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6.01 KB
- 文档页数:4
药物。
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科学安全地使用药物。
2.3千万不能用假药或者质量不合格的药物市场上的药物真假难辨,鱼龙混杂,在给动物选择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选到那些不合格的药物。
必须选择那些经过国家认证了的药。
3结语养殖业的发展越来越繁荣,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一个比例,药物的使用是养殖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但是当前我们国家的用药问题仍然十分不规范,一味滥用只会更加拖累养殖业的整体发展,也会给为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加强安全用药势在必行。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药物残留,对于规定的禁止使用的药物一定要严格遵守,不可使用假药以及质量不过关的药。
只有把用药的问题解决好,才能推动养殖业的整体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徐伟.兽医安全用药的原则[J].中国动物保健,2016,18(8):18-19.健康养殖肠道微生物对仔猪免疫能力的影响张学武(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山东潍坊262200)摘要:仔猪消化道微生物与宿主形成相互依赖的系统。
这些肠道微生物在维持仔猪正常的生理状态,提高仔猪免疫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该文对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定植规律及对仔猪免疫力的影响进行综述,以便为深入研究仔猪肠道微生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肠道微生物;乳酸菌;双歧杆菌;免疫力仔猪胃肠道内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相互影响体系。
仔猪肠道微生物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当断奶仔猪日粮和环境发生变化时,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状态也随之显著改变,而微生物菌群变化会影响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态。
仔猪通过接触母体、周围环境、采食以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适应与选择,逐渐在肠道内建立菌群平衡系统。
研究发现,微生物对仔猪肠道黏膜的形成及免疫系统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概述了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形成特点及肠道微生物对仔猪免疫的影响,旨在为深入研究仔猪消化道微生物提供参考。
1肠道微生物对仔猪免疫能力的影响1.1肠道微生物的定植规律仔猪胚胎时期肠道存在大肠杆菌、微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其原因可能是胚体通过胎盘和母体羊水进行营养交换得到的。
2020年第09期肠道微生物是存在于宿主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被称为宿主的“第二基因组”。
肠道菌群和宿主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肠道微生物不仅能降解食物中不可消化的营养成分、提供宿主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还能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分化与成熟、激活肠道免疫系统以及调节宿主能量存储与代谢,在整个机体的消化吸收、免疫反应、代谢活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宏基因组的概念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进行研究,为探究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基因等方面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方法。
动物肠道中蕴含着大量的微生物,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这不仅发现了大量的未知微生物、新的基因和活性物质,更对了解肠道菌群多样性、代谢特点的研究有重要意义,随着宏基因组学概念的提出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此领域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多项研究成果表明,宿主生长发育,营养健康,各类疾病和都和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菌群的研究可以为宿主生长发育的监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地球上的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野生动物资源。
保护野生动物对于我们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野生动物的肠道菌群特点,对动物园等机构发挥野生动物保护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菌群研究在几种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旨在为野生动物保护过程中对动物的健康检测,疾病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现阶段,关于动物肠道的研究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家养动物,如,猪等,其次是可以用于科研的模式动物,关于野生动物的菌群研究比较少。
关于野生动物菌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解野生动物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组成上。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利用菌群研究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肠道菌群研究与大熊猫保护大熊猫是中国特有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物种。
从大熊猫的基因组上,研究人员并未找到编码消化纤维素必须的酶,且大熊猫的肠道结构还是典型的食肉动物的肠道结构,因此推测大熊猫能够消化竹子,最主要的酶应该来自于大熊猫肠道菌群。
动物双歧杆菌的作用与功效
动物双歧杆菌是一种存在于动物消化道系统中的菌群,它对动物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动物双歧杆菌的主要作用和功效:
1. 促进肠道消化:动物双歧杆菌可以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促进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动物的消化问题。
2. 增强免疫力:动物双歧杆菌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增强动物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
3. 防治腹泻:动物双歧杆菌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腹泻的发生率。
4. 改善肠道微生态:动物双歧杆菌可以抑制有害细菌的滋生,促进有益菌的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
5. 降低胆固醇:动物双歧杆菌通过代谢作用,可以降低机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6. 抑制肠道肿瘤:动物双歧杆菌可产生某些物质,具有抑制肠道肿瘤生长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肠道肿瘤具有潜力。
7. 维持口腔健康:动物双歧杆菌可抑制口腔腔腔内有害菌的增殖,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保持动物口腔的健康。
