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遗址公园道路系统调查与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5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景点介绍一、景点概述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一处集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该公园占地面积达到了10.4万平方米,其中有大量的文物遗址和历史建筑,是北京市内难得的文化遗产。
二、历史沿革1. 元朝时期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原本是元朝时期的皇城宫苑,也是元朝首都大都的中心区域。
在这里曾经建造过许多宫殿、祠堂和庙宇等建筑,如今只剩下了一些残存的石墙和石柱等文物遗址。
2.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这里成为了京城内禁卫军营地。
在此期间,曾经发生过北京保卫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因此这里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场所之一。
3. 现代时期20世纪初,北京市政府开始对该区域进行开发和改造,并在此建造了许多现代化建筑。
但是在改造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一些历史建筑和文物遗址,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三、景点特色1. 文物遗址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内保存了大量的元朝时期的文物遗址,如石墙、石柱、石碑等,这些文物见证了元朝时期的辉煌和历史变迁。
游客可以在公园内欣赏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2. 历史建筑公园内还保存有一些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如清朝时期的保和殿、德胜门等。
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是游客体验北京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3. 生态环境公园内种植了大量树木和花卉,成为了市区内难得的生态环境。
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清新空气和美丽风景。
4. 休闲娱乐公园内还设有多个休闲娱乐设施,如篮球场、健身器材等。
这些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可以在欣赏美景之余放松身心。
四、游览建议1. 游览时间建议游客选择在春季或秋季来此游览,这两个季节天气宜人,景色优美。
2. 游览路线游客可以先从公园的南门入口进入,沿着公园内的主要道路一路向北,逐渐欣赏公园内的历史文物和自然风景。
最后到达北门出口离开。
3. 注意事项在游览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文物遗址和历史建筑,不要随意摆弄或破坏。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公园内的环境卫生,不随意乱扔垃圾。
元大都遗址公园介绍元大都遗址公园位于中国北京市通州区的临河城北部,是中国元代北京大都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遗址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元大都遗址公园是中国重要的历史遗址之一,它是元代蒙古帝国第一位皇帝忽必烈所建的首都大都城的遗址。
大都城建于公元1264年,成为元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至元代灭亡。
元大都遗址公园占地面积广阔,包括了大都城的核心区域,主要有皇城、内城、外城和都城四个主要部分。
皇城是元大都遗址公园的核心区域,也是大都城的政治中心。
皇城呈长方形,周围环绕着高墙深沟,城墙上还有角楼和城门。
皇城内有皇宫、朝堂、官府和宫廷等建筑,重现了元代皇城的辉煌。
内城是皇城的延伸,是元大都遗址公园的次核心区域。
内城是皇城的居住区,有皇家宫殿、贵族宅邸和官员住所等建筑群。
内城的建筑布局精美,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
外城是元大都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都城的商业和居住区。
外城内有商店、市场、居民区和寺庙等建筑,展示了元代城市的繁荣和多元化。
都城是元大都遗址公园的边缘区域,也是大都城的边缘区域。
都城由广场和公园组成,是游客休闲和观光的好去处。
在都城中,游客可以欣赏到元代的建筑遗址和文化景观,感受到大都城的历史魅力。
元大都遗址公园不仅是一座历史遗址,也是一座具有文化内涵的公园。
公园内有大片的绿地、花坛和湖泊,丰富的植被和景观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宜人的环境。
游客可以在公园内漫步、野餐、观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元大都遗址公园还设有多个展馆和博物馆,展示了大都城的历史和文化。
游客可以参观这些展馆和博物馆,了解元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增长见识。
元大都遗址公园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遗址公园,它记录了元代北京大都城的辉煌和荣耀。
游客可以在公园内感受到元代的历史氛围,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和景观,同时也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140图1 虎皮墙围护的肃清门瓮城遗址(来源:作者自摄)图2 遗址现状土堆的高度(来源:作者自摄、自绘)会处,小月河南端,现为一公园,是元大都肃清门瓮城遗址,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部分。
公园西侧紧邻智慧大厦和明光小区,东南角建有公共卫生间一座,公园由虎皮石墙围护,北侧虎皮石墙上镶嵌有水泥石碑但无文字记录(图1)。
据1992年版《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在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小西门”暗目记载,可了解其中的历史渊源:“小西门因地处元大都西部肃清门(亦称小西门)而得名。
民国初年一度名打鼓道。
今尚存一段长40 m的月牙形土山,是元肃清门瓮城残迹[3]。
据《元大都城坊考》描述此处:“东土城之光熙门豁子或称红桥豁子,又与西土城小西门豁子遥相对称,亦与光熙、肃清二门相当”。
今小西门豁子之外,复有半圆形之凸垣,或即顺帝至中所筑翁城之遗迹欤?[4]清嘉庆年间此处为福庆寺,俗称小西门庙,为宝禅寺下院,供奉关帝,菩萨诸像。
瓮城遗址现在作为公园来使用,尽管文物局已经划出了保护范围,但却无任何标识与文字记录,向公众展示利用的工作不到位。
对于这样一个区域面积小的点式遗址,在展示时是要关注某个具体节点和局部。
