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婚姻法与继承法法律案例分析(2013)
- 格式:ppt
- 大小:811.00 KB
- 文档页数:30
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每门法学课程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婚姻家庭继承法课程也不例外。
该课程所进行的思政改革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展开。
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导入法、专题分享法、数据驱动法、思维导图法,将学科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词联系。
学生在知识迁移中提高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完成了价值塑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庭成员间权利、义务、责任,来源于婚姻法与继承法的规定。
婚姻家庭继承法课程作为法学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处处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婚姻家庭继承法课程婚姻制度、家庭制度及继承制度等内容的学习,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偶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家庭观。
“法律指导生活”。
学生应具备运用本课程内容筹划自己幸福美满婚姻家庭生活能力。
为了实现“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子女孝顺,老人幸福,兄妹间互帮互助”和谐目标,学生自身应先作出表率,依照婚姻家庭继承法的法律规定自律生活。
一旦社会上出现婚姻家庭继承领域的不和谐音符时,学生具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程思政实施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好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创新能力,实时获得学情反馈,助力教学改革成效。
(一)案例导入法通过视频案例的感官刺激,学生对案例中呈现内容形成感性认识。
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离不幵案例中答案解析。
视频案例提出问题、传授知识分析问题、厘清答案解决问题,是案例导入法的固有路径。
案例导入法不仅使学生收获了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现了价值塑造。
例如讲授军人婚姻特殊保护知识点时,笔者让学生观摩了解放军守卫边境界碑的视频。
当视频播放结束时,课堂内自发响起了学生雷鸣般的掌声。
学生是被解放军克服艰古自然条件,脚步丈量边界线,日复一日守护界碑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感染,被军人保家卫国“舍小家顾大家”的忘我奉献精神所感动。
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当学生们内心激情澎湃之时,教师适时拋出军人婚姻为什么特殊保护的问题,接下来介绍军人婚姻特殊保护的法律规制内容。
第十章婚姻家庭继承法第一节婚姻家庭法一、婚姻家庭法的概念——调整婚姻家庭成员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婚姻,是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结合为配偶的社会关系。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共同经济为纽带的,由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组成的生活团体。
二、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3、男女平等4、计划生育5、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禁止家庭暴力三、结婚1、结婚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
2)特征——a.必须是男女双方 b.必须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c.结婚行为的法律后果是确立夫妻关系2、结婚的条件:1)法定条件——a.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b.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c.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度➢案例:在校大学生小王和小张从大学一年级认识并相爱,感情非常好,2004年大学四年级时,由于小王通过了GRE考试,即将在毕业之前赴美国留学,而两人认为双方已经完全符合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法定条件,决定要结婚。
由于当时登记结婚需要所在单位出具证明,两人要求所在学校有关部门出具证明,结果遭到学校拒绝。
学校校规规定——“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并且被退学的学生,均不得申请复学”,小王与小张要结婚就必须退学。
问:你认为学校有没有权利不让小王与小张结婚?法律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条、第4条分别规定:实行婚姻自由制度;只要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又符合其他法定结婚条件,要求结婚的,婚姻登记机关应予登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干预,也不能擅自提高结婚年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下列人员的行为构成重婚罪——1. 有配偶而重婚的人2. 没有配偶,但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人3. 上述两种人虽未进行结婚登记,但以夫妻名义同居➢案例:2002年1月,田某在广东经商期间,与未婚女青年王某在生意往来中认识,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很快坠入爱河。
第1篇一、引言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继承人的法律制度。