综上所述,动物双歧杆菌对动物的肠道健康、免疫功能和整体健康状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动物养殖和保健中,适当补充和调节动物双歧杆菌的数量和平衡,对于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营养学报2012,24(3):416-422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doi :10.3969/j.issn.1006-267x.2012.03.005肠道菌群对动物肠黏膜免疫的调控作用雷春龙董国忠*(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市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摘要:动物肠道共生着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菌群,而肠壁内存在着为数众多、功能强大的黏膜淋巴细胞。
肠道菌群具有促进肠黏膜免疫系统生长与发育和调控肠黏膜屏障与免疫功能的双重作用。
本文主要从动物肠道菌群的定植与特性、肠黏膜免疫细胞的功能以及肠道菌群对肠黏膜屏障与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肠黏膜免疫;调控中图分类号:S8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7X (2012)03-0416-07收稿日期:2011-09-13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资助(2011CB100800)作者简介:雷春龙(1986—),男,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动物营养与免疫研究。
E-mail :lcl6678@163.com *通讯作者:董国忠,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gzdong@swu.edu.cn 肠道是动物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最为密切的组织之一,也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肠黏膜中分布着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而肠道中共生着大量结构复杂的菌群。
近年来,在肠道菌群对动物的营养调控作用受到人们关注的同时,肠道菌群调控下的肠黏膜系统对动物的免疫与健康作用也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肠道正常菌群和肠黏膜结合形成的机械屏障、免疫屏障与生物屏障不仅发挥着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作用,而且能有效防止致病物质的入侵和菌群内毒素的位移。
同时,肠道菌群通过一系列生理作用对肠黏膜免疫功能进行动态调控。
本文就肠道菌群的定植与特性、肠黏膜免疫细胞的功能以及肠道菌群对肠黏膜屏障与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益生素制剂和黏膜口服疫苗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促进动物健康和提高生产性能。
动物肠道健康与消化生理研究动物的肠道健康与消化生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肠道对于动物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它不仅是食物消化的关键场所,还承担着营养吸收、免疫防御和代谢调节等重要功能。
为了更好地了解动物肠道的健康与消化生理,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肠道菌群及其功能肠道菌群是指寄居在动物肠道中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这些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对于肠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能够分解复杂的食物成分,帮助动物吸收养分;同时,它们还可以合成维生素、调节肠道免疫功能、抑制有害菌生长等。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与动物的健康密切相关。
二、营养素消化与吸收动物通过消化系统将食物分解为简单的营养物质,然后吸收到血液中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
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机械消化通过咀嚼和胃肠蠕动等方式使食物颗粒变小,增大其表面积,便于化学消化酶的作用。
化学消化则是通过酶类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较小分子,以便被吸收。
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小肠粘膜上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增大了其表面积,便于充分吸收。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在肠道内被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然后通过绒毛进入血液循环。
这个过程中需要胰岛素、胆汁酸等多种物质的参与。
三、肠道免疫功能肠道免疫系统是人和动物体内最大的免疫系统,它主要由肠道黏膜屏障、肠道黏膜免疫细胞和肠道免疫调节细胞等组成。
肠道黏膜屏障可以防止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入侵,黏膜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它们可以产生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来进行免疫应答。
肠道免疫调节细胞则是调控肠道免疫平衡的重要因素,包括调节性T细胞和抗炎细胞等。
它们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过度免疫应答,维持肠道内稳定的微生物群落。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免疫反应异常。
四、肠道疾病与健康调控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和肠道肿瘤等对于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动物肠道微生物学了解动物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与影响动物肠道微生物学:了解动物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与影响动物肠道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功能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与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对动物的健康、免疫、代谢和行为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一、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动物肠道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它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生长条件,吸引了大量微生物栖息。
动物肠道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肠道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多样,它们可以帮助动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氨基酸、降解抗营养物质、调节肠道免疫反应等。
例如,某些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纤维素,释放出可被动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而某些益生菌可以合成维生素K和维生素B12,供宿主吸收利用。
此外,动物肠道微生物还能产生抗菌肽、乳酸等物质,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二、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动物健康的关联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与动物的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肠道屏障、免疫系统和代谢健康等方面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
