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中的假山叠石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御鑫造景为您提供关于假山设计,假山制作,假山施工方面的信息。
宋代岭南园林假山设计中的叠山置石。
北宋时代的仙湖和药洲,建有亭榭、虹桥、曲槛,仍是士大夫吟咏、避暑胜地,今存有米莆、苏轼、程师孟、曾布等名流雅士泛舟九耀池的凿题留铭。
米莆云:“碧海出唇阁,青空抱夏云,瑰奇出怪石,错落动乾文。
”据考“九耀石”之名,缘自米莆书《九耀石诗》。
经略蒋之奇在仙湖原有明月峡、玉液池等景点基础上建石屏台。
《舆地纪胜》谓:“有池百余步,池中刻石,其状若屏,或云南汉时玉液池也。
刘振族尽己无余,此石犹存旧基址’云”,可见园景以石取胜如旧。
到了南宋时期,方信儒《南海百咏》“药洲”序称:“旧居水中积石如林,今西偏奎塞,水尚储其奇几百余丈,穴城而导于海,绿净如染。
”可见南宋时药洲石景水景仍相当可观。
南宋诗人刘克庄《药洲》诗:“怪怪奇奇石,谁能辨丑妍,莫教赞皇见,定奎入平泉,往往湖中石,宣和良岳无。
”元代,药洲以园林花圃取胜,称“南海郡圃”,供游人游览。
“明代,药洲春晓”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明宣德间,“南海郡圃”改为镰溪书院、明正统年又改称崇正书院,明嘉靖元年再改为提学署。
清代药洲,利用原址改名提督学政署,后又建学署花园。
清康熙年间,观池上宋元诸石刻尚存,张雪书遂池内植莲,池南筑爱莲亭,亭北筑水石清华舫,又建小廊、约经堂、光雾堂等。
道光时期称“环碧园”。
光绪年间称“喻园”。
乾隆至光绪年间,还将药洲组列为八景,有诗有图,颇受雅士赞赏。
今人统计九耀石刻自北宋至清末共94题,其中宋代28题、元代2题、明代6题,可见这处胜迹经营不缀,历久不衰。
20世纪20年代广州城区大整治,于药洲御苑开挖大马路,原有楼堂馆所尽毁,惟屹立于水中之九耀石幸存。
今药洲遗址陆地尚遗大小古石20余块和宋至清代九耀石碑刻一批。
遗石虽经近千年的埋没和风化,光泽己大减,然其如蟠如牛的石姿、孤飘劲秀的风度尚存。
另一方面,南汉代以奇石为园林主景、花石为重的特征,引起宋代的花石纲制度,在以后的岭南园林中也表现突出。
园林假山的7种堆砌方法【安】将一块山石平放在一块至几块山石之上的叠石方法就叫做“安”。
这里的安字又有安稳的意思,即要求平放的山石要放稳,不能被动摇,石下不稳处要用剥石实刹紧。
“安”的手法主要用在要求山脚空透或在石下需要做眼的地方。
根据安石下面支承石的多少,这种技法又分为单安、双安和三安三种形式。
单安:是把山石安放在一块支承石上面。
双安:是以两块支承石做脚而安放山石的形式。
三安:将安石平放在三块分离的支承石之上就是三安。
三安手法也可用于设置园林石桌石凳。
【压】为了稳定假山悬崖或使出挑的山石保持平衡,用重石镇压悬崖后部或出挑山石的后端,这种叠石方法就是“压”。
压的时候,要注意使重石的重心位置落在挑石后部适当地方,使其既能压实挑石,又不会由于压得太靠后而导致挑石翘起翻倒。
【错】即错落叠石,山石和下石采取错位相叠,而不是平齐叠放。
“错”的技法可以使层叠的山石更多变化,叠砌体表面更易形成沟槽、凹凸和参差的形体特征,使山形形象更加生动自然。
【搭】用长条形石或板状石跨过其下方两边分离的山石,并盖在分离山石之上的叠石技法称为“搭”。
“搭”的技法主要应用在假山上做石桥和对山洞盖顶处理。
所用的山石形状一定要避免规则,要用自然形状的长形石。
【连】山石之间水平衔接,称为“连”。
相连的山石在其连接处在茬口形状和石面皱纹要尽可能相互吻合,能做到严丝合缝最理想。
多数情况下只能要求基本吻合。
吻合的目的不仅在于求得山石外观的整体性,更主要是为了再结构上浑然一体。
茬口中的水泥砂浆一定要填塞饱满,接缝表面应随着石形变化而变化,而抹成平缝,以便于使山石完全练成整体。
【夹】在上下两层山石之间,塞进比较小块的山石并用水泥砂浆固定下来,就可在两层山石间做出洞穴和孔眼。
这种技法称为“夹”的叠石方法,其特点是二石上下相夹,所做孔眼如同水平槽缝状。
此外,在向直立的两块峰石之间塞进小石并加以固定,也是一种“夹”的方法。
这种“夹”法的特点是二石左右相夹,所造成的孔洞主要是坚向槽孔。
假山设计:“有形变态无形韵,粉本真堪示画家”—乾隆的这两句诗,虽有些艺术的夸张,但也确实写出了山庄假山叠石的神韵。
假山叠石的艺术特点第一随宜布置、尽物之力。
避暑山庄以当地所产青石和黄石为假山叠石材料,这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也使假山容易与周围环境相谐调。
假山叠石的选址,形式和做法上,则随建筑的功能要求和周围环境而定。
叠石成岛、依坡崖叠山、以假山代楼梯 (楼山)等,是根据建筑物功能要求而确定的,有的因真山做假山,随地之宜。
