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
- 格式:pptx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31
现象学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及其启示黄智扬【摘要】现象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方法,其核心是现象学还原和本质还原.由于现象学创立者胡塞尔本身师从于心理学大师布伦塔诺,加上现象学本身是一门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使得现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成为必然.【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3)001【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现象学;心理学;意向性;方法论【作者】黄智扬【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宁,27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现象学的创立建立在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不满的基础上。
实证主义哲学作为当时西方哲学的主流,对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有着重大的贡献。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事实的严格的、客观的归纳上,它拒绝理性,反对主观性,排斥形而上学或先验性。
而现象学的创立者胡塞尔的观点则与之相对立,如,他主张定性研究,强调研究的主观性、整体性等等。
现象学的这些思想也对心理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现象学之要义现象学是关于主体认识的科学。
但关于现象学具体的概念,却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现象学经由胡塞尔的继承者发展,对现象学的解释也随之不断的演化。
但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还是以胡塞尔的思想为准。
胡塞尔所理解的现象不仅包括自然界的物质,还包括主体主观体验到的东西——观念性的东西。
因此现象学可以说是研究关于现象如何在意识中显现的问题。
现象如何在意识中显现呢?胡塞尔借用布伦塔诺的意向性概念来解决此问题。
胡塞尔认为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特征。
意识正是通过意向性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意识主体——意识活动——意识对象构成了意识的结构。
其中意识对象可以是变动不居的,但意识活动是不变的,具有自明性,这种自明性就是不证自明的,也就是一切学科的出发点。
纯粹意识所具有的一个本质特性就是意向性。
因此要对意识的结构做先验的分析,揭露意向性的本质特征,进而才能认识现象的本质特征。
(二)现象学还原和本质还原胡塞尔把自己所研究的东西看成是一切学科的基础,称它为纯粹的意识现象。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现象学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把握现象学哲学的基本方法、理论内容、哲学目标及其演变过程;并通过对现象学基本思想观点的评析,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现象学哲学的成就和局限,以及它对此后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节现象学概论一、什么是现象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开创的哲学运动,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哲学思潮之一。
所谓“现象”就是呈现出来的东西。
传统西方哲学是在与“本质”、“本体”的对立中来使用现象一词,所以做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认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是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东西。
康德对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是其典型代表。
现象学虽然是把现象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但它对现象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没有现象之后的问题;现象作为“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是对意识的显现,而且正是在意识中事物本身被认识;同时,意识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也不再是主客观关系,因为显现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是意识的自我显现。
这里“意识”已经不是传统哲学所说的精神实体或主观的活动,而是一个揭示真理的过程。
“事物本身”也不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精神实体,而是在意识活动或人的存在过程中显现出的内容。
现象学正是要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来揭示事物本身。
这种关于现象的概念,企图消除传统哲学中内在与外在、本质与现象、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心灵与身体、人与物的对立,强调显现于我之物即事物本身。
二、现象学方法现象学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而是一个由不同理论和学派组成的哲学思想运动。
各种理论和学派的一致性在于他们都采用了现象学方法。
斯皮格尔伯格(H. Spiegelberg)在《现象学运动》一书中总结了现象学方法的七个要点。
试论现象学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作者:张若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3期(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摘要:现象学和实证主义作为西方心理的两大方法论,一直处于对立状态,但都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论,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直接描述、问题中心、整体性、坚持先质后量、非还原论、与具体方法相结合等原则.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多个心理学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关键词:现象学;心理学;方法论;影响中图分类号:B8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2-0111-021 现象学概念及其特点现象学思想早已有之,但现象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术运动始于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胡塞尔则使现象学成为一种哲学运动.