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中消失的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和历史背景,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饮食文化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塑造了各自独特的饮食习惯。
在全球化的今天,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了更多丰富的选择,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饮食文化的演变与意义。
饮食文化的历史沿革早期农耕文明的饮食文化人体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而饮食作为维持生命的关键,其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人类社会。
随着原始社会向农耕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这一时期催生了农业和饲养业的发展,为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稻米和小麦的种植使得饮食以谷物为主;而在西方,牲畜养殖则促进了肉类消费。
早期农耕文明的饮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融入了许多精神和社会因素。
例如,农作物的丰收不仅关乎生计,也成为了人们庆祝、祭祀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饮食文化与宗教信仰、节庆活动之间关系。
中世纪与宗教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进入中世纪后,由于宗教的影响,饮食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基督教对肉类消费的限制、斋戒制度以及对某些食品(如海鲜)的提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同时,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域环境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饮食习惯。
中国的封建社会同样受到儒家思想和道教理念的影响,强调“和而不同”的糅合理念,以及对健康和养生有着深刻认识的哲学。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注重菜品搭配、荤素搭配以及味道调和,通过酒宴等形式加强社交,使得饮食逐渐成为表达情感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启蒙时代与现代烹饪艺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启蒙时代带来了科学的发展,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对营养学、食品加工技术等科学知识的掌握,使得烹饪技艺不断提升,烹饪书籍大量出版并流行开来。
从而催生出现代烹饪艺术的诞生。
在这个时期,法国成为了现代烹饪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其精致与讲究造型吸引着全球目光。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人们的情感。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饮食文化不断演变,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及其深远的意义。
一、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那时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逐渐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形成了定居生活。
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结构,也促使了饮食方式的逐步发展。
(1)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在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从“食于草野”的原始状态逐渐走向更为系统化的发展。
先秦时期,各地的地方特色开始显现,尤其是周朝时期,各个诸侯国相继形成自己的饮食习俗。
到了汉朝,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地的饮食文化交流不断产生,促进了新鲜食材及烹饪技艺的传播。
(2)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进入近现代,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变。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人口流动频繁,传统的地域性饮食文化面临着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新兴饮食观念逐渐形成,健康饮食、快餐文化、国际化饮食等成为主流趋势。
这些变化不仅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二、时代变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带来了不同的社会环境,这些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饮食文化的理解与接受。
(1)科技进步助推饮食革新科技的发展为食品生产与加工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从石器时代的人类用手工做饭,到如今使用电磁炉、蒸汽机等现代厨房设备,技艺上发生了质变。
冷冻、真空、脱水等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保存更加便利,人们在选择食材和烹饪方法上有了更多选择。
(2)全球化带来的融合与冲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文化交流密切,外来饮食文化开始渗透到每个角落。
从日本寿司、印度咖喱到西式快餐,这些异国风味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为传统饮食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传统美食被忽视和消失的担忧,更令人反思的是如何在融合中保持地方特色。
从“一日三餐”透视文化差异一日三餐是指每日的早餐、午餐和晚餐。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是为了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一种体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十分明显,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也是各有特色。
通过对一日三餐的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丰富自己的视野。
在中国,一日三餐的饮食文化非常重要,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早餐在中国被誉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因为中国人认为吃好早餐才能有一个精力充沛的一天。
中国的早餐种类繁多,包括粥、面条、包子、馒头、油条等等。
很多地方的早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比如南方的粥和面食,北方的馒头和包子。
午餐和晚餐则更加注重家庭团聚和交流,通常在家人或朋友一起吃饭,菜肴种类繁多,口味各异。
中国人非常讲究饮食的烹饪工艺和饮食文化,很多节日和传统习俗都与饮食有关,比如春节时吃饺子、中秋节时吃月饼等等。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一日三餐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美国,早餐通常很简单,比如一杯咖啡和一块面包或者一杯麦片。
很多人因为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会选择快餐店的早餐。
午餐和晚餐更加注重外出就餐和社交,美国人非常喜欢在餐馆和酒吧里享用午餐和晚餐,品尝各种国际美食。
