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毒奶粉的事情
- 格式:doc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9
关于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件的情况报告国务院:三鹿幼儿奶粉因含有三聚氰胺成分过高,导致多地婴幼儿患上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婴儿罕见疾病。
截止17日18时,各地共报告临床诊断患儿6244名。
其中4917名症状轻微,正在进行院外随访治疗或已经治愈。
现仍留院观察治疗患儿1327名。
所占总病例的2.5%,目前已有94人病情平稳或已治愈出院。
此外,回顾性的调查发现有3例死亡病例,其中甘肃2名,浙江1名。
目前,全国共有175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在这之前已经停止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有66家。
我们对其余的109家产品生产企业的491批次婴幼儿奶粉进行了检验,其中22家企业69批次检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占这些企业的20.18%,占总批次14.05%。
在检出三聚氰胺的产品中,石家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很高,最高的达到2563毫克/公升,其他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在0.09-619毫克/公斤之间。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17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开展含三聚氰胺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清查工作,对于市场上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立即责令经营者停止销售,下架退市。
石家庄副市长也因三鹿事件被免职,三鹿董事长田文华被刑事拘留。
自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三级响应机制以来,针对sa 三鹿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处置工作,国家不仅成了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迅速动员卫生、质检、工商、农业、公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清查,检测三鹿奶粉,为了保护婴儿的生命与健康,还会同河北、甘肃、青海、河南、江苏、江西的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对成千上万的婴幼儿进行了筛查诊断和医疗救治。
经调查分析,造成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一、从厂家方面分析,企业让生产质量不达标的产品流入市场,对产品质量不重视,内部控制质量制度不健全,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丧失了良心,巨大的利润熏黑了整个产业链;二、从政治角度来讲质监部门把关不严,在事情曝光后,甘肃质检部门报告显示,“三鹿奶粉完全合格”严重忽视了消费者的健康,官与企业的关系“耐人寻味”,在这个方面要严抓,严管,且三鹿是国家免检产品,这也说明了政府监督机制出现了问题,质量监管部门的行政管理力度不够强;三、从市场环境分析,一些商家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采用非法手段,没有进行抽检,缺少环节;四、明星效应——消费者麻木的追求明星产品,相信权威,导致多人购买毒奶粉。
浅谈三鹿奶粉事件成因及影响姓名:伍华贤班级:生工072 学号:5602207070摘要:三鹿奶粉事件已经扩展到中国国内多个品牌,进而蔓延到国际名牌如雀巢、台湾品牌如金轮等奶制品,受害人数增至数十万。
由于奶粉、液态奶消费链的突然崩塌,中国奶制品产业正遭受重灾。
中原大地,烽烟四起。
外国也对中国产品产生了怀疑,诉诸封查、限制等手段。
这起事件无疑阻碍了中国民生工业的成长。
关键字:毒奶粉,三方观点,成因,影响三鹿毒奶粉是事件爆发的具体过程:3月:三鹿接到消费者投诉后,回复称送测未发现问题;南京出现全国首例肾结石婴儿病例。
6月: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接到问题奶粉投诉;6月28日,甘肃省内出现首例患儿。
7月:广东出现疑因食用三鹿奶粉引发肾结石病例,长沙、南京、北京多名婴儿家长投诉三鹿。
8月:三鹿查明不法奶农掺入三聚氰胺,未对外公布消息。
9月:豫赣鄂等多省发现类似病例。
9月11日:甘肃59名婴儿患病,1人死亡;卫生部提醒停止使用该品种奶粉;三鹿集团称,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的奶粉市场上大约有700吨,决定立即全部召回。
9月12日:三鹿集团称不法奶农掺入三聚氰胺;石家庄警方传唤78名问题奶粉嫌疑人;质检总局开始全国性调查;卫生部上报病例,印发相关诊疗方案;各地三鹿奶粉下架;三鹿受污染奶粉致婴儿泌尿系统结石事实初步认定。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指出,三鹿事件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而造成的。
9月14日:质检总局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做出紧急部署,派出工作组赴河北、广东、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督促检查应急处置工作。
9月15日:封存和回收的万余吨奶粉全部销毁;农业部派出督导组,分赴牛奶生产重点省(市)开展奶业生产调研督导工作;三鹿集团向患儿及家属致公开信道歉。
9月16日:河北省加派四个工作组进驻三鹿集团;又有2人被逮捕,7人被刑事拘留;石家庄副市长被免职,三鹿董事长被罢免;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检出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和企业名单,总计22个厂家,其中包括伊利、蒙牛等知名企业。
三鹿奶粉事件系列刑案被告及被控罪名一览 2009年01月01日03:05中国新闻网中新网1月1日电2008年最后一天,三鹿集团及其原董事长田文华等被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历时十四小时宣告结束。
