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说课稿-人教版数学九年级说课稿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说课稿-人教版数学九年级说课稿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说课稿-人教版数学九年级说课稿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说课稿-人教版数学九年级说课稿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

九年级上下册

说课稿

目录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13) (4)

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4)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二) (6)

21.2.1 配方法说课稿(一) (9)

配方法说课稿(二) (12)

21.2.2 公式法说课稿(一) (15)

21.2.3 因式分解法说课稿(一) (17)

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说课稿(一) (20)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说课稿(二) (22)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24)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二) (27)

第22章二次函数(12) (30)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 (30)

22.1.1 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30)

22.1.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33)

二次函数y=ax2+c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二) (36)

22.1.3 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39)

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说课稿(一) (42)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说课稿(二) (46)

2.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50)

22.2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二) (52)

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59)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二) (61)

第23章旋转(9) (63)

23.1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一) (63)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二) (67)

《中心对称》说课材料 (70)

23.2.2 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 (75)

23.2.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说课稿 (77)

《23.3课题学习图案设计》说课材料 (81)

第24章圆(16) (83)

24.1.1 圆说课稿(一) (83)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一) (86)

《垂直于弦的直径》说课稿(二) (88)

24.1.3 弧、弦、圆心角说课稿(一) (92)

《弧、弦、圆心角》说课稿(二) (94)

24.1.4 圆周角说课稿(一) (99)

24.1.4 圆周角(说课稿)(二) (106)

24.2.1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108)

24.2.2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一) (11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二) (115)

24.3 正多边形和圆说课稿(一) (118)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说课稿(一) (120)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说课稿(二) (122)

第25章概率初步(12) (124)

25.1.1 随机事件说课稿(一) (124)

《随机事件》说课稿(二) (127)

25.1.2 概率说课稿(一) (131)

《25.1.2概率》说课稿(二) (134)

《用列举法求概率》说课稿r (136)

3.3应用新知,深化拓展 (143)

25.3用频率估计概率(1)说课稿 (146)

九年级下册 (151)

第26章反比例函数(8) (151)

《26.1.1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151)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一) (154)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说课稿(一) (159)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说课(二) (163)

第27章相似(14) (167)

27.1 图形的相似说课稿(一) (167)

《27.1图形的相似》说课稿(二) (170)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一) (173)

27.2.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一) (17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二) (178)

27.2.2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说课稿(一) (182)

27.2.2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二) (185)

27.3 位似说课稿(一) (189)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12) (194)

28.1 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一) (194)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说课稿(一) (197)

第29章投影与视图(10) (199)

29.1 投影说课稿(一) (199)

投影说课稿(二) (201)

29.2 三视图说课稿(一) (202)

三视图说课稿(二) (205)

29.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 (207)

课题: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二) (217)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13)

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一)

新华学校张玉芳

我说课的题目人教版版九年级(上)第21章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说课⑴说教材⑵说目标⑶说教学方法、学法⑷说教学程序⑸说评价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节课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二、说目标

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⑵教学重点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⑶教学难点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

⑴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⑵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最后抽象出有价值。让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⑶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四、说教学程序

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⑶巩固练习深化知识⑷归纳小结反思提高⑸布置作业分层落实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学生举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25页的“问题1”和"问题2",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意图:方程模型的建立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比较一:

与一元一次方程作纵向比较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比较二:

方程之间作横向比较得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其中a叫做二次项系数、b是一次项系数;c常数项.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是包括符号的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而且通过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树有更明确的理解。想一想

(1)关于x的方程(1)2x2-7x+3=0(2)x2-6x+10=0(3)x2-50x=100(4)(x+3)x=9(5)x+y-3=0(6)-x2=0是一元二次方程吗?(2)关于x的方程(k-2)x2+(2k-1)x+(k-1)=0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注意方程成立的条件!)⑶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5x2-1=4x 4x2=81 4x(x+2)=25 (x-2)(x-2)=(2x+3)(x+3)⑷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谈一谈体会和收获. ⑸布置作业分层落实作业:

基本题:教材习题1、2、3;附板书设计:

五、说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或突发事件的影响,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根据课堂实施状况和学生反馈的信息而作出一种即时性评价,并顺势从教学内部进行调节;另一方面根据课堂练习的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灵活安排教学细节,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二)

