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一、动与静教案 沪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学目标一、科学内容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
4.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能举例说明生命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二、科学探究能力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6.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7.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长度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5)正确的记录测量结果。
(6)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7)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
(8)测运动物体的速度。
2.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3)长度的估测和间接测量方法。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
(5)速度单位的换算。
(6)与实际问题联系的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
课时划分第一节动与静l课时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l课时习题课(1) 1课时第三节快与慢l课时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l课时习题课(2) 1课时第一节动与静教学设计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第一章运动的世界课题第一节动与静授课人素养目标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机械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3.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4.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能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 000 m的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令他吃惊的是,当他抓到这个小东西时发现它竟是一颗子弹.(可配合播放模拟动画——“神手抓子弹”)导入语:要想解开谜底,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运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教学教师板书课题并展示教学目标一、运动的描述【教师提问】阅读课本P10的内容,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一切物体都在运动1.机械运动【过渡设问】阅读课本P10-P11“运动的描述”下的内容,尝试回答诗人、画家、音乐家是如何赞美运动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写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过渡设问】那么物理学中又是如何描述运动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举例:人群移动、江河奔流、天体运动、地壳运动.二.参照物与物体运动1.参照物【过渡设问】路边看驶过的汽车.司机认为乘客没动,而路人认为乘客运动了.这是为什么呢?请阅读课本P12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取原则①任意性: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定,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②方便性:若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不必说明.若选取其他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必须作出说明.③假定不动: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要假定是静止不动的.及时回顾、应用,落实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1】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C)A.河岸B.山C.船D.岸边树木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小实验】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1.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教师引导学生回答】1.运动 2.静止【教师总结】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2.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得出结论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师总结】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确定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这时一般不说明其参照物是什么.【例2】如图所示是空中加油机模拟展示给战斗机加油的情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C.以战斗机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课堂小结见PPT课件课堂检测见PPT课件课后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动”和“静”的概念及其区别;2.能够解释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运动的轨迹、速度、加速度;3.能够解释牛顿第一、二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辨别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2.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一、二定律。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设备;2.多种教学辅助材料:PPT、视频片段、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有关运动的知识,如运动的性质、速度、加速度等。
2. 学习“动”的概念和特征(3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物体的三种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听取教师讲解并进行笔记记录,同时还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和交流,以加深对于“动”的理解。
3. 学习“静”的概念和特征(3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发现和归纳静止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实验找出不同力对物体的影响,以此得到静止的判断标准。
2.学习“静”和“动”的概念和区别,以及他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4. 学习物体运动的基本要素(6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物体运动的三要素:运动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并带领学生观察和分析运动物体的轨迹。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实验,例如:通过测量物体下滑的时间和下滑距离,计算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加速度。
5. 学习牛顿第一、二定律的应用(6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牛顿第一、二定律的定义和公式,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应用范围和意义。
2.学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自由落体实验等。
五、教学评价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笔记、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等,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以反思教学过程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果。
六、教学后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调整教学步骤和措施,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达到最佳效果。
2.1动与静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教案:2.1动与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动与静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与静的概念,知道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PPT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 讲解:讲解动与静的概念,解释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6.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动与静的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动与静的概念,物体在运动和静止时的特点。
难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用动与静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动与静的概念,是否能够正确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否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并尝试解释原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动与静的概念。
我选择的实例都是贴近生活的,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本节课主要介绍运动的相对性,内容包括:1. 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静止的定义和特点3. 相对性的概念和运动的相对性原理4.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5. 实际情景中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让学生理解静止的定义和特点,能够判断物体的静止状态。
3. 让学生掌握相对性的概念和运动的相对性原理,能够运用运动的相对性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的定义和特点,静止的定义和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难点:运动的相对性原理的应用,实际情景中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视频播放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例如在公交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景物,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思考。
2. 讲解:讲解运动的定义和特点,静止的定义和特点,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并用黑板板书重点内容。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运动的相对性原理进行解答。
例如,一个乘客在公交车上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要求学生解释原因。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判断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是运动还是静止。
