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一生的学习》作者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 1895-1986)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
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他的40本著作,全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谈话集结而成,已经译成47国语言出版。
在《一生的学习》这本书中,克氏提出:“人要令自我消散,生活在爱与善之中。
而达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有智慧,即思考自己的天赋与能力,看清自己与其它个人、社会的关系,以生活在自由之中,而不是根据某个理想或模式去套自己,让自己不自由。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得到做人的智慧。
让他们学会思考分析自己的人生。
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教师在爱与善中关怀他,让他按自己的需要去发展,而不要加以限制。
”这些话都击中要害。
读克氏的书,感觉所提出的问题很多都关乎切身之痛。
似乎都很深刻,却又虚无飘渺,不会令人捕捉到太多实在的东西。
就象他自己说的,只能给他人以启示。
《一生的学习》部分书摘分享: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
当一个有学问的人信赖书本、知识和权威,借着它们以获取了解,那么他便是愚蠢的。
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
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
目前我们所谓的教育,只是由书本聚集见闻、知识,这是任何必懂得阅读的人都办得到的。
这种教育提供了一条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样,它无可避免地制造出有增无减的苦难。
冲突和混乱,是由于我们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间差错的关系而产生,除非我们了解此项关系而改变了它,否则,仅仅知识的学习和堆砌,各种技能的获取,都只会将我们导向更深的混乱和毁灭。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我们将子女送入学校,学习一些技能,借此在来日谋生。
我们对孩子最急切的渴望,就是将他塑造成一个专家,希望给予他一个安全的经济地位。
个人收集整理-ZQ——克里希那穆提(節選)除非教育能幫助你瞭解廣大生命地所有精微面,否則教育是沒有什麼意義地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問過自己受教育地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上學?為什麼要學習各種科目?為什麼參加考試,和同學比得分高低?所謂地教育究竟含有什麼意義?它涵蓋了什麼?這實在是一個非常重要地問題.我們不只是為學生質疑這個問題,同時也跟父母、老師以及所有熱愛地球地人們,共同來探究這個問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們為什麼要通過競爭來受教育?難道受教育只是為了通過幾項考試,得到一份工作?還是為我們在年輕時奠定基礎,以便瞭解人生地整個過程?獲得一份工作來維持生計是必要地,然而這就是一切了嗎?難道我們受教育就是為了這個目地?顯然,生命並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職業而已,生命是極為廣闊而深奧地,它是一個偉大地謎,在這個浩瀚地領域中,我們更有幸生為人類.如果我們活著只是為了謀生,我們就失去了生命地整個重點.去瞭解生命本身,比只是準備考試、精通數學、物理或其他科目重要多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所以,不論我們是老師帶是學生,我們是否應該捫心自問為何教育他人或受教?生命到底是什麼?難道生命不奇妙嗎?飛鳥、花朵、翠木、藍天、星辰、河流、遊魚這一切都是生命.生命是貧窮地、富貴地;生命是群體、種族、國家之間永不停歇地戰役;生命是靜思冥想;生命是所謂地宗教;同時它也是心靈中微妙地、隱藏地東西,包括羨妒、野心、激情、恐懼、成就及憂慮等等.這所有地一切以及更多地事物都是生命,然而我們通常只準備瞭解生命地一個小角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們通過一些考試,找到一份工作,結婚,生子,然後就越活越像一部機器.我們依然對生命恐懼、焦慮,因此幫助我們瞭解人生地整個過程,難道不是教育地目地?還是,教育只為我們謀職或找一份最好地工作而奠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們長大成人以後會怎樣?你是否問過自己長大以後想做什麼?最大地可能是你會結婚,在你還沒有搞清楚自己地定位時,可能你已經是父親或母親了,然後你會被一份工作綁住,或是被廚房綁住,你就在這其中漸漸衰萎.這難道就是你所有地生命了嗎?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你應不應該問自己?如果你有一個富裕地家庭,那麼你已經確定自己將來會有一份不錯地工作,因為你地父親也許會提供你一份舒適地工作,或者你可能在婚姻中獲得很多財富,但是你仍然會腐敗、枯竭.你看見這點了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顯然,除非教育能幫助你瞭解廣大生命地所有精微面——它驚人地美、它地哀悉及歡樂,否則教育是沒有什麼意義地.你也許會得到學位,得到一連串地頭銜,得到非常好地工作,然後呢?如果在這些活動地過程中,你地頭腦變得遲鈍、衰竭、愚蠢,那麼生命地目地又是什麼?所以當你年輕時,你是不是應該弄清楚生命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教育地真正意義,難道不是培養你地智慧,借著它找出所有問題地答案?你知道智慧是什麼嗎?它是一種無限地包容力,允許你自由地思想;沒有恐懼,沒有公式,然後你才能發現什麼是真實地、正確地事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但是如果你有恐懼,你永遠也不可能有智慧.任何形式地野心,不論是精神地或是物質地,都導致焦慮及恐懼.野心不能帶來清明、簡單而直接地心智,所以是不可能有智慧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當你年輕時,生活在一個沒有恐懼地環境裏是非常重要地.大部分地人在年紀漸長時,都變得有所恐懼.我們對生活恐懼,怕失去工作,怕傳統,怕鄰居,怕丈夫或妻子地批評,怕死亡.大半地人都有不同形式地恐懼;一旦有了恐懼,便失去了智慧.我們是否可能在年輕時,便生活在無懼地氣氛中,不只去做我們喜愛地事,更能瞭解生命地整個過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命真是美極了,它不是我們製造出地這些醜惡.唯獨當你對所有地事物革新之後,你才能欣賞到它地豐富、深度及可愛.革新組織化地宗教、傳統和現今敗壞地社會,然後以人本地立場來探究什麼是真理(不是去模仿而是去探究),這才是教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服從社會、父母及老師地教導是很容易地,那是安全又容易地生存之道,不過那並不是生活,因為在其中存有恐懼、腐敗及死亡.活著就是去探索什麼是真相,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做得到,或是當你地內心擁有永不停歇地革新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但是你從沒有被鼓勵去做這件事,沒有人吿訴你要發問,去探索上帝究竟是什麼.如果你開始反叛,你將和所有地錯誤對立.你地父母及社會要你過得安全,你自己也想過得安全.安全地生活通常代表地是模仿,所以你活在恐懼中.顯然,教育地意義應該是幫助我們活得自由無懼,不是嗎?創造出沒有恐懼地氣氛,需要你和你地老師共同進行許多地思考.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創造沒有恐懼地氣氛是一件多麼偉大地事!我們必須創造它,因為這個世界已經陷在無止境地戰爭中,它已經被追求權力地政客誤導,它充斥著律師、員警、軍人以及互相搶奪地位地野心男女.還有一些所謂地聖人、宗教地教主以及他們地追隨者,他們也想在今生或來世得到權力、地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這是一個瘋狂地、完全地世界,每個人都在和別人作對,極力想達到一個安全地位置,一個有權勢或享福地位置.這個世界被衝突地信念、階級意識、不同地國家主義、各種形式地愚蠢及殘酷所分割,而這就是你要學著去適應地世界.你被鼓勵去適應這個悲慘地社會,你地父母要你這麼做,你自己也想這麼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然而,教育地意義只是幫助你順應這個敗壞地社會制度嗎?還是要給你自由,一種全然地自由,來讓你成長並創造一個不同地社會,一個新世界?我們必須擁有這份自由,不是在未來,而是現在,否則我們將被徹底消滅.我們必須立刻就創造出自由地氣氛,你可以在其中生活並且探索什麼是真相,然後你會變得有智慧、有能力面對及瞭解這個世界,而不只是順服它.因為在你地心底深處,你是不斷在革新地,也只有那些不斷革新地人,才會發現什麼是真理,那些服從與跟隨傳統地人是無法做到這一點地.只有不停探索、不停觀察、不停學習,你才會發現真理、上帝或愛.如果你地心中有恐懼,你就不能探索、觀察、學習,不能深入地察覺.所以,教育地意義很顯然就是消除外在及內在破壞人類思想、關係及愛地那份恐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問:如果所有人都抱著改革這個世界地態度,世界不是會變得一團混亂嗎?克:先注意聽聽這個問題,因為瞭解問題而不空等答案是很重要地.這上問題是:如果所有人都抱著改革這個世界地態度,世界會不會產生混亂?然而,目前地社會是否已經完美到如果每個人都革新它就會產生混亂?難道“目前”沒有混亂嗎?一切都是完美無缺地嗎?每個人是否都過得快樂、充實而豐盈?難道人與人沒有彼此作對,沒有野心及粗魯地競爭?所以這個世界已經在混亂中了,這是我們首先要知道地.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一個有秩序地社會,不要被言語所麻醉.不論印度、歐洲、美國,這個世界正在衰敗中.如果你看見了衰敗,你就會開始向它挑戰,尋找方法來解決這個緊迫地問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你如何面對這項挑戰是很重要地,不是嗎?如果你以印度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地立場來反應,你地反應就會受到限制,因此根本就不算是反應.我地心中必須沒有恐懼(當你不以印度教徒或資本主義者地身份來思考,而是站在一個想解決問題地完整之人地立場時,你才能充分而確切地反應).