例如普宁寺、殊像寺等假山的做法,是将真山的某些局部加以整理、改造,在其基础上再堆叠假山,假山构成真山的一部分,假山依附于真山,真山中有假山,不仅加强了建筑的功能,也使假山与周围的建筑和环境和谐一致,相得益彰。
有时利用一些零星石料,堆叠一些小品,既丰富了园林的风景,也充分利用了物力,这是一种经济上的“随宜布置” 清初,昊伟业为叠山名手张涟(南垣)作传,总结出三条主要经验,即“因深就高,合自然,惜人力梦。
张潮在《张南垣传》的跋语中,也强调指出,堆叠假山最主要的是“合地宜,因石性,物多不当弃其有余,物少而不必补其不足”。
张南垣自己则把这几条概括为“随宜布置”四个字。
张世后人历代从事叠山业,居北京,并供奉宫廷,世称“山子张”。
避暑山庄的假山,显然是直接继承了这些宝贵的经验。
第二苍然古色,野趣天成。
假山虽由人造,但是.“以真作假,作假成真”。
避暑山庄的假山叠石,极力追求的正是这种妙似真山的自然情趣。
避暑山庄的假山抛弃了帝王苑囿中常用的“一池三山”那种僵化了的格局,另出新意。
根据建筑功能和景观的需要,随宜布置,使假山叠石与建筑和周围环境融治妥贴,如出自然。
同时,利用树木花草、暗窦幽泉等点缀假山,以渲染假山叠石的自然情趣。
乾隆在写避暑山庄假山的诗中,就曾多次提到了这些:”假山纵新成,林古山因古。
峰峰隐曲涧,活泼流泉吐”;“假山新垒作,古石似天成。
根带树丛长,窍穿花蕊荣”;“缀景阁之前,假山太古然。
假山叠石,七个技法搞定全部!1、挑与压一般用具有横向纹理的山石作横向挑出,以造成飘舞之势,所以又称"出挑'。
"单挑'为一石挑出,"重挑'为挑石下有一石承托。
假如要逐层挑出,出挑的长度最好以挑石的1/3为宜。
挑石肯定要选用一些质地结实而无暗断裂痕的山石,其判别的方法,一般以小扣听声来鉴别。
假如是两端都挑出,则对挑石的选用更需细心。
现苏州假山匠师也有采纳竖石作出挑的,但难度较高。
"挑'的关键是"巧安后坚',"前悬浑厚,后坚藏隐',所以它和"压'具有不行分割的关系。
"偏重则压',即横挑而出的造型山石会造成重心外移,偏于一侧,这时就必需要用山石来进行配压,使其重心稳定,所以压石尤以能达到结实而浑然一体最为重要。
一般一组假山或一组峰峦,最终的整体稳定是靠收顶山石的配压来完成的,此时则需要选用一些体量相对较大、造型较好的结顶石来配压收顶,这样会显得既稳固又美观。
2、飘挑头置石为"飘'。
飘石的使用主要是丰富挑头的变化。
飘石的选用,其纹理、石质、石色等应与挑石相一样或协调。
在传统上,有时还可将飘石处理成各种的动物形象;而在现代叠石技法上,在传统的"飘'的叠法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它常选用一些体量较小、具有狭长、细弯、轻薄等特征的山石,依据造型构思,利用黏结材料以及捆、绑、卡、夹、支、撑、挂等方法,进行定位、定形,从而创作出一种石与石之间,具有留空、留白特征的镶石或搭接技术,利用"飘'的处理,能使假山的山体形状轮廓显得轻松、空透、飘逸。
它多用于太湖石假山类型中的小品堆叠。
3、叠"岩横为叠',即用横石进行拼叠和压叠,以形成横向岩层的结构的一种叠石技法,这是传统假山堆叠中最常用的方法。
如网师园"云冈'黄石假山的造型,就是运用了以"岩横为叠'的主要手法而构成的。
假山叠石的基本技法假山叠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一项重要技法,它通过巧妙地安排石头,模拟山川地貌,塑造出山水景观的氛围和意境。
本文将介绍假山叠石的基本技法。
一、石材的选择与搭配1.石材的选择:假山叠石的基本材料是石头,因此选择合适的石材是至关重要的。
石材可以分为天然石和人造石两类。
天然石包括花岗岩、砂岩、青石等,它们具有天然的色彩和纹理,适合用于制作假山。
而人造石是指人工合成的石材,通常用水泥、石膏等材料模拟天然石材的外观,适合制作一些细节部分。
2.石材的搭配:在制作假山时,应根据山水景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合的石材。
石材的形状、大小、质地、纹理和颜色都需要考虑,以达到景观效果的协调和统一、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大石、深色石、饱满形状的石块来表现山体,而较小、浅色、具有锯齿状纹理的石块可以用于表现山间的小河流等细节。
二、石头的组合与摆放1.组合方式:石头的组合可以采用水平连接、错落错位、交叠叠置等方式。
水平连接是将两块石头通过相互接触的平面连接在一起,使其有一定的稳定性;错落错位是指通过石头之间的间隙来表现山间的流水或石缝等细节;而交叠叠置是指将两块石头垂直叠放或侧放在一起,形成层叠的效果。
2.摆放技巧:在摆放石头时,可以使用木桩、竹竿等临时支撑物来固定石头的位置,以便于调整和施工。
同时,还要注意石头的稳定性,避免因为重心失衡而倾斜或倒塌。
此外,要注意石头的朝向和倾斜度,以模仿自然山体的特点。