考虑到历史上它是瓮城的局部,而现状仅剩这一小段土山,外围是用虎皮墙围合起来,土堆与步行道之间的高差为3 m,人们在其间步行时是不会感受到身临瓮城中的意境(图2)。
可以通过将外沿的土堆堆高的方法与公园内部的步行道形成一个更大的高差,从而在空间视觉上形成人在瓮城中的感觉的展示,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体会到瓮城的存在。
地表遗存虽已消失,但通过这样的展示方式让人们更直观地认识到这里曾经是瓮城的局部,那么一个公园作为点式遗址利用起来,并加以展示的目的就到达了。
2 西土城墙遗址保护现状与分析2.1 西土城墙遗址西土城墙遗址是从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至西土城地铁站,约2 km,途径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
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元大都城墙遗址被列入重点保护和整建项目。
肚纫9钊旦―计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景观策略探析梅勇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系,北京100000)[摘要]城市遗址公园中“遗址”作为核心价值的历史信息,在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建设与改造过程中未被充分重视和呈现,其中设计策略的选择是导致该问题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公园实地的考察调研,并结合国外优秀案例的解读与分析,为该公园提出有效缓和,改善城市公园建设与历史遗产保护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与策略,以期建立一个城市公园与遗址共融共生的城市和谐景观环境关系。
[关键词]城市遗址公园;历史信息;景观策略;共融共生文章编号:2095-4085(2019)11-0040-021背景、意义及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遗址公园发挥了遗址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动力的重要作用。
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突出城市特色和保护文化多样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当我们游览元大都遗址公园很难感受遗址的存在。
昔日城垣的遗址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所淹没,甚至场地上真实的历史遗迹的信息呈现被新建仿古建筑的置入所干扰。
由此,“如何协调好遗址保护策略与公园建设之间关系?”将作为以下探究元大都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景观策略的核心议题,并结合场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的探讨。
2历史沿革与场地问题元大都城垣遗址,是大都的西北城和北城。
明朝建都北京后,废弃北垣城,南缩五里,筑新城墙,但 元土城北垣依然留存至今。
现存城墙自明光村至东北角楼全长9km,宽超过100m,横跨海淀和朝阳两大区。
现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土城上种植了大量树木,保护了土城土体完整。
但几十年来,土城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被私搭乱建了许多房屋,有的地段已夷为平地,城体无存。
2003年对土城遗址公园环境进行重新规划整治,使人文、环境、生态有了全方位的提高,土城遗址得以更好的保护。
在实地调研的考察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场地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场地内城垣遗址给人感受弱,遗址的视觉完整性和历史信息提示的明显缺失。
元大都遗址公园介绍
元大都遗址公园是一座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历史文化公园,占地面积
达到了16.5万平方米,是北京市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
该公园建于2006年,并于2008年正式开放向游客开放。
元大都遗址公园是以元朝时期的北京大都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展
示和互动体验,向游客展现了当时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文化生活
等方面的情况。
整个公园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区域主要以元代皇城
为蓝本进行设计,包括了金水河、皇城墙、御花园等多个景点;北部
区域则主要以民居建筑为蓝本进行设计,包括了胡同、四合院、庙宇
等多个景点。
在元大都遗址公园中,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各个景点来了解当时的历史
背景和文化特色。
比如,在皇城墙内部分设有“官衙”、“禁苑”、“御花园”等多个场馆,其中“禁苑”展示了当时帝王狩猎的场景,“御花园”则展示了当时皇室的文化生活。
此外,在北部区域,游客
可以通过参观胡同、四合院等场馆来了解当时的民居建筑和生活方式。
除了以上景点外,元大都遗址公园还设有多个互动体验项目,如“元
大都城墙攀登”、“元代衣饰试穿”等,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也能够
亲身体验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总体来说,元大都遗址公园是一座集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公园,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感受文化、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
2013 – 201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期末论文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引言人类建造道路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世界上第一条道路是在何时或在何处建成的。
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径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
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
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
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都城,道路也随着都城的发展而发展,形成的道路系统也不断完善。
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古代都城道路与交通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