继承关系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公民的切身利益。
本文通过对一起继承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继承法律的相关规定。
二、案例简介李某,男,60岁,生前在市区拥有一套房产和一辆汽车。
李某的妻子已去世,留有子女两人,分别为儿子李甲和女儿李乙。
李某去世后,李甲和李某的妻子共同居住在李某的房产内。
李乙在外地工作,未与李某共同居住。
李某去世后,李甲和李某的妻子要求继承李某的房产和汽车,但李乙不同意。
李乙认为,李某的房产和汽车应由其继承。
李甲和李某的妻子与李乙协商未果,遂将李乙诉至法院。
三、案例分析1. 李某的遗产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在本案中,李某的遗产包括其房产和汽车。
2. 继承人的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遗产的继承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
在本案中,李某的妻子和子女均为法定继承人。
3. 遗产分配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规定,同一顺序的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但在本案中,李某的妻子和子女共同居住在李某的房产内,李某的妻子在李某生前对其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因此法院判决李某的房产归李某的妻子所有,汽车归李甲所有。
4. 李乙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四条规定,非继承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遗嘱的约定,也可以取得遗产。
在本案中,李乙并非李某的法定继承人,也未取得遗产,因此其要求继承李某的遗产缺乏法律依据。
四、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遗产的继承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规定:同一顺序的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四条规定:非继承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遗嘱的约定,也可以取得遗产。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继承问题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
本案涉及一起因遗产继承引发的纠纷,涉及道德、法律以及家庭伦理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本案的分析,旨在探讨在继承过程中如何平衡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家庭内部因继承问题产生的矛盾。
二、案情简介原告甲,男性,60岁,退休工人;被告乙,女性,55岁,甲的妻子;被告丙,男性,30岁,甲与乙的儿子;被告丁,女性,28岁,甲与乙的女儿。
甲与乙育有一子一女,甲于2020年去世,留下房产一处、存款若干以及价值不菲的金银首饰。
甲生前立有遗嘱,将房产及存款全部赠与乙,金银首饰由乙与丙、丁共同继承。
甲去世后,乙、丙、丁三人因遗产分配问题发生纠纷。
乙认为甲的遗嘱无效,应按照法定继承分配遗产;丙、丁则认为遗嘱有效,应按照遗嘱执行。
双方争执不下,遂诉至法院。
三、案件分析1. 遗嘱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遗嘱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遗嘱人在立遗嘱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遗嘱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三)遗嘱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
”本案中,甲在立遗嘱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遗嘱内容未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且甲表示遗嘱是其真实意思表示。
因此,甲的遗嘱符合法定条件,应为有效。
2. 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继承人继承遗产,应当依照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规定。
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没有遗嘱的,按照法定继承。
”本案中,甲立有遗嘱,乙、丙、丁作为继承人,应按照遗嘱继承甲的遗产。
因此,乙、丙、丁无权要求按照法定继承分配遗产。
3.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本案中,乙认为甲的遗嘱无效,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甲在立遗嘱时未征求乙的意见,违背了家庭伦理;二是甲将大部分遗产留给丙、丁,有失公平。
从道德角度来看,乙的担忧不无道理。
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甲的遗嘱符合法律规定,乙无权干涉。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涉及继承法律关系,具体为张老先生去世后,其子女关于遗产分配的纠纷。
张老先生生前与妻子育有二子一女,妻子已故。
张老先生去世时,留下房产一处、存款若干以及一辆汽车。
张老先生生前曾口头约定,房产归长子继承,存款由次子继承,汽车由女儿继承。
然而,在张老先生去世后,三个子女对于遗产的分配产生了分歧,长子认为口头约定无效,主张按照法定继承进行分配;次子认为口头约定有效,应按照约定执行;女儿则认为口头约定应得到尊重,但同时也应考虑其他因素。
本案在继承法律关系的处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案例分析1. 口头约定的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在遗产所在地办理继承手续。
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执行;没有遗嘱的,按照法定继承执行。
”本案中,张老先生生前与子女之间的口头约定属于非正式遗嘱,其效力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见证人应当在遗嘱上签名或者盖章,并注明日期。