1. 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和修复,增加屏障的完整性,减少有害物质通过肠壁进入体内,从而维持肠道屏障功能。
2. 调节宿主免疫:肠道微生物通过与宿主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反应的发生和程度。
适当的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提高宿主的抵抗力,并减少过敏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3. 影响宿主代谢: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宿主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一些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调节宿主食欲、体重、血糖和血脂水平等,对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三、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失衡与疾病当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失去多样性和稳定性时,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的失衡,从而影响宿主的健康。
动物消化道菌群动物消化道菌群的种类和作用动物消化道菌群的种类和作用动物消化道菌群是指寄生在动物消化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宿主动物密切相互作用,对动物的生理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动物消化道菌群的主要种类和它们的作用。
一、动物消化道菌群的种类1. 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乳酸菌是消化道中最常见的细菌之一。
它们能够通过发酵产生乳酸,降低消化道的pH值,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同时,乳酸菌还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吸收,增强宿主免疫力。
2. 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是另一类常见的益生菌。
它们能够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和其他难以消化的物质,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双歧杆菌还能够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维护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3. 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肠球菌是一类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它们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处于相对较高的浓度,能够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维持肠道的正常菌群组成。
4.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链球菌也是一类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它们能够分泌多种有益物质,如抗菌肽和酶类,起到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
此外,链球菌还参与食物的发酵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5. 粪肠球菌属(Clostridium):粪肠球菌是一类厌氧菌,主要生活在动物的大肠内。
它们能够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和其他复杂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和气体,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
二、动物消化道菌群的作用1. 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动物消化道菌群能够分解食物中的复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将它们转化为宿主能够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
菌群中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尤其重要,它们通过发酵和产生相关酶类,提高食物的可消化性和可利用性。
2. 维护肠道健康:动物消化道菌群有助于维持肠道生态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防止病原菌侵袭。
它们能够分泌抗菌物质、竞争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等,保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降低宿主患病的风险。
微生物与动物肠道菌群的共生关系肠道是动物体内最大的微生物栖息地之一,充满了各种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与动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
在这种共生关系中,微生物对动物的健康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动物肠道菌群的共生关系。
一、微生物对动物营养吸收的影响肠道微生物在动物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具有丰富的酶系统,能够分解和降解动物无法消化的食物成分。
例如,乳酸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乳糖,帮助乳糖不耐受的动物消化乳制品。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等对动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维生素。
二、微生物对动物免疫系统的调节肠道微生物与动物免疫系统紧密相连。
它们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帮助动物识别和抵抗外来病原体。
肠道微生物通过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募集和激活免疫细胞,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一些益生菌和益生物质还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三、微生物与动物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动物的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脑轴与动物的神经系统进行沟通,影响动物的行为和情绪。
例如,一些肠道菌群中的微生物可以产生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等,这些神经递质可以影响动物的情绪和行动。
四、微生物与动物代谢疾病的关系肠道微生物与动物的代谢紧密相关。
不良的肠道菌群结构可能导致代谢紊乱和疾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发现,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与肠道菌群异常有关。