美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移民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美国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无疑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体现。
除了中国和美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一日三餐文化也各具特色。
比如在日本,人们注重早餐的均衡和营养,通常吃一碗米饭、一份鱼类、一份蔬菜和一碗味噌汤。
在意大利,午餐是最重要的一餐,通常会有三道菜,包括开胃菜、主菜和甜点。
在印度,人们通常吃辣味浓厚的食物,以满足他们对香料的热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也在逐渐消失。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西式快餐和西式餐馆,而不再传统地吃米饭和菜。
在美国,中餐、意餐和墨西哥餐等国际美食也越来越受到美国人的欢迎。
中国饮食文化优秀作文示例“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
具有以下是整理分享的中国饮食文化作文,欢迎阅读!!!!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
食,大若天地。
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
再看这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
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了。
由此可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
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
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泛食主义”。
说到这“泛食主义”,它也包含在饮食文化内,只不过是口语上通过文字来表达的。
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
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
”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
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终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何为“吃饭”文化,我想这也只能在中国才寻找得出答案。
在中国人看来,食物乃生命之源。
因此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礼仪;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则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须加以回报。
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
但在这一来一往,你一席我一顿的过程中,这“吃饭”文化渐渐的变了味儿。
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满的腰包也闲不住了,开始流行起“请客吃饭”,而“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也渐渐成为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正当理由。
大家也习惯起这新一代的“吃饭”文化。
像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做寿诞,小孩过生日,谁家不请,哪个不吃?如果升了职位,涨了工资,搬了新居,走出国门,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会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请客吃饭。
古代的饮食文化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文化都倾向于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偏好和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古代文化的饮食文化,了解其特点和重要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1.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饮食是由皇族掌控的,而普通百姓则吃得相对简单。
不过,从周朝开始,这种差异逐渐消失,皇室和百姓的饮食方式和品味都趋于普遍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非常讲究营养与平衡。
食物以五味搭配为主,即酸、甜、苦、辣、咸。
同时,中国古代还非常注重食物的颜色和形状,认为色彩和形式对食欲的刺激很重要。
在中国,还有一些特别的食物被认为有药性,如人参、燕窝、海参等,因此被用作补品。
2. 希腊古代的饮食文化希腊的饮食文化也相当精致。
在古代希腊,饮食的重点是有机食品和餐桌礼仪。
最常见的食品包括面包、葡萄酒、橄榄油、芝士和蔬菜。
同时,水果和肉类也被广泛使用,但是作为一种贵重品,肉类通常只在特别的场合下享用。
另外,希腊的餐桌礼仪也非常精细。
用餐需使用特别的餐具和饮用相关酒具。
小酒杯被用于享用葡萄酒,而其他品种的酒则有自己独特的器皿。
3. 古罗马的饮食文化罗马帝国对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古罗马时代,有机会享受美食的只有富人和高阶官员。
在饮食方面,古罗马非常擅长尝试新口味,并试图改良现有的食材。
罗马时期,调味品非常丰富,例如蜂蜜、醋、葱和鱼露。
罗马人也是温带水果的狂热爱好者,如枣、菠萝和草莓。
4. 印度古代的饮食文化古代印度的饮食文化被认为是与宗教和文化意义特别相关的。
素食是古代印度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印度教徒将素食视为洁净和一个关注普罗大众福祉的体现。
印度人非常擅长使用各种不同的香料和调味品给食物添加味道。
这种调味品的大量使用是因为印度食物通常都是由原始食材制作,例如米饭和豆类,而这些食材对于制作出具有美味口感的菜肴来说非常难以达到。
9饮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800字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还折射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饮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促进人们相互了解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菜肴特色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品尝和了解对方的饮食文化,可以增加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例如,中国的饺子和意大利的面食虽然不同,但都有包裹着馅料的食物形式,这种相似性可以成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其次,饮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还有助于拓宽视野,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
通过品尝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人们可以开拓味蕾的感知,体验到不同风味的食物所带来的乐趣和享受。
比如,日本的寿司和墨西哥的玉米卷都是精心制作的卷饼,但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味和口感,这样的体验可以让人们更加开阔眼界,增加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
此外,饮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许多地区的特色美食都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片和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品尝和体验。