”本案中,张老先生的口头约定并未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因此不符合口头遗嘱的形式要件,不能认定为有效遗嘱。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继承开始前或者继承开始后,继承人、受遗赠人或者遗赠受遗赠人之间,可以就遗产的继承、遗赠达成协议。
协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并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签名或者盖章。
”本案中,张老先生与子女之间的口头约定未采取书面形式,且未由继承人或受遗赠人签名或盖章,因此不能认定为有效协议。
综上所述,张老先生与子女之间的口头约定无效,不应作为遗产分配的依据。
2. 法定继承的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案中,张老先生的妻子已故,长子、次子和女儿均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思修案例分析1.李四夫妻共有存款5万元,李四有一母,儿子刚参加工作,女儿乙读中学,李四突然死亡,以清理遗物中发现其亲笔书写、签名的一份遗嘱,并注明年月日,其中写明,在其死后将5000元留给女儿乙读书用。
李四死时,其妻怀有身孕四个月。
问:(1)遗嘱是否有效?(2)5万应如何继承?答:(1)遗嘱有效。
(2)5万元作如下分割:①5万元为李四夫妻共有财产,其中2.5万元归其妻所有,2.5万元为遗产。
②2.5万元遗产中,0.5万元为遗嘱继承,归其女所有;另外2万元为法定继承。
③法定继承人有其妻、母、儿甲、女乙同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④同一顺序继承人,分配时原则上均等。
⑤应为胎儿保留1份,待胎儿出生后最后确定此份遗产的去向:出生时为活体的归胎儿继承;是死体的由法定继承人分割;是活体而后死亡的,由他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2.李某,男,18周岁,1996年2月因与孙某发生口角以至将孙某打伤。
后李某家长同李某本人一起到孙某家赔礼道歉,并支付了医药费。
1998年8月,孙、李二人再次发生争执,受到李某辱骂、武力威胁的孙某气愤不过,向公安局揭发了李某将其打伤的事。
公安局对李某的行为进行了调查,认为其认错态度恶劣,不能减轻处罚,于是加重了对李某的处罚。
李某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告之应先进行行政复议方可受理。
问:以上的处理有无不妥?答:公安局的做法有以下不妥之处:1、依照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李某的违法行为已经过了2年,所以追究行政责任的时效已过,应不予处罚。
2、尽管1998年李某已经年满18周岁,但他实施违法行为时年为16岁,依法规定属于"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范围,即使该受处罚,也应从轻或减轻处理。
3、公安局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4、依法,李某不必经过行政复议,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先生和李女士于2005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张先生在婚后不久便去世,留下一套房产和一辆汽车。
张先生生前并未立下遗嘱,李女士作为张先生的配偶,想要继承张先生的遗产。
然而,张先生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声称有权继承张先生的遗产。
为此,李女士和张先生的父母、兄弟姐妹产生了纠纷。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张先生的遗产范围2. 张先生的遗产继承顺序3. 张先生的遗产分配问题三、法律分析1. 张先生的遗产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本案中,张先生的遗产包括房产和汽车。
至于张先生的个人债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继承人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
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2. 张先生的遗产继承顺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案中,张先生的遗产继承顺序为:配偶李女士、父母、子女。
3. 张先生的遗产分配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本案中,张先生的遗产应当由李女士、张先生的父母和子女均等分配。
但是,考虑到张先生的子女尚未成年,可能需要更多的抚养费用,因此在分配遗产时,可以适当调整遗产分配比例。
四、判决结果经法院审理,判决如下:1. 张先生的遗产包括房产和汽车,由李女士、张先生的父母和子女共同继承;2. 张先生的遗产按照均等原则分配,李女士、张先生的父母和子女各得遗产的1/3;3. 张先生的子女因尚未成年,在遗产分配中,李女士应当承担更多的抚养责任。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婚姻继承法中的遗产继承、遗产分配等问题。
婚姻继承法案例分析婚姻继承法是指在夫妻一方去世后,对其遗产的继承和分配问题。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夫妻一方去世后,对其遗产的继承和分配应当遵循特定的法律规定。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婚姻继承法的具体应用。
案例一,小明和小红结婚多年,小明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去世,他的遗产应该如何分配呢?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夫妻一方去世后,其遗产应当按照法定继承顺序进行继承。
首先应当由小明的父母和小红共同继承,如果小明没有父母或者父母已经去世,那么小红将成为小明遗产的唯一继承人。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父母和小红将按照一定比例共同继承小明的遗产。
案例二,小李和小芳离婚后,小李去世,离婚后的夫妻对遗产的继承又有何规定呢?根据《继承法》的规定,离婚后的夫妻对遗产的继承顺序是不同于夫妻关系的。
在离婚后,对方去世时,其遗产将按照法定继承顺序进行继承,首先是子女,再是父母,再是兄弟姐妹。
如果离婚后没有子女、父母和兄弟姐妹,那么遗产将由国家继承。
案例三,小华和小明结婚多年,小明去世后,他的父母不同意小华继承小明的遗产,是否合法呢?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夫妻一方去世后,其遗产的继承权是由法律保护的。
