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行为矫正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行为矫正治疗与行为观察和治疗一、行为矫正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行为矫正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积极的、适宜的行为模式,以替代那些负面、不适宜的行为,从而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二、行为矫正治疗的技术和方法1. 系统性脱敏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焦虑症患者,通过逐步暴露患者于恐惧场景中,并引导其进行放松反应和积极认知,以减轻或消除其焦虑情绪。
2. 反应后果分析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分析其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给予相应奖罚措施,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并培养积极行为模式的目标。
3. 认知重构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情感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重新构建其负面认知模式,并引导其建立积极、适宜的认知模式,以达到改善情感状态的目的。
三、行为观察和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行为观察和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其内在的心理状态,并通过相应的干预方法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客观记录和分析,并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四、行为观察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1. 行为记录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客观记录患者日常生活中出现过的不良行为,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其不良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
2. 行为干预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给予相应奖罚措施来纠正不良行为,并引导其建立积极、适宜的行为模式。
3. 反馈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轻的患者,通过给予正面反馈来增强其积极行为,并减少其不良行为。
五、行为矫正治疗和行为观察和治疗的异同点1. 相同点:两种方法都是以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模式来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2. 不同点:行为矫正治疗更侧重于干预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通过建立积极、适宜的认知模式和情感反应来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而行为观察和治疗更侧重于干预个体外在的行为模式,通过客观记录、分析和干预个体不良行为来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教育导论课程学分与学时:3 分/48 学时(课堂讲授36 学时,实验实践12 学时,自主学习0 学时)先修课程:《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等合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一) 课程性质《儿童异常行为矫正》是特殊教育学专业学生自主选修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行为矫正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行为矫正方法。
综合了学生所习得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特殊教育儿童的认识,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对特殊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课程目的通过《儿童异常行为矫正》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特殊儿童异常行为特点;通过理论、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评估并分析问题行为,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的特点科学的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三 ) 课程任务1. 掌握行为及行为矫正的普通概念;2. 了解行为矫正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应用领域;3. 掌握行为矫正学的理论依据和基础;4. 了解特殊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及其理论;5. 掌握各类行为矫正技术在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策略和普通原则;6. 学会各类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方法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理论讲授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3 学时)1 .行为的特征2. 行为及问题行为1. 行为矫正的定义2. 行为矫正基本特点3. 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3 学时)1. 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3.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章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6 学时)第四章强化( 3 学时)1. 强化的含义与分类2. 强化物的含义与分类1. 强化的程式及其特点2. 强化原理的原则1. 强化的正例2. 强化的误用第五章惩罚( 3 学时)1. 惩罚与惩罚物的含义2. 惩罚与惩罚物的分类1. 惩罚过程的特点2.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1. 惩罚的正例2. 惩罚的误用第六章消退( 6 学时)1. 消退的含义2. 消退的基本类型1. 消退过程的特点2. 影响消退效果的因素1. 消退的正例2. 消退的误用第七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3 学时)1. 行为分化与差别强化2. 刺激辨别与刺激控制1. 差别强化的四种类型2. 差别强化的正用与误用第八章塑造、渐隐与连锁( 6 学时)1. 塑造的含义2. 塑造的使用原则1 .渐隐的含义2.渐隐的使用原则1. 连锁的含义2. 连锁的使用原则第九章代币系统与行为契约( 6 学时)1. 代币系统的含义及特点2. 行为契约的含义及特点1. 代币系统的构成及其使用2. 行为契约的构成及其使用第十章行为维持与自我控制( 3 学时)第十一章临床行为治疗( 2 学时)第十二章认知行为疗法( 2 学时)1. 原理和基本技术2. 基本过程3. 应用程序1. 基本原理2. 基本过程3. 应用技术和程序第十三章示范摹仿疗法( 2 学时)( - )实践教学[实验类型] :验证性[开设类别]:必修[实验目的] :发现问题行描述问题行为。