例如,法国的葡萄酒和奶酪、泰国的辣椒酱和椰奶等都成为了这些国家旅游的重要卖点,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相互促进,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最后,饮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还有助于增进人们的友谊和合作。
在共同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分享饮食文化的背后故事和制作过程来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通过饮食文化的交流,人们可以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加深友谊和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总之,饮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它可以促进人们相互了解,拓宽视野,促进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繁荣,增进友谊和合作。
因此,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重视和推崇各地的饮食文化,以此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民俗文化与农村餐饮一、餐饮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特征的文化现象。
而餐饮则是人们在饮食过程中表达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餐桌上的食材、烹饪技巧、用餐礼仪等都承载着民俗文化的痕迹,可以通过农村餐饮的研究了解乡土风情、传统习俗和地方特色。
二、农村餐饮的特点农村餐饮和城市餐饮相比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农村餐饮鲜食原料丰富,尤以农作物、禽类、畜牧产品和野生动植物为主,味道纯正。
其次,农村餐饮注重家庭聚餐,强调温馨、和谐的用餐氛围。
再次,农村餐饮烹饪技巧传统,多以炖、煨、焖等方式烹制,追求口感和营养的完美结合。
三、农村餐饮与季节性食物农村餐饮与季节性食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农村人们根据季节的更替,选择当季食材烹制美食,达到滋补身体的功效。
比如,夏季常吃清爽的凉菜和瓜果,冬季则喜欢炖汤和热菜来保暖。
这种传统的选择和搭配方式体现了农村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也是农村餐饮独特之处。
四、农村餐饮与宴请礼俗在农村地区,宴请客人是一种常见的待客方式,也是人们表达对客人尊重和好客的一种途径。
农村宴请的礼俗繁多,包括宴客礼仪、宴席菜肴的选取和服务礼节等方面。
这种传统的农村餐饮文化,不仅展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也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五、农村餐饮与传统节日农村地区的传统节日与餐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在节日里,会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亲友,以表达节日的喜庆和团聚的意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餐饮习俗,如春节的团圆饭、元宵节的元宵、中秋节的月饼等,这些习俗既是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也是对餐饮文化的传承。
六、农村餐饮与民间文化农村餐饮与民间文化紧密相连,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地区的传统餐饮往往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表演,如歌舞、戏曲等,形成独特的农村文化体验。
在这些表演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乡村风土人情、乡土文化的魅力。
七、农村餐饮与乡村旅游随着乡村旅游的兴盛,农村餐饮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美食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全球化美食。
全球化美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文化的同质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导致了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
比如,许多国家的年轻人更喜欢吃西式快餐,而忽视了自己国家的传统美食。
这不仅导致了传统饮食文化的流失,也让人们忽视了自己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
另外,全球化美食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满足全球化美食的需求,许多食品企业采取了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比如,为了生产肉类产品,许多农场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和激素,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这方面,著名作家迈克尔·波林在他的著作《食物的未来》中指出,“全球化美食导致了传统饮食文化的消失,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
”这说明了全球化美食对文化的负面影响。
此外,经典案例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比如,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渐被西式快餐所替代,这导致了许多中国人对自己传统饮食的忽视。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全球化美食。
全球化美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好处,首先是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也让人们更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
其次,全球化美食也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美食的交流,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这有助于促进国际友谊和合作。
另外,全球化美食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许多人会因为想品尝到不同国家的美食而选择去旅行,这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
在这方面,著名厨师戈登·拉姆齐曾说过,“美食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应该珍惜和传承。
”这说明了全球化美食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此外,经典案例也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比如,意大利披萨和墨西哥玉米卷等美食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美食,这些美食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饮食类非遗在我国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人口减少、习俗消失、传统技艺失传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设立了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专门负责研究与推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的工作内容、成果及挑战,并从个人角度出发分享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一、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的工作内容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是一个由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传统饮食师傅组成的团队,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的非遗内容。
