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6.33 MB
- 文档页数:50
小麦的种植技术小麦适期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半冬型为14~16℃,春性为12~14℃。
那么小麦的种植技术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小麦的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小麦的种植技术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小麦的生育期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栽培地区的纬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种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一般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2)低纬度地区,冬季较短,小麦播种较迟,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3)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
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4)同一品种,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变化,迟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长。
(5)我省主要栽培春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00-220天左右,鄂东、鄂东南及江汉平原等一般播种较迟,成熟较早,生育期稍短。
鄂西北地区,一般播种较早,成熟较迟,生育期偏长。
2、生育时期的划分小麦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进程。
小麦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上的变化,依次出现和形成各种不同的器官,最后形成作物产量。
冬小麦一生划分四个时期:即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结实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特性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叫阶段发育。
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花结实。
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
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花阶段和光照阶段。
1、春化阶段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
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温度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又称为感温阶段。
作物栽培学各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为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各类主要作物的基本栽培实践技能,了解各类主要作物的研究动态,为学生今后从事具体的农作物新品种栽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能够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观察现象探索分析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观认识。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了解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掌握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了解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
【讲授内容】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2.作物的起源和分类3.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效益4.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科技成就与发展第二章小麦目的要求】1.了解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掌握小麦的栽培技术。
讲授内容】1.小麦的生产概况、起源和分类;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小麦的产量形成与品质;4.小麦的栽培技术;5.北方小麦几种专项栽培技术。
第三章其它麦类作物目的要求】1.掌握大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2.掌握燕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3.掌握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4.掌握小黑麦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技术。
《作物种植学》教课纲领课程编号: S1011101合用专业:合用于农学专业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六学期总学时:116学时教课时数:理论课学时数100 学时,实验课学时16 学时,实践课学时120 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主要解说作物种植学总论,侧重作物种植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拟订高产、优良、低耗的种植技术系统。
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备全面。
讲堂采纳启迪式,重点解说教材的重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种植的最新科技动向。
要修业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种植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即掌握在必定的生态条件下,充足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得作物最优良量、最正确产量和最高效益的种植理论和技术。
2、地位和任务作物种植学是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
它的任务,是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就和技术,说明各样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和生活条件的互相关系,综合研究农作物的种植理论和技术举措,实此刻作物高产、稳产、优良、低成本的目的。
3、整体要求经过该课程学习,要修业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质量形成的基本规律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举措的原理、效应等理论,初步具备制定大面积作物生产的技术举措,进行实质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种植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还设有实验课和田间教课实践课,以加深理解学习实验技术,将理论教课和实践教课相联合,丰富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服务。
4、和其余课程的关系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种学等课程后开设此课程。
5、订正的依照本纲领订正主要依照2003 年拟订的本科生教课计划进行。
二、教课纲领内容第一章作物种植学总论1、教课目标:总论详尽论述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特征、产量和质量的形成过程,作物种植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目的使学生认识“作物—环境—举措”三者的辨证关系,全面认识作物种植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使用科学。