实验中学:周春妮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一元二次方程》,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1)节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同时为今后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打下基础。

(二)、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

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快乐,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介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与不同,立足渗透类比这一重要思想方法,又根据大纲的要求,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还有常数项。因此这节课的关键则为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课堂实验的研讨,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学生分析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九年级的学生较为活泼开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较强。使得他们很快就能融入课堂,接受知识也事半功倍。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列出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关方程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变厌学为乐学。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①教法分析: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为了使学生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首先是探究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以及学生学习探究方法。其次是合作交流法,就是让学生共同讨论,有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研讨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中的主体。四、教学过程设计为了体现在教学中循序渐进,讲练结合的特点,本节课安排了情景引入、新课学习、

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六个环节组成。

(一)、情景引入

给出3个数据x,6, 3,请同学们自己编一道方程,并求出这个方程的解。这个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自己编方程的形式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我又出示这样三个数据:6, 3,x2 ,你还能编一个方程出来吗?因此在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引入本节课《一元二次方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二)、新课学习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课件演示课本中的实例:

一张矩形的铁片,长100厘米,宽50厘米。在他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地正方形,然后将四角突起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的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平方厘米,那么铁片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应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多媒体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把图形的静变成动,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同时突破难点之一的“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列出方程。

英国一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曾说:概念的教学要从大量实例出发,通过实例帮助完成定义,而不是就定义教定义。因此,我在课本的基础上,又补充第2个实例: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这里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①全部比赛共有多少场?

②如果邀请x个队比赛,每个队都要与其它队共赛多少场?③甲对与乙队,乙队与甲对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有多少场呢?小组讨论,并列出方程。

《新教学理念》指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同时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也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去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归纳小结

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同时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因为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

以化为“ax+b=c(a≠0)”的形式,由此类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并由一元一次方程项及系数的概念联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的概念。

(四)巩固练习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我出示以下练习。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① x2

+2x-y=3 ②mn+3=0

③a2

=4 ④

13

x2 +2x+1=0

我让学生巩固练习,在巩固中提高。从学生心理条件来讲,喜欢参与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而老师又希望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因此通过这组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概念进行变式应用,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紧接着,我遵循巩固与发展想结合的原则,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例题,接着进行赏析。这个例题已经明确让我们“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其实,即使课本没有这样指明,或

者说,课本安排这道例题的用意,就是让学生养成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再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因为,所谓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都是在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的项。

接着,就是练习了。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

(五)课堂小结

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2)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对你又有什么帮助呢?

一节有趣的数学课,就是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成就感。因此整个过程我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选做、思考题三类。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学评价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21.2.1 配方法说课稿(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配方法》(第一课时),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第2节。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编写的教案,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与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四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配方法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配方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如在二次根式、代数式的变形及二次函数中有广泛应用。对于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是解法中的通法,它的推导建立在直接开平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它又是推导公式法的基础。因此,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配方法;

2、通过探索配方法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3、通过配方法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

本节课是配方法的起始课,教学重点是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在前一节课已经掌握了直接开平方解一边是完全平方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本节课中研究的方程不具备上述结构特点,需要合理添加条件进行转化,即“配方”,而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类似经验,因此对配方方法的探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采取启发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主要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形式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对比,明晰方程结构特征,联想完全平方公式,对方程进行转化,发现、理解并初步掌握配方法。

在教学中,使用PPT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二,对比探究,解决问题;活动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活动四,继续探究,拓展提升;活动五,回顾梳理,分层作业。

下面,我将按这五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以实际问题引入: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 ,场地的长和宽应各是多少?将学生放置于实际问题的背景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这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列出相应的方程:设场地宽xm,长()m。根据矩形面积为16m2

,列方程,即01662xx。但是通过观察方程结构,学生发现这个方程暂时不会解,感受到问题的存在。

这时教师通过“问题(2)如何解所列方程?怎样把它转化为我们已经会解的方程?”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回顾已有的知识,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的研究中来。(二)对比探究,解决问题

本节课力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联想、转化,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规律,理解和掌握配方法。因此,在这一阶段活动中以问题为引导设置了四个具体环节。