三、石头的雕琢与处理1.雕琢技巧:在制作假山时,石头常常需要进行雕琢和处理,以实现设计的效果。
常用的工具包括锤子、凿子、切割机和打磨机等。
通过敲击、切割和打磨等技法,可以改变石头的形状、表面质感和纹路,使其更贴合景观设计的需要。
2.表面涂料与装饰:为了增强石头的艺术效果,可以对其表面进行染色、涂料、鹅卵石粘贴等处理。
染色可以改变石头的基本颜色,增加层次感;涂料可以增加石头的光泽和色彩饱和度;鹅卵石粘贴可以增加细节和纹理的丰富度。
假山堆叠手法
假山,又称人工山,是一种景观艺术形式。
在园林中常被用来增加景观层次感,营造自然、优美的风景。
假山的建造需要注意许多细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堆叠手法。
假山堆叠手法是指利用不同大小、形态的石材,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堆叠,制造出自然的岩石景观。
在堆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证假山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选石上,应该选择质地坚硬、形态自然、无裂缝的石材。
在堆砌时,应该保证石材之间有适当的接触面,并加入足够的填缝材料。
特别是在选择假山的立面时,要注意控制高低点的数量和分布,避免出现单点或者过于密集的情况。
其次,要注意造型感。
假山的造型需要有韵律、有节奏、有层次感。
在堆砌的过程中,要注意在视觉效果上追求流畅、优美、自然的效果。
形态的大小、比例和方向等要注意掌握好,避免造成视觉矛盾,影响整体的景观效果。
最后,要注意色彩协调。
石材的颜色和纹理是形成假山的主要元素之一,应该根据园林整体色调和设计理念进行搭配。
在堆砌时,更要注意石材的摆放顺序和排列,使得石材的颜色和纹理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假山堆叠手法的运用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法,可以制造出富有层次感、自然美的风景,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因此,如果你打算设计一个假山,那么请务必注意以上几点,让假山更加完美、自然、优美!。
狮子林叠石手法的具体应用狮子林以假山著称,其叠石手法多样且巧妙。
一、峰石林立,主次分明。
1. 主峰突出。
- 在狮子林的假山群中,首先会设置主峰。
主峰往往高大、造型独特,是整个假山布局的核心。
例如,有的主峰高耸挺拔,其形状似狮或似其他瑞兽,从不同角度观赏都能吸引人们的目光。
它的位置多处于假山群较为中心或者重要的区域,周围的次峰和石块围绕它进行布置。
2. 次峰呼应。
- 次峰的大小、高度低于主峰。
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和造型分布在主峰周围,如同众星拱月般。
有的次峰与主峰之间以石径或者山洞相连接,形成一种连贯的山势走向。
次峰的形状也各具特色,有的像小兽蹲伏,有的像云朵漂浮,与主峰相互映衬,丰富了假山的层次感。
二、山洞相连,曲折幽深。
1. 洞道布局。
- 狮子林的假山山洞众多且相互连通。
洞道的设计十分巧妙,宽窄不一,高高低低。
有的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给人一种狭窄逼仄的感觉;而有的地方则较为宽敞,可以容纳数人。
洞道蜿蜒曲折,游客在山洞中穿行时,往往需要不断地转弯,如同置身于迷宫之中。
2. 洞口处理。
- 洞口的设计富有变化。
有圆形、方形、拱形等不同形状的洞口。
从不同的洞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如亭台楼阁、池塘花卉等。
有的洞口还被石块半掩着,增加了一种若隐若现的神秘感。
而且洞口与洞口之间常常通过桥梁、石径或者回廊相连接,使得整个假山群在空间上相互贯通。
三、石径穿梭,高低错落。
1. 路径设置。
- 石径在假山群中穿梭,犹如山间的小道。
石径的铺设不是笔直平坦的,而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有的石径是由大块的石头直接铺设而成,石头之间的缝隙宽窄不一;有的则是由小块的石头拼接而成,看起来更为精致。
石径的坡度也有缓有急,游客行走在上面,仿佛在攀登真正的山峦。
2. 与景物结合。
- 石径与周围的景物紧密结合。
它会绕过山峰、穿过山洞、跨过溪流。
在石径的旁边,可能会有一些小型的叠石景观,如石笋、石墩等,就像山间的小景致。
