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34
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认识摘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然要求在分配领域中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而市场经济模式要求实行按生产要素,以及其它多种分配方式。
所以在我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割,将二者结合对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延伸;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面就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进行一下分析。
1、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这同时是我国经济的明显特征,如果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而以其它的分配方式为主体,那势必会影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经济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在商品经济中,人们通过劳动来生产商品,劳动构成了商品价值的绝大部分,只有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劳动的量确定下来,商品的价值量才能确定下来,商品之间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从而才能进行商品买卖的经济活动。
生产要素也能构成商品的价值,但它不占主要部分。
人们要想实现它的自身价值向商品价值的转移,就必须通过劳动,因此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性质,和生产要素在实现商品价值的功能和地位上看,它不能取代按劳分配,成为主要的分配方式。
2、要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主要是因为:(1)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载体,因为一切劳动都要依托生产要素,没有了生产要素,劳动的过程就无法展开,没有生产要素这一物质基础,劳动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进而也就谈不到具有分配层面的意义了。
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按生产要素分配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论我国社会主义分配三原则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三个基本的分配原则,这就是按需分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这三个基本的分配原则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作用,甚至在同一领域三者按不同的比例发挥着作用。
衡量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贯彻落实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
关键词: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原则是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主要观点有:以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为辅;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等。
我们认为这些观点都不全面,我们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有三个基本的分配原则一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三个分配原则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甚至在同一领域按不同比例发挥着作用。
一、按需分配原则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一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再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各取所需”是充分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生产力条件下,社会成员各自从未来社会总产品中自由获取各自所需的产品,这是未来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要实现共产主义分配原则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条件。
恩格斯在《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在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做了一些设想之后,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三个促使共产主义实现的措施。
“第一个措施是由国家出资对一切儿童毫无例外地实行普遍教育,这种教育对任何人都是一样,一直进行到能够作为社会的独立成员的年龄为止。
”第二个措施是全面改组济贫所,把所有失业公民都安置在移民区内,让他们在里面从事工农业劳动,并把他们的劳动组织起来为全移民区造福。
【单元测试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D.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2.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B.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C.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3.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除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之外,还包括()。
A.股份制经济B.股份合作制经济C.中外合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4.股份制是()。
A.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B.社会主义经济C.资本主义经济D.公私合营经济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
A.公有独资企业B.合伙企业C.股份合作制企业D.股份制6.决定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是()。
A.社会主义性质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B.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数量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D.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7.在我们所说的外资经济中,“外资”指的是()。
A.外国人的投资B.来自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投资C.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种所有制相区别的投资D.与作为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大陆各种所有制相区别的投资8.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方式是()。
A.按劳分配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需分配9.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劳动成果B.个人消费品C.社会总产品D.生产资料10.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B.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特点C.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11.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贫富差距1、我国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式。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2)、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不能作为唯一的分配形式,而只能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分配方式,同时还必然存在多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不是以限制或否定其他分配方式为条件。
只有发展其他分配方式,才能更好地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面对贫富差距,要完善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配总量的调控,即通过规范和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机制,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是分配结构的调控,即通过各种调节手段,调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
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
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
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其次,应该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不等于要素价值论。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于资本家对资本、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基于这种法律上的财产权,他们享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但并不能因此认定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
与此相反,要素价值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现在还有人提出企业家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把前三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价值。
他们提倡按贡献分配,他们认为,资本、土地也要参与分配正是因为它们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要素价值论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的增殖过程混为一谈。
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实质上已经指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原则。
目前,我国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资本、技术、知识产权、信息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组织形式决定的。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是劳动者为社会和集体提供了一定量的劳动,经过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其本人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等量消费品。
这种分配方式确认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分配,只有劳动才是按劳分配的唯一尺度,其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经济制度的确立。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组织就决定了分配方式上的公平性,排除了剥削他人收入的可能性,也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动效益分配,按劳动的社会价值分配。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对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由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成为全体劳动人民或部分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不劳动者不能占有生产资料,劳动是社会成员获得计量报酬的统一标准。
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试题1.“分配的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这就是说()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分配方式的物质基础B.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多少直接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答案】A【解析】这道题关键词是“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数量”,而可分配的产品数量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即分配方式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换句话说,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分配方式的物质基础。
故A符合题意,可选;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错误。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故B错误。
【考点】生产决定分配、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产决定分配”“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记忆和理解,难度一般。
考生只要对材料主旨把握准确,就不难作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
2.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
下列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是()①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职工所获得的工资、奖金②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主凭借劳动获得的收入③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④各种正当的资产租赁收入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④【答案】C【解析】①②属于按劳动要素所得的收入,是合法的劳动收入,③④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故选C。
【考点】我国现阶段的各种分配方式点评:本题考查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考生在做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各种生产要素,作出正确的选择。
3.下列对按劳分配理解正确的是()A.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B.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C.按劳分配的实质是按劳动时间分配D.按劳分配是一个永恒的范畴【答案】A【解析】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B项错误。
按劳分配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故C项错误。
按劳分配是一个历史范畴而非永恒的范畴,D项的说法也错误。
林学院生态学(1)班学号:040404022 苏佩婷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因和意义1.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因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所以要相结合,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是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这本身就是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第二、是由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决定的。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例如,国有股份制企业的职工既有按劳分配的工资,又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按股分红。