该课题组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对中国各地的传统饮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各地的传统菜系、烹饪技艺和饮食习俗等。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课题组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全貌,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
2. 保护技术:课题组还致力于研究和开发一些保护传统饮食文化的技术手段,包括食材保存、传统烹饪工具的修复和复制、烹饪方法的传承等。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保存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的非遗内容。
3. 人才培养:课题组还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培训和传授传统饮食文化的知识和技艺,培养一批有专业素养和传统传承意识的饮食文化工作者。
这些热爱传统饮食文化的人才将成为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的成果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1. 传统饮食技艺的保护:课题组通过对传统饮食技艺的研究和保护,使这些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对古代烹饪方法和器具的研究,使得一些传统烹饪技艺得以延续,并在现代餐饮业中得到应用。
2. 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对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的调查和研究,课题组编撰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使得这些传统的饮食文化得以广为传播和弘扬。
人们生活中的健康传统和文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日益繁荣的经济条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这片繁荣的土地上,人们也渐渐忽略了许多传统健康文化和生活习惯。
本文将探讨这种现象,并进一步分析传统健康文化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一、传统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营养丰富的食物和食材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饮食的特色主要在于它是一种非常健康、美味且营养丰富的饮食方式。
在中华文化中,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独特的特点和药用价值,如大蒜、生姜、山楂、花生等等,都被广泛地用于食疗和药膳中。
这种传统饮食文化不仅跟随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有用。
当然,随着现代饮食的变化,很多人打破了这种忠于传统的饮食方式,降低了自身的免疫力,这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现象。
二、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远古文明古国,中国有厚重和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
长年累月的运动才是健康的源泉,传统体育文化鼓舞人心,能使人们获得健康和幸福。
中国传统的运动活动包括瑜伽、太极拳、气功、武术等。
这些体育文化活动在劳动之余,释放了人们压抑了许多年的能量。
通过传统体育文化,人们不仅能够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同时也能够使人们更加自信和勇敢。
对于现代人而言,虽然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现代人长期处于高压下,压抑了许多年的能量无处释放,引起了许多身体毛病。
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地发扬传统体育文化,让身体和心灵都得到释放和激励。
三、传统养生文化传统养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此类文化,人们可以获得更为充实的生活,以及更为健康的健康保养方法,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等养生文化在保养身体健康方面非常有用。
如今,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生物水平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衰落,许多传统养生文化也慢慢消失,使许多人的身体面临快速老化和不利的疾病。
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首先,何为客家,客从何来?普遍认为客家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来自中原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他们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饮食文化是指居住在闽粤赣边境地区的客家人在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迁移地的饮食特色发展形成新的烹饪技法和饮食理论,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分不开。
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受汉族的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被迫迁徙的客家先民又在迁移的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本民系的特征,其中饮食就是一方面。
客家饮食有中原的影子但又不一样,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一)食材一道食物制作的基础是食材而食材的选择又恰恰可以反映食物的特性,食材的选择往往跟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从客家饮食的食材选择就可以看出客家饮食的独特之处。
1.就地取材,原汁原味就地取材主要是因为客家作为中国的“犹太人”,长期迁徙移民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调。
原因之一是在迁徙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只好就地取材,原因二是客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方选择在多山的丘陵山地地区定居,受到地形的限制,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
原汁原味是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饮食中不讲究运用过多的汤汁作为调料讲求“饭有饭香,肉有肉味”。
例如在食用长汀河田白斩鸡时客家人会把姜葱蒜盐捣碎熬制作为汤汁之用,但是在食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把白斩鸡与之混合一起熬制,而是把熬好的汤汁用碗盛起,以便蘸食。
2.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地区,该地区为山区以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气候为主,阳光气温雨水都比较充足,所以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客家先民初到之时,在食材短缺的情况下,动植物资源即成为可以利用的食材,这也造就了客家人吃野食杂的特性。
养成食用老鼠干,蛇,鸽子等野生动物的习惯。
但居住山区的客家人在海产品的选择较少,只有池塘样的鱼,对于海里的品种食用的较少,所以山珍海味中的海味就只是形容客家人爱吃野食而已。
