 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为:1. 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具体区域的农业特点。
2. 掌握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区域自然特征和农业的相关图片、地图、数据等资料。
2. 学生预习相关地理知识,准备课堂笔记和教材。
3. 准备互动式教学工具,如地理信息分析软件等。
课堂上需要:1. 黑板或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2. 准备相关视频或实地考察材料,增强学生对自然特征和农业的直观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通过一段简短的导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特征与农业》。
导言中,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景象,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地理学的魅力。
二、知识探索1. 自然特征解析在这一环节,教师将详细介绍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地图、图表等教学工具,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
同时,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自然特征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
2. 农业类型与特点接着,教师将介绍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及其特点。
例如,教师会介绍季风气候区的水稻种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等。
在介绍过程中,教师会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农业类型的生产方式和特点。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了解红土地的成因。
3、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教学难点: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出示南方地区的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红土地香蕉园江南水乡水田桂林山水(二)新授知识点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1.位置范围南方地区位于一以南,以东,南临。
2.地形南方地区地形,东西差异明显。
西部以和为主,东部交错分布着、和,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和。
3.气候(1)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带和带。
(2)南方地区最热月气温在之间,最冷月气温在以上。
受的影响,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气候。
本区的气候特征。
(3)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覆盖着(植被类型)。
在湿热的环境中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
知识点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1.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地形条件:平原地区,,,条件良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和。
(2)气候条件:南方地区气候,发展农业的条件优越,耕地多为。
2.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及其分布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油料作物是,主要水果有、、;除此之外,南方的农作物还有、、、等。
3.合作交流莲藕、椰子、竹笋是南方地区的三种常见食材。
根据下面的资料,完成连线,并解释原因。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1)疑点、难点、分歧点(2)知识归纳总结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地区。
(2)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A___________平原B__________盆地C__________丘陵D_________高原(3)填出图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名称: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4)图上所示区域内最著名的矿产资源为__________。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能够描述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结合地图和资料,通过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学习,养成读图、用图并能够从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因地制宜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北方地区虽然是学生第一个接触的中国地理分区,但学生已经有了世界分区地理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前边世界分区地理的一个复习,又为后边继续学习中国分区地理作出示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提供了丰富的地图和资料,并充分运用读图分析和归纳法,重在归纳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精心设计活动,提供充足的地图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
五、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情境导入教师引导思考:《沁园春·雪》描述的是哪个地理区域的景观?是什么季节的景观?学生回答预设:是北方地区。
是冬季。
设计意图:通过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结合视频引发思考,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情境。
(二)走近北方地区情景一: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师引导设问:我们前边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那么北方地区的位置在哪里?范围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呢?今天我们将从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来认识它的自然特征。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地图,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完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学习。
1.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抢答位置和范围:北方地区大体位于______、_________以东、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__一线以北,东临_____海和_____海。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反思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突破,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所以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设计,容易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兴趣,从而将学生尽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在本节课上,我设置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游客贝贝给我们留下了些图片和便条,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图片,想想他们描述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哪个区域(学生各抒己见)现在让我们阅读便条,看看贝贝给我们写了什么?为了解决贝贝的疑问我们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创设探究情境,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创设探究的教学情境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有效保证。
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提出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提高他们自主探究能力。
本节课上,我把气候的差异和北方春旱的原因和措施作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环节,为了突破难点和重点,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北方地区的各地气温曲线图和地形图,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认识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抓住该区气候和地形的优势和华北平原的“春旱”的气候,分析北方旱作农业的差异,明确区域内部差异,揭示区域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
从而掌握认识区域差异的方法。
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学生地理语言的运用,大胆把问题放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进一步学会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注意创设各种情境,设计合理的大问题大胆放给学生处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
本节课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各组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积极展示,而且学得较为轻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明确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2. 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地理差异。
(基础目标)2. 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提升目标)(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分析,学习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基础目标)2.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提升目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基础目标)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导学案学生:1.各小组整理本课资料,为讲解做准备。
2.导学案的基础部分填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黑土地与黄土地创设情境:教师活动:播放《北国风光》风景视频。
学生活动:学生们感受北方地区的风景壮阔。
