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发展历程
- 格式:pdf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43
中国的网络发展史Internet的阶段性发展我国的INTERNET的发展以1987年通过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一封E-mail为标志。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网络体系,即:中科院的科学技术网CSTNET;国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网CERNET;原邮电部的CHINANET和原电子部的金桥网CHINAGBN。
发展史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 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
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
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
据中国Internet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0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5.3亿人。
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中国目前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Internet骨干单位。
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家。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计算机网络取得了傲人的硕果,显露出中国计算机网络巨大的发展前景。
这都起源于一封跨世纪的E-mail。
1.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
1990年10月,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
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1994年4月20日开通了国际INTERNET的64KBPs专线连线,NCFC正式连入Internet,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
这标志着计算机网络正式进入中国。
1994-1995年,中国发展教育科研网,由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北大组成NCFC网,后又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
NCFC的出现极大地避免了中国的互联网络的发展出现的滞后。
1995年以后,互联网渐渐被商业开发。
l995年5月邮电部开通了CHINANET。
l996年9月屯子部CHINAGBN开通,各地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也纷纷开办,到l996年底北京就已经有了30多家。
经国家批准的可直接与INTERNET互联的网络(称为互联网络)有四个:CSTNET,CHINANET,CERNET.及GBNET。
(详见图1)图1从1994-1997年,中国的计算机数量以几何的方式向上增长,极大的带动了计算机网路的应用。
(详见图2)中国电信预测中国的INTERNET用户在2000年时将达到一千万。
图22.中国科技网络发展阶段中国科技网络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工程发展阶段,分别是NCFC,CASNET,cERNET,CSTNET。
1989年8月26日,经过国家计委组织的世界银行贷款“NCFC”项目论证评标组的论证,中国科学院被确定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
同年11月组成了“NCFC”(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The National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联合设计组。
中国四大骨干网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四大骨干网中国四大骨干网是(CERNET,CHINAGBN,CHINANet,CSTNET) CERNET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HINANET作为中国的Internet骨干网,向国内外所有用户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其运营者是(中国电信集团)(一)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又称邮电部互联网、中国公用Internet网,是邮电部经营管理的基于Internet 网络技术的电子信息网,1995年初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于5月向社会提供服务。
CHINANET由骨干网、接入网组成,骨干网是其主要信息通路,由直辖市和各省会城市的网络节点构成;接入网是各省(区)建设的网络接点形成的网络。
CHINANET的灵活接入方式和遍布全国各城市的接入点,可以方便地接入国际Internet, 享用Internet上的丰富信息资源和各种服务,并可为国内的计算机互联,为国内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方便的网络环境。
(二)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1994年启动,1995年底完成首期工程,包括北京(网络中心)、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和沈阳等高等学校集中的大城市。
有连接美国的国际专线。
全国主干网(共11条64Kbps DDN专线)于1995年10月开通。
二期工程完成后,全国主干网和国际联网的逐步升级,主干网达到2Kbps以上,国际联网达到8Kbps以上。
(三)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清华、北大共同建设。
1994年4月开通了与Internet 的专线连接。
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主服务器的设置,实现了与Internet的TCP/IP连接。
1995年底基本完成“百所联网”工程。
至1997年底,已连接100多个以太网、3000多台计算机、1万多名用户,成为中国地域广、用量大、性能好、通信量大、服务设施齐全的全国性科研教育网络。
1994年~1996年互联网大事记1.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会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
2.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 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
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此事被中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3.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 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中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
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4. 1994年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
由钱天白、钱华林分别担任中国CN域名的行政联络员和技术联络员。
5. 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BBS站。
6. 1994年6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各部委、各省市明传发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三金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明电<1994>18号)》,"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
自此,金桥前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
7. 1994年6月28日,在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的大力协助下,北京化工大学开通了与Internet相连接的试运行专线。
8. 1994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试验网开通,该网络采用IP/x.25技术,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并通过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成为运行TCP/IP协议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互联网是现代科技的杰出成果之一,它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当时,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计算机技术开始迅速发展。
1987年,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节点,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连接到互联网的国家。
随着互联网的引入,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开始迅猛起步。
1994年,我国首个商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为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同年,深圳首家互联网接入服务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深圳投入运营。