在我国古代的城市中,道路有明显的交通功能。
如周代的城市道路是以“轨”作为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
《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
还有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城市的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
以轨为单位说明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
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以道路将城市划分为许多坊里,以通向主要城门的道路为干道,而商业集中在特定的靠近干道的市内,这种城市道路显然也是以车马交通为主的。
汉长安发掘的宣平门,及其门内的大街,三条道路并列。
古代都城道路性质和道路分工的变化隋唐长安城及洛阳城,道路系统规则更明显的突出了道路系统的功能。
道路两边是封闭的坊里,有坊墙坊门,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吏的官吏府第可以直接面向城市道路开门,道路的宽度非常大,在古代城市中达到顶峰,中轴线的主干道朱雀大街宽达150多米,后开辟的大明宫门前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80米,其他城市干道也宽达120、100米,最窄的也达60多米,道路主要是行驶车马,商肆则集中在靠近干道交叉口的规模很大的东市及西市中。
七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志愿者小明参与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
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A.泽被天下的农业B.灿若星辰的文坛C.四通八达的交通D.光耀千古的科技【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活字印刷术是毕昇发明的,《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创作的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科技,D 项正确;材料中只有《齐民要术》与农业有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文学作品,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交通方面,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明朝中晚期科技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技术的总结,而且蕴含着某些带有近代意味的科学精神。
下列著作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农业科学巨著是()A.《农政全书》B.《本草纲目》C.《齐民要术》D.《天工开物》【答案】A【详解】由材料“明朝中晚期科技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技术的总结,而且蕴含着某些带有近代意味的科学精神”“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农业科学巨著”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部著作是《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A项正确;《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3·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某书序言写道:“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
……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
”据此判断,该书是()A.《唐本草》B.《千金方》C.《农政全书》D.《本草纲目》【答案】D【详解】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元大都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手法元大都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手法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在元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黄亭子,折向东经马甸、祁家豁子。
马甸附近士城墙高12.5米、宽31米。
德胜门外,有一处名叫土城关的地方,即为元代建德门遗址。
元大都城是元太祖忽必烈用18年时间建成。
大都城的城墙共 2.8万余米,用土夯筑而成。
元大都城的兴建,选址在金中都城东北郊外,为今日北京城奠定了基础。
它的规划设计继承了我国历代都城建设的传统。
元大都城垣的最北部分,在明初北墙南移时,遗存城外,俗称土城。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海淀段,以成功地解决文物保护、园林绿化、污水截流等问题获得200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称号。
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全长4200米,宽100米至160米,总面积47万平方米。
该改公园朝阳段还是北京新建应急避难场所的示范、教育基地。
设计人员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防灾避难手法,划定了市民应急避难疏散区,建立了应急简易所、应急供水装置、布设应急供电网,安装了应急通讯电话,设立了应急避难所标志。
据说公园具有抗御地震强度达8级的功能,是北京第一个减震防灾、应急避难的城市公园。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公园分为海淀和朝阳两段,全长9公里。
是北京城区内最大的带状公园,集历史遗迹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休闲游览于一体。
在黄亭子恢复了旧时"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景区,并建元代武士雕像。
沿墙有小月河,园内多植洋槐、松树,毛白杨和核桃树等树木。
“龙泽鱼跃”景区湿地园面积达17000多平方米,是城区内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种有千屈菜、睡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游人置身其中,可感受到郊野风光的自然情趣。
沿河岸可以步行浏览自然风光。
的确是闹市中的一个好去处。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绿化覆盖率达73%,小月河将遗址公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河南侧为土城遗址保护区,北岸为绿化景点建设区。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观后感