肠道微生物参与动物的能量代谢和脂肪吸收,对维持动物的代谢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微生物与动物肠道菌群的共生关系紧密而复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它们在动物的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神经系统与代谢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合理调节和维护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对于动物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深入探究这种共生关系的机制,并开发相关的应用,为动物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熊猫肠道菌群的解析及其对食性和健康的影响一、前言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其在世界上也备受关注。
大熊猫食性独特,主要以竹子为食,但竹子对于其消化系统的特殊要求和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却长期困扰着研究者。
二、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大熊猫的肠道菌群研究历史较短,但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研究显示,大熊猫肠道菌群基本包括4个菌门: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其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是大熊猫肠道中的优势群落。
此外,大熊猫肠道菌群没有细菌属于Ruminococcus和Fibrobacter,这表明其肠道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植食性动物更简单。
而其肠道内有特殊的细菌,如细胞外多聚物酶子酵素和利益菌Lactobacillus,这些菌在消化肠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竹子对大熊猫肠道菌群的影响竹子是大熊猫的主食,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关注竹子对大熊猫肠道菌群的影响。
研究表明,竹子中富含纤维素,纤维素降解产生的产物为熊猫需要的营养素。
但是,竹子中还含有一些不易消化的物质,如硅酸盐等,长期食用过多,会给大熊猫带来消化系统的健康问题。
四、大熊猫肠道菌群对大熊猫健康的影响大熊猫的消化系统非常敏感,长期的竹子饮食也会对其消化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大熊猫肠道菌群与大熊猫的健康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中的细菌通过合成某些有益物质,如细胞外多聚物酶子酵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大熊猫的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大熊猫肠道菌群对其免疫系统也具有重要影响,一些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状态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大熊猫免疫力下降。
五、结论大熊猫是一种王国动物,其肠道菌群对于其食性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竹子作为其主食,对于大熊猫而言既是好处也是问题,在大熊猫保护的过程中,合理调控其竹子饮食量和质量,进一步研究大熊猫肠道菌群的变化,有助于保护大熊猫的健康和生存。
养殖技术中的肠道菌群调理方法肠道菌群调理方法在养殖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农民和养殖业者的关注。
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动物的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对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免疫力、消化吸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调理肠道菌群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和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调理肠道菌群的方法,包括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及预生物的应用和环境调节等。
首先,饲料添加剂是调理肠道菌群常用的方法之一。
饲料添加剂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对肠道菌群有益的物质,如益生元、抗生素替代物、酸化剂等。
益生元是一种可促进肠道中益生菌生长的物质,包括低聚糖、果寡糖等。
这些物质在肠道中无法被消化吸收,但可以提供给益生菌作为营养来源,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抗生素替代物则是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或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类似抗生素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保持肠道菌群的稳定。
其次,益生菌及预生物的应用也是调理肠道菌群常用的方法之一。
益生菌是指那些对宿主有益的活菌或活性菌群,如乳酸菌、酪酸菌等。
这些菌群被引入到动物的肠道中,可以与原有菌群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消化能力和免疫力。
预生物是指一类不可消化的物质,如果寡糖、菊粉等,它们可以被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利用,促进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预生物还可以增加有益菌群的数量,改善肠道环境,减少有害菌的滋生。
此外,环境调节也是调理肠道菌群的重要方法之一。
合理的养殖环境可以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利于有益菌群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减少有害菌的滋生。
例如,在养殖场的卫生管理上应注意定期清理饮水设备、清洁牲畜舍、保持通风良好等,减少有害菌的繁殖和传播。
此外,养殖场应做好垃圾处理,保持场地的整洁,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同时,在饮水和饲喂设备上也应注意质量控制和卫生处理,避免污染饮水和食物。
肠道菌群调理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需要根据具体的养殖对象和养殖环境选择适合的方法,并在应用过程中注意合理配比和用量。
简要回答动物肠道中正常菌群的作用## 英文回答:The normal gut microbiota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health of the host, contributing to various physiological functions:Nutrient Metabolism: The gut microbiota aids in the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nutrients from food. They produce enzymes that break down complex carbohydrates, proteins, and lipids, making them available for the host.Immune Function: The gut microbiota interacts with the immune system, shaping its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It stimulates the production of immune cells, such as T cells and B cells, and modulates inflammatory responses.Protection Against Pathogens: The gut microbiota creates a protective barrier that prevents the colonization and invas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They produceantimicrobial substances, compete for nutrients, and induce immune responses to fight off infections.Vitamin Synthesis: The gut microbiota synthesizes essential vitamins, such as vitamin K and biotin, which the host cannot produce. These vitamins are crucial for maintaining blood clotting, energy metabolism, and cell growth.Metabolism of Xenobiotics: The gut microbiota plays a role in metabolizing and detoxifying xenobiotics, which are foreign chemicals that enter the body. They break down and eliminate these substances, protecting the host from their harmful effects.## 中文回答:正常菌群在动物肠道中的作用:营养代谢,肠道菌群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动物营养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动物营养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营养学和生态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