三鹿事件系列刑案2008年12月26日陆续开庭审理,目前已有21人“过堂”。
据了解,田文华案系该事件最后一案。
至此,曾经引发中国乳业“地震”的三鹿事件系列刑案庭审收尾,系列案件均将择日审判。
以下是此系列案被告及检方指控罪名一览:2008年12月31日被告人: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原副总经理王玉良、原副总经理杭志奇、原集团奶源事业部经理吴聚生检方指控:被告单位三鹿集团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奶制品,被告人分别对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液态奶制品负有直接责任,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应当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008年12月30日被告人:耿金平、耿金珠检方指控,被告将含有该混合物的原牛奶销售到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被用于生产婴幼儿奶粉等奶制品。
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流入全国市场后,对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应当以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追究二人刑事责任。
2008年12月29日被告人:高俊杰、薛建忠、张彦军、肖玉检方指控:被告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混合物,对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被告人:董少英、董英霞、宇文对、赵胜茂、卞更顺检方指控:被告明知含有三聚氰胺的混合物为非食品添加剂、人不能食用的情况下,购买、添加到原奶中销售给三鹿集团被用于生产婴幼儿奶粉,这些奶粉流入全国市场后,对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
公诉机关对五位嫌疑人提出了以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的指控。
08年三鹿奶粉事件的处理结果发表时间:2013-12-13 内容来源: 互联网作者: 小编提起三聚氰胺,就会让人们联想到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这起事件让全国各地上万的婴儿遭受到感染患肾结石,那么当年这起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最后的处理结果是怎样的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三鹿奶粉事件调查惩处2008年9月12日三鹿集团声称,此事件是由于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在一份报价单中的价格为每吨 8700元。
早在2008年7月中旬,就有记者就从三鹿品牌甘肃省总经销商——兰州兴源食品公司了解到三鹿已经停止生产确认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品牌三鹿优加奶粉,某网编辑从三鹿品牌总监处得到确认,2008年8月5日就通知各地经销商,三鹿在3月至2008年8月5日之前生产的产品受到污染,停售优加系列产品,并且秘密召回,但未公诸于众。
这导致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又有一批婴儿仍食用了三鹿问题奶粉。
三鹿集团官方网站在事件曝光后遭到数轮攻击,网站标题被黑客改为“三聚氰胺集团”;首页也被改为“看三聚氰胺集团新闻有感”,甚至一度成为了黑客们的聊天和“集体路过”场所。
在第二轮攻击中,“三聚氰胺”被作为产品名称列在三鹿的产品网页上。
2008年9月13日,中国国务院启动国家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I级”为最高级:指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
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
有关部门对三鹿婴幼儿奶粉生产和奶牛养殖、原料奶收购、乳品加工等各环节开展检查。
质检总局将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了全面检验检查。
石家庄官方初步认定,三鹿“问题奶粉”为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中添加三聚氰胺所致,已经拘留了19名嫌疑人,传唤了78人。
这19个人中有18人是牧场、奶牛养殖小区、奶厅的经营人员,其余1人涉嫌非法出售添加剂。
河北省政府决定对三鹿集团立即停产整顿,并将对有关责任人做出处理。
三鹿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田文华被免职,后并遭刑事拘留,而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生产的副市长张发旺等政府官员、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冀纯堂也相继被撤职处理。
三鹿奶粉事件作者:张华强来源:《商业文化》2008年第12期三鹿奶粉事件又称“毒奶粉事件”、“假蛋白事件”,系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
事件起因是河北省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被掺进了三聚氰胺,导致食用三鹿奶粉的婴幼儿患上肾结石等病症。
经查,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肾毒性,又称“假蛋白”。
生产奶粉的企业在收购鲜奶时,添加此种物质可“提高”蛋白质含量,竟顺利通过像三鹿这个曾被誉为中国婴幼儿奶粉标杆企业的1100道检测关“检验”。
事件的产生凸现出中国乳制品行业在急速发展中急功近利,产业链利益分配的畸形。
三鹿的自有奶源不足,还有小部分奶源来自奶农,形成了由收购到生产的“奶户——收奶员——奶站——生产厂”供应链,其中哪一个环节都有可能造假。
三鹿奶粉事件真相的披露,不仅使三鹿奶粉这个在市场上奋斗几十年的品牌轰然倒塌,而且给中国乳品行业造成巨大冲击,还波及乳制品生产的上游,相关股票普遍下跌。
中国乳业在国际上的信誉受到极大影响,乳品出口严重受阻,由此还引发食品安全风暴。
三鹿奶粉事件本身已成为历史,然而人们对它的反思远没有结束。