4月19日上午,单位组织我们参观了元大都遗址公园。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在元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是京城最大的城市带状公园。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呈狭长带状,全长9公里,跨朝阳、海淀两区。
它坐拥北京城最大海棠林——海棠花溪,全长4.8公里,是北京有名的赏花之地,与“北京植物园桃花”、“玉渊潭樱花”并称为京城春日三大花事。
元大都遗址作为北京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和实物遗存,是研究北京城址变迁的重要实迹,并且是北京市建成的第一个人文奥运景观。
我们参观了朝阳段的景观,赏海棠。
据网上查询:“海棠花溪”景区内种植了有5000余株、28个品种的名贵海棠,有西府海棠、贴梗海棠、金星海棠、垂丝海棠、八棱海棠等,是北京市海棠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海棠园。
每年4月上旬,绕河两岸的海棠盛开,柳绿桃红,倒影河中,春意盎然。
公园免费,海棠盛开时期人流量大,是休闲的打卡拍照网红地。
海棠盛开结束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就成了附近居民休闲玩乐的好去处:在热热闹闹的小公园里跑步的年轻人、锻炼、吹拉弹唱的老年人、带着自家小朋友游玩的家长等,随处可见。
园内步行绿道成荫,空气清新,花草树木,
看着满眼碧绿的景色和蔚蓝的天空,能让人暂时静心。
漫步在元大都遗址公园,我仿佛穿越了时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这里不仅是北京的一片绿地,更是历史的活教材。
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响上,每一眼都望向时光的深处。
一个下午的时间,不仅是一场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感谢单位给与我们一次机会在这一年当中最美的时间去体验去了解我国的历史,使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生动的故事和美景。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呈狭长带状,全长9公里,跨朝阳、海淀两区。
公园中“蓟门烟树”、“大都建典”、“古垣新韵”、“大都盛典”和“龙泽鱼跃”五大节点把朝阳段和海淀段连接起来,从西到东展示了元大都至今北京城市700多年的发展脉络。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绿化覆盖率达73%,小月河将遗址公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河南侧为土城遗址保护区,北岸为绿化景点建设区。
小月河为主体水景区。
沿小月河还修建有五个木质游船码头和六座形态各异的跨河小桥,使两岸不同风格的美景相互连接,巧妙融合。
公园改造后建成元城新象、大都鼎盛、龙泽鱼跃三个一级景区,六个二级景区分别为“双都巡幸”、“四海宾朋”、“海棠花溪”、“安定生辉”、“水街华灯”、“角楼古韵”。
其中“龙泽鱼跃”景区湿地园面积达17000多平方米,是城区内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北京城区内最大的带状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多项便民措施,如修建市民休闲健身活动广场,增添健身器械,道路铺装曲缓有度并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
此外,灯光、喷灌、监控设备一应俱全,而且公园内还修建有7个星级厕所。
据介绍,元大都遗址作为北京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和实物遗存,对于北京市文化历史的探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公园于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为了真正保护好这段残存的土城遗址,朝阳区园林局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规划设计并筹建遗址公园。
1988年3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建园并命名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蓟门烟树”节点是元大都公园最西端起点。
该景点在春季风景尤佳,而春季亦是一年的起点,“蓟门烟树”象征了古城北京发展的早期阶段,并以春天的蓬勃朝气寓意城市的美好未来。
“古垣新韵”节点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也是新老城市中轴线的连接点,象征性地承接了北京的历史与现在。
“大都建典”与“大都盛典”遥相呼应,再现元大都的建设场景和鼎盛景象。
其中“盛典”的巨型组雕是著名雕塑大师楼家本先生的作品。
“龙泽鱼跃”作为最后一个节点,以充满了自然野趣的设计体现了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的精神需要,也体现了设计师对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憧憬。
20164休闲者户外空间行为分析与游览线路设计——以元大都遗址公园(北土城段)为例刘一琳 张逸冰 何彦雨以北京北部目前最大的带状城市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北土城段为例,通过亲自实地调查,对公园休闲者的空间行为进行分析,并进行游览线路的设计。
一、北土城公园概况(一)位置元大都遗址公园沿城墙遗址与城市河道———小月河而建,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黄亭子,折向东经马甸、祁家豁子直到朝阳区芍药居附近,大体与地铁10号线北段重合。
(二)规模全长9km,总面积114hm,目前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北京城北最大的带状公园。
(三)性质元大都遗址公园为北京城北一个重要的带状绿地,集保护历史遗迹,改善生态环境,休闲娱乐游览于一体。
二、休闲者分析(一)休闲者种类分析据观察,公园内的休闲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和学生相对较少。
查阅资料得出利用者构成比例为:男性占49.8%,女性占50.2%;按年龄段划分,19~29岁占9.9%,30~44岁占21.3%,45~59岁占28.8%,60岁以上占40.1。
其中45~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累计比例达68.9%,占公园利用人群的大部分比例。
(二)休闲者行为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游憩者通过不同游憩行为活动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但不同的游憩活动需要不同的游憩空间,对场所周边设施、景观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将公园内休闲者活动类型按其环境需求特点分成移动型活动、空间固定型活动和空间随意型活动。
