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独立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一、司法独立的涵义以及中国的司法体制(一)司法独立的涵义1.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涉法性问题的专门活动[1]。
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机关在运用司法权的活动中,为了解决和处理案件争议时应当根据法律的要求,在法律赋予的职责范围内,充分而且是义不容辞的承担起这种神圣而又不可推卸的义务,并且这种运用司法权的权利非因具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资格不得享有,其他人均不得干涉司法权的行使。
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
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也对司法独立原则作了专门规定。
该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上述种种规定为司法独立原则在我国的确立和贯彻实施提供了宪法和法律依据。
2.司法独立体现的是特定社会司法实体的法律自主性,它应该是由两部分构成:(1)是国家权力架构中法院的独立地位,即法院单独享有全部司法裁判权力而不依附于任何其他机构;(2)是司法程序上法官的独立地位,即法官只依法律、自身的学识和道德裁判,不服从任何外部命令和利益。
它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院和法官独立于社会其他政权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二是一个法院独立于其他法院(不论上下级或同级)和一个法官独立于其他法官(同样不论级别);三是法官不受自身的私欲、偏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只要真正实现上述意义的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就有保障,社会就能走入长久法治。
(二)中国的司法独立体制而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级人大行使的是一项集合性的国家权力,是其它性质国家权力的来源,通称人大所具有的“四权”即“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实际上涉及到立法、司法行政的全过程,但是,由于我国宪法并没有对国家权力性质做立法、司法、行政三个方面的横向划分,因此,以司法权为基础的司法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
论司法独立及其实现【摘要】司法独立是一个国家法治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从司法独立的重要性、内涵、实现途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司法独立的实现,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保障法官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在现实中,司法独立常常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面临着很多挑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司法独立的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实现司法独立的目标。
维护司法独立,不仅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更是为了建设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
司法独立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法治社会而奋斗。
【关键词】司法独立、重要性、内涵、途径、现状、挑战、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司法独立是现代社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它涉及到司法公正、政府权力制衡和人权保障等多个方面。
在一个拥有司法独立的社会,法院和法官应当独立于政府或其他行政机构的干涉,其判决应当只受法律的约束,而不受外部势力的干扰。
司法独立的保障不仅是司法制度本身的要求,更是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司法独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只有在一个具有真正司法独立的国家,民众才能获得公正的审判,政府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社会才能实现公平和正义。
实现司法独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司法独立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同时了解司法独立面临的挑战和现状,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法治的社会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司法独立的重要性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石,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司法独立的确立,保障了司法机关能够独立于其他政治力量的干预,维护了法律权威和公正性,确保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司法独立保证了公民的司法平等权利,避免了司法权力的滥用和歧视。
司法独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保障,只有司法独立才能保证判决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司法独立有助于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法治和稳定。
岫I Sys t em A nd So c i et y 霪篓翼霪霪瑟瑟罢覆黧夏霪纛渤己o、o年9月(下)i▲{;I占缸会镒汹函汹缢翰毯瑟醴绣罄毡翘幽遴。
山三:!:=:2:!!!!!竺2::苎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关系卢亮姜钧户旯要钧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种新媒介都会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然而在现代社会,媒介对司法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介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肩负着社会守望者,传承教育,舆论监督的责任.然而,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司法公正的同时,也妨碍了司法的独立,甚至有时无法达到司法公正。
在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国司法界与新闻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司法活动中图分类号;D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40-01一、司法独立概述司法独立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司法独断的主张之一,它的提出具有针对性与革命性,促进了西方实现自由民主的目标。
司法独立具体内涵是指:司法机关按照公平公正原则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力,不受非法约束。
司法独立已经成为人类司法目标与现代法治国家行使法律时普遍使用的宪法原则。
司法独立始于远古社会,有首长或部落族长对内部斗争进行调停。
随着社会生产与管理的需要,渐渐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进行审判活动。
但当时司法活动比较复杂琐碎,所以分派给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并受到各方的阻碍,宗教的干预比较严重。