夫妻一方去世后,对方的父母不同意对方的配偶继承遗产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自己对方的遗产享有继承权。
在这个案例中,小华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自己对小明的遗产享有继承权。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婚姻继承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规定和操作流程。
在处理夫妻一方去世后的遗产继承问题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遗产继承问题,当事人也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合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婚姻继承法作为继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夫妻一方去世后的遗产继承问题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操作流程。
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对婚姻继承法的具体应用有所了解,为当事人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一起因继承引发的纠纷。
原告王某,男,70岁,原为某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因遗产继承问题与被告李某、张某发生纠纷。
原告主张其儿子小王有继承权,而被告李某、张某则认为小王已放弃继承权。
二、案件事实1. 原告王某与前妻育有一子小王,后与前妻离婚,独自抚养小王长大成人。
原告与被告李某、张某系王某的前女友,两人均育有一子,分别是小李和小张。
2. 原告王某在生前与被告李某、张某均未登记结婚,但双方共同生活多年,期间生育了小李和小张。
3. 原告王某于2018年去世,留有房产一套、存款若干。
4. 原告王某去世后,被告李某、张某开始分割遗产,认为小王已放弃继承权,不应享有继承份额。
5. 原告王某在生前曾书面表示,愿意将遗产留给小王。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原告王某的儿子小王是否享有继承权。
四、法律法规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七条规定:“遗嘱人在立遗嘱时,可以指定继承人,也可以指定受遗赠人。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以书面形式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
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五、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王某与被告李某、张某均未登记结婚,但双方共同生活多年,生育子女,符合事实婚姻的构成要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五条的规定,原告王某与被告李某、张某形成的婚姻关系有效。
关于原告王某的儿子小王是否享有继承权的问题,法院认为,原告王某在生前曾书面表示愿意将遗产留给小王,故小王有权继承原告王某的遗产。
同时,被告李某、张某认为小王已放弃继承权,但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故法院不予采信。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原告王某的儿子小王享有原告王某遗产的继承权。
23案例5:儿张甲-妻A -儿a 张某(男)儿张乙-妻B -女b (张乙在b 三岁时车祸死,B 未再嫁。
李某(女)女儿张丙两人开饭店为生。
张某95年留有录音遗嘱,死后要把2万元钱赠给战友王某,有战友赵某作证。
张甲听说后,毒杀老父,未果,判入狱5年,1年后病死。
张某夫妇需要照顾,张丙拒绝并多次打骂。
张某夫妇和B 生活,2001年,张某去世,清点家产总计12万元。
1、战友王某可否得2万元?2、张丙能分遗产吗?3、B 可否申请获得遗产?4、妻A 可以寻求儿a 的代位继承吗?5、如何分这12万元?(儿)张甲-A -(儿)a张某(男) (儿)张乙-B -(女)b (张乙在b 三岁时车祸死,B 未再嫁。
93年)李某(女) (女)张丙两人开饭店为生。
张某95年留有录音遗嘱,死后要把2万元钱赠给战友王某,有战友赵某作证。
张甲听说后,毒杀老父,未果,判入狱5年,1年后病死。
张某夫妇需要照顾,张丙拒绝并多次打骂。
张某夫妇和B 生活,2001年,张某去世,清点家产总计12万元。
1、战友王某可否得2万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七条中可知: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所以战友王某不可得两万元(儿)张甲-A-(儿)a张某(男)(儿)张乙-B-(女)b(张乙在b三岁时车祸死,B未再嫁。
93年)李某(女)(女)张丙两人开饭店为生。
张某95年留有录音遗嘱,死后要把2万元钱赠给战友王某,有战友赵某作证。
张甲听说后,毒杀老父,未果,判入狱5年,1年后病死。
张某夫妇需要照顾,张丙拒绝并多次打骂。
张某夫妇和B生活,2001年,张某去世,清点家产总计12万元。
2、张丙能分遗产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张丙为张某直系子女,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另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规定:张丙具有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但是拒绝赡养以及多次打骂老人,未尽抚养义务所以张丙不能分遗产(儿)张甲-A-(儿)a张某(男)(儿)张乙-B-(女)b(张乙在b三岁时车祸死,B未再嫁。
第1篇一、案情简介张老汉,男,75岁,一生勤劳俭朴,育有四个子女:大儿子张大、次子张二、三女儿张花和小女儿张兰。
张老汉和老伴王老太共同居住在一所自建房屋内,房屋及周围土地均属于张老汉个人财产。
张老汉和老伴王老太在2018年相继去世,留下了一笔遗产。
在张老汉和老伴去世后,四个子女对如何处理遗产产生了分歧。
张大认为,作为长子,他应该继承更多的财产;张二认为,自己一直照顾父母,应该得到更多的补偿;张花和小女儿张兰则认为,作为女儿,她们也有权平分遗产。
由于意见不合,四个子女未能达成一致,遂将此事诉至法院。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张老汉的遗产范围;2. 遗产继承人的继承顺序;3. 遗产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四、案例分析(一)关于遗产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的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在本案中,张老汉的遗产应包括其个人所有的房屋、土地以及存款等合法财产。