问题(1):我们会解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举例说明。

用问题唤起学生的记忆,明确现在会求解的方程的特点是:等号一边是完全平方式,另一边是一个非负常数的形式,运用直接开平方可以求解。这是后面配方转化的目标,也是对比研究的基础。

问题(2):把你给出的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把两个方程进行对比,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教师选取学生所举其中一例,展示解方程的过程并把它化为一般形式。如,它可用直接开平方求解,化成一般形式为,虽然学生各

自选取的例子不同,但都能进行这种形式的改变,启发学生逆向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的方程都可以化成一般形式,那么一般形式的方程是否也能转化为可以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呢?于是,实现这种转化就成为探索的方向,如何进行合理的转化则是下一步探究活动的核心。

问题(3):探索01662

的求解过程和方法。

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教师在学生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进行讨论,通过观察方程的结构与完全平方式的联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在问题(1)、(2)的基础上,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即将方程转化成

的形式。

学生通过观察方程结构,发现1662

虽然不是完全平方式,但前两项具有完全平方式的特征,只要通过添加条件即可凑成完全平方式——即“配方”。因此,为避免干扰,先将常数项-16移项至方程右边,此时方程化为1662

。对比完全平方式,学生不难发现,方程左边加上一个常数9,就能凑成完全平方式,因此可以根据等式性质在方程两边都加上9,将方程化为916962 ,即

,从而成功地完成了由“不会解”到“会解”的转化。

我校是一所市级示范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完全平方公式的掌握也比较到位,基于这样的学情,对这一阶段探究活动的安排,我没有采用教科书上的示例,即用

与上节课研究过的方程进行结构上的比较,而是采取直接与完全平方式做对比,这样做能够更加突显配方的本质,帮助学生发现常数项的确定与一次项系数之间的关系。设置问题时有意识地增大了思维的力度,引导学生认识到配方的必要性、发现配方的一般规律,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学生在探究完成的基础上,师生把探究出的解题过程和方法以框图的形式完整呈现,

并重点关注“配方”的过程和关键步骤。

利用框图的形式整理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配方的意义和规律。同时,利用框图再次明晰解方程的程序化思想。

在此基础上,解决创设情景中提出的实际问题,提醒学生注意选择符合实际的解,通过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又能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此时,教师归纳: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问题(4):配方的目的是什么?配方时应注意什么?

在完成这一系列探究活动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进行阶段性小结。明确配方的目的是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方程。对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时要注意在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教师出示问题用配方法解方程:

师生共同关注一元二次方程中一次项系数不同时,对于配方规律的进一步运用。其中(1)至(4)题,通过解一次项系数分别是偶数、奇数、分数、无理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加深对配方的规律的认识,同时还关注了符号的问题。第(5)题的二次项系数不是1,但是它的结构特征也符合完全平方式的前两项的

形式,通过此题考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配方法,并能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配方法求解。

通过这一组练习,巩固利用配方法解方程的基本技能,深化对“配方”的理解。同时为活动四的探究奠定基础。

(四)继续探究,拓展提升

经过探究活动和巩固练习,学生对一次项系数是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规律有了初步的掌握,为了加深这一认识,教师继续出示问题:

对于方程怎样用配方法求解?

把研究的对象从具体数字抽象到字母表示的数字,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巩固对配方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学习中用配方法推导求根公式做铺垫。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适时指导,归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其间注意

在配方后提示学生讨论

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五)小结梳理,分层作业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需注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归纳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步骤及注意事项。巩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降次的基本策略和转化的思想。

最后,教师布置作业:

(1)基础题:教科书39页,练习1,2(1)、(2);(2)思考题:用配方法解方程01322

分层布置作业,既巩固本节主要内容,又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和提升的空间。思考题为后面深入研究配方法,完善对配方法的认识做准备。

以上就是我对配方法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说明,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本次说课获北京市2013年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配方法说课稿(二)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配方法》,配方法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第2节,本节课是第一学时。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主要是配方法,知识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开平方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今后的二次根式、代数式的变形及二次函数学习打下基础。

2.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由于学生之前已经会解一边是完全平方式的一元二次方程,本节课的内容不具备上述方程的特点,如何把方程化为具有上述特点的方程是本节课的关键。学生之前没有类似的经验,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把一元二

次方程通过配方转化为n m x =+2)( (n ≥0)的形式。

3 教育教学目标:page5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配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探索配方法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的能

