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的运动-大象版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的类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3. 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交通工具、体育项目、生物运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概念、类型及在生活中应用。
2. 教学难点:运动类型的理解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运动的意义。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运动实例,如跑步、跳绳等,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定义及意义。
2. 讲解运动的概念:介绍运动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3. 分析运动类型: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类型,并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4. 探讨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交通工具、体育项目、生物运动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实例,如自行车比赛、奥运会等,分析运动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运动实例,互相交流学习。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观察日记,评估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运动类型及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展示不同类型的运动实例。
2. 准备案例分析素材,如自行车比赛、奥运会等的相关信息。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运动大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知道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1课《我们身边的运动》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运动。
2. 教学内容:讨论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点,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3. 课后作业:观察家人的运动方式,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第2课《运动的快慢》1. 导入: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引导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
2. 教学内容: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探讨影响运动速度的因素。
3. 课后作业: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速度。
第3课《力和运动》1. 导入: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教学内容:讨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推、拉、挤、压等。
3. 课后作业: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第4课《运动和静止》1. 导入: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教学内容:讨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乘坐车辆时的感觉。
3. 课后作业:观察和记录不同情境下的运动和静止现象。
第5课《我们喜欢的运动》1. 导入:通过讨论,了解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
2. 教学内容:介绍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好处,引导学生参加运动。
3. 课后作业:选择一项喜欢的运动,进行实践并记录感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运动的现象和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观察和记录运动现象,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运动大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
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静止的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运动和静止现象,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强调运动和静止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运动和静止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人分享。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交流分享、协作解决问题等。
九、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运动和静止的原理及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观察运动和静止现象,体验运动的乐趣。
十、教学反思六、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2. 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运动大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知道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运动的定义及形式1. 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的形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第二课时:运动的特点1. 运动的速度:快慢、匀速、变速。
2. 运动的路线:直线、曲线。
3. 运动的方向:改变方向、保持方向。
第三课时:生活中的运动1. 人体运动:走、跑、跳、投等。
2. 交通工具的运动:汽车、自行车、火车等。
3. 自然界的运动:风、雨、雷、电等。
第四课时:运动的测量1. 距离的测量:步长、尺子、卷尺等。
2. 时间的规定:秒、分钟、小时等。
3. 速度的计算:速度=距离/时间。
第五课时:运动与健康1. 运动的意义: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2. 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3. 运动的安全:遵守规则、注意安全、自我保护。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运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运动与健康的态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 教具:尺子、卷尺、计时器等。
3. 课件:运动的定义、形式、特点等。
4. 视频资料:各种运动的实例。
六、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的定义、形式、特点等。
3. 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运动,观察和记录运动的速度、路线、方向等。
4. 讨论:分组讨论运动的特点,总结出运动的规律。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运动的速度、距离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运动大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知道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们身边的运动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发现它们都在运动。
2. 讲解:讲解运动的概念,介绍运动的种类和特点。
3.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第二课时:力和运动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2.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如何使物体运动和改变运动状态。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和运动的关系。
第三课时:运动和静止1. 导入: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讲解:通过实例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四课时:生活中的运动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2. 讲解:讲解生活中各种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3.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并分析其作用。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1. 复习: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总结运动的特点和力的作用。
2. 拓展:讲解运动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个运动小实验,展示运动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六、第六课时:探索运动的规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运动规律。
2. 讲解:讲解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惯性、摩擦力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验证运动规律。
七、第七课时:运动和能源1. 导入:讲解能源与运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能源在运动中的作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运动大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知识,理解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基本形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2. 运动的快慢:速度、加速度等。
3. 力的作用:推、拉、挤、压等。
4. 运动与生活: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器材。
5. 运动与健康: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的基本形式、运动的快慢、力的作用、运动与生活、运动与健康。
2. 教学难点:运动的快慢的计算、力的作用的理解、运动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的基本知识。
2. 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来理解运动的快慢和力的作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运动在生活和健康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课件、实验器材(如尺子、计时器、滑轮等)。
2.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计算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无处不在的运动。
2. 讲解运动的基本形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讲解运动的快慢: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并通过动画或实验进行演示。
4. 讲解力的作用:推、拉、挤、压等力的作用方式,并结合实验进行展示。
5. 讲解运动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和运动器材,如自行车、汽车、球类等。
6. 讲解运动与健康: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进行小组讨论: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讨论运动的基本形式、运动的快慢和力的作用。
3. 进行实验:自行设计一个实验,验证运动的快慢和力的作用。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运动的基本形式、运动的快慢和力的作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运动大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知道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1节:运动的定义1. 引导学生了解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的意义。
2. 分析运动的种类,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第2节:运动的形式和特点1. 介绍运动的形式,如平移、旋转等。
2. 分析各种运动形式的特点和应用。
第3节:观察和描述运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运动,并用语言描述。
2.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的感觉。
第4节:运动的测量1. 学习测量运动距离和时间的方法。
2. 掌握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第5节:运动与生活1. 探讨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运动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计时器、测量尺等。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运动方面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第6节:力的作用1. 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分析力的作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力的作用原理。