知道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思想”理论,才逐渐形成近代司法权的概念。
正义性、独立性是司法互动本质要求。
离开独立性,正义性也无从谈起。
孟德斯鸠对司法的独立性提出了恰当的阐释:“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
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利,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这说明司法独立的意义重大。
只有做到司法独立,法官才能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公正、客观地进行审判。
论我国宪政体制下的司法独立司法制度是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而有效的司法运行机制是实现司法公正和保障民主宪政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是在计划经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弊端日益凸现,与司法公正和司法现代化的要求尚有差距司法制度是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而有效的司法运行机制是实现司法公正和保障民主宪政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是在计划经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弊端日益凸现,与司法公正和司法现代化的要求尚有差距。
建立统一高效和公正廉洁的司法制度成为国家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司法独立⑴则是核心的内容,它是其它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对整个司法制度的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司法独立及其在我国实现的必要性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宪法原则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确立的,是指司法权由司法机关排它性行使,司法组织和司法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司法权独立,司法权从立法权和行政权中分离出来,不依赖与也不受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司法机关在组织机构上独立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司法人员独立,即司法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只对法律负责,服从于法律,而不受各方意见,包括检察官,上级法官和同级法官的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同样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
”表明我国宪法确认司法独立为一项宪法原则。
由于和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对司法独立原则的理解也不相同,一般认为我国的司法独立为相对独立,与西方国家三权分力体制下的司法独立有所不同,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司法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依法行使司法权,其它国家机关不具有司法权,不具备司法主体的资格;2、司法独立为技术性独立。
司法权、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独立都是技术性的,是为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实现司法公正提供条件,而非出于政治需要或或者政治目的;3、司法组织独立而不指司法人员独立。
浅谈司法独立相关论文法独立,虽然在西方世界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法治原则,也被许多西方国家所确认和践行,甚至今天也已经被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认可和遵从。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司法独立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司法独立相关论文范文一:浅谈我国的司法独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通过要求司法的公正和现代化,以期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其中司法独立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对此,国家也提出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随着人们追求法治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进而推进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制约司法独立的各种问题必将最终解决,真正的司法独立体制必将确立。
一、司法独立的涵义和我对司法独立现状的认识及如何实现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结构意义上,是指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因此,司法独立是一种“国家权力的结构原则”;二是程序意义上,司法独立的意旨是在司法程序中保障法官司法权以维护程序正当性和结果正确性,因此也系“技术性的司法规则”。
不过这两种意义联系紧密:前者是后者的保障,而后者乃前者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由此出发,采用一个较为概括性的概念;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司法机关行使其职权时,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虽然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宪政原则与司法原则,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和确立,但鉴于各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很难给出一个可以普遍使用的标准。
即使是我国学者,对于司法独立的涵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会得出不同的理解。
有人理解为:司法独立指结构上的独立与程序上的独立。
有人理解为,司法独立是审判权独立与法官独立,有人理解为:司法独立指对当事人独立,职能独立,机构独立和内部独立。
也有人理解为:司法独立指司法权的独立,司法主体的独立,司法行为的独立和司法责任的独立。
还有人理解为:司法独立指司法机关的外部独立与内部独立,尽管各家的理解角度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即司法独立不仅包括法院的独立,还包括法官的独立和法院内部的独立。
司法存在的题目是一个逐步显露的过程。
自从十一届三中以来国家的法制建设步伐加大,更多的法律,法出台赋予公民,法人更多的民事权利。
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树立现代司法理念不断被提及,但收效甚微。
其根本原因是现代司法理念最核心的部分“司法独立”从根本上未得到确立。
一、从三权分立探析司法独立的涵义以及中国的司法体制(一)司法独立的涵义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涉法性题目的专门活动。
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司法主体.在实行“三权分立”政体体制的国家,司法主体主要是指拥有司法权的法院。
孟德斯鸠以为司法权力是指“惩罚犯罪和裁决私人诉争”的权力。
“假如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自由就不存在了。
司法权同立法权和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只有实行专断的权力,由于法官就是立法者.假如司法权同行政权和而为一,法官则具有压迫者的气力。