(3)情感目标:通过配方法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主要以启发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对比,明晰方程结构特征,联想完全平方公式,对方程进行转化,发现、理解并初步掌握配方法。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为了使学生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培养技能等,本机可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活动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活动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活动三,尝试练习,归纳小结;活动四,巩固练习;活动五,分享所获 。

下面,我将按这五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1、首先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表示及平方根的意义使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巩固练习:通过对习题的练习,加深对平方根的理解,并为之后的内容引入做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本节课力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合作,探索,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规律,理解和掌握配方法。因此,在这一阶段活动中设置了三个具体环节。

1、引入完全平方式的概念,并通过已学公式(a+b )=a+b+2ab 做练习,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此公式

2、通过练习解方程让学生认识到

问题1我们会解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

用问题唤起学生的记忆,明确现在会求解的方程的特点是:等号一边是完全平方式,另一边是一个非负常数的形式,运用直接开平方可以求解。这是后面配方转化的目标,也是对比研究的基础。

问题2把给出的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把两个方程进行对比,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它可用直接开平方求解,化成一般形式后,可以启发学生逆向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的方程都可以化成一般形式,那么一般形式的方程是否也能转化为可以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呢?于是,实现这种转化就成为探索的方向,如何进行合理的转化则是下一步探究活动的核心。

问题(3):探索 031122

=++x x 的求解过程和方法。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教师在学生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进行讨论,通过观察方程的结构与完全平方式的联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在问题(1)、(2)的基础上,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即将方程转化成左边是完全平方式右边是非负数的形式。学生通过观察方程结构,发现 虽然不是完全平方式,但前两项具有完全平方式的特征,只要通过添加条件即可凑成完全平方式——即“配方”。对比完全平方式,学生不难发现,方程左边加上一个常数5,就能凑成完全平方式,因此可以根据等式性质在方程两边都加上5,将方程化为 5)6(2=+x ,从而成功地完成了由“不会解”到“会解”的转化。

此时,教师归纳: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三)尝试练习,归纳小结

教师出示问题

1、与同桌讨论,交流归纳如何用配方法解这两个一元二次方程。你能从这道题的解法归纳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吗?

2、由学生总结归纳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吗?

(四)巩固练习

经过探究活动和巩固练习,学生对一次项系数是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规律有了初步的掌握,为了加深这一认识,教师继续出示问题:

对于以下方程怎样用配方法求解?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适时指导,归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其间注意在配方后提示学生讨论 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分享所获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需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归纳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步骤及注意事项。巩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降次的基本策略和转化的思想。

六、布置作业

分层布置作业,既巩固本节主要内容,又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和提升的空间。思考题为后面深入研究配方法,完善对配方法的认识做准备。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美。

五、板书设计

我将板书分成了两部分,重点突出这节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在配以适当的练习,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合作交流探究式学西方法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更加爱学数学。

21.2.2 公式法说课稿(一)

闫雪萍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内容。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解过一次方程(组)与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则是一个新的模型,它所表示的数量关系更为复杂,当然也能更好地体现数学的重要价值。“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初中代数“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数的开方和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进一步熟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同时也为后边学习二次函数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化归思想,领悟配方法,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识层面:公式的推导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层面:以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为载体,渗透化归的数学思

想方法.

难点:求根公式的推导.

四.学生状况分析:

上节课学生刚学了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为本节课求根公式的推导打下了基础,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另外学生在八上《实数》一章中,学习了被开方数的非负性,并掌握了开平方运算,为这节课理解求根公式的应用条件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过程分析:(分了六个环节)

1.忆旧:用配方法接下列三个一元二次方程:(1) x2+5x-3=0 (2) x2-6x=9 (3)

2 x2+5x+4=0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⑴你能说出上面方程的各项系数分别是多少吗?⑵它们有解吗?如果有解,解为多少?⑶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呢?