(二)关于遗产继承人的继承顺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在本案中,张老汉的遗产应由其配偶王老太和四个子女继承。
由于王老太已经去世,故其遗产应由四个子女继承。
(三)关于遗产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第1篇一、引言继承法是调整因公民死亡而发生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继承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继承法律规定的适用,旨在为继承纠纷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例分析案例一:法定继承纠纷原告甲某与被告乙某系兄妹关系。
甲某父母去世后,留有房产一套。
甲某认为,作为父母的唯一子女,其应享有该房产的全部继承权。
而乙某则认为,其作为父母的养子,也应享有继承权。
双方因继承问题发生纠纷,诉至法院。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案中,甲某作为父母的子女,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依法享有继承权。
而乙某作为养子,虽然与甲某享有同等权利,但甲某作为法定继承人,其继承权优先于乙某。
判决:法院判决该房产归甲某所有。
案例二:遗嘱继承纠纷原告丙某与被告丁某系夫妻关系。
丙某生前立有遗嘱,将个人财产全部留给丁某。
丙某去世后,其子女戊某认为遗嘱无效,诉至法院要求继承遗产。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
”本案中,丙某在立遗嘱时已年过八十,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
因此,其遗嘱可能存在无效的风险。
另外,若丙某在立遗嘱过程中存在被他人篡改的情况,篡改的内容无效。
判决:法院认为丙某遗嘱存在瑕疵,判决部分无效。
部分遗产由丁某继承,部分遗产由戊某继承。
案例三:代位继承纠纷原告己某与被告庚某系兄妹关系。
己某父母去世后,留有房产一套。
己某去世,其子女壬某要求继承该房产。
庚某认为,己某去世后,其子女壬某已丧失继承权,故其无权继承该房产。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其晚辈直系血亲不得代位继承。
案例分析【1】答:余某死亡时与刘某已不存在夫妻关系,因此余某的4万元由其子女即余甲、余乙,一人2万。
林某死后,首先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刘某可得一半遗产6万;剩余6万由刘某、余乙、林丙平分,各分2万。
原因:《继承法》第10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2】答:宋某的妹妹宋丁比宋某去世的早,所以不发生遗嘱继承,而遗嘱继承是不能代位继承的,所以宋丁的儿子王小甲也没有权利继承宋某的财产。
宋某的弟弟宋丙是第二继承顺序,当第一继承顺序的继承人仍然健在并没有放弃继承权的情况下,作为第二顺序的宋丙也没有继承权。
因宋乙去世的比宋某早,所以宋乙的儿子宋小乙享有代位继承权,作为丧偶儿媳的黄某,对公公宋某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有继承权。
宋甲是宋某的亲生儿子,享有继承权。
姚小甲是宋某收养的养女,同样享有继承权。
因此,宋某的遗产由宋甲、姚小甲、黄某、宋小乙4人均分,每人2.5万元。
【3】答:1、被继承人李树刚,遗产12间的一栋楼房;被继承人李金喜,遗产2间房(另2间为其妻任平财产)及从父亲李树刚处继承的遗产的一半(另一半为其妻所有);被继承人李山,遗产1间房(另一间房为其妻所有)及从父亲李金喜处继承的遗产的一半(另一半为其妻所有)。
2、李树刚先死,李金喜次死,李山最后死。
法律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人在同一事间死亡而无法确定死亡顺序的,如果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就推定长辈先死,晚辈后死,同辈同时死亡。
3、宋明根据李树刚的遗嘱可以获赠李树刚两间房;李玲、李金喜、李明星(代位其父李金兴)继承李树刚剩下的遗产10间房——平分,每人各得三分之十间。
具体继承办法可以商议,不宜分割的遗产可以采取折价、适当补偿或者共有等方法处理。
李山、任平、李林继承李金喜的遗产——平分二、何慧和李洁继承李山的遗产——平分【4】1、王某去世,由于没有留遗嘱,则适用于法定继承,由子女、配偶、父母继承。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先生,男,60岁,退休工人,住在某市A区。
张先生有一子一女,儿子李明,女儿李芳。
张先生的老伴去世多年,独自抚养子女成人。
近年来,张先生身体多病,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子女照顾。
张先生有一套房产,位于B区,是该房产的唯一所有者。
二、案例经过2019年,张先生因病住院,病情恶化。
在此期间,李明和李芳为争夺房产继承权产生了纠纷。
以下是具体经过:1. 张先生住院期间,李明和李芳都表示愿意照顾父亲,但李明提出要继承父亲的房产。
李芳认为,房产是父亲的遗产,应该由所有子女共同继承,不应该只归李明一人所有。
2. 张先生病重期间,李明曾提出将房产过户给自己,以方便照顾父亲。
但张先生考虑到女儿的感受,拒绝了李明的提议。
3. 张先生病逝后,李明和李芳就房产继承问题再次发生争执。
李明以照顾父亲为由,要求独占房产。
李芳则认为,父亲生前并未明确表示将房产留给李明,因此房产应该由所有子女共同继承。
4. 李芳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房产由自己和李明共同继承。
三、法律分析1. 遗产继承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
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2. 遗产继承的原则遗产继承应遵循以下原则:(1)平等原则:同一顺序的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2)照顾原则: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3)保留必留份原则: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保留其必要的遗产份额。
3. 案例分析本案中,张先生去世后,李明和李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都有权继承张先生的遗产。