1995年,我国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年5月,我国正式实现了对国际互联网的全面接入。
这一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也正式成立,为高校与科研单位提供互联网服务。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
200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首次突破1000万,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市场。
2008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突破2亿,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的扩大,各种互联网应用也开始涌现。
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在线教育等一系列互联网应用在我国快速发展,并对各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互联网技术方面,我国也不断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4年,我国自主研发了“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2013年,我国在世界领先水平上搭建了IPv6网络。
当前,我国互联网已经进入了“5G+”时代。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互联网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努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起步发展到突破壮大的过程。
通过互联网,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交流、商业往来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现状与发展汪为农CERNET华东南地区网络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中心2004年1月5日CERNET建设与发展历程(1)示范工程:1994.7-1995.12建成了由我国政府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全国范围的学术性计算机互联网络,主干网租用64KDDN通信线路,连接分布在8个城市10所大学的地区网络中心和主节点,共有108所高校连网。
(2)升级工程:1998.3-1999.4使CERNET主干网传输速率升级到2M,及时解决了CERNET发展过程中的通信线路严重不足问题。
(3)211工程(一期):1998.11-1999.12基本建立了能连通全国36个省市的八大地区主干网,初步建成了CERNET的基本框架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具备了连接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联网能力。
(4)高速主干网工程(教育振兴计划):1999.9-2001.12建成了基于DWDM/SDH技术、容量可达40G、总长约2万公里的CERNET高速传输网,主干网速率达到2.5G、地区网速率达到155M,并有近100所高校以100—1000M的速率接入CERNET高速主干网。
CERNET网络发展现状全国范围的光纤传输网SDH/DWDM传输网总长约2万公里,容量可达40G,通达160个城市;CERNET高速数据网覆盖36个中心城市;—连接9个地区/省网络中心所在城市带宽达2.5G;—建成7个155M中高速地区网,155M带宽覆盖27个城市,(除成都至拉萨2M链路);直接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和香港特区联网,国际出入口总带宽在350Mbps以上;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建立了3个国内网络互联点,实现了与国内各大商业网络间的互连互通,总带宽为5.5G,其中北京3.88G,上海1G,广州465M;(电信:上海1G,广州155MX3;网通:北京155MX5;联通:北京1G;科技网:北京1G;互联中心:北京1G(2.5G接入)目前联网的大中小学等教育和科研单位1000余家,其中高等学校800余所,有100多所学校以100 Mbps以上的速率接入CERNET ,联网主机约120万台,网络用户约达到1000万人。
今年是阿帕网诞生50周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也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建设25周年。
25年来, CERNET 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成为我国互联网技术的研究试验基地,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25年历程,服务国家战略,高校团结协作,技术创新推动,机制创新探索,这些都是CERNET 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回顾25年的发展,很多历史瞬间,都值得我们铭记。
这是CERNET 时刻服务国家战略的25年。
1994年,原国家计委批复CERNET 示范工程建设项目,也拉开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序幕。
2003年,我国开始了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CERNET 承担建设其中最大的核心网CNGI-CERNET2/6IX。
近几年,为落实国家推进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CERNET2二期建设项目启动。
25年来,CERNET 的发展步步紧跟国家与时代的脉搏,而国家的强盛也是CERNET 发展壮大的保障。
这是参与高校大团结、大协作的25年。
团结协作是互联网的基因,也是CERNET 的基因。
CERNET 在发展之初就形成了若干高校联合承担国家项目的团结协作机制,写就了高校科研大联合的成功案例。
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数十所高校识大体,顾大局,紧密团结,互相支持,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为建成世界第一大学术网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是CERNET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25年。
CERNET 建设了全球最大的纯IPv6网络,开展了IPv6核心路由器技术、真实源地址验证技术及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并先后从中产生了20多项国际互联网标准RFC,使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开发与应用方面进入国际先列。
这是CERNET 不断探索机制创新的25年。
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没有机制创新,CERNET 将永远是一个小小的试验网,无法发展到今天这样成为举足轻重的教育科研和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互联网是连接全球的信息网络,它的发展历程也与中国的信息技术和电信业息息相关。
以下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里程碑和关键时刻:1. 1987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为后来的互联网奠定了基础。
2. 1994年,中国通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始建立中国互联网的骨干网络,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
3. 1995年,中国的第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中国电信开始营运,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上网服务。
4. 1996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负责管理中国的互联网域名及IP地址。
5. 1997年,中国的第一个搜索引擎“百度”诞生,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的信息检索服务。
6. 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对中国互联网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7. 200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突破260万,开始进入互联网爆发期。
8. 2003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互联网新闻和信息发布进行了管理。
9. 2004年,中国的第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成立,为中国的电子商务产业奠定了基础。
10. 2008年,中国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这也是中国打造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重要机会,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迅速增长。
11. 2010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推出了微信,一款即时通讯和社交媒体应用程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2011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引起全球关注,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里程碑事件。
13. 2013年,中国政府颁布了《网络安全法》,加强了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管理。
14. 2014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小米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15. 2020年,中国的第一个5G网络商用,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不仅包含了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创新,也涵盖了政府的政策和监管措施。