1 、持续记录法•持续记录法:是将某一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目标行为,从头至尾持续地加以一一观察和记录的一种特殊方法•在持续记录中,观察者能够记录目标行为的不同的尺度,具体说,就是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潜伏期•频率:在特定的单位时间内,行为平均发生多少次•持续时间:指一个行为从开始到结束所占用的时间的总量•强度:指行为中所包含能量的总量。
(需借助仪器,测量较难)•潜伏期:指从某种刺激事件到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长度。
迟到行为的持续记录表2 、成果记录法•成果记录法:又称持久成果记录,是记录行为发生带来的切实结果或持久的成果的方法.3 、时距记录法•这种记录法是先根据需要选定某一特定时段为观察时间,分成几十个相等时距的小时段,然后逐一观察和记录在每一小时段内目标行为是否发生。
小时段(10-30秒),大时段(2-5分钟)。
4 、时间取样记录法•此法需先确定某一特定时段为观察时间,再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小时段。
时段的划分既可保持时距相等,也可采用时距不相等的分段法。
观察者不需在特定时段内自始至终观察患者的目标行为,只要在每个小时段的某一固定时机,如开始时刻或终了时刻,观察目标行为是否发生,并做记录即可。
(时段为2-5分钟,需有定时装置)。
观察信度的检验观察信度指观察所得结果的可靠性:(1)粗略信度检验法(2)逐距核对信度检验法(1)粗略信度检验法• 信度检验法的计算公式是:较少次数(时间、强度)一致百分率=—————————*100﹪较多次数(时间、强度)(2) 逐距核对信度检验法• 逐距核对信度检验法的计算公式是:甲、乙观察一致的次数一致百分率=————————————————*100﹪甲、乙观察一致的次数+不一致的次数三、用图表记录行为和测量变化• 图表的组成部分及绘制• 使用行为数据制图• 不同行为尺度的制图(一)图表的组成部分及绘制• 因为图表显示出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水平,所以应将时间和行为作为绘制曲线图的两个变量。
1行为矫正技术培训资料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一、概述(一)行为与问题行为(1)行为1。
行为的概念.行为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或者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
2。
行为的特征。
①行为就是人们说的和做的.②行为是可测量的。
③行为是可以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的。
④行为对外界环境会产生影响.⑤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2)问题行为1.概念.问题行为指的是那些偏离常态、给他人或者自己的身体、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危害甚至危险的行为。
2。
表现①行为不足。
②行为过度。
③行为不适当。
3.分类①不成熟的行为。
②缺乏安全的行为。
③不良习惯。
④与友伴有关的问题.⑤反社会行为.⑥其他问题。
(3)影响行为发展和形成的因素.①生理因素(遗传因素)②家庭因素③学校及社会因素(二)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矫正通常指的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来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如果要对个体开展行为矫正,必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2.确定环境中的先前事件和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3.建立新的行为目标;4.通过控制所确定的先前事件和行为结果,促进新行为的学习或者改变当前的行为。
(三)行为矫正技术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4。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2二、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一是行为评估阶段1。
行为评估阶段的任务①行为筛选②问题行为的详细评估2.行为评估的方法①访谈②直接观察:ABC记录法(叙事观察法)③行为检查表④标准化的评估工具二是制定矫正计划的阶段1.确定行为干预的目标2.确定行为干预的方法与具体步骤3.实施行为矫正计划三是行为矫正实施阶段3第二章用于行为形成和增强的行为矫正技术一、强化1。
概念:强化指的是“某种行为发生之后,所跟随的结果能够导致将来该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
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1 、行为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并可被描述和记录。
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4、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5、行为具有可公开或可内隐的特征。
2、个体在进行行为观察和测量时,可以根据行为的性质,选用频率(行为出现的次数) 、持续时间(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和强度(行为所包含的身体力量)等指标进行度量。
3 、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问题行为的类型(1)行为不足,如七岁的儿童不会自己穿衣服( 2)行为过度,如儿童上课时经常不遵守纪律或侵犯别人( 3)行为不当,如五岁儿童将玩具放入垃圾桶。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 、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2、各个问题行为时分别习得的。
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5、行为受认知的影响,改变认知可以改变行为。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主要规律( 1)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
(2)刺激泛化与分化率。
(3)恐惧性条件作用。
Eg:恐惧症的形成、成年人怕猫、怕空旷等( 4) 高级条件作用律。
Eg:考试焦虑。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3、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1)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的手续不同。
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几乎同时出现,无条件刺激即是强化物,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共同诱发行为的反应。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只有在条件反应发生后才会出现强化物。
因此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决定强化。
(2)经典性条件作用是被动形成的,为信号学习。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属于主动形成的,是技能学习。
(3) 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事实上这两种反射活动是整个行为系列的不同环节,是连续不能分的。
(4)人类的日常行为大多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行为矫正中的作用很大。
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是一种用于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和培养积极行为的方法与技术。