狭义的现象学指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的现象学除胡塞尔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就是指在意识或者我们的甚或体验之中直接呈现出来的东西.胡塞尔把现象学称为本质科学.所谓本质,在他那里与观念同义.他曾用柏拉图的理念一词来表示本质、观念,亦即本体.现象学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胡塞尔的自我意识现象学时期,现象学的创始人是胡塞尔.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先验意识论”的现象学.它是现象学方法与先验自我意识理论相结合的结果.其致命的弱点是唯我论.但在其晚期,他提出了“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理论.第二阶段: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时期,海德格尔抛弃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意识论,发展他的生活世界理论,提出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本体论,并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把它与自己的存在主义本体论相结合,建立了“存在主义的现象学”,也可称为“存在(本体论)的解释学”.他的存在主义本体论思想,在萨特与梅洛庞蒂等人的存在主义理论中得到了各自不同的演变.第三阶段:伽达默尔等的解释学现象学时期,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解释学思想则在伽达默尔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阐发,从而使现象学运动的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解释学的现象学运动.2 现象学在西方心理学中方法论的涵义《任教资格答辩的25个论断》一文中曾经明确指出,“哲学的真正方法只能是自然科学的方法”[2].然而,布伦塔诺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简单地植入哲学.建构“严格科学的哲学”,需要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心理学.现象学在西方心理学中方法论的涵义如下:2.1 以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胡塞尔主张以现象作为现象学的研究对象.[3]现象,实际上是指人的意识经验.以反实证主义面目出现的现象学,反对以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实证主义的做法不仅排斥了理论探讨在心理学中的合法地位,更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歪曲了心理学本来的面目.现象学方法使心理学从简单模仿自然科学方法,疏离人性的危机中解脱出来,使心理学成为人的科学.2.2 对意识经验的直接描述接受现象学的心理学家则偏重于主观方法.尽管他们也使用一些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实验法,但其主流是对经验的描述,是自我观察和内省.作为现象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如实描述要求我们通过中止判断把事物的存在问题悬置起来,存而不论,排除一切假设,不受任何前提、逻辑、成见的干扰,不加修饰地进行描述.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均属于这一类.2.3 以问题中心为中心的现象学主张将人的主体性,特别是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作为哲学的中心.马斯洛就曾在心理学中明确提出问题中心,他认为方法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其意义为问题所规定.他们所指的问题主要是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特别是人的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等问题.此外,格式塔心理学家明确提出用整体分析取代元素分析就是问题中心的表现.2.4 强调整体性以现象学为哲学背景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的整体观,他们认为整体不是部分或属性的机械相加,它不为部分所决定,相反还决定部分,格式塔心理学所极力主张的整体观后来被人本主义心理学所采纳,成为其重要的方法论思想.(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2.5 坚持先质后量原则追随现象学的心理学家多将质的研究作为心理学的重心,他们并不绝对排斥定量研究,他们只是主张以质为中心,走从质到量的研究之路.格式塔心理学是这样,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这样.格式塔心理学重视把质的经验变成量的数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同样坚持先质后量,马斯洛强调在把握本质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趋向“越来越高的确定性,越来越大的可能性,越来越客观的外部证实运动”.2.6 非还原论赞成现象学的心理学家反对还原论.他们认为还原无助于理解人性,使心理学陷入危机.他们提倡在心理水平上研究心理,在行为层次上研究行为.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就特别提倡独立地研究心理现象,即通过对心理现象本身的如实全面的描述,以发现现象本身的结构和关系.胡塞尔的还原方法则与还原论的还原存在本质区别,主张本质的、现象的还原,强调“每一种原初地给予的直观是认识的正当的源泉,一切在直觉中原初地提供给我们的东西,都应该干脆地接受为自身呈现的东西”.[4]2.7 坚持与具体方法相结合现象学方法的趋向是多元开放的,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将实证主义的方法与现象学及存在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将西方心理学中客观的实验范式和主观的经验范式加以整合,提倡用更开放、更综合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整体问题.在具体方法上,运用了个案分析和心理历史学的方法,以及临床研究法、谈话法等多种方法,并辅之以实验法.方法的多元化扩大了心理学研究范围,丰富了心理学的内涵,促进了心理学的蓬勃发展.3 现象学对心理学的影响3.1 现象学对意动心理学的影响胡塞尔在意动心理学的基础上创立了现象学[5].