【设计意图】问题⑴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为配方作准备;问题⑵利用昨天所学“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问题⑶启发学生思考解法并不唯一。 2 .呈现问题

你能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a≠0)吗?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共同完成前四步,到

这步时,抛出问题: ①此时可以直接开平方

吗?需要注意什么?②等号右边的值有可能为负吗?说明什么?让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学生会对b2-4ac进行讨论,应及时鼓励。分类思想也是今后常用的一种思想,应加以强化。最终总结出这里有个小结当这里有个小结当 b2-4ac ≥0时,原方程有实数解,解是多少可以将a、b、c的值带入公式而得到,这个公式就称为“求根公式”。当 b2-4ac<0时,原方程无实数解。紧接着回到开始的三个例题当中,(1) x2+5x-3=0 (2)x2-6x=9(3)2 x2+5x+4=0 用a b c的值来判断原方程解的情况。(你能不用解此方程就能知道它解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完成前四步,这样与利于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便于将主要精力放在后边公式的推导上。通过小组的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互帮互助;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优势;有利于突破难点。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应予以及时的鼓励。 3.板演例题( 和学生共同完成) 例1.用公式法解方程x2+5x-3=0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格式;体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4.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a,b,c的值。 (2)、求出b2-4ac的值 (3)、代入求根公式 :

(4)、写出方程的解x1=?, x2=?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体会数学课中的严谨的逻辑推理不仅在几何问题中大量存在,也更广泛应用于代数中;从而更好地体会到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5. 巩固练习

一个一个给出习题然学生自己去做。由于没说用何方法,有些人可能习惯配方,有些人想用公式法尝试,都可以从做题速度与准度去比较这几个题哪种方法更

好。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讲台板演,同时走下来看看下面的学生有何问题,及时纠正。

⑴ x2-7x-18=0 ⑵ 2x2-9x+8=0 ⑶ 9x2+6x+1=0 ⑷ 16x2+8x=3

【设计意图】⑴比较配方法与公式法,⑵发现对于这几道题公式法步骤较为简单,⑶熟悉公式法,强化解题格式,⑷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解决。这一环节放手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做,选取对同一个方程利用配方法解的和公式法解的,让学生从简捷性与准确性去比较这几个题用哪种方法更好,并在小组内交流解方程过程中的得失,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两种方法的认识,熟练这两种方法的应用。并在学生口述中得以验证这一点.

学生比较配方法与公式法发现对于这几道题而言公式法步骤较为简单,并在学生练习本展示中强化解题格式、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解决。然后让学生进一步反思:什么情况下用公式法较为简便,什么情况下用配方法较为适宜?二者之间有无本质区别?在思维上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细节上你又有哪些注意的地方?你还有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方法吗?

6. 总结反思分三个方面:⑴知识方面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⑵做题中那里容易出错,错误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此类错误?⑶对于解一元二次方程和使用配方法?何时用公式法?

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老师将重点内容加以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比较两种方法,什么情况用配方法?什么情况用公式法?学了若干方法要有所选择。会用、巧用真正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提炼归纳所学知识,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比较公式法及配方法的优缺点,思考是否还有其它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因式分解法奠定基础。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反思也是一种智慧,希望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在完善中成长。

21.2.3 因式分解法说课稿(一)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章第3节《因式分解》。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设置问题,以趣激情;以旧探新,引出课题;初步应用,巩固新知;范例教学,练习反馈;知识整理,归纳小结和作业布置六部分;整个过程是先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然后再回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继续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

标:(1)知识目标:

①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②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2)能力目标:

①培养分工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②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是学习整个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里,造成思维定势,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

教学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

二、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教学,即以探究研讨法为主,结合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为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我采用对比、类比、尝试教学。

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脑软件的交互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和

策略。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以趣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刚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老师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这个环节我设置以下的问题:

手工课上,老师给小王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你能帮助小王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感到新奇又不知所措的过程中积蓄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设置悬念,无疑对整节的学习也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二)以旧探新,引出课题:

因式分解的概念类同于因数分解的概念,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间。这个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在积极的状态下,用类比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长点,把数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由学生自己给出因式分解的名称,引出课题,显得顺理成章。再看下面两个式子

同时设疑,既然我们学习了整式乘法,几个整式乘积可以写成一个多项式(1)的形式,那么反过来,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又叫什么呢?即上面的(2)式.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因式分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像这样的式子变形就叫做因式分解.我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通过讨论质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动脑思考,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来,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愉悦中引出新课内容.(三)初步应用,巩固新知:

趁此时学生处在一个积极思维的状态,教师给出两个练习 1.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 (1) 2m(m-n)=2m2-2mn (2)