在《北国风光》中学生感受北国风光的壮美。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要求学生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学生活动:大家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到白板上画出北方地区范围,画出区域、标注分界山脉、河流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说出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及每个地形区的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讲解、标注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
教师活动:分析北方地区气候出示图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个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提问:1.三个城市气候共同特征是什么?2.结合图说明导致石家庄和齐齐哈尔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图说明导致石家庄和延安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图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个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在气候影响下形成的黑土地。
旱作农业区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爱吃什么水果呢?这些水果,哪些是生长在北方地区的呢?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农作物呢?主要农作物在这样的黑土地和黄土地上,我们能种些什么呢?学生活动:学生读图6.6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图,填写下表:教师活动:影响农业的主要灾害我们要如何解决缺水问题呢?结合上学期所学来谈谈。
课题: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2. 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3. 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方法,巩固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观;2. 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 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南方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流程:信息台方案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的导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师指导并板书: [导入新课]展示:多媒体播放南方地活动一:利用教材45页图7.3南方地区的地板书: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展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农业景观图,师生共同归纳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并板书。
1.优势条件:2.耕地类型:水田农业3.农作物:展示:南方地区农作物图片,请同学们归纳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水稻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4.熟制:解过了,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发展怎样的农业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农业。
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活动三: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导并板书:活动四: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
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位置范围南方地区气候湿热自然特征地形农业耕地类型农作物人为熟制课后追记:。
第六章北方地区
镇海中学陈志海
第一节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1.教学分析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诗词导入
教师出示《沁园春·雪》的诗句及相应景观: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我们班哪个同学朗诵最好、最有感情,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意境壮丽的诗词?
学生朗诵
教师引导:这首诗词、这些景观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反映了这个地区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引出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课节密切相关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快速进入课堂,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二、探究深入,走近北方地区
情景一:认识北方地区自然特征
教师引导设问: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中国地理时,认识了中国的自然环境,那么北方地区在哪,都包括哪些范围,具有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呢?今天我们将从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来认识北方地区。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地图,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完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学习。
问题:
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_________以东、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__一线以北,东临_____海和_____海。
2.地形:以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
东部有广阔的_______平原和_______平原;西部有__________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温度带),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
大部分属于__________(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_______”。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________”。
全班交流展示,找代表指图讲述,教师点拔提升:
完成活动: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气温石家庄高于齐齐哈尔,石家庄寒冷时间短,这是纬度位置的影响,齐齐哈尔纬度比石家庄高;降水石家庄冬夏季都多于齐齐哈尔,这是海陆位置的影响,石家庄距海比齐哈尔近。
3.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气温石家庄比延安高,原因是延安比石家庄地势高;降水石家庄比延安多,原因是石家庄比延安距海近。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前边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于整个中国地理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已经很熟悉,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问题,这样既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转:由于北方地区的这种自然特征深刻地影响了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北方地区农业的特点。
情景二:认识北方地区农业特征
教师引导思考:北方地区作为我国一个重要旱作农业区,都有哪些农作物?它发展农业有什么有利条件呢?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教师继续启发:气候特点对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气候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追问:北方地区的气候对农业产有没有什么不利的影?联系学过的知识,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
请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及时进行反馈总结。
【教师总结】
华北平原春季气温回升很快,而降水量都很少。
由于这期间华北平原的气温较高,降水很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很大,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很大,所以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所以经常会发生春旱。
解决措施:采取地膜覆盖、建塑料大,减少风干和水分蒸发;培育抗旱的新品种;种植耐旱的作物;打机井,采取喷灌等。
教师启发提问:北方地区是所有的地形区都春旱严重吗?春旱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春旱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气候冷湿,不经常受春旱影响,但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教师总结: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目前,国家采取了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空间变化、修建水库调节降水的时间变化等措施解决华北平原的春旱,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设计意图】本情境主要认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及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设计思路是先认识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再分析不利影响,再到解决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既全面立体地认识了北方地区的农业,又使学生地理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渐进的发展。
三、拓展交流
教师创设情境:我国首都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也属于北方地区,华北平原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有什么特点呢?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土质及农业生产方式几方面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地理,同时也是对本节知识内容的一个印证和拓展。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也明确了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可以看出确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经历的就是一个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人地和谐发展的过程。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
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