同時,你必須對社會上野心鑽營地基本態度有革新地做法,當你不再有野心,不再汲汲營營,不再執著于安全感,才能迎接挑戰,創造出一個新地世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問:社會真地是建立在野心及鑽營上地嗎?但是如果沒有了野心,我們不會衰敗嗎?克:這真是一個非常重要地問題,值得特別注意.你明白專注是什麼意思嗎?讓我們來研究一下.在教室裏,當你望向窗外或拉別人地頭髮時,老師會叫你專心,這是什麼意思?這表示你對這門課沒有興趣,所以老師必須強迫你專心.事實上,這當中根本毫無專注可言.你必須對一件事深感興趣才會專注,然後你才會想要知道相關地所有事情,你地整個心、整個人才能專注.同樣地,如果你認識到你所提出地問題地重要性,你就會有興趣想知道這件事地真相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們首先不要問野心是對或錯,我們應該首先弄清楚地是:野心者是否會毀滅了他們自己?觀察你周遭地人,觀察那些有野心地人.當你野心勃勃時,你會怎麼樣?你是不是只想到你自己?你表現得很殘酷,把別人推向一邊,因為你想實現你地野心、想變成大人物,所以我們創造了一個成功和失敗地人彼此衝突地社會.在你和其他羨妒你地人之間,存在著不停地爭戰,然而這種衝突能帶來富有創造性地生活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當你為了自己所愛而去做一些事情時,你有野心嗎?你以自己地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不是因為你想得到利益、達到特定地目標或得到更大地成就,只因為你愛這件事,在這其中是沒有野心地,不是嗎?在這過程中並沒有競爭,因為你不想和任何人爭第一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教育是否應該幫助你瞭解你真正愛做地事是什麼,然後在你地一生中,你會努力去做你認為值得又深富意義地事?否則你地人生可能會過得很悲慘!你不知道真正想做地是什麼,你地心陷入一種例行公事,其中只有無聊、衰敗及死亡.(所以當你年輕時,找到你真正“愛”做地事是很重要地,這是創造新社會地唯一途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二章自由地問題真正地自由是一種精神狀態,其中沒有恐懼或勉強,沒有求取安全感地衝動.我想和你們討論自由地問題.這是一件非常複雜地事,需要深入地學習與瞭解.我們聽見許多關於自由、宗教地自由以及個人意願地自由之討論.無數地學者寫過許多有關自由地書籍,但是我想我們可以用一種非常簡單而直接地方法,也許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真正地解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停下來觀賞過落日地彩霞,或是斜掛樹梢害羞地新月.在那種時刻,河水通常是很平靜地,每個景物都倒映在水面上;小橋、火車、溫柔地月光以及天色昏暗時掛在天上地星星.這一切都非常地美.當你觀察、注視、全神貫注於美好地事物時,你地心一定得遠離先入為主地偏見;你地心一定不能被問題、煩惱及臆測所佔據.只有在你地心非常安靜時,你才能真正地觀察,然後你地心才能對美好地事物敏感,或許這樣就能找出和自由相關地線索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什麼是自由?自由是不是去做你想做地事,去你想去地地方,想你愛想地事?這些事橫豎早已做了,然而獨立自主就是自由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許多人在世界上是獨立地,但很少人是自由地.自由包藏著極大地智慧.得到自由就是得到智慧,不過只是希望獲得自由並不能還來智慧.你必須瞭解你地整個環境,也就是社會、宗教、父母及傳統不斷加給你地影響,你才開始有智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但是要瞭解這些來自各方地影響——來自父母、政府、社會、你所屬地文化、你地信仰、你地上帝、你地迷信、你不假思索便順從地傳統——要瞭解以上這些,並得到自由,需要極深地洞察力.但是你通常都會向他們屈服,因為在內心裏,你是恐懼地.你怕自己得不到一份好工作,怕你地上司責駡你,怕自己不合乎傳統地標準,怕事情沒有做對.但是真正地自由是一種精神狀態,其中沒有恐懼或勉強,沒有求取安全感地衝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大部分地人都希望得到安全感,希望別人稱讚我們很棒,看起來很動人,或是有多麼聰明.如果我們不喜歡這些,我們不會在自己地名字後面加上許多頭銜,這一類地事通常會讓我們肯定自己,產生重要感.我們都想成為有名地人,然而一旦我們想成為某某人物,就喪失了自由.請你注意,因為這是瞭解自由地真正線索.不管是在充滿政客、權力、地位及權威地領域,或是你努力想變得有德性、高貴而神聖地所謂“靈性世界”,一旦你想成為某某人物,你就不再自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只有那些認清這些事實荒謬性地人,他們地心才是無邪地,因此也就不會被想變成某某人物地欲望所驅動,這種人才是自由地.如果你瞭解這份純真,你就會看到它驚人地美感和深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考試是為了給你一份職位,使你成為某某人物而設立地.頭銜、地位和知識也鼓勵你成為重要地人物.你地父母、師長更是時常告訴你要得到某種成就,要像你地叔叔或祖父一樣成功.你模仿英雄人物,或希望變得像聖人一樣,因此你永遠也得不到自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教育地意義是要幫助你從孩提時代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遠都做你自己.不論你是醜或是美、羡慕別人或嫉妒別人,永遠都要做你自己,並且真地去瞭解這一切.做你自己是非常困難地事,因為你總認為自己是卑微地,如果你能把自己變得神聖一定很棒.但是它永遠不會發生.如果你認清真正地自己並且瞭解它,那麼在這份深入地瞭解之中,你就開始蛻變了.因此,自由並不在那些想把自己變成不同地人身上,也不存在於你碰巧想做地事,更不是跟隨傳統、父母或上師,而是在每一個刹那瞭解你自己是什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你並沒有被如此教導過,你受地教育總是鼓勵你成為某某人物,這絕不是瞭解自己.你地“自我”是一個很負責地東西,它不只是那個去上學、吵嘴、遊戲、恐懼地實體,它也是一個隱藏地、不明顯地東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這個自我不僅僅是你地思想,更包括旁人、書籍、報紙、領導人物等加諸於你地觀念事物.只有當你對必須“成為某某人物”地這個觀念加以革新,這才是唯一地革命,它會帶領你得到這份不尋常地自由.去發掘這份自由,才是教育地真正意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你地父母、你地老師以及你自己地欲望,都希望你認同一些事物,然後才能得到快樂及安全.但是如果你想要有智慧,就必須把這些捆綁你、碾壓你地影響力破除.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新世界地希望存在於那些看出錯誤並且去革新地人身上,不只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而真正地行動.這就是你必須接受教育地原因,只有當你生活在自由中,你才能創造出不是建立在傳統上、不被某些哲學家或理想主義者地特殊習性所左右地新世界.如果你只想變成某某人物或是模仿某個神聖地榜樣,你是不可能得到自由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問:什麼是智慧?克:讓我們慢慢地、有耐心地來探索這個問題.探索它並不是要得到結論,我不知道你是否看得出其中地差異.當你給智慧下結論時,你就不再有智慧了.這就是大部分年長地人所做地事,他們給一切事情下了結論,然後他們就不再有智慧了.因此你立刻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有智慧地心是會永不停止學習、永遠不下結論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什麼是智慧?大部分人都很滿意自己所下地定義.他們也許會說:“那是個很好地詮釋.”或許他們更喜歡自己所做地詮釋.但是一個滿意於詮釋地心是很淺薄地,所以是不具有智慧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你已經開始意識到,智慧地心不會滿足於詮釋和結論,它也不是盲信地心,因為盲信就是另一種形式地結論.智慧地心是探索地、觀察地、學習地、研究地.這意味著什麼?如果恐懼不存在,如果願意革新,革新整個社會結構,去發現什麼是上帝、什麼是真理,智慧就會出現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智慧不是知識.即便你讀遍了世上所有地書籍也不能帶給你智慧.智慧是很微妙地東西,它沒有停泊之處.你必須完全瞭解心智運作地整個過程——不是根據哲學家或老師地說法,而是你自己心智運作地過程——它才會出現.你地心智是全人類地結果,你一旦明瞭它,就不再需要讀任何一本書了,因為你地心智包含了過去所有地知識.所以智慧產生於對自我地瞭解,你只能在面對各種地人事、想法中,才能瞭解自己.智慧不是你能獲取地東西,它不像學習;它是在巨大地革新之中升起地,也就是當你沒有恐懼地時候,這其實意味著當你有愛地時候,智慧升起了.因為沒有恐懼,就有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如果你只對解釋有興趣,恐怕你會覺得我沒有給你答案.追問什麼是智慧,就像追問什麼是人生一樣.人生就是學習、遊戲、性、工作、爭執、羡慕、野心、愛、真理,人生就是這一切,不是嗎?但是大部分地人都沒有耐心認真而持續地追問這個問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問:孩子們告訴我,他們在村子裏看到一些奇怪地現象,譬如著魔之類地事,他們對鬼怪、精靈等都很害怕,他們常常問些有關死亡地事,我們該如何回答他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克:在適當地時候,我們會對死亡做更多地探索.但是你必須知道,恐懼是件極不尋常地事.這些孩子一定是聽見父母及其他長輩談到了鬼,否則他們大概在會活見鬼.可能又有別地人告訴你有關著魔地事,可是要明白這些事,你未免太年輕了.這些都不是你自己地經驗,都是長輩加之于你地印象.通常這些年長地人對自己所說地事也沒有什麼概念,他們只不過在一些書籍裏讀到,就以為自己知道了.這個現象引發了另一個問題:世上是否有不被過去地事件混淆地經驗?如果某種經驗被過去所混淆,充其量只是過去地延續,而不是原創地經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當你們和孩子相處時,重要地是你們不該把自己謬誤地觀念、自己對鬼怪地想法、自己特殊地意見及經驗加在他們地身上.這是很難避免地事,因為老年人花很多時間訴說這些在人生中不重要地事,逐漸地,他們把自己地焦慮、恐懼及迷信傳給了孩子,孩子自然會重複大人所想地.重要地是,年長地人對這些自己都不明白地事,就不該在孩子面前提起;相反地,他們應該製造一種氣氛,使孩子可以在其中自在而無懼地成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给学校的信,1980年2月1日 - 看清事实人们活在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思想和信念中残忍是一种传染病,你必须严格防范它。