有舆论认为,三鹿奶粉事件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最为卑劣的一页,带来的是一场民族性的信任危机,造成这场危机的不是民族的敌人,而是我们的同类!由于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而人们对它的反思也是全方位的,例如企业应当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进行有效的公司治理,危机传播中如何进行信息控制,如何保护民族品牌,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媒体如何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并严格自律,政府部门如何改善工作作风,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人权等。
其实,最基础的还是一个商业文明的问题。
如果不进行一次全民族的商业文明启蒙,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灾难发生后没有赢家,谁都觉得冤枉,类似事件难免还会重演。
伊利安全事件盘点总结汇报伊利安全事件盘点总结汇报引言:伊利是中国最大的乳制品企业之一,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近年来,伊利曾多次卷入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中。
本次盘点总结旨在回顾伊利的安全事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改进其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一、事件一: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中国爆发了一起严重的三聚氰胺污染食品事件,涉及到包括伊利在内的多家乳制品企业。
伊利的部分产品被检测出含有高浓度的三聚氰胺,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健康风险。
此事件严重损害了伊利的声誉和形象。
二、事件二:过期产品事件2013年,伊利再次陷入食品安全丑闻,被曝光销售过期的产品。
伊利被指责没有严格控制产品的库存和销售过程,导致部分产品超过保质期被销售给消费者。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社会谴责,再次对伊利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事件三:非法添加事件2016年,一名消费者购买了一桶伊利婴儿奶粉后发现里面有一袋白色粉末。
经过检测发现,这袋粉末属于不明原料,且里面含有非法添加物。
此事件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和舆论关注,伊利再次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受到指责。
四、事件四:菌落超标事件2020年,伊利被曝光在一些产品中检测出致病菌落超标的情况。
这一事件引起广泛的公众关注,消费者对伊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事件总结:通过对以上伊利安全事件的盘点,我们可以看出伊利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监管不严格、产品库存和销售管控不到位、供应链管理不完善等。
解决方案:为了改善伊利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强化供应链管理:引入先进的供应链追溯技术,确保原料的安全和追溯能力。
2. 加强生产过程监管:实施严格的生产标准和监控,确保产品符合相关质量和安全标准。
3. 完善库存和销售管控:建立有效的库存和销售管控系统,确保所有产品都按时出库,避免过期产品的销售。
4. 提高员工培训意识:加强员工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其对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责任感。
浅析大陆毒奶粉事件和镉大米事件的启示事件简析:大陆毒奶粉:2008年,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的婴幼儿发现患有肾结石,调查发现奶粉中有三聚氰胺。
之后查出国内22个含有三聚氰胺的国内奶粉品牌,随后一大批高官和企业高层落马,三鹿宣告破产,多家企业受到严厉查处。
而此时,有报道称,中国毒奶粉病童达29万人比最后一次通报多5倍,比起9月底最后一次通报的5万3000人急升逾五倍,引起一些舆论批评当局早前公布的数据有弄虚作假、欺骗人民之嫌。
随即出现奶粉海外代购,港澳代购,托人代买和亲自出国购买奶粉的社会现象。
谁知,洋奶粉也并不安全。
2003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等西欧四国奶粉、牛奶、黄油、冰淇淋等乳制品内被检测出与DDT 杀虫剂相当的致癌物质“二恶英”,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2006年,共计10万公斤同一美国品牌的3批奶粉被连续检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而被北京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退运处理。
2008年,中央台新闻报出美赞臣公司奶粉检出三聚氰胺。
2009年,从澳大利亚产进口的百乐斯被查出致病菌阪崎肠杆菌超标。
2011年,美赞臣奶粉被曝含塑化剂;雅培、美素和多美滋奶粉先后被曝发现活虫。
2012年,源自新西兰的“高培”和源自美国的“百得智”等洋奶粉多款产品检测不合格。
2013年,新西兰奶粉被检测出含双氰胺。
2013年3月1日,香港出台了禁带2罐奶粉以上出境的严厉“限带令”,至2日8时止,有8名内地人、17名香港人因多带共计115罐而被拘捕,其中第一位“吃螃蟹”者因带11罐奶粉,被罚款5000港元,这件事在香港及内地均引发严重关注。
问题不出在香港限购令上,而是国人为何如此信赖洋奶粉,而对于国产奶粉总是拒而避之。
香港托奶受限,超买两罐可能罚30万关两年,许多内地父母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而看似简单的奶粉问题后面,却牵扯着中国社会的一大诟病。
镉大米事件:据潘根兴研究,土壤关系着食用大米的品质,水稻自身的独特的水稻“基因”,也影响着水稻米粒吸收土壤中特殊物质的能力,而其中稻米对于镉污染的吸附作用明显强于玉米、大豆等其他的作物品种。