它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教育、心理治疗、职场管理等。
行为矫正技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个体认识到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并引导他们逐步改变行为,最终达到培养积极行为的目标。
行为矫正技术的目的是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养成好的习惯。
在使用行为矫正技术时,重要的一点是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或行为准则,并为个体提供明确的奖励或惩罚机制。
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激励,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并慢慢调整自己的行为。
行为矫正技术的核心在于建立正向的激励机制。
正向激励是指给予个体积极的奖励和回馈,以增加其良好行为的出现频率。
例如,在教育领域,老师可以通过表扬和小礼物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成绩。
在职场管理中,领导者可以给予员工晋升机会、加薪或其他激励,以鼓励员工改善工作表现。
通过正向激励,个体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积极回报,进而加强积极行为的维持。
除了正向激励,行为矫正技术还包括负向激励,即给予个体不良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或惩罚。
负向激励通过让个体经历到不良行为所带来的不愉快后果,以减少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例如,父母可以给予孩子责罚,如限制游戏时间或取消娱乐活动,以惩罚他们的不良行为。
在企业中,领导者可以采用降职或扣薪等方式,惩罚员工的违规行为。
通过负向激励,个体能够自我调节行为,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除了正向和负向激励,行为矫正技术还利用了一些其他的方法来改变个体的行为。
其中之一是认知重构。
认知重构是指帮助个体改变对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当个体具有消极的看法或认知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相应的不良行为。
通过帮助个体重新构建积极的认知方式,可以促使他们改变行为。
例如,对于一个自卑的人来说,他可能会有一些消极的自我评价,因此容易对外界产生敌意或不合作。
但通过认知重构,我们可以帮助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改变消极的行为模式。
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是一种帮助个体改善其不利行为的有效手段。
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例如心理学、教育和法律等。
行为矫正技术的目标是促使个体逐渐改变其具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取而代之的是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本文将探讨行为矫正技术的定义、应用、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行为矫正技术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方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在特定环境下发展和塑造的,因此要改变行为,就必须改变环境。
行为矫正技术通过建立正向的奖惩系统来培养和巩固积极的行为。
它主要利用强化和惩罚的原则来引导个体改变其行为模式。
在教育领域,行为矫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和家庭教育中。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积分系统来奖励学生积极的行为,如按时完成作业、课堂参与和帮助他人等。
这种奖励系统可以激励学生持续表现良好,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此外,行为矫正技术在心理学和临床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行为矫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问题,如强迫症、恐惧症和进食障碍等。
通过逐步暴露、正向激励和适当惩罚等手段,行为矫正技术可以帮助患者逐渐克服不良行为,并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
在法律领域,行为矫正技术被用于矫正犯罪行为。
例如,一些司法系统使用累进式惩罚系统,以帮助罪犯改正其不良行为,并最终实现社会重新融入。
在这种情况下,行为矫正技术可以通过奖励良好行为和提供适当的惩罚来影响罪犯的行为选择,进而减少犯罪率。
然而,行为矫正技术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质疑。
有人认为,行为矫正技术过于强调外部奖惩,忽视了个体内在动机和自主性的发展。
有些人担心,过度依赖行为矫正技术可能导致个体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责任感。
另外,行为矫正技术的有效性和长期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估。
未来,行为矫正技术可能会朝着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例如虚拟现实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行为矫正技术有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和场景中实现。
同时,行为矫正技术也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和教育模式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行为矫正技术)验设计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在临床实践中,行为矫正通常需要通过三个阶段:一是行为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干预者需要对矫正的问题行为进行仔细的评估;二是制定行为矫正计划阶段,干预者根据评估阶段所获得的和行为有关的信息来制定适当的行为矫正计划;三是行为矫正实施阶段,干预者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实施行为矫正。
(一)行为评估阶段1.行为评估阶段的任务行为评估是指干预者通过访谈、测验、观察等方式来收集行为当事人的信息,并运用分析、推论、假设等方式对个体的行为性质进行判断,并对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的基本特点以及环境因素进行详细的测量的过程。
(1)行为筛查筛选并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
(2)问题行为的详细评估对所确定的问题行为进行更仔细的测量。
思考:行为筛查过程中干预者应当考虑哪些问题或因素?对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评估除了进一步获得有关行为发生频率、行为发生时每次所持续的时间以及行为强度方面的资料之外,重点在于对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估。
获得和问题行为发生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确定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和相关因素。
2.行为评估的方法在行为评估的过程中,常常用到的评估方法有四种:访谈、直接观察、检核表和标准化测验。
(1)访谈法通常是一种非直接的评估方式。