第7节:重力与摩擦力1. 学习重力的概念,了解重力的作用。
2. 探讨摩擦力的产生,分析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
第8节:简单机械1. 认识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
2. 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简单机械的方法。
第9节:运动与能量1. 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概念,知道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2. 分析运动与能量的关系,理解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第10节:运动与生活1. 探讨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运动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七、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运动大象版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运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1.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运动现象。
二、知识点讲解2.1 运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2 运动的类型:讲解平移、旋转等基本运动类型。
2.3 运动的特点:介绍运动的快慢、方向等特征。
三、教学内容3.1 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运动在交通工具、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应用。
3.2 运动的模拟实验: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运动。
3.3 运动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运动的概念和类型的理解,运动的模拟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5.2 教学重点: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运动与生活的关系的理解。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一些运动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跑步、骑车等;准备一些运动器材,如球、绳子等。
6.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支笔,用于记录和绘制运动现象。
6.3 教具与学具的选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准备教具与学具。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运动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运动现象。
7.2 讲解与示范:讲解运动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并进行一些简单的示范实验。
7.3 实践与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运动实验,观察和记录运动现象。
7.4 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总结运动的特点和应用,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
7.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八、板书设计8.1 运动的概念:板书“运动”二字,并注明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运动的定义及分类1. 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2.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性运动等第二课时:生活中的运动现象1. 人体运动:走、跑、跳、投等2. 交通工具的运动:自行车、汽车、火车等3. 自然界的运动:风、雨、雷、电等第三课时:运动在科技中的应用1. 机械运动:杠杆、滑轮、斜面等2. 电子运动:电流、电子在电路中的运动等3. 信息技术中的运动:计算机数据的传输、网络通信等第四课时:运动与健康1. 运动对人体的益处: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2. 运动的安全事项:热身、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3. 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第五课时:实践活动——设计运动项目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适合班级的集体运动项目2. 学生展示设计成果,全班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3. 实施选出的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运动在科技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运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生活中运动现象的能力。
3. 学生对运动在科技应用中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
2.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
3.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体育器材、计算机等。
3. 无处不在的运动-大象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本课背景运动是自然界中的一类基本现象,现代科学将各种运动分为机械运动、声波运动、电磁运动等各种类型。
学生从小学习科学,需要学习和认识运动,了解运动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二、知识目标1.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2.学习和掌握来描述运动的术语和方式。
3.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和描述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三、能力目标1.观察和理解运动现象。
2.运用已学知识描述、分析和解释运动现象。
3.学会基本测量工具和方法。
四、教学重点1.运动的基本概念。
2.运动的分类和特征。
3.运动的描述和表示方法。
五、教学难点1.客观描述和解释复杂运动现象的能力。
2.运用合适的术语和工具记录和观察运动现象。
六、教学环节1. 导入环节运动无处不在。
请观察周围,哪些事物在运动?(学生回答)这些哪些运动属于机械运动?(学生回答)这些哪些运动属于声波运动?(学生回答)这些哪些运动属于电磁运动?(学生回答)科学的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运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讲授环节1.运动的定义:物体在空间中改变位置的现象。
2.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声波运动、电磁运动。
3.运动的特征:时空性、连续性、相对性、多样性。
4.运动的描述和表示方法:位置、方向、速度、加速度。
5.运动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标尺、秒表、纸车等。
3. 操作环节1.观察和记录纸车运动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2.使用标尺测量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距离和方向。
3.使用秒表测量物体在时间上的变化。
4. 总结环节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学会了运用术语和工具描述和分析运动现象。
我们也学习了基本测量工具和方法,可以更好地观察和记录运动现象。
在今后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学习中,我们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运动这个基本概念。
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
处不在的运动-大象版
《无处不在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无处不在的运动》这一课选自小学科学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动力的来源之后才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描述物体的运动,不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专业术语。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一个丰富多彩的运动世界,而不能仅仅只局限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往往还不太全面,只能观察到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他们观察运动的物体时也只局限于生活中很常见、很明显的物体,对于一些常见的、不明显的运动他们容易忽视,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环节,用来给学生探究的都是他们常见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如:橡皮檫、笔筒、文具盒、乒乓球等。
四年级的同学他们即使观察到物体运动的现象,要他们描述也还存在困难,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1、能设计比较可行的探究活动,能简单描述自己活动的大体思路。
2、认识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总结,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难点对运动形式的描述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启发法学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活动材料
各种玩具车、橡皮檫、乒乓球、文具盒、笔筒等
教学策略与设计
引入新课播放学生打乒乓球的视频。
提问:视频中运动的物体有哪些?观察视频,找出视频中运动的物体,并跟同学们说一说。
引用同学们课间经常做的一项运动——打乒乓球,并用视频的方式展示,既能联系学生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玩具车大比拼
1、引导学生进行游戏。
启发:请各小组描述一下自己小组玩具运动的特点。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对本小组玩具的运动进行描述,描述不到位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在学生玩玩具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并描述玩具的运动。
学生既能玩的开心,又能学到知识。
学生学会大概描述物体的运动,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运动的描述
1、引导学生归纳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
3、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
4、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哪些?运动轨迹有哪些?
5、学生自己的描述难免会有描述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引导大家总结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描述物体的运动。
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为学生接下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记录)做准备。
6、小组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帮助学生完成探究。
(提示各小组根据组员的特长做好分工。
)
学生分组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运动进行探究,并完成表格。
表格主要包含以下三点内容:物体名称、物体的运动方式、物体的运动轨迹。
学生分小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协作分工能力,又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给学生讲解古人搬运重物的故事,逐步介绍汽车的发明。
听故事思考汽车发明的历程。
(若时间充沛就由学生来讲故事。
)
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汽车的发明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课后作业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物体,向家人介绍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板书设计无处不在的运动位置运动方向运动快慢运动方式运动轨迹教学反思本节课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不够全面,各环节的活动没有做详细的说明;
2、板书设计存在不足,课题板书不及时、板书的内容不全面、板书不够工整美观;
3、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方式单一;
4、课堂结束时没有给学生留课外活动任务,学生没有课外作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追求表面上的“动”和“活”,一定得有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内容。
要想使课堂教学真正地“实”起来,收到“人人学有价值的科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科学知识”的效果,作为教师就必须吃透新理念,在教学中用好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