5. 应用实例: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特点:速度、方向、加速度静止的定义和特点静止:物体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特点:速度为零、方向不变、加速度为零运动的相对性原理相对性原理: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a) 一辆行驶的汽车b) 一架停在机场的飞机c) 一颗从树上落下的苹果问题:一个乘客在公交车上看到窗外的景物向后退,为什么?答案:因为乘客和公交车都在向前运动,所以相对于乘客来说,窗外的景物看起来向后退。
教案:2.1 《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2章的第1节。
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
2. 学习参照物的概念,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有重要影响。
3. 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包括直接比较和相对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认识到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
2. 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参照物的能力,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难点:理解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的选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有重要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幻灯片、视频播放设备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选择参照物,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参照物的选择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桌子上的书本(2)教室里的挂钟(3)行驶的汽车答案:(1)静止,因为书本相对于桌子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
(2)静止,因为挂钟相对于教室的墙壁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
(3)运动,因为汽车相对于地面发生了位置的改变。
(1)公交车和自行车(2)跑步者和走路者答案:(1)公交车运动得快,因为公交车相对于自行车发生了更多的位置改变。
(2)跑步者运动得快,因为跑步者相对于走路者发生了更多的位置改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2.1《动与静》在设计这节《动与静》的物理教案时,我的意图在于通过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并认识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需要参照物来确定。
【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方面: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需要参照物。
【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活动过程】活动一:实例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行驶的汽车、跳跃的篮球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活动二:概念讲解我利用PPT展示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然后通过讲解和互动,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活动三:参照物的选择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选择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每组给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活动四:实践活动我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需要参照物。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还想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给予肯定。
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分享,展现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我会继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拓展延伸方面,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巩固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周围的环境,尝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这节《动与静》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动与静》。
2. 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坐在公交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景物不断后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概念,解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行驶的汽车、旋转的地球等,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判断方法讲解:讲解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如选择参照物、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等。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动与静2. 板书内容: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选择参照物、观察位置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会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答案:太阳:运动月亮:运动地球:运动教室里的桌子:静止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因为我们观察物体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判断结果也会不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但在教学中,可能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讲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强化。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天、交通运输等。
教案:2.1动与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2章第1节,主要讲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教材内容包括:1.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2. 参照物的选择;3. 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4.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和静止判断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和静止判断的影响。
2.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 概念讲解: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介绍参照物的选择,解释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和静止判断的影响。
4. 方法讲解:讲解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2. 参照物的选择;3. 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概念;4.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七、作业设计(1)桌子上的书本;(2)教室里的挂钟;(3)行驶的汽车;(4)静止的树木。
(1)坐在教室里的学生;(2)教室外的自行车;(3)从空中落下的苹果;(4)在操场上跑步的学生。
答案:1. (1)静止;(2)静止;(3)运动;(4)静止。
2. (1)静止;(2)运动;(3)运动;(4)运动。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 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教材第二单元的第1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学习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3. 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相对性原理,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
难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滑轮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判断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2. 概念讲解: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讲解相对性原理。
3. 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讲解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改变。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8. 布置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相对性原理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桌子上的书本(2)教室里的电风扇(3)行驶的汽车(1)小明站在原地不动,他的朋友在小明的前方10米处跑步。
(2)一辆自行车在平坦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3. 一辆小车在平直的马路上行驶,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后停止运动。
请分析刹车过程中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再通过讲解、实验、例题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2.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绘画。
教学过程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时间相等,卫星在轨道上绕行速度约为,人们用天文望远镜仰望卫星,看到他仿佛挂在太空静止不动,卫星虽然绕地心运动,但是地球上的人们却觉得他静止不动。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底动没动?一、运动的世界PPT展示运动的飞机,候鸟、豹子、运动员图片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一切物体都在不停运动......科学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自然界中的物体运动有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只研究与物体位置变化有关的问题。
参照物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歌词来表现节奏。
那么物理学中,我们怎么来描述运动呢?观看PPT(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2)月亮升起来了。
(3)月亮在云层里穿行。
一、判断物体运动的标准研究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二、参照物的选择原则1.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
3.一旦被选定的参照物假定是静止的。
4.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
