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滁州西涧》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注释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注释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赏析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这首诗啊,那可是韵味十足!先看看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独怜幽草涧边生”,这一句一出来,就能让人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画面。
想象一下,在那山涧旁边,幽幽的小草独自生长着,多安静,多自在。
就好像我有次去郊外踏青,走到一条小溪边,周围没什么人,只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种宁静和生机,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心。
“上有黄鹂深树鸣”,上面呢,有黄鹂鸟在深深的树林里欢快地叫着。
那叫声清脆悦耳,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的到来。
我记得有一回,在公园里散步,突然听到一阵黄鹂的叫声,我顺着声音找过去,发现它们在一棵大树的枝桠间跳来跳去,好不热闹。
“春潮带雨晚来急”,春天的潮水夹带着雨水,在傍晚的时候来得很急。
这场景,就像有次我遇到的一场春雨,本来白天还是风和日丽的,到了傍晚,突然就下起了雨,那雨势越来越大,河水也跟着涨起来,水流变得湍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荒野的渡口没有人,只有一只小船横在那里。
这画面多有诗意啊!我想起有一次去乡下,看到一个渡口,没有船夫,小船就那么随意地漂着,感觉它特别悠闲,好像在等着有缘人来驾驭它。
再来说说翻译。
“独怜幽草涧边生”,意思是唯独喜爱那生长在涧边的幽幽野草。
“上有黄鹂深树鸣”就是说上面有黄鹂鸟在枝叶繁茂的树上鸣叫。
“春潮带雨晚来急”翻译过来是春天的潮水夹带着傍晚的雨水来得迅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则是荒野渡口无人,只有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整首诗的赏析嘛,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韦应物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他把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这些景色当中,让我们感受到他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诗中的幽草、黄鹂、春潮、野渡、横舟,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而且啊,这里面有动有静,幽草是静的,春潮是动的;黄鹂的鸣叫声是动的,无人的野渡是静的。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
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注词释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独怜:最爱,只爱。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古诗今译】
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
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
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
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
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
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
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
所以格外生动。
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滁州西涧古诗译文及注释滁州西涧【作者】韦应物【朝代】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2)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3)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注“有本作‘处’”。
(4)春潮:春天的潮汐。
(5)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赏析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谧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滁州西涧》全文及分析《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名篇,全诗内容为:“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开篇“独怜幽草涧边生”,诗人表明自己特别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独怜”二字,凸显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情感倾向。
他没有去关注那些鲜艳的花朵,或者高大的树木,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这默默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幽草在一般人眼中或许并不起眼,但在诗人眼中,它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种魅力或许在于它的幽静、它的坚韧,在无人关注的角落依然蓬勃生长。
“上有黄鹂深树鸣”,在那高高的树木上,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
这一句与前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幽草是寂静的、低调的,而黄鹂鸟的鸣叫声则打破了这份寂静,增添了一份活泼与生机。
然而,黄鹂鸟藏身于深深的树林之中,其身影并非清晰可见,只是那清脆的啼叫声传来,给人以一种若隐若现、似有还无的感觉。
这一画面仿佛在告诉我们,大自然中既有宁静的一面,也有热闹的一面,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象。
“春潮带雨晚来急”,春天的潮水在傍晚时分带着雨水汹涌而来。
这里描绘了一幅水势湍急的画面。
“春潮”本就给人一种汹涌澎湃的感觉,再加上“带雨”,更增添了几分气势。
雨水的加入,使得潮水变得更加凶猛,仿佛是大自然在这一刻展现出了它强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无常和不可抗拒。
“野渡无人舟自横”,在这荒野的渡口,没有人的踪迹,只有一只小船随意地横在水面上。
这一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无人”突出了渡口的荒凉和寂静,而“舟自横”则给这个寂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态。
小船无人掌控,却能自在地横在水面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又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它仿佛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在动荡的世事中,渴望一份宁静与自由,却又不得不面对无常的变化。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滁州西涧的自然景色。
诗人通过对幽草、黄鹂、春潮、野渡、孤舟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清幽、寂静而又富有生机的氛围。