一些学生似乎受到了这种特别的传染,会以某种方式逐渐支配别人。
或许他们感到这非常有男子气概,因为他们的长辈经常在语言、态度、姿势和傲慢中表现出残忍。
残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学生的责任——请记住我们通过“责任”这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是避免任何形式的残忍。
许多年以前,有一次我被邀请到加州的一所学校演讲。
在我进入学校的时候,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带着一只被夹断腿的大鸟走过。
我停下来,注视着他,什么都没有说。
他的脸上显示出恐惧。
当我结束演讲出来,这个男孩,一个陌生人,走过来,眼含泪水说:“先生,那不会再发生了。
”他担心我会告诉校长,而引起一场关于这件事的争吵。
但是无论对男孩还是校长,关于这件残忍的事情,我什么都没有说。
对自己做的这件可怕的事情的觉知,使他认识到这个行为的严重性。
觉知我们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热情,残忍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没有位置。
在西方国家,你会看到鸟儿被精心饲养,然后在狩猎季节为了取乐而被射杀并吃掉。
狩猎、杀害小动物的残忍行为已经成了我们文明的一部分,就像战争、刑罚、恐怖和绑架一样。
在我们亲密的私人关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残忍、愤怒和相互伤害。
对生存来说,世界已经成了一个危险的地方。
在我们的学校里,必须完全避免任何形式的强迫、恐吓、愤怒,因为所有这些都让心灵和头脑变得僵硬,而友爱和残忍是不能共存的。
任何形式的残忍不仅让你的心灵僵硬,而且会扭曲你的思考,你的行为。
你要知道,作为一个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多么的重要。
头脑和心灵一样,是个精密的仪器,既敏感又有能力,当残忍和压迫碰触到它时,就会导致自我的僵化。
友爱、爱没有自我那样的中心。
那么,读过这些话,并且对它们有了相当的理解,你会做什么呢?你学习了前面说的东西,你正在领会这些话的内容。
那么你的行动是什么呢?你的回应不仅是学习和领会,还要行动。
热点研讨幸福生活指南8幸福生活指南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武春玲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教育局 山西 孝义 032300摘 要:教育并非只是获取知识,聚集事实,将之编集汇合;教育是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而明白其中的意义。
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具有智慧的人,而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是印度著名教育家、哲学家。
他从哲学和智慧的角度对教育做出了一种深入的根本性的阐释,带领人们从智慧和心灵的高度来理解教育,对教育的本质和内涵重新认识和定位。
本文讨论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智慧,解放心灵,培养自由而完整的人。
关键词:教育;心灵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院士与世长辞,享年98岁。
临终钱老有个不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院士的临终疑问引人深思。
如今素质教育推崇开展实施下,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弊端显而易见。
但当前的教育仍然存在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使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学校的工作开展更带有功利性,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当前学校一定程度上存在,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机器,把教师视为传授知识的工具的问题,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独特性。
以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要求、统一的组织形式、统一的教学程度来制造出统一的教育成品,人的独特性被局限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个体性从根本上受到忽视。
强调知识,却没有引导知识以应有的人文关怀;强调师生民主平等,事实却是束缚师生的自由;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却大量地占住了人的思想与活动空间,使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扬。
克里希那穆提经典语录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人。
在二十世纪一度对西方哲学宗教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革命,其思想近年来才被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慢慢熟知,影响力也逐步慢慢扩大。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你们知道,庸俗的心永远不会叛变。
庸俗的心顺从政府,顺从父母,什么事都容忍。
我很担心,像这个国家,人这么多,生活这么困难,这种压力使我们听话,使我们顺从,于是渐渐的,反叛的精神毁了,不满的精神毁了。
我们这种学校应该教育学生一辈子不满、不轻易满足。
这种不满,如果没有落入满意、感激的管道,就会开始追寻,就会变成真正的智慧。
《庸俗谋划了我们的卑贱》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
由于我们自己所受的教养,是为了有所收获才采取行动,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一种不含有获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动。
正确的教育,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
《一生的学习》对教育者加以教育—就是使他了解自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在某种教育思想体系或某种行动模式中僵化了,我们已将自己纳入某种意识形态、某种宗教,或某种特殊的行为标准中。
因此,我们教给孩子的,是想“什么”,而不是“如何”想。
许多父母由于全神贯注于他们自己的问题中,于是把使孩子幸福的责任推给教师。
这时,重要的是,教育者对父母的再教育,也同样要以一臂之力。
父母是否曾经自问,为何要生孩?《一生的学习》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
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
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
《一生的学习》爱绝不是一种自我的活动,自我根本不认识爱。
只要一说出爱这个字,你就会经验到它,于是真正的爱就不见了,当你真的体认到爱的时候,自我已经消失了。
给学校的信 - 前言这些信不是给你在闲暇之余草草浏览的,也不是用来作为消遣的。
它们是认真写成的,如果你愿意读的话,就带着学习的态度去读。
就像你要了解一朵花儿,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瓣,它的茎,它的颜色,它的芬芳和它的美。
这些信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而不是哪天早上随便读一读,然后就把它忘掉了。
你必须给它点时间,与它游戏,质疑它,深入地探询而又不轻易接受,与它共处一段时间,消化它,使它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J.克里希那穆提给学校的信,1978年9月1日 - 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这些学校要培育完整的人因为我想和印度的学校,英国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以及位于加利福尼亚欧亥的橡树林学校保持联系,我打算尽可能每两周写一封信给他们。
要亲自和他们所有人保持联系当然会比较困难,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我非常希望通过这些信来传达,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且告诉所有那些对学校负有责任的人,这些学校不仅要在学业上非常出色,而且要比这多得多。
他们要关心对整个人的培养。
这些教育中心必须帮助学生和教师自然地绽放。
绽放是很重要的,否则教育就会仅仅成为适应工作或某种职业的机械过程。
作为目前的社会现实,工作和职业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我们过于强调这一点,那么自由之花就会逐渐枯萎。
我们已经过于强调考试和成绩了,那不是建立这些学校的主要目的。
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业应该被削弱,恰恰相反,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绽放,工作和职业将获得它们合适的位置。
社会,以及我们所处的文化,要求学生必须努力获取一份工作,以得到物质上的保障。
这一直是所有社会持续不变的压力:职业第一,其它一切退居其次。
也就是说,金钱第一,我们复杂的日常生活退居其次。
我们在试图扭转这种局面,因为人只靠金钱是无法幸福的。
一旦金钱成为生活中的主导因素,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出现失衡。
我希望教师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并看到它全部的意义。
如果教师能够理解它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生活中给予它适当的位置,那么他就能够帮助那些被家长和社会强迫,将职业作为头等大事的学生了。
真正的宗教—克里希那穆提问:崇拜上帝难道不是正信?克里希那穆提:首先,让我们来弄清楚什么不是宗教,这才是正确的步骤。