石径还会通向一些观景平台,在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园林的美景,让游客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惊喜。
园林叠石的名词解释园林是人们创造的一方自然世界,园林叠石则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
叠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是将石头艺术性地堆砌、摆放于庭院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效果。
叠石作为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理解和表现,同时也突显了中国园林的审美追求。
作为一种园林艺术,叠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背景。
早在东汉王莽时期,叠石作为一种园艺技巧就开始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石材的选择、石砌技巧的运用以及石材摆放的创意思维都是叠石艺术的重要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叠石不仅被广泛运用于私人庭院和皇家园林中,更成为了一种国粹的象征,代表着中国园林文化的独特之处。
园林叠石的魅力在于其景观的独特性和视觉上的美感。
通过巧妙地运用石头的形状、纹理和色彩,能够打造出各种各样的景观效果。
景观中的一块大石可以代表山脉,小石可以形成小溪,而多块石头之间的错落排列又能展现出人间仙境的韵味。
这种超越自然的创造力,使得人们在赏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份由内而外的平和与安宁。
叠石艺术也是一门需要专业技巧和艺术才能的学科。
首先,需要具备对石头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不同的石头在形状、大小和质感上各有不同,如何将不同的石头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是叠石艺术师必须要面临的挑战。
其次,摆放的技巧也非常重要。
在叠石中,要注意形成层次感和节奏感,使整个景观看起来和谐而富有变化。
最后,创造力也是叠石艺术的核心。
通过在设计中加入一些充满情感的元素,如水景、花草或小动物雕塑等,能够为景观增添生命力和故事情节,让人们更加享受其中。
除了美感之外,园林叠石在实用性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通过叠石可以改变地势,修饰地表,使人们的活动空间更加丰富多样。
叠石还可以起到固定土地和保持土壤湿度的作用,对于植物的生长和根系的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叠石还可以在园林中营造出不同的微气候和声音效果,为园林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活力。
不可否认,园林叠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正逐渐在现代社会中被重视和发扬光大。
个园四季假山的造园艺术和堆叠手法一、个园四季假山的历史背景个园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境内。
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极品,被誉为“绝代奇珍”。
二、个园四季假山的特点个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便是四季假山。
四季假山是园林中的一种独特景观元素,它将山石艺术与四季景致融为一体,通过不同的布置和植物点缀,展现出四季景色的变化。
四季假山通常由山石、树木、水景等元素构成,形态各异、造型奇特,充分展现了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堆叠手法。
三、个园四季假山的造景艺术1. 山石选材个园四季假山的山石选材非常讲究,其选用的山石多为当地产的太湖石,其特点是石质坚硬、纹理清晰、形态多样。
在假山的构筑中,选择合适的山石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假山的整体效果和观赏价值。
2. 堆叠手法个园四季假山的堆叠手法堪称经典之作。
其堆叠手法包括了多种技艺,如“迭石叠崖”、“岩洞奇洞”、“怪石崖洞”等,通过巧妙地堆叠和组合山石,打造出富有层次感和变化的假山景观。