现代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存在着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的对峙,胡塞尔参与了这一争论,由于他的直接介人及其思想的影响,内容心理学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冲击,原本追随冯特的心理学家如麦塞尔、麦农、屈尔佩等转而偏向了意动心理学.3.2 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从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看,两大研究取向分别是: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人文取向的心理学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真正代表人文取向的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6],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悲观主义的潜意识决定论,人本主义方法学倡导“问题中心论”,提出了主客观统合的研究范式,它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和如实描述原则,同时强调对人的经验,特别是人的需要,价值、尊严、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等能体现人类真正本性的特殊领域的研究,强调问题中心,反对方法中心,强调从质到量的解释原则,从而将人文取向的心理学推向高峰.在胡塞尔而言,对于心理学,现象学方法具有优先性.只有依靠纯粹的意识分析科学的现象学,才可以使心理学获得科学的基础.马斯洛指出,现象学方法更适合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心理现象,因为现象学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现象学方法成为心理学适用的方法.罗杰斯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理论也是以现象学为基础.奥尔波特也认为对人格和人的价值等复杂的问题,需要用现象学的方法和整体的方法进行研究.3.3 现象学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实验现象法首先是在现象学还原的条件下对直接经验进行整体性的自然观察,并作如实描述,然后对观察所得的材料进行质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根据此方法,格式塔以直接经验或现象经验为其研究对象,发展斯图姆夫所倡导的现象学实验,设计了现象学实验如韦特默的似动现象实验、苛勒的顿悟学习实验、勒温的行动研究实验等.格式塔心理学重视质的分析,强调整体性原则,是受胡塞尔到的直觉主义的影响.勒温将这些原则用于研究人的动力系统和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3.4 现象学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现代认知心理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人文色彩.它一改统治心理学达40年之久的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强调心理学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对象,强调心理过程的整体性,在重视提高方法客观的同时,也重视经验报告之类的主观方法.这些主张与人文取向相一致.不过,从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和实质看,它主要还是科学取向的.3.5 现象学对精神分析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派则较为复杂,弗洛伊德接受了19世纪的科学理念,如经典物理学和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但他的学说更广阔的背景则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佛洛伊德曾受布伦塔诺的影响,了解了心理现象的意动性、能动性的概念.弗洛伊德倾向于把心理活动和能量看作是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就是受了布伦塔诺的影响.作为西方心理学方法论基础的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多年来一直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实证主义着重方法的科学性,强调知识的精确性与可靠性,现象学突出人的中心地位,关心人的潜能与尊严.因此,应该将两者融合与协调,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整合,加强两种哲学影响下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尽力谋求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统一,促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文化实现系统化的融合,共同推进心理学的发展.参考文献:〔1〕叶浩生,贾林祥,汪凤炎.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1.〔2〕林丹,张之沧.当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4—69.〔4〕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6—262.〔5〕陈琳.试论现象学及其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6〕秦金亮.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1(6).〔7〕陶宏斌,郭永玉.现象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4).〔8〕王晓燕.现象学方法论对西方心理学的积极影响——现象学影响下的心理学对实证主义影响下的心理学的发展[J].岱宗学刊,2006(4).〔9〕李娟.从描述心理学到现象学——论布伦塔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论现象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关系现象学作为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之一,遵循以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如实描述、整体性、以问题为中心、先质后量、非还原论等原则。
纵观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现象学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其对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多个心理学流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标签:现象学;方法论;西方心理学一、心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论涵义20世纪初期,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诞生,是其创始人胡塞尔在继康德和斯顿夫之后创立的以先验自我意识为中心的现象学,又称为“先验现象学”,它要求人们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就像第一次看到该事物一样。