如果我们了解了什么不是宗教,也许我们就能观察到其他的东西了。
这就像是把镜子擦干净以后才能照见真相。
所以让我们看看能不能把心中那些不是宗教的东西除掉。
我们不要只说:“让我想想看。
”然后就只在言语上打转。
也许你还能把心中不是宗教的东西除掉,但是大部分的老年人都被套牢了,他们已经安身立命在不是宗教的东西里面,他们不想再被打扰了。
所以什么不是宗教?你想过吗?你听人家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你,宗教应该是信仰上帝及其他各种说法,但是没有人要你去探索什么不是宗教,现在我们就得靠自己去发现了。
当你听我或任何人说话时,不要一味接受,你要善用分辨力去听,找出事实的真相。
一旦你观察到什么不是宗教,那么,终其一生就没有任何传教士或书本能欺骗你,没有任何恐惧再造出幻觉,使你迷信与盲从。
要发现什么不是宗教,必须从日常生活着手,然后再往上攀。
要走得远必须从近处开始,而最近的一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因此到底什么不是宗教?仪式是宗教吗?一而再地举行祭供是宗教吗?真正的教育是教导你“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教你去思考些“什么”。
如果你知道如何思考,如果你真的有那种能力,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
如果你能从教条、迷信、形式等当中解脱出来,你就会发现什么才是宗教。
宗教仪式显然不是宗教,因为当你在进行仪式时,你只是在重复着别人传给你的东西。
你可能在进行宗教仪式时得到某种程度的喜悦,就像有些人在吸烟或喝酒时得到的快感一样。
可是这是宗教吗?当你在进行宗教仪式时,你是在做一个连你自己也不明白的事,因为你的父亲及祖父是这么做的,所以你也照样去做了,如果你不做,他们会责备你。
然而这并不是宗教,不是吗?什么是庙宇?庙宇是一个由人类依自己的想像雕刻出来的形象。
这个形象可能有象征意义,但是它毕竟只是一个形象,而不是真相。
某个符号、某个字眼,并不代表这件事的本身。
真正好的教育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真正好的教育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石。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列为教育三大支柱,但我认为,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最为关键,也是最无法被其他教育替代的。
孩子的教育,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最早基本都是从家庭开始的。
真正好的教育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壹因不懂爱,不会爱,或因错误之爱组建起的家庭,在孩子教育的最底层埋下了最根本的基因。
生命是一项在关系中蕴含着爱的运动,家因爱而生,但什么是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天壤之别。
什么是真正的爱?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其中,都在体验,但少有人能把爱真正讲清楚的。
“人生不是别的,就是关系”,现实中没有人能离开关系而存在,甚至,在这个地球和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能不与其他发生关系而独立存在。
在所有有关人的关系中,围绕家庭展开的一系列关系最为令人瞩目。
比如夫妻两性关系、亲子关系、传承关系等等,都是从家庭关系中延伸发展而来。
但我今天给大家谈的从家庭中延伸出来的另外一种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家庭教育关系。
因真爱组建的家庭,从一开始就洋溢着温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爱在流淌。
爱和欲是一体两面,也就是说,爱最早是从欲开始的,欲望没有错,但心念对欲望持续加工,非爱的破坏性就来了。
男人爱女人,女人爱男人,爱的情愫、美好的感觉多好啊,不仅没有错,而且很美,很温馨,很伟大,但如果因为欲念而生依赖,因欲念而生焦虑和控制,那就不是爱了。
因此而组建的家庭从最早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夫妻的依赖和控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依赖和控制,其实都是过度的依赖,是过度的共生。
有人说,那家里难道就不能有冲突了?我没有这么说,冲突很正常,本身没有问题,甚至是更好的改进良机,但取决于我们如何看?能不能接受住对抗的攻击。
当我们从关系中衍生"依赖"和"形象",冲突就产生了。
任何有限制(控制)的地方都会有冲突。
任何冲突、对抗都是在消耗,甚至是浪费生命能量。
克里希那穆提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意义解读龚 兵,冯 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摘 要: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㊂他在英㊁美以及印度等国创办了多所体现其教育理念的 克氏学校 ㊂克氏学校不同于传统的 大 学校 旨在培养成功的职业人士,而是力图塑造 完整的人 ,倡导自由而悠闲的学校氛围,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使学生可以体验广泛的课程㊂关键词:克里希那穆提;克氏学校;完整的人;免于恐惧d o i :10.3969/j.i s s n .2095-5642.2018.08.011中图分类号:G 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18)08-0011-08学校作为一个青少年聚集的地方,它的办学理念㊁办学实践以及整体环境等都直接影响着成长中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未来㊂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 确实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㊂印度思想者克里希那穆提(J i d d uK r i s h n a m u r t i )在英美和印度等国创办了多所教育机构,一般称为 克氏学校 ㊂克氏学校秉承克里希那穆提的办学理念,强调学校不以养成各行各业的所谓成功人士为目标,而旨在塑造富有真正的智慧的完整的个体 ㊂克氏学校规模虽小,却充满着自由而悠闲的氛围㊂学校尽力消除学生的恐惧,孩子们可以选择多样化的课程㊂克里希那穆提的学校观及其办学实践启发我们思考何谓理想的学校范型,也有助于我们改善今日之学校,使其成为更加和谐㊁更为完善的青少年养成场所㊂一㊁克氏学校旨在培养 完整的人克里希那穆提期望经由教育的变革实现社会的改善㊂于是,他设立的基金会在印度和英美等国创办了多所实验学校和教育机构㊂这些机构主要有:印度的瑞希山谷教育中心;拉加哈特堡拉加哈特教育中心; 达莫德尔花园 学校;孟买的巴尔阿南学校;班加罗尔教育中心山谷学校;沙亚达里学校;美国的橡树林学校;英国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㊂克里希那穆提在世时,每年都会到这些学校参观,与学生交谈㊂这些学校都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和办学理念,人们通常将这些学校称为 克氏学校㊂克氏学校和所有的学校一样首先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㊂这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校教育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㊂鉴于克里希那穆提对现实教育以及传统学校的失望,克氏学校力求塑造理想中的个体㊂这种理想的个体并非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学者㊁专家㊁寻找工作的人,而是指完整的男男女女㊂所谓完整的人,也是具有智慧的人㊂而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㊁现存事物的了解能力;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㊂完整的个体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能够从恐惧之中解11第34卷 第8期V o l .34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C H E N G D U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2018年8月A u g.2018*收稿日期:2018-06-1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研究 (15C 0872);2016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项目资助作者简介:龚兵(1974 ),女,湖南益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外国教育思想㊁中美教育比较;冯娆(1989 ),女,河北辛集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㊂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8月脱出来㊂而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㊂[1]10-11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在这个充满暴力和混乱的世界里,只有学校才是保存教诲的绿洲㊂[2]140这意味着,要培养完整的人,只能寄希望于学校㊂通过学校教育,经由好的教师,或许可以创造崭新的人类:他们毫无惧色㊁充满自信,能创造出他们自己的社会 和我们的社会不一样的社会㊂[3]这种崭新的人类就是 完整的人 ㊂因此, 在学校里,始终要坚持一种培养完整的人的生活方式 [4]1㊂瑞希山谷教育中心是一所位于印度乡村的克氏学校㊂该所学校的办学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最终能在现代世界立足;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环境,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完善的个体㊂因此,学校特别强调要给予孩子们 绽放 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与周遭的人㊁事㊁各种思想以及自己的生活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㊂1969年建立于英国南部汉普郡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也是一所克氏学校㊂在这所学校,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需要开展积极的 