在堆叠过程中,设计师们注重山石的形态、纹理和布局,以营造出自然、生动、灵动的山水景致。
3. 绿化植被个园四季假山的绿化植被也是其造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四季假山的布置中,设计师们注重植被的搭配和植种,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植物,使得四季假山能够呈现出春夏秋冬的景色,如春季绽放的花草、夏季葱郁的绿植、秋季彩艳的叶子、冬季素雅的树枝,从而使得园林在不同季节都能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四、总结个园四季假山以其精湛的造园艺术和堆叠手法,展现出了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和魅力。
在山石的选材、堆叠手法和绿化植被的搭配上,呈现出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景观元素的独特性和卓越性,使得四季假山成为了个园园林中的一大亮点,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个园四季假山对于园林建筑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在个园四季假山的造园艺术和堆叠手法中,除了山石、堆叠手法和绿化植被的精湛设计外,还体现了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的许多独特特点。
园林景观中,叠山置石——假山、水系驳岸案例分析,静中有动叠山和置石是风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元素。
叠山是人工堆造假山的方法,规模大、用材多、结构复杂;置石则是比较零散的布置景石。
叠山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小中见大”的手法,用写意的方式来模拟自然中的山体,使其具有真山的神韵。
下面让我们先看一下叠山置石中的假山摆放、摆水系驳岸的原则,最后分析几个摆放失败和成功的案例。
供大家参考。
一、摆假山原则园林景观中,假山由景石堆砌而成,看似没有章法,实则是经由自然山川抽象演变而来。
假山摆放不能脱离周围环境,要与地形、驳岸、种植点位相辅相成。
景石的摆放过程中,尽量选择卧石,少用立石,卧石能使假山更加沉稳厚重,同时能作为一个整体,引导人的视线向水平方线延展,不破坏竖向的空间感觉。
二、摆水系驳岸原则水系驳岸因其长度与曲度,造就了摆放景石的多变性与复杂性。
但总体原则把握两点:①平面与立面保证凹凸有致,前后错动;②景石摆放疏密有致,相互呼应。
示例(1)图A正确景石示意:水系跌水处景石密度大,与驳岸处散置的景石在疏密上形成对比;沿驳岸摆放的景石,有的置于水系中、有的紧贴驳岸池壁,有的则散置于绿地中,前后错动,增加趣味。
(2)图B常见错误1:沿水系驳岸摆放的景石紧贴池壁,缺少前后错动关系,使得水系中央空旷乏味。
(3)图C常见错误2:跌水处景石量与驳岸景石量过于平均,对比不够明显,缺少景观打造重点。
三、假山、摆水系驳岸案例分析(1)图①中,假山与周围地形、植物脱离关系,景观效果差。
(2)图②中,假山周围虽然被绿植掩映,但山体上缺少种植点位,周围植物没有冠幅开展、探水的形态,使得假山与绿植的关系脱离,不能相融。
(3)图③中,水系驳岸被景石包裹,线条僵硬死板,缺少变化,周围植物与其缺少掩映关系。
(4)图④中,水系驳岸的景石大小搭配,摆放点位前后错落,小灌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相互配植,形成良好的生态群落和景观效果。
(5)图⑤中,假山与植物交相呼应,融为一体,多层次的探水植物掩映主硬质的山石,相得益彰。
浅谈园林景观中的假山叠石艺术
摘要:假山叠石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创造园林景观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水体、植物、道路、建筑共同构成优美秀丽的园林景观。
假山叠石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本文浅谈了园林景观中假山叠石艺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园林景观中假山叠石艺术的设计手法和假山叠石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字:假山叠石;园林景观;假山叠石设计手法;假山叠石创新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的假山叠石与山水园林相依随,在古典园林景观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并不断的自我完善,形成了博大而精深的造园艺术体系。