1、移动型活动指如跑步、散步等随时移动的活动,此类活动所需单体空间面积较小,但总体活动范围较大,一般是令人愉快的散步道或跑步道,干净、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山地车越野一般在小月河南侧坡度比较大的土坡;放风筝在平坦开阔的草坪,光线好、明亮,人少、不拥挤。
2、空间固定型活动指如广场舞、踢毽子、下棋等活动空间相对固定的活动,此类活动所需空间有大小之别,如广场舞、广播操、踢毽子等就需要相对大面积的活动场地,而下棋、打牌、晒太阳等活动所需空间面积相对较小。
景观设计的实习报告关于景观设计的实习报告4篇景观设计的实习报告篇1实习地点: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实习时间:20xx年10月30日实习目的:通过实习了解公园出入口处、转弯处、交叉口出的细部处理方法;观察公园基调树,各景区主调树;学习专类园烘托主题的手法,带状公园的布局特点;评价巨型雕塑。
实习内容:实习从公园最西侧开始,一直往东,经过海淀、朝阳两个区,全长9公里。
在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观察过程中学习所需的设计知识。
以下是我写的实习报告:公园概况及带状布局元大都遗址作为北京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和实物遗存,是研究北京城址变迁的重要实迹,对于北京市文化历史的探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是国家级古建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奥运景观重点工程之一。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分为海淀和朝阳两段,全长9公里。
是北京城区内最大的带状公园,集历史遗迹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休闲游览于一体,同时这里拥有北京最大的雕塑群和避灾绿地,最大可疏散20万人,应急到位。
建成后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绿化覆盖率达73%,小月河将遗址公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河南侧为土城遗址保护区,北岸为绿化景点建设区。
小月河为主体水景区。
沿小月河还修建有五个木质游船码头和六座形态各异的跨河小桥,使两岸不同风格的美景相互连接,巧妙融合。
狭长的带状公园之中分成了多处著名景区,其中“蓟门烟树”、“大都建典”、“古垣新韵”、“大都盛典”和“龙泽鱼跃”五大节点把朝阳段和海淀段连接起来,从西到东展示了元大都至今北京城市700多年的发展脉络。
除了这些,公园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景点,这些小景点分布合理,从布局上来讲也是丝毫不显在乱,而且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各个地方都进行了局部处理。
就拿“银波得月”来说吧,由于这里有一个居住区,所以设了一个小广场,同时,对水面也是局部加宽,方便居民在这里游憩。
这里还不乏郊野风光,水面芦苇与土城相协调,也十分有野趣。
细部处理园路的转弯处、交叉口处、以及出入口处都是公园组成的重要连接点。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公园路径作为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功能性需求,还要兼顾美观性和生态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公园路径实验,探讨公园路径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为实际公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实验目的1. 研究公园路径设计的理论基础。
2. 探索公园路径设计的实际应用方法。
3. 分析公园路径设计对公园整体功能的影响。
4. 提出公园路径设计的优化建议。
三、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模拟实验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公园路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
1. 实地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园,对公园路径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路径的长度、宽度、材质、走向等信息。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公园路径设计的特点和规律。
3. 模拟实验: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不同路径设计对公园功能的影响,分析路径设计的合理性。
4. 专家咨询:邀请公园设计、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和指导。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公园路径设计原则(1)功能性原则:路径设计应满足公园内部交通、游览、休闲等功能需求,保证路径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2)美观性原则:路径设计应与公园整体景观相协调,注重线条、色彩、材质等方面的美感。
(3)生态性原则:路径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保护植被,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安全性原则:路径设计应充分考虑行人的安全,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
2. 公园路径设计方法(1)路径长度与宽度:根据公园规模和功能需求,确定路径的长度和宽度。
一般而言,路径宽度应大于1.5米,长度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路径材质:选择适合公园环境的路径材质,如沥青、砖石、木屑等,既要考虑美观性,又要兼顾耐用性和舒适性。
(3)路径走向:路径走向应与公园地形、景观相协调,避免过于直白或曲折。
(4)路径节点:设置必要的节点,如休息亭、观景台等,满足游客的需求。
公园道路系统规划报告姓名:秦涛班级:08级园林1班学号:222008325022025 一、园路的类型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1)主要园路:联系全园,是罗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
(2)次要园路: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2—4m。
(3)游息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一1.5m,单人0.6一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4)其他路: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步石、汀步、休息岛、踏级、磴道等。