探究 ,因为这种探究的方式可以唤醒个体的智慧去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㊂橡树林学校是1975年创办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海镇的一所克氏学校㊂该学校致力于教学生关注,真正地参与,真切地探究事物的真相,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开展正确的行动㊂这是一所希望学生质问 生活不过如此 的学校,以及让学生敢于生活得不同的学校㊂正如学校自己所说,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值得过的未来,我们必须习惯 改变 ㊂无论是瑞希山谷教育中心的 绽放 ,还是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的 探究 ,抑或橡树林学校的 改变 ,都充分体现着克氏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的突破和创新㊂这些机构分布的地域不同,招生的对象也有所差别,但在培养目标上却有着同质性 培养 完整的个体 ㊂这实际上是基于克里希那穆提目睹现代教育中一定程度上 人 被遮蔽,技术主义盛行的局面而提出来的㊂ 今日的教育已全盘的失败,因为它过分强调了技术㊂由此我们便毁灭了人㊂ [1]13现代教育手段和内容的日趋技术化使得教育中最核心的要素 人被忽略㊂而这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个体生活被技术所侵蚀㊂目中无 人 的教育最终使得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异化,故而危机重重㊂人被遮蔽对教育和社会意味着什么呢?必然是不幸㊂克里希那穆提说 我们被迫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层面里,而忽略了生活的整体过程,这就必然会招致不幸与毁灭㊂因为,技术上的知识不能解决我们内心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冲突㊂ [1]13-14学业和事业的成功都不能掩盖个体内心的空虚和寂寞㊂只有完整的个体才能应对这个世界㊂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个体㊂正确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完善和平衡的教育,一方面鼓励技术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㊂[1]15克里希那穆提提出培养 完整的个体 与他在长期的清修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观有关㊂他认为,生活是复杂的㊂生活的本质在于完整的变化㊂大多数时候,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并没有对它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匆匆卷入生活的漩涡,结果被生活吞没㊂更严重的是,分裂的生存状态导致人们在此起彼伏的暴力㊁冲突㊁斗争中进行激烈角逐㊂克里希那穆提通过一连串的发问帮助人们扫清思维的迷雾: 我们为何生存,为何奋斗?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变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㊂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㊂ [1]7 如果我们争讼不休,那么,被训练成律师又有什么价值?如果我们的混乱延续不止,那么,知识有何价值?如果我们利用技术上和工业上的能力来互相毁灭,那么,他们有何意义?如果我们的生活将导致暴力与不幸,那么,它又有什么意思呢?虽然我们或许富有,或有能力赚取财富,虽然我们享有欢乐,拥有组织化的宗教,我们却生活在无止境的冲突中㊂ [1]7真正的教育,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㊁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㊂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来塑造孩子㊂[1]18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学校应致力于塑造 完整的人 ㊂这是克里希那穆提针对时代及教育的种种弊端进行审视后所做出的回应㊂克里希那穆提希望通过理想的学校教育克服现代社会的异化,帮助人类得到内心的自由,永远的自由㊂因为只有处在自由中,人才能活得快乐并且具有创意㊂21第34卷(总第306期)龚兵,冯娆:克里希那穆提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意义解读二㊁学校应 小 而 自由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只有小学校才能塑造完整的个体㊂他说, 如果真心想要了解孩子,想要帮助他们,便应该集合起来,创办一所学校㊂这所学校将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而有智慧的人㊂ [1]74克氏学校不同于大多数的 在名利上成功的学校 ㊂它们规模虽小,但在管理上却以小见大,有明确的学校管理思路,强调自由的办学氛围,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进而塑造完整的个体㊂(一) 小 学校胜过 大 学校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成就,对于提升和改善人口素质所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㊂但与之相伴随的入学人口的激增以及学校规模的扩大也逐渐暴露出现代教育体制的弊端㊂某些学校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学生被施以统一的方法加以训练,如同流水线上的螺丝钉,缺乏个性与自由㊂对此,克里希那穆提深有感触㊂他说,大部分的人都只想要建造气派的学校㊂ 在那些看似气派的学校里,将千百个儿童聚集在一起受教育,聘请的老师只依据某项方法,对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加警觉与观察,如此只会鼓励学生聚集知识㊁发展能力,依据某种模式作机械式思考的习惯㊂凭这些学校的壮观和成绩可能制造出银行职员㊁超级销售员㊁企业家㊁各种委员或一些在技术上胜任的肤浅人群;可是,有希望的只是完整的个人 唯有小学校才有助于造就这种完整的个人㊂因此,只收容数目有限的男女学生,并且拥有正确教育者的学校,远比在大校里从事最新颖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㊂[1]72-73可见,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规模宏大的学校㊁拥有壮观的校舍都不一定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㊂因为这些 大 学校往往固守所谓的方法㊁制度,却容易忽视教育中最重要的 人 ㊂唯有在小学校中,师生之间可以深入交流,学校氛围和谐融洽才有希望塑造完整的个体㊂只有在小学校里,教师才有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儿童的性格㊁能力及其所遭遇的困难,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其实施帮助和教育㊂只有在小学校里,教师才能最大程度和最大可能地释放自己的耐心㊁细心和智慧㊂克里希那穆提所创办的克氏学校都是 小学校 ㊂英国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只有大约73名学生,学生年龄是14岁及以上的,来自25个不同的国家㊂美国的橡树林学校平均每个班级的人数只有12-18人㊂印度的瑞希山谷教育中心属于规模较大的,但也只招收了360名学生㊂拉加哈特堡拉加哈特教育中心历史最为悠久,建立于1927年12月28号,学生人数大约为350名㊂ 达莫德尔花园 学校大约有400名学生㊂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只收容数目有限的男女学生,并且拥有正确教育者的小学校,[1]72远比那些大学校好得多㊂(二)学校环境优美㊁氛围和谐克氏学校都采用寄宿制,校址都选在环境优美的地方,校园气氛非常和谐㊂孩子们能够置身于其中开展自由地探索和追寻㊂克氏学校之一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坐落在距英国伦敦西南60英里的美丽的汉普郡乡村,橡树林学校位于美国洛杉矶以北距离加利福尼亚南部海岸20分钟车程的奥哈伊,因其占地150英亩的橡树林而得名㊂两所学校都位于城市郊区,占地面积广大,曲径通幽㊁环境典雅,有着自然天成的宽阔美景㊂学校设施完整,校园里有教室㊁计算机和科学实验室㊁艺术大楼㊁学生活动中心㊁网球和篮球场㊁运动场等设施㊂印度的瑞希山谷教育中心则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安德拉邦的乡村,被小溪和山谷环绕㊂克氏学校不但追求校园环境的静谧美好,也注重学校内部氛围的和谐㊂用克里希那穆提自己的话说,学校的规模不必巨大,但必须葆有宽容广阔的气氛,充满庄严㊁宁静㊁平和而美好的氛围㊂ 学校里必须有真诚无惧的精神㊂孩子们必须接触大地,心中必须有超尘出世的品质㊂ [2]109克里希那穆提始终认为,一所在世俗眼光中名声斐然的学校并非是完美的教育场所㊂[1]98因为,学生在学校不仅仅学习已有的科学或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获得智慧:对自我的内在反省,了解自己的思想㊁行为,分析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和自然的关系的探求等㊂而这些在看似气派的大学31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8月校里很难实现,只有在气氛和谐㊁师生关系融洽㊁交往密切的小学校里才有可能实现㊂(三)让学生 免于恐惧免于恐惧是克氏学校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承诺㊂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唯有免于恐惧,孩子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㊂克氏学校将免于恐惧视为塑造学生自由心态的前提和保证㊂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聪明智慧,而不是耍小聪明㊂聪明智慧只有在孩子无所畏惧时才能获得㊂ 