不论是“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帝王宫苑,还是“室雅何须大,天地尽纵横”的私家园林,都向往自然山水,假山叠石都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无园不石,无石不奇,石在古典园林中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时代变迁,地域文化融合,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哲学、美学思潮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假山叠石艺术在现代园林环境中呈现出多样化,结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展现了石在环境中较强的造型能力,成为创造个性空间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自然的气息为人们生活环境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和遐想。
1 假山叠石艺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造园艺术的发展已经走向完善,以“石为绘”的造园手法尤为突出。
假山叠石在园林景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在造园用石方面非常谨慎而注重布局。
园林中假山的整体布局非常重要,而当代新营造的园林中也不乏众多精品之作,如亚运村的中心花园中的假山园景等等。
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败笔。
在现代园林景观中采用传统的假山叠石造景手法处处可见,动辄几千吨上万吨假山叠石作品屡见不鲜,但
是却很少见较高艺术水准的呈现。
目前,在园林景观中常常出现景石三五成群堆放,堆得杂乱而臃肿,不考虑景石的材质,见石就堆,假山成了乱石堆,“丑态百出、劳民伤财”,毫无园林叠石艺术的水准可言。
因为盲目跟风,不考虑整体环境氛围,不考虑建筑风格,随意到处堆叠庞大的假山与环境格格不入,或是狭小庭院中堆起大山喧宾夺主,或是地广石多徒烦费工。
缺乏总体布局的思路和对假山叠石手法运用的不甚熟练,造成来了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结果却是事倍功半。
假山叠石由于山石体量大,施工费用高,叠好后不易挪动,在园林景观应用中要考虑到它的永久性,因此要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
2 假山叠石艺术的设计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假山的数量比较多,但堆得比较好的并不多,不仅由于它的体量大,结构复杂,更重要的是它对艺术性要求高,在设计中要求将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在一起。
我国古
典园林假山置石方面的文献总结了假山设计的根本法则:“有真为假,做假成真”。
“有真为假”说明了假山是以真山为范本,以真山的山石解构、力学规律来做假山,先有真,后做假,道出了假山设计的科学性。
“做假成真”说明了对假山叠石有艺术要求也有技术要求,要达到“真”的艺术境界。
假山叠石艺术无不体现着对自然山水素材去粗取精典型概括和
夸张的艺术加工过程,使之更为精炼的主观思维活动,这种活动遵循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造景观总则。
在具体假山叠石设计中,要从园林的全局考虑,明确假山在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要对每一山一水进行符合自然规律和美学原则的设计。
2.1 因地制宜,使山水完美结合
假山叠石设计必须统筹安排,结合地形地势及整体景观要求进行设计。
结合原有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的把造园要求和客观条件的可能性结合起来。
一般的地形有方、圆、长、不规则等。