功能与特点1.组织空间,引导游览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它能将设计者的造景序列传达给游客。
中国园林不仅是“形”的创作,而且是由“形”到“神”的一个转化过程。
园林不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境界”,而是创作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
游人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
园路正是能担负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给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
它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2.组织交通园路对游客的集散与疏导、满足园内的运输工作需要等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园景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仪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二、园路规划原则1.园路在园林中的尺度与密度园路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
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简介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是以元大都城垣遗址为主体,以元大都的历史变迁为主线,以元代宫廷文化、胡同文化为主要内涵,以反映北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技、宗教等为内容的历史文化公园。
公园内有大栅栏、什刹海、积水潭等景点。
大栅栏是元大都时期的一条著名商业街,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大栅栏西起西大街,东至地安门外大街,全长约1500米,集中了几十家具有代表性的商店,是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
这里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品牌店,也有老字号、百年老店;既有国际品牌店,也有本土品牌店;既有高档商场,也有廉价市场;既有中国传统的老字号店铺,也有新型时尚的购物场所。
在大栅栏周围,分布着许多胡同。
它们不仅是元大都的历史见证,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大栅栏位于前门东侧。
它北起前门西大街与崇文门外大街交叉处(今鼓楼西大街),南
至地安门外大街(今地安门东大街)。
—— 1 —1 —。
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规划设计项目地点:北京市项目类别:城市公园与绿地专业内容:景观设计项目规模:6.6公顷设计时间:2002年委托单位:北京国际招标有限公司所获奖项:该方案获国际竞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设计说明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奥运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以特色(主题)园林景观为基础,集历史遗迹保护、市民休闲游憩、改善生态环境于一体的大型带状城市公园,是一块难得的城市生态绿带。
遗址公园位于北京朝阳区境内,公园用地形状基本为规则的长条型,中间有小月河贯穿整个公园。
整个用地西高东低,地势略有起伏。
河道南侧为土城遗址,大多坍塌为一些小山丘,需采取保护措施以免遭到破坏。
现有植物已形成大片林带,但植物品种较少,不能保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植物景观。
元大都遗址公园的设计基于以下设计理念:1.她是一条遗产廊道土城的保护:在小月河南(即土城遗址这一侧)清理现有植被,减少灌木层次,在通透的乔木下将土城遗迹的风貌清晰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将现有的休闲活动场地及道路尽量移出土城,减少人为的破坏。
保留建筑:将此次规划所要求保护的泓盛花园等四个建筑周边环境及立面进行清理和修缮,深化原有功能,提升品位和格调。
水闸修饰:对水闸这一现在仍在使用的水利建筑,对其原有立面进行清理亮身,并用钢架和透明玻璃加以装饰,使游人能够清楚的看到里面的结构,形成一处景观。
解说系统:在整个公园中加入一个解说系统,对元大都城市规划特色,土城构造特点,元代治水成就进行说明。
方形树阵:通过方整的树阵体现元大都规划布局的特点。
2.她是一条生态廊道生态驳岸:结合景观节点拓宽部分水面,采取不同的生态河岸处理,特别是恢复编笼装石的护岸技术,打破了生硬的混凝土驳岸,并沿河分层种植水生植物。
应用乡土植物:运用乡土植物营造原生植物景观。
3.她是一条休闲廊道安静的空间:在北土城路与公园相接处布置成片密林,把整个公园围和成一个安静的绿色空间。
宜人的林下小广场:根据现状调查,公园的使用者多为小组群式的活动。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西土城段生态景观改造设计城市河道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性特征和生态性特征,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亲水的空间。
但是在受到八十年代对城市河流治理传统方式的影响下,我国河道经常被“简单粗暴”的手法渠化硬化,河流形态被截弯取直,丧失了门然修复的能力,河流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破环,城市河道公园成为了人烟稀少的城市真空地带。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态意识逐渐增强,对城市河道公园生态改造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为基础,提出了城市河道公园的相关概念,探究出城市河道公园的生态设计原则,论述了城市河道公园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通过结合我国现状对国内外理论和优秀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目前我国对于城市河道公园生态景观改造所存在的问题,井借鉴国外具体的改造经验,总结出对丁•城市河道景观的设计理念以及生态改造的方法,最后根据对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西土城段具体的河道现状、文化背景、气候条件、交通概况以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剖析,明确项目的设计目标、定位,并且依据生态设计的原则制定出一系列的改造设计方案。
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河道公园的生态改造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