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之滁州西涧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之滁州西涧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滁州西涧注释,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的野渡所见。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总结:韦应物生性高洁,爱幽静,好诗文,笃信佛教,鲜食寡欲,所居每日必焚香扫地而坐。
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作者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语文课时知识点之《最后一课》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语文知识点还记得吧,下面我们来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踱duó步赚zhuàn钱哽gěng住祈qí祷dǎo 气氛fēn2.用恰当词语填空。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2)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最后一课分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
P47 注释①都德,法国作家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第2-3段)、社会环境(普法战争)3.第20段:比喻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P52)4.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P53)5.人物描写方法:动作(P54 第26-27段)、外貌、神态、心理6.主题:爱国主义以上对语文最后一课课文的知识点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的。
精品文档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全文翻译】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考试范围】
这首诗是写景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
《滁州西涧》的注释及诗意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这首诗的注释及诗意:
滁州:古代地名,现为安徽省滁州市。
西涧:滁河的支流。
独往:孤独地走。
途中:途中的景色。
雨潦:雨水涌流的样子。
斜阳:斜着的太阳。
照壁:照在山壁上。
清辉:清澈的光芒。
疏影:稀疏的影子。
横斜:横卧,倾斜。
水声:水流发出的声音。
空山:空无一人的山林。
新雨后:刚下完雨的样子。
诗意: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独自行走在滁州西涧途中的景色,表现出作者对山水的赞美和对孤独的感悟。
诗中描写了滁河支流雨后的情形,斜阳照在山壁上,清辉映照着横
斜的影子,空山里传来了水声。
作者孤身一人在山水之间行走,感受到了自然的清新和宁静,同时也感悟到了人生的孤独。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诗。
《滁州西涧》唐诗赏析《滁州西涧》唐诗赏析在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滁州西涧》唐诗赏析文言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作者简析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
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生平成就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
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
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
《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
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
”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
中唐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
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
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
滁州西涧古诗译文及注释滁州西涧是苏轼的一首名篇,描写了滁州西涧的美景和苏轼对此地的向往之情。
下面是对《滁州西涧》的译文及注释。
滁州西涧茅檐低小湖边树,响随山落草间莺。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茅草覆盖的小屋靠近湖边的树,鸟儿在山间草丛中唧唧喳喳叫着。
清晨谁淋湿了满山的霜?只有我孤独地滴下离别的泪水。
注释:1. 茅檐低小:茅,茅草,指茅草覆盖的屋顶。
檐,房檐。
低小,矮小。
2. 响随山落:形容山谷中回音回荡,声音在山谷中传来传去。
3. 草间莺:莺,指黄鹂。
草间,指山间的草地。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十年间的生死经历,让我感到茫茫无边,我不去思考,却无法忘怀。
千里之外孤寂的坟冢,没有地方可以述说内心的凄凉。
即使相逢也应无法认出,尘土满面,白发如霜。
夜晚时候在梦里突然回到故乡,小窗户,正在梳妆。
相互对望无言,只有泪水千行。
我料想每一年都会有令人心肠寒断之处,在明亮的月夜上,站在短松冈之上。
注释:1. 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无边的意思,形容时间的过去是模糊而辽远的。
2. 千里孤坟:指离故乡很远的地方,葬有亲人的坟墓。
3. 尘满面,鬓如霜:形容悲伤过度的样子,脸上是灰尘,头发已变白如霜。
4. 小轩窗,正梳妆:形容女子婀娜多姿地站在窗前梳妆打扮。
5.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彼此对视而无言,只有泪水不停地流下。
6. 短松冈:苏轼故乡的所在地,用以寄托思乡之情。
这篇3000字的文章详细介绍了苏轼的诗作《滁州西涧》的译文及注释,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滁州西涧的美景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该文以纯文字方式呈现,没有使用任何图片、数字序号、超链接等。
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及赏析《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
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
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
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
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
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
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滁州西涧》全文及分析《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名篇,全诗如下: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描绘出了一幅清幽、深邃且富有韵味的滁州西涧春景图。
“独怜幽草涧边生”,诗人开篇便点明了自己所喜爱的对象——幽草。
“独怜”二字,凸显出诗人对幽草与众不同的偏爱。
幽草生长在涧边,远离尘嚣,寂静而又自在。
它们或许不似娇艳的花朵那般引人注目,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和魅力。
这种偏爱,其实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宁静、清幽生活的向往。