观看PPT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教案: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2章,第1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并能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2. 相对性原理3.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4. 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相对性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解释相对性原理,并通过例题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3.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4. 实验演示:利用滑轮组和小车,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和静止的感觉。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静止1. 定义: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变化2. 相对性原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需要参照物3. 判断方法:(1)观察物体位置的变化(2)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桌子上的书b. 教室里的电灯c. 行驶中的汽车a. 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公交车在运动,但地面上的景物在运动。
b. 当你在电梯里,感到电梯在运动,但电梯内的景物在静止。
2. 答案:(1)a. 静止,因为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b. 静止,因为电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c. 运动,因为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变化。
教案:2.1《动与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2章第1节《动与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2. 掌握参照物的概念,并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并能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掌握速度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速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速度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掌握参照物的选择方法,熟练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这辆汽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与静。
2. 知识讲解:(1) 讲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2) 讲解参照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的重要性,并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讲解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路程÷时间。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选取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观察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来。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参照物选择和速度计算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一起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动与静、参照物选择和速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2. 参照物的选择3. 速度的计算:速度=路程÷时间七、作业设计(1) 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
(2) 一架在空中飞行的飞机。
(3) 一块在桌面上静止的橡皮。
2. 选择题: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一节动与静一、课型课时“情境—问题—对话—讨论—归纳”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具体表现为:以教材为文本展开师生间的对话与讨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构建科学描述机械运动的方法。
用一课时的时间在交流与对话中了解运动的多样性,以及认识人们是怎样用各种方式对运动世界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世界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天体的运动、植物的生长、地壳的运动、火山的喷发、大脑的思维、人的生老病死、病菌的传播等都是运动的存在形式。
(2)了解人们对运动世界的多种描述方式,会用自已擅长的方式描述运动(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
(3)知道物理学家是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朴素的描述运动到科学的描述运动的人类认知过程,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体会从纷纭的现象中认识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天、地、人的运动世界中感悟世界的美;从人类对运动世界的描述中感悟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精神。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认识怎样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
2、教学难点是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四、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篇之作,第一次有目的有意义地去了解这复杂的运动世界。
因此这节课在今后学习物理的经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材一开始就以天、地、人三个主题向学生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仅是指机械运动,而是力图向学生展示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运动以及物质运动的多种表现形式。
教材力图通过人们用语言的、诗歌的、音乐的、美术的种种描述运动的方式透射出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的对自然的好奇和不断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了解认识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教材强调了科学家描述运动的方法与其他描述运动方法的不同。
教案:2.1 动与静一、教学内容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3. 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敏感度。
3.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滑轮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乘坐公交车时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3. 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
4. 练习:安排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2.1 动与静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静止:物体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1.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2.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七、作业设计1. 判断下列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请说明理由。
(1)坐在教室里的学生(2)停在路边的汽车(3)从天空落下的雨滴2. 请描述一下你乘坐公交车时的运动状态,并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答案:1. (1)静止,因为学生的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2)静止,因为汽车的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3)运动,因为雨滴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
2. 乘坐公交车时,感觉自己在运动,是因为公交车相对于地面在运动,而乘客相对于公交车在静止。
§2-1动与静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
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大家可以提出什么结论呢?
物体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
1.运动的世界
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请看图2-1—图2-3
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
2、运动的描述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如:(学生举例)“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
看图2-4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请听我国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筝曲(“高山流水”)。
听一段后让学生谈有什么感受?是一首什么曲子。
告诉学生我国在音乐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民族乐曲。
如中国十大名曲。
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呢?)
看课本上“交流与讨论”学生活动5分钟。
提问:小明为什么说花花跑得真快呢?
原来花花的位置发生的改变。
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设疑提问讨论
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分析
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看
书包对李明位置不变
小王对自行车位置不变静止
坐椅对汽车位置不变
物体物体
李明对学校位置改变
自行车对树木位置改变运动
汽车对电线杆位置改变
物体物体
(4)概括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5)讨论分析
a、先讨论课本图2-3,提问学生回答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c、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D、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总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三.课堂练习
投影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1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
2、运动的描述
⑴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motion)。
⑵参照物:事先被选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⑶静止: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⑷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