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ET)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是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网(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ET)的重要组成部分。
CERNET通过建设和运营高速、灵活和安全的数据传输网络,并与其他国内外教育和研究机构互联互通,为中国广大师生提供高速、高效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促进中国的教育科研事业不断发展。
CERNET的源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教育部共同筹划和组建。
作为中国国内用于教育科研的网络基础设施,CERNET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网络技术,并且拥有自己的国家级数据中心,以确保网络的安全、稳定和高效。
CERNET在网络技术和服务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它不仅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高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同时还提供了多种网络应用服务,如教育应用、科研应用、学术文献资源服务、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为学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便捷、高效、安全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平台。
CERNET的网络基础设施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和教育部所属机构,覆盖面广,服务范围广。
用户可以通过CERNET访问国内外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此外,CERNET还为师生提供了学习和教学所需的各类软件工具和资源,满足了教育和科研的多样化需求。
CERNET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形成了独特的网络管理和运营模式。
CERNET有着高效的管理团队和专业的技术团队,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引进和研发新的网络技术和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网络体验和服务质量。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CERNET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CERNET积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同时,CERNET还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防护和监控,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些重要里程碑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里程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里程碑不仅代表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步,也对全球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围绕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些重要里程碑展开讨论。
一、中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完成。
这台计算机被命名为“原子能计算机”,主要用于中国的原子能研究。
尽管这台计算机在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方面相对较低,但它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起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计算机网络的建立1987年,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计算机网络,即中国科学技术网(CERNET)。
CERNET是中国面向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了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
CERNET的建立不仅加速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信息交流,也为中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三、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崛起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10年,中国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首次问世,问世之时就取得了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称号。
随后,中国陆续推出了天河二号、天河三号等一系列超级计算机,不断刷新着超级计算机的性能记录。
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崛起不仅提升了中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声誉,也为中国在人工智能、气象预测、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中国人工智能的腾飞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2017年,中国的“阿尔法狗”在围棋比赛中击败了世界冠军李世石,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此外,中国还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成就使得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为中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五、中国云计算的兴起云计算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中国也在云计算领域迅速崛起。
中国的云计算公司腾讯云、阿里云等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并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挑战与前景。
一、互联网的起步和发展中国互联网络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时中国计算机教育与网络协会(CCERT)成立,搭建起了最早的互联网节点。
随后,中国电信、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等网络也相继建立起来。
然而,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封闭和供给不足,互联网在中国的真正普及和推广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负责管理和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络。
1995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实现与全球互联网的连接。
从此,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政府的支持,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和互联网应用逐渐增加。
二、互联网的现状和影响截至2021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联网用户。
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60%,互联网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
在经济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
互联网技术为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增长点,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互联网也加速了信息流通和消费升级,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
在社会方面,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
社交媒体、在线购物、在线教育等互联网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学习方式。
同时,互联网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公共参与,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和交流平台。
三、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尽管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网络安全和信息泄露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犯罪和隐私泄露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加大了网络安全管理和监管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