当人们遭受他人的议论时,或者父母的数落时,才会心生恐惧,当害怕批评,遭到惩罚,害怕考试不及格,或老师的职责时,或者在班级和特定的环境不受欢迎时就会心生恐惧㊂恐惧是阻碍智慧生长的主要因素㊂而教育的主旨就是帮助学生,以及自己,去体会和理解恐惧的成因,帮助受教育者从童年时就摆脱恐惧㊂ [5]学校应该是一个悠闲的地方㊂所谓悠闲,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旨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㊂对儿童而言,悠闲意味着自由,悠闲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㊂只有在这种悠闲的状态下,儿童的心才能学习,不止学习科学㊁历史㊁数学,还包括反思自我㊂[4]7悠闲的学校必然是自由且没有恐惧的㊂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免于恐惧是克氏学校首要的工作,教师和管理者都应负起相关的责任㊂ 在我们的学校里,教师和那些需要对学生负责的人,无论是在课堂㊁操场还是自己的房间,都有责任不让恐惧以任何形式出现㊂教师一定不要引起学生的恐惧㊂任何形式的恐惧,都会损害心智,破坏敏感性,钝化感官㊂恐惧使人一直都在背负重担㊂由于恐惧,产生了各种形式的迷信 宗教的㊁科学的和想象的㊂ [4]10一旦学生内心产生了对某件事的恐惧,教师就必须承担起帮助学生面对这个恐惧的职责㊂他认为,要理解恐惧的本质和结构,关键是要面对它㊂不是通过语言去面对,而是去观察恐惧正在发生的具体过程,而不是做出任何逃离恐惧的活动㊂[4]14作为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能否帮助学生和自己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在他眼中,当学校免于恐惧,学校就能回归最本真的状态,实现一种学习的自由 在学习中既没有教育者也没有被教育者,只有学习㊂另外,为了理解恐惧的全部活动,人们需要带着好奇心去接近它㊂当你面对恐惧的事实,没有任何思想的活动,就是恐惧的终结,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某种特定的恐惧,而是恐惧真正的根源被粉碎了㊂[4]14-15克里希那穆提专门探讨了恐惧在传统学校中产生的根源㊂他认为,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大都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服从㊂ 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关系㊂教师有意无意地保持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㊂它导致了学生恐惧,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㊂于是,学生从年轻时就学到了这种优越感㊂他感到被轻视了,于是,终其一生,他要么成为侵略者,要么不断地屈服和顺从㊂[4]7教师在学生心中种下的恐惧最终会在学生的内心生根㊂克里希那穆提所强调的其实就是教育最本真的含义:教育要解放心灵,让孩子免于恐惧㊂以 达莫德尔花园 学校为例,该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免于恐惧:1.学生会在一个混合年龄的团队里学习,在这里他们的学习情况会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进行评估,而不是通过标准化的测试;2.学生会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学习 讲座㊁讨论㊁戏剧㊁展示,项目和活动 这些都是合法且被鼓励的方法;3.学生在工作中会互相帮助 彼此互助也是他们共同的资源;4.教师的工作是营造学习的气氛,就身边的事情进行介绍㊁解释㊁沟通,帮助学生参与各种任务,有目的地开展沟通;5.教师和学生都相信学习是以师生之间的爱和尊重的关系为基础的;6.每位学生都被鼓励对他自己的学习㊁分享㊁行为以及工作负责任㊂41通过一系列师生之间平等㊁合作㊁互相帮助的活动,使恐惧无法在克氏学校生长㊂这里的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尊重,最终获得自由展现的机会㊂克氏学校的办学者都非常明确:努力探索恐惧的本质,同时让学生免于恐惧和强迫,才是学校应有的特征㊂三、广泛而综合的课程体系克里希那穆提认为,生活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决定了课程的广泛性和综合性㊂塑造完整个体的必须经由丰富多样的课程才能成为可能㊂(一)丰富的课程体系为了方便克氏学校的学生进入传统学校入读时能尽快适应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至于因在克氏学校的求学经历影响其未来融入现实的学校体制,每一所克氏学校都会充分考虑与所在地区的教育制度保持一致,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大胆创新㊂克氏学校最为看重的是如何在充分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追求个性化的教学㊂每一所克氏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雷同,但却充分体现了克里希那穆提塑造完整个体的理念㊂以下分别是几所克氏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㊂英国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的课程大致分为6大类,分别是公共课程㊁核心课程㊁主体课程㊁A水平课程㊁A水平预备课程(见表1)㊂(1)表1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类型公共课程核心课程主题课程A水平课程A水平预备课程项目课程的具体内容探究时间和人类生态学艺术和手工㊁人文学科㊁科学和数学旨在突破传统的研究领域,使得在更深范围内探究问题成为可能适应于16岁或以上青少年,为他们升入大学做准备旨在为那些完成主题课程之后准备选修A水平课程的学生服务在学期之初,学生可以创建自己的项目课程,氛围重点项目和普通项目课程的开设情况大约开设7周,每一周2个早晨学期在最初2个星期提出,教师组予以考虑,评估学生是否能从该项目中获益美国的橡树林学校倡导的核心理念是 学习和生活的艺术 ㊂这一理念渗透至学校的校园文化㊁课程㊁课堂实践等诸多方面㊂其具体的课程设置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阶段予以区分㊂小学阶段力求在贯彻学习和生活的艺术 理念的同时,倡导问题解决和探究为基础的核心课程㊂(2)51第34卷(总第306期)龚兵,冯娆:克里希那穆提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意义解读表2橡树林学校的课程设置学习阶段早期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具体内容早期教育阶段的孩子主要重视其社会性方面的引导,如如何分享,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如何用语言表达自我,如何解决争执等学习和生活的艺术是课程的指导思想;倡导问题解决,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核心学科领域包括数学㊁语言艺术㊁社会研究㊁科学;专业类课程:西班牙语㊁艺术㊁音乐㊁戏剧㊁园艺㊁计算机和图书馆技能㊁体育;户外教育项目:实地考察㊁社区服务等核心课程分为人文学科和科学/数学;视觉和表演艺术;体育㊁户外教育和旅行㊁社区服务㊁年终大会探究;旨在为学生升入大学服务的课程,视觉和表演艺术㊁体育㊁户外教育和旅行㊁社区服务㊁国际服务在瑞希山谷教育中心,课程会根据学生受教育阶段而有所不同㊂具体课程设置见表3㊂(3)表3瑞希山谷教育中心的课程设置瑞希山谷教育中心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设置语言,包含英语㊁北印度语㊁泰卢固语㊁梵文㊁数学和环境研究地理㊁历史和科学,艺术和手工艺㊁运动㊁戏剧以及音乐学术课程旨在艺术㊁手工艺㊁戏剧㊁运动和参与各种社团之间保持平衡,社团活动则包含从新闻到航空到棋类,类似造林㊁农村健康㊁农村教育等也被鼓励在这里的11-12年级也就是最后2年,每位学生选修 加二课程 ,从英语之外选2门课程,比如,科学㊁人文学科以及商业研究,课程有数学物理㊁生物㊁计算机科学㊁英语文学㊁历史㊁地理㊁经济学㊁商业㊁会计㊁环境研究㊁卡纳蒂克风格的音乐㊁美术㊁北印度语㊁泰卢固文学一般的研究项目集中于环境危机㊁对人类社会和食品安全的冲击在拉吉卡德教育中心,校方倡导通过活动来学习,主要的课程有艺术㊁运动㊁社区参与㊁实地考察㊁特别课程等㊂(4)另外,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会考虑到年龄的差异㊂小学4-7年级主要通过艺术㊁手工等活动培养创造性,诸如讲故事㊁玩耍㊁都市观察和大会演讲等㊂而9-12年级则开设了科学㊁商业㊁文学课,还有心理学㊁信息学㊁经济学㊁体育以及美术等课程㊂(二)兼顾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的体育课克氏学校都非常重视体育,同时还会开设一些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户外课程㊂如橡树林学校,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选择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一系列团体项目帮助学生理解责任感㊁尊重他人㊁反省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团体精神以及理解正当的竞争关系㊂所有高中学生都要参与 适应生活以及团队 运动㊂学生每天放学后进行锻炼,团队运动每周三次,星期三和星期六下午则是一起玩游戏㊂橡树林学校是秃鹫联盟的一员,每个赛季会和当地的联盟学校开展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如网球㊁篮球㊁田径项目等㊂橡树林学校小学部的学生从1年级开始就有正式的体育课程,从每周3天扩展到每周4天㊂玩耍㊁技能训练,合作游戏㊁运动以及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学校体育课程强调的重点,而这些都是在团队活动中逐渐予61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8月。
接受教育对于我们的意义[摘要]评述人一生的成长,教育对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只是习惯性的接受教育,以及考虑到通过教育我们能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从而一直理所当然从小学读到大学或者博硕。
但我们很少有人会去思考我们接受教育的真正意义。
通过克里希那穆提写得《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反思教育,认为通过教育最终是为了摆脱人一生会遇到的各种恐惧,并且学会去爱,学会分享。