读《中国文化中的饮食》读书有感我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造就了无数文人雅士吟诵出浩如烟海的饮食辞章,这些作品成为了闲常人饮食文化的阅读盛宴,也是窥探饮食文化变迁史的窗口之一。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就有“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的说法,强调了饮食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美籍华裔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美国汉史学家薛爱华、牟复礼和史景迁等知名学者共同撰写的《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Food in Chinese Culture: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一书,结合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剖析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至近现代中国南北的饮食文化全景图。
书中指出,节约食物是美德的信念必须结合经济阶层来审视。
对于农民来说,节约是必要的;而对于精英来说,节约则是一种明显的美德,可以随意遵守或弃之不顾。
张光直的导论写得极为精彩,他认为饮食既是一种社会语言,也是人类社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呈现出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经济阶层和社会习俗场域差异现象。
此外,饮食语义学告诉我们,经济壁垒比生与死、世俗与神圣之间的壁垒更难跨越。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大开眼界。
例如,书中提到秦朝前后的古人饮食结构较为单一,包括食用秃鹫和孔雀等禽类;周人的烹饪方式主要有煮、蒸、烤、炖-煨、腌和风干等;商周的士绅阶层通常是跪在各自的垫子上进食;汉代人主要使用的炊具是釜甑,并且认为马肝有毒不能食用。
此外,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唐朝时异域饮食文化与大唐本土文化的交融,孕育出了丰富的饕餮美食盛宴和残忍的特殊饮食仪式,既让人感到惊喜,又令人感到震惊。
关于古人储存蔬菜和肉类的方法,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同时本书还附有详尽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拓展人类饮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也让我对人类的饮食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古丝绸之路给中国饮食文化带来的影响作者:倪方六来源:《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19年第02期“一带一路”工程在全球火热开展。
而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也曾经对古人的生活影响巨大,仅就饮食文化而言,即便现代饮食中仍少不了“胡风”的影子。
胡床:“席地而坐”的“分食制”消失,“围桌而食”的“合餐制”出现“胡床”,对中国人就食行为的改变最大,造成秦汉以前流行的“分食制”日渐衰弱,“席地而坐”的就餐方式消失,或蹲或站的端碗吃饭习惯,渐渐变成了人坐椅凳上、碗放桌子上吃,形成了“围桌而食”的合餐风俗。
合餐亦称“合食”或“会餐”,俗称“大家一起吃”。
对应的则是“分食”方式,俗称“你吃你的,我吃我的”。
分食制是先秦贵族推崇且流行的就食习惯,这种习俗改变的标志就是“胡床”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东西一般都含“胡”字,如胡麻、胡椒、胡桃、胡萝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大多带“洋”字,如洋葱、洋酒等。
“胡床”就是在东汉时,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家具。
宋程大昌《演繁露》称:“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东晋)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
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
”胡床并非现代概念的卧具,而是类似折叠椅一类的坐具。
坐胡床比盘腿席地、屈膝而坐舒服多了,所以甫一进入中原,立即受到贵族阶层的欢迎。
据《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胡床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就餐、习作方式——以前低案就食,伏案而书,有了胡床,悬腿高坐,低矮几案变身为高桌长案——为围桌就食在用具上创造了条件。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原后,胡床成为权贵就食时的必备器具。
《晋书·五行志上》记载:“泰始(晋武帝年号,公元265年至274年)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
”围坐桌前的合餐就食之风大大冲击了传统的分餐制。
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误解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自居,这种礼仪被融入到国人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之交,小到朋友之情。
“礼仪”一词已经深刻在了国人的价值观念中。
而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中,饮食自然也难逃礼仪的管辖。
饮食文化现象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前端的表现。
孔子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在孔子的理念中,人活一世,不外乎两件事:男女,饮食。
因此中国人对于饮食异常重视,中国主人接客待物的最高礼节也通常在饮食中体现。
而在注重个体价值的西方国家,时间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单位,所以饮食通常也就不被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饮食在社会体系中价值也就不那么重要。
所以,在中西方交流中,由饮食引发的误解也就越来越多,而这种误解恰恰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开放中的中国与西方的接触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差异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沟通。
这种存在于沟通之中的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饮食文化差异。
例如,在中国餐桌上,盘子空着似乎是一件非常不礼貌的事情。
在传统菜品“蒸鹿尾”中,厨师往往会按照客人数量准备菜品,而在此之余,就一定要留出一片,称之为“压碟”。
而在西方分餐式的饮食习惯中,剩下饭菜被看做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所以,当国人与外宾围坐一桌时,就会出现觥筹交错与拼命光盘相交织的奇妙现象。
而在时下的价值观中,剩下饭菜已不被普遍接受,对错不论,在这里我们仅讲差异。
酒文化同样是饮食文化中不可不提的一部分。
酒,甚至被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感情的催化剂。
所以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无出其右的。
这之中的差异性同样巨大,在西方国家中,酒仅仅被作为佐菜之肴存在着。
饮食中消失的文化
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被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活化石”,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形式。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但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远远落后于它消亡的速度,呈现出政府重视与现实生活强烈反差的现状。
一、饮食文化消失的原因
笔者认为,目前我们世代承传的民间文化逐渐消失、甚至部分传承中断的原因为以下几点:
(一)外来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不同来经济理念,更是文化思潮上的碰撞与融合。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开放”,其中也指对外来文化积极接纳的态度和对不同文化吸引、吸收的能力,而“开放性”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可以接纳来自欧洲的芝士,学会品尝大洋彼岸的红酒。
也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让可乐、汽水、炸薯条、炸薯片、炸鸡、汉堡包这些东西日益成为饮食市场的重要角色。
(二)自身的忽视
中国近代在很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和侵略,所以一些人就把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归结在传统的文化上。
所以在他们否定中国传统教育,提倡接受新教育的背景下,现在年轻的一代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了断层。
(三)保护的偏差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视野广、层次深、角度多的文化,它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政府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但是,对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很多偏差。
首先,重申报、轻保护是现在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由于我们所保护的是民间的饮食文化而非官方文化,政府的保护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完全脱节的教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屡见不鲜。
其次,宣传力度不够也影响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并且它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的影响,所以,对它宣传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就现在已经公布的几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言,饮食文化涉
及的地方微乎其微,仅仅在民俗方面略微提到。
然而,韩国人却把端午节作为自己的“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且更加注重这个节日背后的文化蕴含,在韩国,在端午这一天要吃传统打糕,喝益仁汁等等,端午节已经成为韩国传统节日的代表,这无疑是给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饮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二、饮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一)饮食文化氛围的形成
从2008年开始,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在这样的规定下,大家就能有时间在节日当天和家人一起包粽子、吃月饼,这也是国家保护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所以,饮食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一种文化氛围,面对强大的西式快餐,我们需要在中国饮食与世界各国饮食碰撞中,找到一个坚固的支点,用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秀特质来充当这个支点。
往往一个有名的餐饮企业背后都有文化的支撑,一个让人记住的餐点往往都是被它的故事所吸引,所以,我们必须从浮躁中走出来,沉淀自身的饮食文化,创造发扬具有鲜明中华美食特色的餐饮企业。
(二)传播饮食文化的记忆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就能唤起那么多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记忆,在国内,是促进民族和地域包容融合,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展现与传播,在国外,是对中国的软实力的宣传,所以,要重视饮食文化的传播。
一方面,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宣传。
在日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被授予“人间国宝”的称号。
在人民心中,人们更看重“人间国宝”这样的金字招牌。
所以,加大对传承人的宣传,不仅能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而且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传承人来继承、学习饮食文化。
另一方面,加强影视、报刊的宣传。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饮食文化素材的投入,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用各种媒体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三)传承方式的改进
在对如何保护饮食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大多学者关注的是政府的职责、媒体的作用、学界的责任等等,却忽视了传承人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流变性,属于纯粹的手工技艺的传承,一般来说,分为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以及帮工传承等。
这几种方式在中国从古至今的存在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改变,这样的传承方式已经出现了问题。
现在的师徒传承己和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师傅不愿教,而
是徒弟不想学了。
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学习老一代的手艺,也不愿意继承家族的饮食事业,而转向更好的行业和地方去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承人的延续将岌岌可危,培养传承人的方式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变。
1.教育传承
教育传承是全世界公认的一种重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
现在很多地方都开办职业技术学校,甚至一些专业的厨师培训学校。
这些经过国家认证的学校是专业的、系统的,这样就能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饮食的学习中,并且更容易培养出合格的、优质的传承人。
2.个人办班
个人办班的兴起,能够有效的解决一些老传承人后继无人的情况,总所周知,一个好的厨师,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所以一个优秀的传承人想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办班。
现在,一些社会团体、资深厨师开始自己办班,虽然他的要求不高,学习并不深入,但它机制灵活,学员较广,方法不一,也对饮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补充。
3.经典菜式的传承
中国地域广大,由于原材料和地狱的差别,形成了风格不同的饮食文化区,并且中国的56个民族,由于生活、地域、传统文化、发展水平等差异的存在,所以又形成了各自的民族饮食文化。
在这么一个复杂的饮食文化体系中,对经典菜式的传承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所以传承人在收徒办班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对经典菜式的记录和保护,应该把每道菜式的选材、用料、操作标准等如实记录,进行保护式的抢救,使其能够完整的传承下去。
三、结论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世世代代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注重饮食文化内涵培育,形成文化氛围,注重饮食文化传承方式的改进,加强对饮食文化传承人的保护,让中国饮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