违反食品安全规定案案例名称:违反食品安全规定案- "毒奶粉事件"事件概述:2008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发生了一起严重违反食品安全规定的案件,被称为"毒奶粉事件"。
该事件由中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商"三鹿集团"在其生产的婴儿奶粉中添加致命毒素引发。
此事件导致了多起严重健康问题,包括婴儿死亡和患有严重腎結石。
事件详细过程:1. 2007年:三鹿集团为了增加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并提高其销量,将Melamine(一种非法添加物)掺入婴儿奶粉中,提高了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2. 2008年:婴儿开始出现严重肾损伤症状,尤其是腎結石。
医院开始大量接收到病情严重的婴儿,并展开调查。
3. 2008年7月:有家长开始向当地卫生部门和媒体报告,他们的婴儿在食用三鹿奶粉后患有严重的健康问题。
4. 2008年9月: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现部分婴幼儿奶粉中Melamine的含量超过安全限量。
引发了对三鹿集团的进一步调查。
5. 2008年12月:三鹿集团的奶粉产品被全国范围内下架,并启动了大规模的召回行动。
6. 2009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数十家奶粉生产商涉及有害物质(Melamine)的添加。
7. 2009年3月:中国政府对涉案企业进行了整顿和清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逮捕。
8. 2010年1月:数名涉案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因涉嫌生产和销售有毒奶粉罪名被法院判处刑罚。
三鹿集团的总经理被判处有期徒刑。
律师点评:这起"毒奶粉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对中国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提出了严厉的质疑。
通过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薄弱,特别是对食品添加物的监管不力问题。
在整个事件中,相关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明显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和相关规定,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这种利益至上的行为背后,导致了婴幼儿的生命危险和健康问题。
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分析
三鹿奶粉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之一。
事件发生于2008年,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被发现含有致癌物质三聚氰胺。
此次事件导致6个月以下婴儿超过300,000人中毒,其中最严重的个案是六名婴儿死亡。
该事件引起了全球对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质疑。
该事件的背景是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存在,而国家监管体系不健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存在掺假、虚假宣传等不正当行为。
而监管部门没有有效地约束企业行为,导致监管疏漏、失灵。
具体的三鹿奶粉事件中,三鹿集团为了掩盖低品质的原材料,添加了大量三聚氰胺,以提高蛋白质含量。
而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措施。
当问题暴露后,企业和政府的应对方式也存在问题。
企业对于问题的回应不及时,不够公开和透明,缺乏对受害者的赔偿和道歉,导致公众的不信任。
政府也未能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导致了问题的扩大化。
该事件对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建立了更加科学和健全的监管机制。
中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对于消费权益的保护意识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健康、安全、可追溯的食品。
但是,仍然存在监管体制不够健全、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
在国际层面上,三鹿奶粉事件不仅对中国,也对全球食品行业带来了警示作用。
食品是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应共同努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合作,保障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或称2008年中国奶粉污染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制品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
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根据公布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到9月25日,香港有5个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
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多个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
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
9月2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表示,牛奶事件已得到控制,9月14日以后新生产的酸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主要品种的液态奶样本的三聚氰胺抽样检测中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2010年9月,中国多地政府下达最后通牒:若在2010年9月30日前上缴2008年的问题奶粉,不处罚。