根据平等原则,李明和李芳应共同继承房产。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李明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可能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可能会考虑到这一因素,适当调整遗产分配比例。
第1篇一、引言继承法是调整财产继承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它规定了继承人的资格、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等内容。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继承法相关法律条文的适用,旨在加深对继承法条文的理解和运用。
二、案例分析背景某市居民李某,生前拥有一套房产和一辆汽车。
李某的妻子张某、儿子李明、女儿李花均为继承人。
李某去世后,张某、李明、李花对遗产分配产生了分歧。
张某认为,作为妻子,她应获得房产的一半份额;李明和李花则认为,作为李某的子女,他们应平分遗产。
三、案例分析1. 继承人的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遗产的继承人包括:(1)配偶;(2)子女;(3)父母;(4)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在本案中,张某、李明、李花均为李某的法定继承人,具有继承资格。
2. 继承顺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一条,法定继承的顺序为:(1)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2)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在本案中,张某、李明、李花均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3. 遗产分配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遗产分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男女平等;(2)照顾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3)照顾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来源的人;(4)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可以给予照顾。
在本案中,张某、李明、李花均为李某的子女,应平等分配遗产。
4. 具体案例分析(1)关于房产的继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九条,夫妻共同财产的继承,应当将配偶的份额从遗产中扣除,其余部分由继承人平分。
在本案中,李某与张某的房产为夫妻共同财产。
根据法律规定,张某应从房产中分得一半份额,剩余一半份额由李明和李花平分。
(2)关于汽车的继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十条,遗产中的动产,由继承人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
在本案中,汽车为李某的遗产,应由张某、李明、李花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
由于张某、李明、李花均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因此汽车应由他们三人平分。
第1篇一、案例背景思修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以下将结合一起经典的案例,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某市发生了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案发当天,被告人李某驾驶一辆轿车与行人赵某发生碰撞,导致赵某受伤。
李某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停车救助赵某,反而驾车逃离现场。
赵某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因伤势过重死亡。
经调查,李某的逃逸行为严重阻碍了事故调查和赵某的救治。
三、法律分析1. 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案例中李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李某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停车救助赵某,反而驾车逃离现场,其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规定。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3. 案例中李某可能面临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李某的行为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处罚。
同时,考虑到李某的逃逸行为严重阻碍了事故调查和赵某的救治,属于情节严重,可能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
4. 案例中李某可能面临的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李某在交通事故中负有赔偿责任。
赵某的死亡与李某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李某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5. 案例中李某可能面临的其他法律责任李某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驾驶证等。
四、案例分析1. 交通肇事逃逸的危害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扰乱了社会秩序。
李某的逃逸行为不仅导致赵某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还使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变得困难,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
2. 道德观念的缺失李某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停车救助赵某,反而驾车逃离现场,暴露出其道德观念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