动物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取营养物质,而肠道菌群则在肠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代谢功能。
动物营养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动物营养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一、动物营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动物的营养摄取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功能。
例如,不同种类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和纤维素,这些成分在肠道中被分解为可供菌群利用的物质。
动物摄入的部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会被菌群转化为有机酸、气体和其他代谢产物,进而影响肠道的酸碱平衡和微环境。
同时,动物的饲料类型和饲养方式也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
不同种类的饲料中含有不同种类和含量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会选择性地促进或抑制肠道菌群的生长和代谢。
此外,饲养方式(如放养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也会对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肠道菌群对动物营养的影响肠道菌群对动物的营养吸收和消化有重要作用。
菌群中的某些细菌能够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帮助动物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
此外,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中还包括一些对动物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和有机酸。
同时,肠道菌群也与动物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菌群中的某些细菌可以通过激活动物的免疫反应来促进动物的免疫功能。
这些细菌还能抑制一些致病菌的生长,减少动物患病的风险。
因此,良好的肠道菌群结构对于动物的健康和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营养调控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动物饲养中的营养调控在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改变饲料的配方、添加预生物和益生菌等方法,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功能,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饲养中添加预生物和益生菌可以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产生,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
预生物为有益菌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如低聚果糖和甲酸盐;而益生菌则直接参与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有害物质的清除过程。
南方农业学报 Journal of Southern Agriculture 2024,55(2):366-377ISSN 2095-1191; CODEN NNXAABDOI:10.3969/j.issn.2095-1191.2024.02.007丁酸梭菌对花鲈幼鱼生长性能、免疫消化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徐创文1,2,蒋魁2,虞为1,3,4,林黑着1,4,王鹏飞1,赵超1,刘曦瑶2,杨铿1,2*(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2广州市欣海利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300;3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海南省深远海渔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加工重点实验室,海南三亚572018;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广东深圳518121)摘要:【目的】探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性能,消化、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丁酸梭菌在花鲈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花鲈幼鱼为试验材料设饲料中丁酸梭菌添加量为0(D0,对照)、0.25%(D1)、0.50%(D2)、1.00%(D3)、2.00%(D4)和4.00%(D5)6组,投喂花鲈幼鱼56 d,测定其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及肠道形态指标,分析肠道菌群组成。
【结果】丁酸梭菌可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下同),显著提高花鲈幼鱼的终末平均体质量,D3、D4和D5组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D0组。
与D0组相比,D4组肠道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提高,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和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降低。
D4组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0组,D3组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D0组;与D0组相比,D3和D5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提高,D4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
兽用肠道抗体的作用是什么肠道抗体是一种特殊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和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
它在保护肠道黏膜免受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侵害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兽医领域,以兽用肠道抗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中。
肠道抗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
肠道抗体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识别和结合病原微生物,阻止其在肠道黏膜上的定植和侵袭。