〔1〕现象学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排斥任何来自权威或是来源于习性的中介,而直接把握事实本身。
它要求人们在思维和描述时必须是严格地、精确地,并把纯粹经验作为对象,对其进行所谓本质的观察。
总的来说,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其涵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把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与实证主义的观点相对立,现象学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把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
实证主义以可观察、可被实验证实的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而现象学反对这种观念,并把现象作为其研究对象。
现象学的现象,指的是人的意识经验,这种观点把心理学从简单效仿自然科学方法、疏远人性的危机中解放出来,真正的成为关于人的科学。
格式塔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受到现象学方法论的影响,主张将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对象,而直接经验包括人的意向、理解、体验、目的、价值、需要等,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2〕总之,现象学强调以人作为研究对象,而实证主义则以科学为研究终点,这也是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
纵览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而现象学的观点正与之相符。
(二)如实描述意识经验实证主义主张科学的任务是描述,这一点现象学与之相似,但他们对描述的理解并不相同。
实证主义将心理现象的描述作为研究任务,而现象学则强调对现象真实的描述,这是一种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不需要任何前提的、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17作者简介:陈艳梅(1996— ),女,汉族,湖南怀化人,硕士在读。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一、存在主义哲学概念存在主义是从揭示人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关系的哲学流派。
其核心观点是描述和揭露在充满矛盾和危机的现代社会中人的个性丧失、人的自由被剥夺、人之受物及一切异己力量支配,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异化状态,恢复人的个性和尊严。
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虚无主义、冒险主义及自由主义特征。
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克尔凯郭尔,他认为存在就是主观性的个人存在。
存在实质上不是经验的客体而是带着激情的主体,因而对存在的客观反思应转变为主观的体验。
真理寓于自我的内在精神主体之中,即“真理就是主观性”。
他称客观反思的方法是一种抽象思维,只能得到数学及其他科学的知识,决不能达到主体存在的真理。
真理只有对于人的主观性才有意义,哲学不应奢望向外追求客观存在,而应向内探索主观存在。
(2)海德格尔,他认为人所要关注的是从现在到死亡之间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自我筹划”。
“自我筹划”的意义不仅是选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它还有另一层意义,即筹划中还要发挥潜能,由此非但要实现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这一过程中尊重价值,关注潜能,人不仅创造了自己的价值,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3)萨特,他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他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前者指外部的客观世界,它“不是被创造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创造自己”,是荒谬的存在;它是固定化的、自身封闭的存在;在时间之外,是没有变化的,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后者指人的主观意识,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是主动的、自由的、不确定的;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身,不断展示、维系着他物;具有可能性、暂时性和超越性。
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推出人是绝对自由的观点。
他主张人的本质是由人的自由的本身创造的。
只有人存在表明其本身了,才能认识、改变、创造世界,创造人所想要的一切;只有人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决定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
浅论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与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从近现代以来,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和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研究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的重要手段。
它们是人类行为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和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并阐明它们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研究应用。
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是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以尊重客观现实,以观察者的视角出发,带有参与意识地观察社会现象,并对社会现象进行有目的地、系统地记录、分析、归纳和综合的研究方法。
它以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以自然的社会现象为实践研究的对象,由野外调查、观察、实地考察、口述访谈、记录等技术特点,以及深入挖掘社会现象,从社会实践和社会现象中捕捉、揭示社会现象本质的研究方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现象学哲学采用的一般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观察、研究、访谈等,把被研究的社会现象“整体化”,并从这种“整体化”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社会现象的本质内容,最终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和把握。