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仍有7成中国民众不敢买国产奶。
三鹿奶粉事件背景2000年后,因为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乳制品市场转变成一个很大市场,且因巨大消费群体,更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消费层次。
为了调节大陆市场供应与需求,除了从海外的日本、新西兰等国进口将近30万吨乳制品以应付高中消费层次外,中国大陆绝大多数消费群体,包括婴幼儿,还是以我国自主生产的产品为主。
在此因素下,知名三鹿牌顺势推出以一袋18元人民币(约3美金),不到进口奶粉价格一半价格婴幼儿配方奶粉以应付大规模的奶业市场,之后并成为大陆重要且知名婴幼儿奶粉品牌,多年蝉联该中国大陆自制乳品市场的首位。
不过因为需求甚殷,价格竞争等因素,公司与政府均漠视生产流程及质量控管,终于爆发此弊端漏洞。
市场监管典型案例:三鹿奶粉事件背景2008年,中国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三鹿奶粉事件。
三鹿集团是中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其生产的奶粉广泛销售于全国各地。
然而,2008年初,有媒体报道称婴幼儿喝了三鹿奶粉后出现肾结石等健康问题。
此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过程1.2008年5月,媒体首次报道称婴幼儿因摄入三鹿奶粉而患上肾结石。
2.随后,越来越多的家长报告他们的孩子出现了类似症状。
3.6月,中国质检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对奶制品的监管,并要求三鹿集团立即停产、召回产品并展开调查。
4.7月,调查结果显示三鹿奶粉中含有有害物质——三聚氰胺。
该物质可以使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看起来更高,但实际上是一种有毒物质。
5.8月,三鹿集团宣布召回全国范围内的奶粉,并向受害者赔偿。
6.9月,三鹿集团的两名高管被逮捕,并最终被判处死刑。
7.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和对监管不力的批评声音。
结果1.三鹿奶粉事件造成了至少6名婴幼儿死亡,数千人患病。
2.公众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了极大的担忧和不信任感。
3.政府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
4.对于涉案企业,三鹿集团在此事件中遭受了巨大损失,公司形象受到严重破坏。
启示1.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2.企业应本着诚信经营原则,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牺牲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3.事件的曝光和处理过程需要透明度,公众有权了解真相,并对事件的处理过程进行监督。
4.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重大损失,也会对整个行业产生负面影响。
以上是市场监管典型案例中的三鹿奶粉事件。
这起事件揭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不力、企业不诚信经营等问题。
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企业应本着诚信经营原则,公众有权了解真相并参与监督。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
三鹿婴幼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本案例适用于政府食品监管、政府改革、风险管理与评估等课程主题教学中。
多地婴儿蹊跷患结石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从2008年6月28日至9月8日两个多月时间里,连续收治了14名患有“双肾多发性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病症的婴儿。
这些婴儿中最小的只有5个月零27天,最大的仅有11个月,所有孩子的症状都表现为2天到3天无尿,肾功能不同程度衰竭。
张伟是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主任,最早在2008年6月28日接到第一例患儿病例。
患儿钟涛10个月大,来自甘肃一县城,已经辗转4家医院,3天无法排尿,全身浮肿。
“我从医23年来,从没见过这么小的孩子得肾结石。
”张伟回忆。
他立即为钟涛进行手术。
在随后不到10天的时间,张伟所在的泌尿科里又陆续收治了3名来自甘肃省内的结石患儿,这在任何文献资料里都找不到类似的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多幼儿出现突发病例?这三例患儿住院时都已有生命危险,张伟带领泌尿科医生全部抢活了这三个小生命。
“职业的敏感性让我不寒而栗,当时我就感到这些病例背后可能有个共同的原因。
”张伟回忆。
他一遍一遍的询问患者家属孩子的情况,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在不下十几遍的询问中注意到一个细节——奶粉,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喝着同一个品牌——三鹿奶粉。
2008年7月16日,张伟向医院汇报了这件事情,院长贾兴民也意识到问题重大,在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同时,也向甘肃省内和北京的有关专家咨询。
7月16日当天下午,甘肃省卫生厅便组织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来医院调查。
多名调查组专家也重点怀疑三鹿奶粉。
但由于没有直接证据,没人敢站出来说话。
国家卫生部也派人本案例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案例中心助理闭恩高编写,案例的写作得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吕晓波教授、案例中心主任慕玲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案例仅用于课堂讨论,不对组织绩效与个人得失作评价。