当动物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时,肠道抗体能够迅速产生应答,形成保护性免疫屏障,有效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从而保护动物的健康。
2. 中和有害物质。
肠道抗体还可以中和肠道中的有害物质,如毒素、致病菌产生的代谢产物等。
通过结合这些有害物质,肠道抗体可以将其变得无害,防止其对肠道黏膜和机体造成损害。
3. 调节肠道免疫应答。
肠道抗体还可以调节肠道免疫应答,包括促进肠道黏膜上皮屏障的修复和增强,调节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活性,促进肠道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基于以上作用,以兽用肠道抗体在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应用于兽医临床实践中:1. 预防疫苗的制备。
肠道抗体可以作为疫苗制备的重要原料,用于预防动物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如猪瘟、禽流感等。
通过将肠道抗体与病原微生物结合,制备疫苗,可以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有效预防动物的疾病发生。
2. 治疗疾病。
对于一些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痢疾、细菌性肠炎等,以兽用肠道抗体可以作为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给予动物补充肠道抗体,可以迅速中和病原微生物,减轻病情,促进动物康复。
3. 肠道保健。
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肠道抗体也可以作为一种肠道保健产品使用。
通过口服给予动物肠道抗体,可以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肠道菌群平衡,预防肠道感染和疾病发生。
总的来说,以兽用肠道抗体在动物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预防和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保障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作者:李海国文章来源:猪病新干线点击数:85 更新时间:2009-12-5 9:26:05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一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
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1 肠道菌群及其分布肠道正常菌群的概念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一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
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肠道菌群的分布人和动物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而仅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90%以上。
肠道个体菌群分为3个部分:⑴生理性细菌与宿主共生关系,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具有营养及免疫调节作用。
⑵条件致病菌与宿主共栖,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如肠球菌、肠杆菌,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是无害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
⑶病原菌多为过路菌,长期定植的机会少,生态平衡时,这些菌数量少,不会致病,如果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可引起人体发病,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常为韦氏梭菌等。
口腔内的菌群高度复杂,但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的酸性环境极大地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减少了进入小肠的微生物数目。
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多。
胃内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是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小于103/ml。
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病因子。
小肠是个过渡区,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相对无菌,含菌浓度为0~105/ml,主要菌种是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
在远端回肠中,革兰氏阴性菌开始超过革兰氏阳性菌,经常存在大肠菌类和厌氧菌,含菌浓度为103~107/ml。
通过回盲瓣,细菌浓度急剧增加100倍以上,达1010~1012/ml,厌氧菌超过需氧菌102~104倍,主要的菌种是拟杆菌、真杆菌和双歧杆菌以及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正常人结肠中主要菌群是相同的,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
这些肠道固有细菌在维持肠道功能健康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及机理肠道菌群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包括抵御病原体侵袭、刺激机体免疫器官的成熟、激活免疫系统及参与合成多种维生素、调节物质代谢等作用。
菌群屏障作用动物的先天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亦即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各种异物,主要依靠机体的屏障作用,包括正常菌群、机体的皮肤黏膜、补体等体液因子抑菌、杀菌、溶菌等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
从现代的研究不难看出,正常菌群在机体的屏障作用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于1971年由荷兰微生物学家Van der waaij教授提出,肠道内源性专性厌氧菌抑制消化道中主要属需氧菌的潜在致病菌群数量的能力。
V ollaard认为粪便中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肠球菌、酵母菌的数量可作为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的指标。
双歧杆菌与肠杆菌的数量比值(B/E 值)作为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指标。
影响黏膜免疫分泌型球蛋白(SIgA)是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因子,可有效中和黏膜上皮内的病原体,捕捉黏膜内层病原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排除体外,在局部的抗感染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发现双歧杆菌抑制其他肠道菌的效果与诱生一种抗菌物质——分泌型球蛋白(SIgA)有关。
有人研究证明乳酸杆菌粘附形成的空间占位,是防止其他菌对阴道组织附着的一个重要的保护性机制。
嗜酸性乳杆菌可以在肠黏膜免疫中发挥重要的免疫监视功能。
口服干酪乳杆菌能增强宿主的黏膜的免疫反应,促进肠道分泌免疫球蛋白SIgA),即使饲喂低剂量的干酪乳杆菌也能引起SIgA的分泌。
又有报道短双歧杆菌能促进小肠淋巴组织集合B细胞增生,诱导淋巴组织集合的浆细胞产生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促进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益生菌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成熟,增加T、B淋巴细胞的数量,胸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多,启动免疫应答。