方圆之间空间周围假山叠石结合建筑,而中部空阔之处开池,池中缀小而别致的假山,再将周围的假山和中间的小山用水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地形长着,可在两头叠山,中间以山石做小溪的两岸,及以水相连,也可以山体为主,连绵起伏,主次分明,而山谷腹地清池湿沼,小溪贯穿其中。
多边形之地,宜造山前后错落,增加景深。
2.2 模仿真山,取其神韵
假山叠石的布置,应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模仿自然山水中山石的形态特征,
“剑铓螺矗,巧诡于山,假山也。
维假山也则又自然真山也”。
对景石的选材、假山景观的造型、意境的创造都要细心观察,潜心研究,深入自然,发现山石自然的精彩,创造石材本身自然个性的一面。
在假山叠石观艺术创作过程中,不能牵强附会,应和谐有序,有感而发,认识和掌握景石自然特征与环境协调关系。
根据景石不同特征营造不同形式的山石景观艺术类型。
对自然山石景观的概括、提炼甚至取舍、重组,在这一过程中,客观形体的特征被典型化,甚至通过夸张、变形处理,使其特点更加突出并根据创作意图及环境条件,把山体的各局部形态进行重组,使营造的山石景观既不拘泥于客观形体的具体特征,又不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
同时,把自然的山石气质、灵性表现出来,使观者在直观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强烈的印象。
2.3 注重意境的营造“片山有致,寸石生情”,“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山石的自然特征往往给人以抽象的意境,被注入情感启迪观者的联想。
山之意境有不同的类别。
人常言泰山以雄著称,黄山以奇著称,华山险,峨眉秀,庐山迷,审美特征不同。
假山也同样分这些类型,所以须选一种审美倾向,然后刻意追求之。
苏州留园中的山石有庐山之气质。
五峰仙馆之名,出自庐山之五老峰。
馆前有小院,院中立五石以应之,并取李白诗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意境非凡。
楫峰轩和石林小院,院内奇峰,故名楫峰轩,也取庐山之意境。
南宋朱熹《游百丈山记》有“前楫庐山,一峰独秀”。
若亲临楫峰轩,面对其石和这里的环境,便会悟
出道理来的。
3 假山叠石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的园林景观也要符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表达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
因此,当代的假山叠石艺术也应符合时代的潮流和趋势,应该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观特征。
任何艺术形式都要发展、创新,才能保持不衰的生命力。
在假山叠石艺术的发展中,需要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分析现状,探索未来。
3.1 现代假山叠石艺术设计理念
发掘、完善古典园林中假山叠石的艺术理论,立足当代,将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到传统假山叠石当中,加以改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融汇于新园林景观之中。
着力展示石材自身所具有的浑然天成、鬼斧神工般的天然魅力,提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自然观。
3.2现代假山叠石艺术设计思路
借鉴当代艺术的诸多表现形式,从当代艺术的大地艺术、现代雕塑等艺术样式中汲取所需的艺术符号元素。
在保持原石奇妙的天然之作的前提下,将石材以或切割、移位或改换材质,或嵌拉钢丝等方式。
进一步强化石材所昭现出的强大的自然神力。
4 结语
园林景观是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综合体现。
因此,现代园林景观的假山叠石艺术设要满足人民的需求和社
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把假山叠石与各种园林要素配合起来,创造整体统一又独具特色的园林空间环境,真正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
[3]袁海龙.《园林工程建设》 .化学工业出版社
[4]方慧.《叠石造山的理论与技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