“上有黄鹂深树鸣”,在幽草之上,是茂密的树林,树林中传来黄鹂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黄鹂的叫声打破了涧边的寂静,给这片清幽之地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然而,黄鹂藏于深树之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这又给人一种神秘、朦胧的感觉。
“春潮带雨晚来急”,描绘了傍晚时分,春雨突然来袭,潮水迅速上涨的情景。
“春潮”“晚来”“急”这几个词,生动地展现出了雨势的迅猛和潮水的汹涌,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在这风雨交加的时刻,大自然的力量得以充分展现。
“野渡无人舟自横”,在这荒僻的渡口,没有行人,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横在那里。
“无人”突出了渡口的寂静和荒凉,而“舟自横”则以一种静态的画面,表现出了一种自在、闲适的意境。
小船在风雨中随意地漂浮着,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不受外界的干扰。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以写景为主,但又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
诗中的幽草、黄鹂、春潮、野渡、小舟等景物,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首先,诗人通过对幽草的偏爱,表达了自己不随波逐流、坚守内心宁静的态度。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他如同幽草一般,虽然不引人注目,但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其次,黄鹂的鸣叫声和春潮的汹涌,形成了一种动静对比。
这或许象征着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既有欢乐与喧嚣,也有困境与挑战。
而诗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一切,不被外界的变化所左右。
再者,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讲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讲解》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那可真是一首绝妙的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就这么短短四句诗,却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在咱们眼前展开。
咱们先来说说这“独怜幽草涧边生”。
你看啊,这韦应物就像是一个特别有眼光的寻宝者。
幽草长在涧边,那是多不起眼的地儿啊,就像角落里被人遗忘的小物件。
可是韦应物就偏偏怜惜它,就好比在一群花枝招展的姑娘里,他就独独看中了那个安安静静、不怎么起眼的姑娘。
这幽草它虽然没有牡丹的艳丽,没有桃花的娇俏,可它有自己的那股子清幽劲儿。
这就跟人似的,有些人在人群里咋咋呼呼,有些人就安安静静地散发着自己的魅力。
再看“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就像一场安静的独奏会上突然来了个俏皮的伴奏。
幽草在那儿安安静静地长着,突然深树里传来黄鹂的叫声。
这黄鹂啊,就像是个活泼的小精灵,躲在深深的树林里,只闻其声不见其鸟。
它的叫声给这幽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
这多像咱们生活里啊,有时候一个安静的午后,突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一下子就把那种沉闷打破了。
这一静一动,配合得多巧妙。
“春潮带雨晚来急”,哎呀,这就像老天爷突然变了脸。
本来好好的,到了傍晚,潮水就像一群被驱赶着的骏马,奔腾而来,还带着雨。
这雨和潮啊,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一股脑儿地往这滁州西涧涌来。
那气势可不小,整个画面一下子就变得汹涌澎湃起来了。
这时候,前面的幽草和黄鹂就好像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给吓到了。
这也像咱们的生活,有时候平静如水,突然就来个大变化,打得人措手不及。
最后“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野渡就像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没有人烟。
那小船就横在那儿,多自在啊。
它就像一个无拘无束的流浪汉,随波逐流,也不管周围发生了什么。
这小船的状态就像咱们有时候向往的那种自由,没有什么约束,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它也给这首诗画上了一个很特别的句号,前面的汹涌和动静到这儿好像都变得不重要了,只剩下这一份宁静和随性。
《滁州西涧》的笔记一个小山村,一条幽静小河。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传奇。
它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感,使它成了一个充满诗意而又被误解的地方: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在这个小山村生活;不为六朝帝王南征而立下汗马功劳;不为宋元兵争锋所惧而驰骋疆场……然而,它真实地存在过。
西涧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它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有厚重的历史人文和乡村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人文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等。
一、西涧的历史人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滁州西涧的作品就有30多篇,这些作品里的主人公,大都生于古代,或曾经在此地生活过。
像欧阳修,曾在此流连不归;郭沫若,曾在此寓居;王昌龄,曾住过此地……古代文人如此众多,为什么会只写出这些作品呢?其实就在宋代时,西涧就已经闻名遐迩。
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就曾游此留下《西涧》一诗:“西涧初月照天开,天光云影里秋波荡,绿阴平野野花开,小渡扁舟行旅渡”(见《江雪》)。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也曾在此写下《醉翁亭记》(见《江雪》)……这些诗人给这里带来了什么?二、西涧的绿色生态文化西涧绿色生态自然和谐。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片绿色天地自然的馈赠给了我们无穷的享受与感动。
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山水之美不仅是山水间流淌着的秀丽清幽而又令人心旷神怡,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就是这座小山村之所以吸引人、吸引文旅爱好者驻足并深入旅游景点的原因。
据统计,西涧村目前已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
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龙蟠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杨家湾3A级旅游景区;4A级旅游度假区1个:龙蟠岛。
有著名民俗专家说过,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特色中“土”与“木”是很重要的元素,其中西涧民居最能体现出其乡村之美。
三、西涧的人文历史文化西涧村在唐宋时期就是一个文化名村,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
明清时期是西涧最为鼎盛的时期,有“南天一阁”、“三公祠”等人文景观,更有被誉为苏南民间文化之乡的民间艺术。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全文翻译】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考试范围】
这首诗是写景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