有关研究表明,实验组免疫器官内的淋巴密度密集,数量增多以及浆细胞的数量增多,中枢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和上皮网状细胞数量增多,这标志免疫器官内部淋巴细胞的发育情况和免疫功能的成熟程度,从而向外周免疫器官脾脏、盲肠扁桃体以及全身各处免疫组织源源不断的输送T、B淋巴细胞。
成熟的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激活、增殖和分化为T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
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激活,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从而健全全身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功能。
激活免疫因子有研究报道,益生菌能明显的激活巨噬细胞活性及细胞因子介导素的分泌,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宿主的抗病能力。
这些因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代替免疫调节剂,因为它们不仅能刺激造血活性,而且也能增强成熟细胞的功能。
例如IL-1,人类颗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少量的肿瘤坏死因子(TNF)能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
胃肠道中的正常菌群,生理作用十分明显,没有致病性,对宿主有免疫原性,抗肿瘤作用明显。
细菌细胞表面结合的细胞因子对细菌调节机体一系列免疫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发现双歧杆菌能刺激免疫细胞分泌IL-1,IL-6的量增加,而IL-1可促进T辅助细胞分泌IL-2和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也能增强NK细胞的杀伤功能,对人类的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直接的杀伤作用;同时,IL-6则可促进B 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使之分泌抗体,又可直接诱导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参与了T淋巴细胞、CTL、NK 细胞及LAK的细胞分化。
口服丽珠肠乐后,T淋巴细胞亚群约有不同程度回升,尤以CD3,CD4及CD4/CD8比值显著。
嗜酸性乳酸杆菌的细胞壁成分提取物能增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自然杀伤活性,并能促进其产生IL2。
研究短小双歧杆菌作用时发现,靶细胞是巨噬细胞样的细胞,该细胞释放的活性因子直接对B 细胞的分裂发挥效应。
双歧杆菌WPG对T细胞的增殖和IL-2产生没有直接作用,但能诱导TNF-α,IL-β,IL-6,IL-10和IFN-α的mRNA表达。
干预细胞免疫干酪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可激活巨噬细胞功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还通过巨噬细胞和T 细胞、NK细胞活性的增强来增强人体的免疫;巨噬细胞、NK细胞、T细胞的活化,有益于增强周围血管和局部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免疫,T辅助细胞、NK细胞的增加,可使抑制性T细胞减少。
吸附于人体的嗜酸乳杆菌具有抗菌活性,该菌株能吸附于分化的肠道细胞上,还可在体外抵抗幽门螺杆菌,杀灭入侵菌。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乳酸菌能干预细胞免疫。
乳酸菌、双歧杆菌能阻断许多微生物的入侵和粘附(位组抑制)。
口服乳酸菌或双歧杆菌能刺激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
乳酸菌的某些菌株:鼠李糖乳杆菌(ATCC 53103),植物乳杆菌(VTT),乳酸球菌(ARH74),双歧杆菌动物亚种是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6的强有力的诱导剂。
有些能刺激IL-10的产生,以增强免疫。
和疫苗混合使用提高抗体水平林志新等(1991)报道,光合细菌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H-52)混合使用,具有提高实验组鸡的γ-球蛋白和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特异性抗体水平。
也有研究表明,在ND疫苗接种前后饲用益生素,可提高鸡血清中抗NDV血凝抑制抗菌体,延长抗体的高峰期。
具有免疫佐剂活性Himanen等(1993)研究枯草芽孢杆菌的脂磷壁酸(LTA)和肽聚糖磷壁酸复合物的生物活性时,发现两者均具有很强的免疫佐剂活性作用。
地衣芽孢杆菌的免疫促进作用是机体经口服芽孢杆菌后,在肠道淋巴组织集合的抗原结合位点上直接作为免疫佐剂,或者通过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物群,尤其是双歧杆菌菌群起主导作用,间接的发挥免疫佐剂的作用,提高机体的局部或全身防御功能。
菌群失调对动物免疫的影响菌群失调是指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临床上以腹泻为最明显症状,其他如肠道菌群中潜在致病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和一些过敏性疾病如特异性反应性湿疹、过敏性皮炎和炎症性肠病等,被认为与菌群变化致肠一屏障功能损害及免疫紊乱有关。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抗菌谱过广,应用时间长,是引起菌群失调的主要诱发因素。
同位素、激素及放射治疗和化疗均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降低机体免疫力,影响益生菌。
使人体潜在的致病菌定植。
手术、外伤、感染和肿瘤以及环境恶化等均可引起菌群失调。
3饲用抗生素、动物免疫和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饲用抗生素在饲用抗生素促生长机制的研究方面,以前人们多从微生物角度出发,认为是抗生素对肠道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然而,通过分析从前的研究结果,结论并非如此。
佟建明等(2000)采用多次屠宰连续采样的方法对金霉素影响肠微生物的结果以及在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提出了饲用抗生素、动物免疫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的三元平衡的理论假设。
他认为饲用抗生素、免疫系统和微生物(以及其他抗原物质)通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会逐渐建立一个三元平衡,而且这个三元平衡影响着抗生素是否具有促生长作用。
三者之间建立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反应期,在这个时期,新生的畜禽受环境中微生物以及饲料中抗原物质的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开始产生免疫反应,饲用抗生素对微生物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有的抗生素还可以对免疫系统起直接的抑制作用。
两种作用之和形成免疫屏障,减缓和降低动物机体的免疫反应。
饲用抗生素在此期间以此对动物产生相对明显的促生长作用;二是平衡期,在这个时期,肠道微生物的数量增加到正常情况下的最高水平,抗生素与免疫系统联合作用使微生物的数量和免疫反应水平不再增加,三者的正反作用在此时形成相对平衡。
此时抗生素对动物不产生相对明显的促生长作用。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作为饲料添加剂的抗生素水平宜以预防和促生长作用的剂量而不宜以治疗剂量长期添加。
4 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上的应用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已被广泛开发研制成微生态制剂,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动物疫病的防制。
微生态制剂的种类根据微生态制剂的用途及作用机制可分为:微生态治疗剂、微生态多功能制剂即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助长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