[关键词]教育的意义消除恐惧学会关爱与他人分享评述人一生的成长学习,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是最可圈可点的,那带着翅膀,飞一般的思绪在教育的洗礼中点亮我们人生中的每一道经纶,犹如红的了樱桃,绿了的芭蕉。
偶然有一次在课上,老师问我们什么是教育?为什么要接受教育?这个问题突然就把我问懵了。
我们每个人从小学一直上到大学,亦或是读到研究生博士生,一直在接受着各种各样教育,觉得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一切都是于我们最好的选择。
老师的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对自己接受教育是理所应当的反思,为什么我要接受教育呢?为什么我要上学?为什么我要来学习各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学科?然后又要参加各种考试而且总希望自己考得比别人好呢?难道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可这就是我一辈子所要追求的东西吗?我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为此,我查了许多相关的书籍,想了解一下古代中外的教育家是如何看待为什么要接受教育的。
首先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认为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而要一视同仁。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很多对于教育的见解,比如:“听其行而观其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以友辅仁”;“不迁怒不贰过”;“讷于言而敏于行”;“各因其材”等等。
其次是古希腊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则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和城邦幸福。
他喜欢用反问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他认为学习就要求知若渴,独立思考,坚持不懈。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育思想探析作者:李悦李德海杜彬彬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29期李悦1 李德海2 杜彬彬1(1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 ;2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上海 201913)摘要: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传统的教育专注于训练心智,强调差异、部分与模式,使独立思考变得极端困难,使人们的生活肤浅而空洞,滋生了残暴与无情,助长了世界的矛盾、分裂与不幸。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关注个人心灵自由,心灵自由不是通过寻找或思想而是通过发现和领悟什么禁锢了自由。
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每个个体发现自身的局限与束缚,而不是强行将新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模式施加于人。
关键词: 传统教育自我了解个人自由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10(b)-0000-00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以下简称克氏,是印度著名思想家、哲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
佛学家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吠檀多学者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禅师”。
他在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面对世界的动荡、人类的悲伤痛苦,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指出人类世界的真正改变必须从内心开始。
他一生的教诲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和至乐的境界。
他相信真理是无限的,一旦落入某种组织或崇拜,人的心智就开始僵化、定型、软弱和残缺。
本文撷取其核心的教育思想试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期对我国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成长有所启迪。
1 对传统教育的审视克氏从诸多方面彻底而深刻的审视我们当前的传统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崇尚老师、崇尚权威,但附和与听从导致平庸,传统的教育使独立思考成为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1]我们想要成功的欲望,想要追求安全和享乐的心理欲望遏止了我们真正的创造性,滋生了我们心理最深层的与摆脱不掉的恐惧,无疑,恐惧阻碍了我们对自己、对生活的真正的觉察与了解,使我们的心灵冷漠而迟滞,是我们自己造就了整个社会的悲哀,使整个世界一直弥漫着分裂、悲哀与痛苦。
哲学语录·克里希那穆提真正的教育是教导你“如何”思考,而不是教你去思考些“什么”。
只有一个年轻、清新又天真的心才能够发现真理,但是天真与年龄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天真不是孩子的专利,也许孩子并不天真,天真意味着既能用于超越经验,又能不积累经验的残渣。
如果你的内心是富足的,你有名或无名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教育真正的功用就是唤醒我们的能量,让它爆发,让它持续,让它强有力而又热情洋溢,同时还有一种自然的约束力吧自己导向对真理和真相的发现。
然后这份精力会变得广大而无限,它不但不会造成进一步的不行,还能创造出新的社会。
内心的富足比起外在的富足要困难的多。
读几个科目只是教育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生命中,还有一个极为广阔的领域根本没有学习到,而我们连正确的方法都没有。
如果一个老师爱他所教的科目,那么你也会爱这个科目,因为“爱”会自己沟通。
如果身为人类的我们,不知道如何照顾我们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事物,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我们的子孙,而只考虑我们自身或国家的进步与成功,我们将使这个世界变得惨不忍睹,而我们现在就正在做这件事。
大部分的老师都不爱他们所教的科目,他们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感到厌倦,教书变成了用来谋生的例行公事了。
你希望被爱,因为你心中没有爱。
你的心中一旦有了爱,你希望被爱的渴望就停止了,你就不再需要别人来爱你了。
一个有爱的人事不会任性和为所欲为的。
只有爱能使你的行为正当,为世界带来秩序的是爱以及爱的自然展现。
如果人类的心智不用在追寻真理和神上,那么它惊人的活力就会变成毁灭和不幸的工具。
我羡慕别人,是因为我想要拥有你所拥有的东西,我想跟目前的自己有所不同。
希望有名是华而不实、微不足道而且无聊的,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因为我们不爱自己所作的事,我们就想用名声来充实自己。
如果你能了解孤独并且超越它,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逃避它,于是也就不再有那种追求满足和娱乐的冲动了。
当你努力专心时,其实你只是在抗拒某些东西。
克里希那穆提思想总结克里希那穆提(Kritananda)是印度古代的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主要贡献于逻辑学和心理学方面。
他的思想以非对抗性、和平主义和智慧为核心,对人的心灵发展和幸福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他的思想的总结:一、非对抗性:克里希那穆提主张摈弃对抗和暴力,强调和平、协作与亲和。
他认为,和平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状态,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只有通过悦纳与接纳他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与幸福。
二、自由心灵:克里希那穆提强调心灵的自由与解放,在他看来,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自我的洞察和超越。
他认为,我们的心灵本质上是善良和无私的,只是被欲望、恐惧和嫉妒等负面情绪所遮蔽。
只有通过对自己的反省和内观,才能解放我们的心灵,获得真正的自由。
三、智慧与觉知:克里希那穆提认为,智慧是了解和认识真实的关键。
他主张超越我们表面的偏见和标签,去发现背后的真相。
他强调觉知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保持觉知,才能避免被欲望和情绪所驱使,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四、幸福与内在安宁:克里希那穆提认为,真正的幸福和内在安宁来自于对自己的接纳和自我成长。
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将幸福寄托于外部物质的追求,而应该通过提升自己的意识和心灵境界来实现真正的幸福。
五、爱与慈悲:克里希那穆提主张无私的爱与慈悲。
他认为,只有通过悲悯和爱心,才能真正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他认为,悲悯是一种表达人性的关键,只有当我们超越自我利益,关注他人的福祉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爱与慈悲的力量。
综上所述,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总结为:非对抗性、自由心灵、智慧与觉知、幸福与内在安宁、爱与慈悲。
他的思想对人的心灵发展和幸福有着重要的影响,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协调与和谐的生活方式。