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以人的心理状态为研究对象,用心理测量体系,以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实验和心理观察等,从心理理论中抽取心理现象形态及其变化机制等方面来探索人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
现象学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借助于调查和实验,用各种数据收集方法,如调查问卷、访谈问卷、行为观察等,通过专业测量工具收集心理数据,从而得出具体的结果,进而归纳总结,把握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综上,从研究应用上来看,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和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是收集客观现实的“原物”,从社会现象的“整体”中提炼出本质内容;而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则是收集心理现象的定性和定量数据,从心理数据中把握具体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这两种研究方法的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揭示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客观、准确、综合的研究成果。
现象学与理解方法的基本内涵与应用价值----董宁、张丽、朱旭、管飞摘要:现象学从提出至今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它曾掀起了20世纪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
现象学方法和现象学哲学是融为一体的。
不透彻了解现象学,就不可能掌握现象学方法,同样,不掌握现象学方法,也不可能理解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继胡塞尔之后有很多研究现象学的学者,他们对于现象学基本内涵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并形成各自的观点。
在应用的过程中,现象学也有着“不俗”的表现,本文将分别阐述现象学在教育、建筑、美学和精神四方面的应用价值,同时将分别涉及到中国的实际情况,让我们知道现象学在今天仍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现象学与理解方法,基本内涵,应用价值,时代意义第一部分、现象学与理解方法的基本内涵一、现象学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顾名思义,现象学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要理解现象学,关键是要理解什么是“现象”。
它的本意是显现出来的“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者深处的本体或本质。
现象学的发展主要划分为三大阶段即胡塞尔现象学时期、存在论现象学时期、综合研究时期的现象学。
它的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在1900/1901年发表两卷本的《逻辑研究》,第一次公开而坚定地提出以“现象学”命名的哲学理论与方法。
在此之后的三十年里,伴随《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笛卡儿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胡塞尔)、《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论理学》(舍勒)、《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文学的艺术作品》(英伽登)等一系列现象学经典著作的发表,现象学的影响日趋滥觞,普遍地作用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913)和可分为 3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现象学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摘要】本文阐述了现象学的基本含义,以及现象学与心理学的发展关联,探讨了现象学中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并对现象学方法论做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现象学;方法论;心理学一、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的蕴涵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创立的。
胡塞尔所说的现象不仅包括事物及其性质以及人对它们的直观感受,而且包括人自身的主观体验。
他还认为现象与本质不能分开,现象即是本质,本质不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东西,一个人在直观中就能立即把握呈现在感觉印象中的本质。
现象学哲学由胡塞尔创建,先后经历了胡塞尔及其追随者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与其它流派交融的综合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其基本主张是将现象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现象乃呈现在我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中的一切东西,现象即本质,而本质是被直观到的。
要把握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必须关注四个最基本的方面:悬置、现象学还原、意向性观念和想象变更。
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人本心理学家在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
它保留了现象学哲学方法的基本要素,但在资料来源、还原的层次以及研究目的等方面实现了对后者的超越。
它体现出人本心理学家试图将心理学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努力。
1、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胡塞尔主张以现象为现象学的对象。
他所谓的现象,实际上是人的意识经验。
受这一主张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将个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确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或“现象的经验”。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强调心理学要研究人的经验,包括人的价值、尊严、需要、动机等内容。
罗杰斯用现象场的概念表示个体经验,它既包括意识到的知觉,也包括意识不到的知觉,并认为正是这种主观的现实而不是自然的现实指导着人的行为。