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网络探索时期(1987年~1994年)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八台大轿抬出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该单位的DECnet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连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989年11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正式启动,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1992年12月底,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采用TCP/IP体系结构的校园网。
199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
这条专线仍是中国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
1993年6月,NCFC专家们在CCIRN会议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了中国连入Internet的要求。
第二阶段:蓄势待发阶段(1993年~1996年)四大Internet主干网的相继建设,开启了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历程。
科技网先行:1990年11月,NCFC立项,1993年11月NCFC主干网网络开通并投入运行。
1994年4月,NCFC网络与美国Internet互联成功,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
1995年4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简称“百所联网”工程)。
1996年2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将以NCFC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院互联网络正式命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金桥网建设:1993年3月12日,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简称金桥工程)。
1996年9月6日,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连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
中国金桥信息网宣布开始提供Internet服务,主要提供专线集团用户的接入和个人用户的单点上网服务。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建设:1994年9月,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的建设开始启动。
CERNET大事记1994年1月,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在国家教委召开会议,讨论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有关问题。
2月,清华大学成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项目建议书起草小组,开始起草项目建议书。
3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六所高等学校通过国家教委向国家计委提交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项目建议书”。
4月,在清华大学甲所召开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研讨会”。
国家教委和有关司局的领导出席了会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六所高等学校的主管校领导和技术专家出席了会议。
会议就CERNET建设的重大管理问题、重大技术路线和策略问题进行了研讨,统一了认识。
会议决定成立CERNET筹备领导小组,联络组和专家组,进一步推动CERNET 的建设和立项工作。
5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第二次研讨会”,国家教委领导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六所高等学校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决定,在国家正式批复立项以前,通过X.25网络建立连接六所高校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
7月,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开通,该网络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并与INTERNET互联,成为中国第一个运行TCP/IP协议的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络。
8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项目建议书”,同意立项,要求尽快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月,通过评审,确定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学院参加CERNET示范工程的筹备工作。
9月,在国家教委主持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由叶培大院士为首的专家委员会的论证。
互相促进、互为备用、共同发展――我国四大互联网络介绍中国科技网络(CSTNet)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一、中国科技网络发展的历史中国科技网络(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twork)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中国Internet的发展历史。
早期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非正式的连接,连接手段简单,速度慢,以收发电子邮件为主;第二个阶段为完全的Internet连接,提供Internet的全部功能。
1.1.第一阶段中国科技界最使用Internet是从1986年开始的。
国内一些科研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到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联机数据库检索。
不久,利用这些国家与Internet的连接,进行Email通信。
实现这种通信的单位,先后有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
承担转发Email的意念要在欧洲,如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德国的GMD,瑞士的CERN,挪威,法国等。
由于国际长途通信费用十分昂贵,通信速率很低(不超过96000bps),通信质量很差,使用的人数很少。
1990年开始,国内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在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子部华北计算所、电子部石家庄第54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行后将自己的与CNPAC(X.25)相连接。
同时,利用欧洲国家的计算机作为网关,X.25网与Internet之间进行转接,使得中国的CNPAC 科技用户可以与Internet用户进行Email通信。
由于CNPAC的国际通信费用十分昂贵,发来中国的Email停留在国外的机器上,等待中国的计算机启动一次国际呼机后取过来。
这亲,中国用户发出的Email和收到的Email,其国际通信费用均由中国用户支付。
当时的费用大约为每KB人民币5元左右,一般用户是无法承受得起的。
上网数量甚少的中国科技界用户,不敢随便公布自已的Email地址,对国外保持Email通信的伙伴,要求他们严格控制发给中国的Email的数量和质量。
cernet名词解释
1.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是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互联网服务平台。
2.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Cernet的前身,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导创建的第一个国家级互联网,在2002年与CERNET 合并。
3. CNGI:中国下一代互联网,是中国政府推出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旨在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支持全球IPv6的普及和应用。
4. Cernet2:Cernet的升级版,是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新一代网络平台,采用先进的光纤技术和高速交换机,提供更快、更稳定的服务。
5. Cernet认证:Cernet提供的用户认证服务,包括学校认证、教育网证书认证、身份认证等,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和网络使用权益。
6. 研究生网:Cernet提供的专门面向研究生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包括学习资源、科研资源、社交资源等。
7. Cernet ID:Cernet提供的互联网身份标识,是用户使用Cernet服务的唯一身份识别符号。
8. Cernet邮箱:Cernet提供的电子邮件服务,包括内部邮箱和外部邮箱,可用于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
9. Cernet云:Cernet提供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包括云存储、云计算、云应用等,为用户提供方便、高效的科研计算环境。
10. Cernet VPN:Cernet提供的虚拟专用网络服务,可以实现加密通信和远程访问,保证用户信息安全和网络访问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