版权©2008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所有。
案例一2008年三鹿奶粉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事件1、事件回顾三鹿奶粉事件是2008年发生的举世震惊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自2007年年中始,三鹿集团即零星接到全国各地消费者关于三鹿婴幼儿奶粉的质量投诉。
2007年9月,哈尔滨工商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接到消费者投诉,其幼儿自20007年1月始食用三鹿奶粉,到9月幼儿出现发烧和恶心,并被医院诊断出右肾0.22cm结石;哈尔滨延寿县一消费者女婴同样出现0.2cm肾结石。
自2008年始,关于三鹿奶粉质量投诉数量逐渐增多,同时形成较多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病例反馈,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
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
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到同年9月11日,甘肃省即已发现59尿路结石患儿,且出现1人死亡。
这一事件报道初期,媒体并未点名疑似出现问题的奶粉品牌,但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三鹿奶粉被证实是疑似问题元凶。
自9月11日后,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
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然而三鹿集团对于自2007年始的问题奶粉投诉时间的应对态度耐人寻味,自接到质量投诉开始,三鹿集团一直采取推诿的措施,采用个别消费者退货、产品补偿等方式加以解决;待大规模病患儿出现后,又采取发布不实消息的方式推脱责任。
2008年9月,三鹿集团传媒部负责人表示:三鹿集团曾委托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三鹿奶粉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产品各校质量标准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第1篇一、事件背景2008年,我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
该事件涉及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被检测出含有有害物质三聚氰胺,导致多名婴幼儿出现肾结石等症状,严重危害了婴幼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此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恐慌,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的广泛关注。
二、事件定性根据我国《刑法》和《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三鹿奶粉事件涉及的主要违法行为包括:1.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三鹿集团在生产过程中,故意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婴幼儿食用后出现肾结石等症状,严重危害了婴幼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 违反食品安全法:三鹿集团在生产、销售过程中,未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未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导致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
3. 侵犯消费者权益:三鹿集团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安全权和公平交易权。
三、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144条的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本案中,三鹿集团的行为已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法院判处三鹿集团及相关责任人相应的刑罚。
2. 民事责任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48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在本案中,三鹿集团应当承担以下民事责任:(1)赔偿消费者因食用三鹿奶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2)赔偿消费者因误诊、误治等产生的额外医疗费用;(3)赔偿消费者因三鹿奶粉事件而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
3. 行政责任根据《食品安全法》第87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1篇摘要:三鹿奶粉事件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
本文以三鹿奶粉事件为案例,分析了相关法律法规在事件中的适用情况,并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一、事件背景2008年,我国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三鹿奶粉事件。
该事件起因于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的添加导致大量婴幼儿出现肾结石等严重病症,甚至导致死亡。
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措施处理事件,并加大了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
二、法律法规适用情况1.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最高法律。