他说,人是根据自身而并非现实的知觉来生活的,每个人都存在于以他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
论拉图尔科技哲学思想中的现象学意蕴自20世纪初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以来,就掀起了现象学思潮的哲学运动。
现象学悉力于钻研人类的经验以及事物如何在这种的经验中向我们呈现世界是如何的样子。
作为一种思想运动,现象学影响了近百年的时间,它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优秀的哲学家们,还让我们看到他们在现象学的现实可能性。
另一方面,上世纪七十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最初在英国发展起来,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高举社会建构论大旗,他们认为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在的归根到底是因为文化、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参与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些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批判默顿模式,反对科学在传统科学哲学中的权威地位,同时强调要把知识社会学的原理引入到全部的知识领域。
受这两股思潮的影响,拉图尔的科技哲学思想孕育而生。
拉图尔的科技哲学思想可以说是一个以小见大、循序渐进的扩展过程。
拉图尔以实验室研究作为立足点,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开研究,然后找到知识活动不仅仅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实验室专业的围墙之内。
随着不断深入开展的知识活动,实验室的建构也随之展开。
拉图尔追踪工作中的科学家和行动中的科学从科学活动的宏观层次转向实验室研究的微观层次。
本文就按照这样的发展顺序逐一介绍分析拉图尔的科技哲学思想中的现象学意蕴。
一、面向事实本身:实验室研究拉图尔和他的合作伙伴伍尔加于1979年完成的著作《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
当时,拉图尔和伍尔加深入该实验室对科学运行的过程进行实地考察。
该实验室由于发现了促甲状腺释放因子的化学结构而获得这一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这意味着,拉图尔对实验室的微观研究实际上是融入了该诺贝尔奖的生产过程。
拉图尔在某种程度上把科学和技术的社会研究看作是一项描述的工作:他跟踪科学家、进入他们的实验室、观察他们的工作、理解科学的本质。
这一独特的路径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域,科学不再是专属于科学家的神秘活动,它从神龛上走下来,普通大众也有参与的可能。
通过如此之观察,发现科学其实掺杂着许多外部因素,纯科学时代的理想破灭,知识和利益、争议、权力等社会因素混合在一起,人类因素与非人类因素混合在一起,更多的社会容在科学之中。
现象心理学现象哲学主要人物现象哲学是当代重要的哲学流派,它主要包括: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89-1938), 他创立了先验现象学(也称超验现象学)。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他创立了阐释学。
法国哲学家梅罗-庞蒂(Merleau-Ponty),他创立了知觉现象学。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胡塞尔将自己的现象学方法叫做悬置。
“在认识批判一开始,整个世界、物理的和心理的自然、最后还有然自身的自我以及所有与上述这些对象有关的科学都必须被打上可疑的标记。
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被存而不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胡塞尔要求我们将一切自然信念都搁置起来,括在括号里,以达到一种现象学的态度。
这样就把自然的世界经验变为现象学的世界经验,完成了意识还原的第一步。
•胡塞尔认为我们无法确定事物的独立存在,但我们可以肯定它们是如何呈现于我们的意识。
他提出了意向性理论,把意识问题放在第一来研究,认为存在问题从属于意识问题。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1、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认识论哲学,它试图通过对主观活动(或者叫主观行为)的深入分析,为人类建立的自然科学找到它之所以有效的最后的先验条件。
所以胡塞尔的主要工作是先验的主观行为的分析,即先验的意识分析。
•2、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传统的直接继续。
也可以说,胡塞尔是“最后一位先验论哲学家,胡塞尔的哲学是关于主观性的哲学研究的“终结”。
也就是说,尽管胡塞尔奠基了一个新的哲学运动,但是胡塞尔之后,即使在现象学运动内部,再没有人步他的后尘,去继续进行先验的主观行为的分析,做先验的意识分析工作了。
•3、20世纪的哲学家从胡塞尔的单一倚重意识分析工作的倾向中吸取了教训。
他们一方面以各自的方式批判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另一方面又继承了现象学的方法,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用这个方法进行探索,提出了自己全新的理论,因而使现象学运动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现象”与“行为”的区分及其方法论涵义谢勇
【期刊名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2(000)003
【摘要】本文指出了“现象”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相对于“行为”所具有的特定涵义,并进一步探讨了对待这一特定涵义的两种对立的态度,以及隐蔽在这两种态度背后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
本文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认真区别社会,宏观层面的研究与个人微观层面的研究,有利于避免随意进行‘跨层次解释”的弊病,使社会科学研究顺利发展。
【总页数】6页(P46-50,63)
【作者】谢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论现象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 [J], 沃野
2.规范认识危机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倾向——读黄宗智:《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 [J], 叶立周
3.溯因推理及其在行为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前景 [J], 徐健吾
4.溯因推理及其在行为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前景 [J], 徐健吾
5.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 [J], 张胜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