在股份合作制企业里,既有按劳分配的工资,又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按资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的种类、范围越来越广,对创造社会财富的贡献越来越大,生产要素所有权不仅要求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而且还要求高效率获取高回报。
否则,就不能调动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积极性,就不能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第四,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需要。
按劳分配比较注重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比较注重效率,二者可以实现互补。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应该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还应该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使各种生产要素都能投入到经济建设之中。
总之,就是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出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以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十五大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的分配理论。
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是既有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又有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里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之后参与收益分配,而不是指生产条件即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
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十五大报告讲的正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两种分配方式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在一定领域或范围内,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密不可分。
如在农村大包干中,按劳分配与按产分配、按股分红并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才能也是生产要素,在他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也有按管理才能分配等等。
(2)按生产要素分配从内涵上看,它包括按劳分配。
因为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房地产、知识、信息、专利、商标、管理才能、信誉等等。
而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二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是不能等同的。
显而易见,按劳分配只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之一。
(3 )两种分配方式的作用与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当前在这两种分配方式的关系上有几种观点值得商榷。
其一是两种分配方式等同论。
有的观点认为,“从性质上看,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配”,还有的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无论是从外延上还是内涵上都难以说通。
外延上,生产要素的范围远远大于劳动力要素的范围,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从内涵、性质上看,按劳分配方式是由公有制决定的,劳动者之间相互是平等的,不存在剥削关系。
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的原因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
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所以,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上看,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原因是: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使我国各个地方、各个行业为了适应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由于生产决定分配,所以生产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使到我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即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决定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
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进行。
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必然要求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必然要求按多种生产要素分配。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劳动者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作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增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上的新突破。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在分配上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在整个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中,既不能因为强调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而否定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和发展;也不能因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动摇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由于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这就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由于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根据这样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分配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国家和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会出现凭债权取得利息;股份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会出现以股份取得股息红利;某些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还有其他属于个人的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也参与收益分配。
这些分配方式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投入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衡量投入劳动的量,更应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在其他分配方式中,则要把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联系起来。
山西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正文:---------------------------------------------------------------------------------------------------------------------------------------------------- 山西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晋政发[2006]47号2006年12月23日)根据人事部、财政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人部发[2006]56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国人部发 [2006]59号)和《关于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中有关问题的意见》(国人部发[2006]88号)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改革的原则(一)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二)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要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
(三)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
(五)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
二、改革的基本内容(一)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
1、岗位工资。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
事业单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多种分配方式有哪些我国的多种分配方式有: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等)。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①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整体水平低、多层次又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要实行按劳分配,而其他所有制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
②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要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各方面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的关系: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为前提。
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普遍实行,它存在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意味着劳动者只是受雇于企业主,他们只能作为劳动要素的提供者参与生产和分配。
两种收入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不同,因此区分二者首先要看是哪一类经济形式再作判断。
(3)对比区分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①合法的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
按劳分配:(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怎样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浅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本文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体制中实行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而在多种所有制中实行的分配方式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怎样正确理解并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现行初三《思想品德》新教材第十课中有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
现阶段,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这一分配制度,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学生在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那么,怎样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一分配制度中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笔者认为,那首先必须弄清楚“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和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实现意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容的理解:一、从含义和内容上来讲: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可从以下方面理解:⑴在公有制情况下实行按劳分配,所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既不是全部社会总产品,也不是全部国民收入;⑵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前提。
这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必须参加劳动,二是必须在公有制单位参加劳动,提供劳动;⑶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即:劳动者个人能分得多少消费品,取决于他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当然还取决于所在单位的经济效益。
按生产要素分配: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各个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献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想要弄清什么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分配。
马克思对分配概念的说明是。
“由每年新追加的劳动新加进的价值分成三部分,他们采取三种不同的收入形势,这些形势表明,这个价值的一部分属于或归于劳动力的所有者,第三部分属于或归于土地所有权的占有者。
因此这就是分配的关系和形势,因为它们表示出新生产的总价值在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中间进行分配的关系”,所以,分配,实际上就是新生产的价值归谁所有。
因为当神产出的新的价值的时候,这些新的价值必定要归属于一个或多个的所有者,这些所有者是谁时谁呢?只能是在生产过剩中提供生产条件的人恩,什么是生产条件恩?马克思也做了说明,“一方面,物质的生产资料,即客观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活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目的变现出来的劳动力,即主观的生产条件”。
因此,马克思说的生产条件包括主观的生产条件和客观的生产条件,主观的生产条件表现出来的是人,即劳动力;客观的生产条件表现出来的是物,即各种生产资料。
从马克思对生产条件的论述可以看出,伸长条件也即是我们产说的生产要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我们下面讨论的基础。
一次,提供生产条件的人也就是提供生产要素的人,他们就是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从产权的角度来说,就是拥有伸长要素的产权。
在分配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的产权,要分配一部分价值,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的产权,同样要分配部分价值;资本所有者拥有资本的产权,也要分配一部分价值。
可以看出,参与分配的主体必须拥有相应的产权,分配关系体现了参与生产过程的相应生产要素的不同产权。
所以,产权式分配的核心。
一、按劳分配的条件及含义我们所说的按劳分配时按照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
这种模式就是我国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不存在市场没分配也完全与市场无关。
国家拥有土地、资金、技术等多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土地的使用由国家统一安排,没有地租这种分配方式;资金的使用也由国家统一划拨,各个经济单位无偿使用,没有其他的资金所有者,没有资金市场,也没有利息;生产技术也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研制,不存在技术专利的所有,也不存在技术的转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