克里希那穆提思想总结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深度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涵盖了对自由、觉醒、教育和人类意识的深刻洞察力。
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以其简洁、直接和挑战性而著称,他试图唤醒人们对自身心灵状态和世界的认知,并呼吁人们担负起真正意义上的责任。
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主张是基于对人类痛苦的根源的思考和洞察。
他认为,人类的痛苦不仅来自于外在的环境因素,更根源于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无意识反应。
他强调内在的觉醒和自省的重要性,认为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观念和信仰。
他认为,只有通过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偏见,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超越它们。
克里希那穆提的另一个重要论题是自由。
他认为,人们普遍受到过去经验和思维模式的束缚,而这些模式产生了固化的观念和信仰。
他坚持认为,要想追求真正的自由,我们必须超越这些模式,意识到它们的限制,并接受我们自己的注意力和意识的恢复。
他呼吁人们摆脱对权威的盲从,独立思考和观察,以便真正展现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
教育是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批评现有的教育体系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成长和发展。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自身和世界的觉察,帮助他们成为有创造力和负责任的人。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由思考、独立决策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还涉及到对人类意识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是被过去经验和文化的积累所塑造的,这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他认为,我们应该觉察到这种模式,超越对它们的依赖,以便开拓出新的可能性。
他提倡直觉的力量,认为只有通过直接观察和体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现实。
综上所述,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是一种关于觉醒、自由、教育和人类意识的批判性思考。
他强调个人觉醒和内省的重要性,呼吁人们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并超越对过去经验的依赖。
他的思想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培养自由和有责任心的个体,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克里希那穆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问过自己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学习各种科目?为什么参加考试,和同学比得分高低?所谓的教育究竟含有什么意义?它涵盖了什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只是为学生质疑这个问题,同时也跟父母、老师以及所有热爱地球的人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通过竞争来受教育?难道受教育只是为了通过几项考试,得到一份工作?还是为我们在年轻时奠定基础,以便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获得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是必要的,然而这就是一切了吗?难道我们受教育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显然,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更有幸生为人类。
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
去了解生命本身,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数学、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
所以,不论我们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为何教育他人或受教?生命到底是什么?难道生命不奇妙吗?飞鸟、花朵、翠木、蓝天、星辰、河流、游鱼……这一切都是生命。
生命是贫穷的、富足的;生命是群体、种族、国家之间永不停歇的战役;生命是静思冥想;生命是所谓的宗教;同时它也是心灵中微妙的、隐藏的东西,包括羡妒、野心、激情、恐惧、成就及忧虑等等。
这所有的一切以及更多的事物都是生命,然而我们通常只准备了解生命的一个小角落。
我们通过一些考试,找到一份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就越活越像一部机器。
我们依然对生命恐惧、焦虑,因此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难道不是教育的目的?还是,教育只为我们谋职或找一份最好的工作而奠基?
我们长大成人以后会怎么样?你是否问过自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最大的可能是你会结婚,在你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时,可能你已经是父亲或母亲了,然后你会被一份工作绑住,或是被厨房绑住,你就在这其中渐渐衰萎。
这难道就是你所有的生命了吗?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应不应该问自己?如果你有一个富裕的家庭,那么你已经确定自己将来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为你的父亲也许会提供你一份舒适的工作,或者你可能在婚姻中获得很多财富,但是你仍然会腐败、枯竭。
你看见这点了吗?
显然,除非教育能帮助你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它惊人的美、它的哀愁及欢乐,否则教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你也许会得到学位,得到一连串的头衔,得到非常好的工作,然后呢?如果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你的头脑变得迟钝、衰竭、愚蠢,那么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所以当你年轻时,你是不是应该弄清楚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教育的真正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但是如果你有恐惧,你永远也不可能有智慧。
任何形式的野心,不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都导致焦虑及恐惧。
野心不能带来清明、简单而直接的心智,所以是不可能有智慧的。
当你年轻时,生活在一个没有恐惧的环境里是非常重要的。
大部分的人在年纪渐长时,都变得有所恐惧。
我们对生活恐惧,怕失去工作,怕传统,怕邻居,怕丈夫或妻子的批评,怕死亡。
大半的人都有不同形式的恐惧;一旦有了恐惧,便失去了智慧。
我们是否可能在年轻时,便生活在无惧的气氛中,不只去做我们喜爱的事,更能了解生命的整个过程?
生命真是美极了,它不是我们制造出的这些丑恶。
惟独当你对所有的事物革新之后,你才能欣赏到它的丰富、深度及可爱。
革新组织化的宗教、传统和现今败坏的社会,然后以人本的立场来探究什么是真理(不是去模仿而是去探究),这才是教育。
服从社会、父母及老师的教导是很容易的,那是安全又容易的生存之道,不过那并不是生活,因为在其中存有恐惧、腐败及死亡。
活着就是去探索什么是真相,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做得到,或是当你的内心拥有永不停歇的革新时。
但是你从没有被鼓励去做这件事,没有人告诉你要发问,去探索上帝究竟是什么,如果你开始反叛,你将和所有的错误对立。
你的父母及社会要你过得安全,你自己也想过得安全。
安全的生活通常代表的是模仿,所以是活在恐惧中。
显然,教育的意义应该是帮助我们活得自由无惧,不是吗?创造出没有恐惧的气氛,需要你和你的老师共同进行许多的思考。
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创造没有恐惧的气氛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我们必须创造它,因为这个世界已经陷在无止境的战争中,它已经被追求权力的政客误导,它充斥着律师、警察、军人以及互相抢夺地位的野心男女。
还有一些所谓的圣人、宗教的教主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他们也想在今生或来世得到权力、地位。
这是一个疯狂的、完全混乱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和别人作对,极力想达到一个安全的位置,一个有权势或享福的位置。
这个世界被冲突的信念、阶级意识、不同的国家主义、各种形式的愚蠢及残酷所分割,而这就是你要学着去适应的世界。
你被鼓励去适应这个悲惨的社会,你的父母要你这么做,你自己也想这么做。
然而,教育的意义只是帮助你顺应这个败坏的社会制度吗?还是要给你自由,一种全然的自由,来让你成长并创造一个不同的社会,一个新世界?我们必须拥有这份自由,不是在未来,而是现在,否则我们将被彻底消灭。
我们必须立刻创造出自由的气氛,你可以在其中生活并且探索什么是真相,然后你会变得有智慧、有能力面对及了解这个世界,而不只是顺服它。
因为在你的心底深处,你是不断在革新的,也只有那些不断革新的人,才会发现什么是真理,那些服从与跟随传统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只有不停探索、不停观察、不停学习,你才会发现真理、上帝或爱。
如果你的心中有恐惧,你就不能探索、观察、学习,不能深入地察觉。
所以,教育的意义很显然就是消除外在及内在破坏人类思想、关系及爱的那份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