在该事件中,食品安全法的相关条款被适用如下:(1)第三十二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保证其生产经营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中含有有害物质,违反了该条款。
(2)第四十四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确保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
三鹿集团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制度,违反了该条款。
(3)第五十一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确保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三鹿集团在事件发生前,未对奶粉进行充分检验,违反了该条款。
2.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是我国产品质量领域的最高法律。
在该事件中,产品质量法的相关条款被适用如下:(1)第二十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中含有有害物质,违反了该条款。
(2)第三十三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不得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中含有有害物质,属于假冒伪劣产品,违反了该条款。
3.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刑法领域的最高法律。
在该事件中,刑法的相关条款被适用如下:(1)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中含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符合该条款。
2023年国内奶粉事件回顾1. 背景自从2008年中国国内奶粉中发现含有有害物质,导致大规模奶粉污染事件后,国内奶粉行业一直备受关注。
政府对奶粉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监管和整顿,企业也加强了自身质量管理。
在2023年,国内奶粉市场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
2. 事件经过2023年初,一批国内知名奶粉品牌被曝光存在质量问题。
消费者反映称购买的奶粉出现了异味、变质等问题,并且有部分消费者出现了消化不良等健康问题。
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广泛报道,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消费者们纷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奶粉行业的监管,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政府迅速展开调查,并要求相关企业全面配合。
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奶粉企业存在生产环节不规范、原料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且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存在漏洞。
3. 影响与措施这起奶粉事件对国内奶粉行业产生了重大冲击,不仅引发了公众对奶粉市场的担忧,也对相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销售额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事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大对奶粉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质量抽检和监督检查,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
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严肃的处罚,包括罚款、撤销生产许可证等。
,政府还加强了对奶粉行业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醒公众注意购买渠道,选择正规品牌,并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4. 教训与反思这次奶粉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认识到奶粉行业监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我们应从中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奶粉行业的监管和管理。
,对奶粉企业来说,应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
企业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原料采购、生产工艺控制、产品检测等环节的管理,确保产品的安全合规。
,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奶粉行业的监管力度。
不仅要加强对企业的抽检和监督检查,还要提高对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市场准入审批和监管执法。
,消费者也要增强对奶粉的辨识能力,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5. 展望这次奶粉事件虽然给国内奶粉行业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但也提醒了我们在奶粉行业的发展中不能掉以轻心。
中國毒奶粉事件
1.毒奶粉到底是什麼?
就是「三聚氰胺」。
這是化工實驗室裡的「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原本是做什麼用的呢?它是一種工業原料主要是用來製作「美耐皿」碗盤~還有家裡裝潢一定會用到的「美耐板」~
大家明白了嗎?「三聚氰
胺」是一種工業原料,根本就不能吃!
2.為什麼「三聚氰胺」會出現在奶粉裡?
奶粉是由牛奶製成的,牛奶最重要的營養成份就是蛋白質。
「三聚氰胺」跟蛋白質一樣含有「氮」~
偷加「三聚氰胺」,製造廠商可以省下牛奶的用量、降低成本。
下面都是「三聚氰胺」,是不是跟奶粉很像?它沒有味道,所以不容易發現。
3.是怎麼發現的?