”这是孟德斯鸠关于“三权分立”的经典论述。
“假如司法过程不能以某种方式避开社会中的行政机构或者其它当权者的摆布,一切法律都不能实现它的法定职能,也就无法实现所期看的必要的安全与稳定.这种要求通常被概括为司法独立原则,除非赤裸裸的极权主义,所有政权都不能不放弃这个原则而不冒巨大的风险”。
1、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活动的独立。
司法活动独立有三层涵义:一是司法机关不受司法机关以外的任何因素干预,若有干预司法活动不可能是独立的;二是司法活动有司法机关自主进行,即不用向谁请示,也不受谁的指令,完全自主,高度自治。
“司法权只接受监视,而不接受命令”;三是这种高度自治的司法活动只对法律负责,只服从法律。
2、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权的独立。
司法权是法律赋予司法机关及其司法机关的专属权力。
司法权的专属性表明,它只能有司法机关及其司法职员行使其它任何机关、单位不得行使。
3、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机关的独立。
司法机关是司法独立的主体。
司法活动是独立,行使司法权的机关必须独立。
司法机关的独立,深层涵义就是司法机关既不依附于也不听命于其它任何机关,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
论司法独立
摘要:司法独立是司法权摆脱侵扰专司裁判并进而实现司法公正的制度基础。
本文从我国现阶段的司法特征以及与司法相连的各方面的因素,探索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司法改革和完善司法独立。
关键词:司法独立;法官素质;党的领导
一、司法独立的理念
司法主要是指司法权的配置与运行、司法机关的设置与活动、司法主体的地位与意志的独立。
司法独立的理念是由孟德斯鸠奠定的。
他将国家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它们彼此应该是分立的,由不同的国家机关来行使。
司法权由于其被动性,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该独立,以防立法权与行政权侵犯。
二、司法独立的内容。
通过对各种观点的分析,司法独立的标准可以概括为:法官的实质独立、法官的身份独立、法院的整体独立和法院的内部独立。
第一、法官的实质独立,即法官在执行职务时,除法律和良知外,不受任何干预。
这可以被看做是司法独立的最高境界,“司法独立本身并不具有终极价值;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工具性价值,它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法官无私的审理案件。
”在我国,对法律绝对服从的理念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强调审判必须“以法律为准绳”。
其实,“良知“对于法官断案是必不可少的,司法独立不仅要求司法者惟法是崇,而且应该使良知上升为制约司法独立的力
量,是对法官提出的更高要求。
所以,司法不能独立于良知,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
第二,法官身份的独立,保障法官的职位及任期,以确保法官不受行政干涉。
身份独立是法官能够在实质上独立的基础。
汉密尔顿曾说,对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权就等于对某人的意志有控制权,这里的“意志”便是一种对法律和良知的理解。
因此,不实行法官终身制和最低工资制,不可能实现司法独立。
“身份独立”作为一项制度性要求,其具体内容应当包括:法官不可随意更换、免职和调离,法官的薪俸应有充分的保障,法官原则上的终身制,以及法官的专职制等。
这两项是保证法官身份独立的最关键要求,如果继续任由相关部门钳制,司法独立永远都只是镜花水月。
第三,法官整体的独立。
法官作为一个整体还必须独立于立法机关、新闻传媒、大众舆论以及其他的社会团体和个人。
我国宪法对司法独立的规定就是一种整体独立,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但在我国,由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资源上受制于同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因而导致“司法权地方化”,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丧失了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应有的中立性而沦为保护狭隘的地方利
益和部门利益的司法工具,形成所谓“地方司法保护主义”,严重制约了法院的整体独立。
第四,法官思维独立。
法官思维独立是司法独立的目的与表现。
司法权的本质是裁判权,裁判是以法官的思维为中心的一系列司法活动,由于法院是一种组织机构,是拟制的人格体,本身不具有思维能力,法院的裁判实际上是以法官的裁判为形式表现出来的。
因而,司法独立的核心是法官裁判活动中的独立思维,从而使公正司法具有可能性。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审判委员会和合议庭的存在用集体审判代替了个人审判,人为地为法官独立于同事制造了障碍,搅乱了原本应该明晰的责任机制。
此外,法院上下级之间的行政化设置,使得下级法院很难杜绝来自上级的干涉,导致上下级的神级分工设置变得毫无意义。
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司法独立在我国的实施现状不容乐观。
要扭转现状,必须进一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重塑司法独立。
第一,必须为“良知”审判创造可行的制度空间。
良知的运用应以案件的公正审判为目的,非因为此,不得为之。
这需要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对法律和良知的标准、界限以及对司法公正的含义做更透彻的诠释,从而在法律之外,良知之内为我们寻求司法裁判的公正解读。
第二,必须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资源独立于地方。
这是实现法官个人独立和法院整体独立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对此,可以考虑建立垂直领导于中央的人民法院系统,或者是根据经济、文化关联程度设立跨几个行政区域的较大的司法管辖区域,以抑制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形成。
第三,加强保障法官个人独立的制度建设。
这首先需要改革法院内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使法官摆脱和院长、庭长、审判委员会甚至是上级法院间的上下级领导依附关系,摆脱案件审理院长、庭长审批制带来的不必要干扰,从而实现法官的内部独立;其次,还必须保障法官的升迁、任免和调离不得随意做出,改善法官的服务条件,增强法官职业的荣誉和成就感,促进法官职业素养的持续提升,进而为法官个人独立提供响应的能力保障。
第四、提高法官的任职资格条件和整体素质。
司法最关键的因素是法官,当前司法改革中最缺乏的恰恰也是法官。
法官素质是蕴于法官独立中的价值判断。
四、司法独立对法官素质的要求。
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官队伍能进一步巩固司法的独立和公正司法的独立性有赖于司法的权威性,司法的权威性有赖于司法的公正性,司法的公正性维系于法官的高素质。
法官渊博的知识、正直的品质以及恪尽职守的职业素养在法官和法律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
法官职业道德的内容应包括法官廉洁、正直、秉持良心、保守秘密等。
五、党的领导对司法独立的影响
我们应当承认党委、人大、政府在司法场域内的合理权力并予以制度化规范。
强调“人民法院和法官独立行使职权,只服从宪法和法律”;建立以最高法院为顶点的独立的司法体制,由最高人民
法院统一行使司法行政权,即对法院系统及其他司法系统人财物各方面的管理权;要改善党的领导,将司法机构中党的领导与司法活动的独特性、专业性区别开来,既坚持党的领导又不因此影响司法的专业性与职业化。
要明确人大对法院只是监督而非领导。
并且监督仅限于宏观监督,而不是个案监督。
据此,不仅不会阻碍司法权的正当运行,还会为其带来动力和福音。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研究生院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汪习根.司法权论(第一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利明.关于司法改革、司法公正及司法独立【j】.法学前言,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