(完整版)作物栽培学小麦•小麦栽培概述•小麦的生物学特性•小麦的栽培技术•小麦的田间管理目录•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01小麦栽培概述小麦的起源与分布起源小麦起源于西亚的“肥沃月牙地带”,距今已有近万年的栽培历史。
分布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从北纬67°至南纬45°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小麦的分类与特点分类根据播种季节不同,小麦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根据粒质不同,可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
特点小麦适应性广,生长期较长,需肥需水量大,对土壤和气候条件有一定要求。
小麦的栽培意义经济价值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食物供应和经济发展。
社会价值小麦的栽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价值小麦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土壤环境、保护水资源等具有积极作用。
02小麦的生物学特性出苗与分蘖随着胚芽鞘的伸长和叶片的展开,小麦开始出苗。
在出苗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茎和分蘖会同时生长。
种子萌发小麦种子在适宜的水分、温度和氧气条件下开始萌发,经过吸水膨胀、物质转化和胚根突破种皮等阶段。
拔节与孕穗小麦进入拔节期后,主茎和分蘖的生长速度加快,节间伸长,植株高度增加。
随后进入孕穗期,幼穗开始分化形成。
灌浆与成熟小麦开花后,籽粒开始灌浆,淀粉等干物质积累增加。
随着灌浆的进行,籽粒逐渐成熟,最终达到收获标准。
抽穗与开花小麦抽穗后,穗部逐渐露出叶鞘,随后开始开花。
开花期是小麦授粉和受精的关键时期。
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温度适应性小麦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种子萌发和出苗需要较高的温度,而拔节和孕穗期则对低温较为敏感。
光照需求小麦是长日照作物,对光照时间有一定的要求。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充足的光照可以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
光温互作光照和温度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互作效应。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小麦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小麦的生育期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栽培地区的纬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种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一般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2)低纬度地区,冬季较短,小麦播种较迟,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3)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
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4)同一品种,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变化,迟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长。
(5)我省主要栽培春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00-220天左右,鄂东、鄂东南及江汉平原等一般播种较迟,成熟较早,生育期稍短。
鄂西北地区,一般播种较早,成熟较迟,生育期偏长。
2、生育时期的划分小麦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进程。
小麦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上的变化,依次出现和形成各种不同的器官,最后形成作物产量。
冬小麦一生划分四个时期:即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结实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特性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叫阶段发育。
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花结实。
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
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花阶段和光照阶段。
1、春化阶段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
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温度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又称为感温阶段。
如果冬小麦春播,因缺乏春化阶段发育所需的低温,个体发育就停止在分蘖状态而不抽穗。
根据小麦春化阶段对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的要求不同,小麦品种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冬性品种。
绪论一、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小麦的起源、进化和栽培区划以及小麦的种植情况。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垂点:栽培区划。
四、教学吋数:0.5学时。
五、教学内容:一、起源1、世界小麦种植历史2、我国小麦种植历史二、进化三、小麦的分布情况1、世界小麦的分布2、我国小麦的分布四、栽培区划1、小麦区域划分的依据2、分区命名第一章小麦栽培的生物学棊础第一节小麦的一生一、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小麦半育阶段的划分和小麦的三段牛•长。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生育阶段的标准和小麦的三段生长。
四、教学时数:1学时。
五、教学内容:一、关于生育期二、关于生育时期各生育期划分标准:出苗期三叶期分篥期拔节期(农艺、牛理)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三、小麦的三段生长㈠小麦生长阶段的划分1、两段划分2、三段划分:①依器官分化和牛长特征划分②依器官建成和对产量构成作用划分3、四段划分4、五段划分㈡小麦的三段生长1、幼苗阶段2、器官建成阶段3、籽粒形成阶段第二节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一、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的阶段发育,了解阶段发育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以及分类。
四、教学时数:0.5学时。
五、教学内容:一、阶段发育㈠小麦的感温性1、冬性2、弱冬性3、春性㈡光照阶段1、反应迟钝型2、反应中等型3、反应敏感型二、阶段发育的应用1、引种2、用种3、育种第三节种子构成及萌发出苗一、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种了的构造以及种了的萌发过程。
二、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
三、重点:小麦种子-胚的结构及功能;三叶期的垂要意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四、教学时数:1.5学时。
五、教学内容:一、种了构造㈠外观1、外部结构2、形态3、色泽㈡内观1、皮层2、胚乳3、胚二、种子萌发过程1、种子吸水膨胀过程2、物质转化过程3、生物学过程三、幼胚生长与出苗1、胚芽鞘2、第一片绿叶3、地中茎4、三叶期四、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㈠农艺上对麦苗要求的四条标准㈡影响因索1、种子质量及品种特性2、温度3、土壤水分4、氧气5、土壤溶液浓度6、播种深度7、种子存贮年限第四节小麦的根系—、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小麦根系的发生以及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了解根系的分布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