2007年美國貓、狗暴斃,在中國製的寵物食品裡發現「三聚氰胺」
2008年開始中國嬰兒腎結石病例異常增多
2008年8月中國三鹿奶粉被檢驗出「三聚氰胺」
2008年9月紐西蘭總理要求中國政府處理
2008年9月21日台灣爆發多種食品含有「三聚氰胺」
4.吃/喝了會怎麼樣?
「三聚氰胺」結晶會留在腎裡面,形成結石,堵塞腎小管。
結石很痛很痛,結石的人尿不出來,腎臟會水腫。
雖然結石可以動手術拿掉,卻會對腎臟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到最後腎臟失去功能,就必須洗腎,否則很快就會因為尿毒症死亡。
洗腎是什麼呢?其實正確來說,應該叫做「洗血」就是把身體全部血液,抽到外面繞一圈,經過機器過濾再送回去。
整個過程大約4個小時。
嚴重的人,三天就要洗腎一次,一直到死亡。
洗腎的地方長這樣子~
大型洗腎中心~
必須先在手臂上開這樣大小的洞,才能夠插管子洗腎
為什麼嬰兒最嚴重呢?因為腎臟很小,此外,嬰兒只喝奶粉,所以腎壞掉的速度是最快的。
給大家看嬰兒洗腎的照片~
中國目前已經有
1萬3千個受害的嬰兒住
院
「三聚氰胺」吃多會急性腎衰竭死亡,吃少會慢慢腎結石、腎病變
它會在人體內累積。
並不是吃多少的問題,而是一點點都不能吃!5.哪些東西不能吃/喝?
只要是奶精或奶粉做成的,都可能含有毒奶。
包括這些~
大家只要記住:有「奶精」、「奶粉」的,都不能吃/喝。
6.毒奶事件影響到哪些廠商?
下面這些都是跟毒奶事件有關的廠商、產品~
另外,這些公司也受到影響:
亞信、佳美、上田、特順香、老大房、台威食品公司、高育生物科技公司、雲林北港宗泰食品、尚效、品高、久津、維益食品公司、真口味、維士比、盛發興實業、華盛食品、鴻寶食品、雀實食品、奕瑪國際行銷、寶佳宏企業、三錦企業、魏氏國際實業、國際儲貿、萬記貿易、力遠貿易、丞泰企業、昱彰公司、麒林公司、同興實業、英時公司、菲仕蘭、開元
如果你有親友在中國大陸,必須注意的廠商有:
河北三鹿集團、上海熊貓可寶牌、青島聖元牌、山西古城牌、江西光明英雄牌、陝西寶雞惠明牌、內蒙古蒙牛牌、天津多加多可淇牌、廣東雅士利牌、湖南南山倍益牌、黑龍江齊寧牌、山西雅士利牌、深圳金必氏牌、廣州施恩牌、廣州金鼎牌、內蒙古伊利牌、山東煙台澳美多p‰Œ、青島愛可丁牌、陝西西安御寶牌、山東煙台磊磊牌、上海寶安力牌、福建福鼎市晨冠牌
7.以後該怎麼辦?
(1)至少半年不要吃/喝上面的產品。
(2)如果你的家人是開早餐店、小吃店、餐廳,請告訴他們,暫時停止使用、販賣奶製品。
(3)如果你家有嬰兒,請改喝母奶、或尋找其他代替品。
【想一想】
只是一家沒有企業倫理的三鹿奶粉公司,為了減少工廠成本,卻讓整個社會付出慘痛代價,當家庭生下一個新生命時的喜悅,卻在短短的時間內,被一家沒良心的企業給毀滅,小朋友小小年紀就要洗腎,對家庭是多大傷害,對小朋友又是何其無辜,站在受害者的立場想想,如果你是三鹿奶粉的老闆,你還是會選擇這種減少成本的方式嗎?
社會中的每一個行業,小到路邊小吃攤,大到鴻海企業,都背負著一份使命:要讓社會大眾有美好而永續的生活,不只為自己的企業,也是為世界上每一個人著想,這只是身邊的一則新聞,但沒企業倫理的公司正為我們不時的編寫著這樣的新聞,你是否認為企業倫理還是那樣的可有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