访谈的对象:熟悉学生的人(教师、家长、同伴)或学生自己(有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信息包括:●行为在什么地方出现?是否和场所有关?●行为在什么时间出现?是否有特殊的时间段?●行为发生之前是否有特殊的事件?一般是什么事件?●行为出现之后的结果一般是什么?●和行为有关的学生个人信息,如认知程度、兴奋水平、运动技能发展水平、交替实验设计被认为是一种在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干预效果时更有效也更合理的实验设计。
基本原理:按照日常生活的时间交替,一日一种干预措施;在同一天不同的时间段实施;在同一段时间内先后实施每一个粗略。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行为矫正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为矫正的一般问题一、行为1.含义:包括外显的行为变化和内隐的心理过程。
2.行为的特征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被观察和测量与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二、行为矫正的定义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
分析:环境与某一特定行为间的关系。
矫正:开展和实施某些方法来改变行为。
三、对象正常行为:大家共同接受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1.行为不足:说话少2.行为过度:话多、多动3.不适当的行为:发脾气四、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各个问题是分别习得的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五、行为矫正的特点1.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2.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华生)3.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4.对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5.由日常生活中的人实施6.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7.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第二节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一、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巴普洛夫的基础性工作最先出现1962 华生华生形成惧怕白鼠和消除惧怕心理的实验威特曼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体验和视力检测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因素而造成的学习低能,通过改变环境对其进行训练,改善了他们的行为问题。
桑代克:猫学会击打杠杆获取食物行为矫正的三大杰出人物:南非的沃尔普:交互抑制英国的艾森克:对抗条件反射和厌恶条件反射美国的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行为分析的科学方法二、我国行为矫正发展概况1949前没有系统研究空白阶段1949-1978准备阶段1978-1985开展阶段1986-1995发展阶段1995年以后第三节行为矫正的发展与应用一、行为矫正发展的特点重视塑造良好的行为重视群体行为的改变扩展到普通场合二、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1.教育家庭教育: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亲社会行为改变某些不良行为学校教育:良好课堂行为增进学生的学业行为2.临床心理:强迫症焦虑抑郁症3.医药和保健:吸烟喝酒4.行为团体心理学方面5.工业、商业和人事管理方面6.运动心理方面三、应用原则1.防止滥用2.避免误用3.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4.遵循道德准则:取得儿童及家长的同意最大效果及最小伤害行为矫正者的资格告知家长正确认识行为矫正的性质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决定反应)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分化泛化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制约情绪;反制约情绪沃尔普的临床实验:交互抑制原理的出现系统脱敏原理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反应决定强化)斯金纳的实验:动物富勒:人(智力障碍)林德司来和阿兹林:儿童合作行为毕吉武和贝尔三、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背景:行为主义的机械观行为主义观点的改变基本内容:通过矫治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216现 代 教 育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英语学习的学生说出的英语让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知所云,其原因还在于此。
三、对语音教学的几点看法1、大学英语教材有必要将语音知识编入其中大学英语教材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鉴于许多学生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语音知识,大学英语教材有必要将语音知识编入其中,有必要强化语音训练,讲解语音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使其达到准确发出英语音位,熟练运用拼读规则读单词,并掌握基本语调等目标。
2、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语音教学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语音语调存在问题,进入大学后还应补上语音这一课。
只有语音真正过关,学生的听说等能力才会有更大的提高。
3、结合多媒体手段加强语音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发音不准的主要原因是口型、舌位等没有做到位。
在语音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利用高质量的真实有声资料,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单个音素发音时的口型、舌位变化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反复模仿练习,使正确的发音取代其心理词典中的错误发音,并存贮到记忆中。
4、语音教学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学时专门进行语音教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认识到语音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非语音课结束语音教学就结束。
因为学生的语音问题跟随了他们几年,错误发音在他们的心理词典中似乎根深蒂固,短时间的语音教学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语音问题。
我们的任务是从单个音素的发音到单词的发音再到语音语调彻底地为学生重新建立其心理词典中的语音表征,并不断地巩固加深,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应该贯穿整个大学英语教学。
四、结束语多年来,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音语调问题在大学阶段始终未能得到解决,从而阻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再多的听力、口语练习也只是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