(3) 4x2-4x+1=(2x-1)2 (4) x2-3x+1=x(x-3)+1 2.填空:(1)∵3a(a+4) =3a2+12a ∴ 3a2+12a = ( )( ); (2)∵ (a+3)2=a2+6a+9 ∴a2+6a+9 = ( )( ); (3)∵(2-a)(2+a) = 4-a2 ∴4-a2 = ( )( );

通过此练习,引导学生归纳自己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3)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这安排是为通过尝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造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势态,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知觉水平上的运用,加深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其中练习2的安排是让学生感受到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过程,由此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为下一个环节例题的讲解作了个铺垫,降低了本节课的难点。

这样设置,不但可以使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总结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如下:

2

因式分解整式乘法

即: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互为相反方向的式子变形.(四)、范例教学,练习反馈:

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法

考虑到公因式是一个新的概念,所以我首先给出公因式的概念:

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比如说

的公因式是m.这样设置便于学生接受.

例1 观察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1);(2);

(3)23

经过刚才上面的例题,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三定法”).

例2 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8a3b2+12ab3c;(2)2a(b+c)-3(b+c);

分析:首先要找出各项的公因式,然后再提取出来

设计说明:例题是如何确定公因式和如何利用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因式的具体化,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发展水平,此时学生自己处理问题会比较多,所以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同时这也是处理问题的关键.

根据夸美纽斯的教学巩固性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例题讲解后,通过抽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完成练习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我设置了如下一个练习:

练习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4 (五)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大脑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义及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后直接抛给学生,只能是是似而非。通过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归纳,点燃学生主题意识的再度爆发。同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自我评价和巩固。

(六)作业布置

1、书上196p第23、

题; 2、思考:兴趣题:手工课上,老师又给同学们发了3张正方形纸片,3张长方

形纸片,请你将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运用面积之间的关系,将多项式2a2+3ab+b2 因式分解

目的: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作业进行分层次要求。兴趣题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四版:第一和第二版是新课的讲解,第三是例题和练习,第四版作副版使用,用于旧知识的复习和情景问题的提出,这样的排版使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这节课是本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是由学生自主构建的原则设计的.

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地位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别式之后引入的。它深化了两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

教材的处理: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提高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通过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规律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难点的突破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这是人教版第19章第1节第一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是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必备知识,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本课主要探究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这一性质.我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来激发兴趣;对例题进行改编,融问题与兴趣于一体,来应用数学;设置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感受数学.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 难点:理解并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1.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2.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并能掌握应用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进行探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合情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方法 % 1、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二个师生双边活动: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八年级学生几何学习正处在试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阶段,对于严密的推理论证,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反思评价”的课堂活动模式,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

初中数学万能说课稿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或加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 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哎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

对于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对进行等); 2. 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加深对函数与防城、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分析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说课稿范文.doc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的应用》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这一节的内容符合新课程理念,课程要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在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意义。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使学生明确函数、方程、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三种重要的数学模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教学过程中,还渗透着建模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这些思想也为后面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是前面几节课的综合应用。由于函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根据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并结合素质教育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模型,使学生掌握生活中有一类两变量的乘积为定值的实际问题可归结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能模仿"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自己提出或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引例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作业中通过编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进而努力学好数学的情感。 ②使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观。 ③引例中让学生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献爱心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把一类实际问题归结为反比例函数问题来解决,这是因为: 1.反比例函数是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数学模型,它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通过对例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到的结论。它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规律,蕴含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对今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

初中数学的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的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的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数量之间的关系; 3、会判断一个分式何时有意义;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式的概念; 难点:正确区分整式与分式。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分式的概念: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那么我们称为__________ 2、分式与整式的区别:分式一定含有分母,且分母中一定含有;而整式不一定含有分母,若含有分母,分母中一定不含有字母。 3、分式有意义、无意义或等于零的条件: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的值不等于零;

(2)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的值等于零;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分式的的值等于零,且分式的的值不等于零; 4、阅读教材:第一节《认识分式》 二、教材精读 5、理解分式的概念 分析:区分整式与分式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分母,分母中不含字母的是整式,分母中含有字母的是分式。 提示:是一个常数,而不是字母。 解: 注意:理解分式的.概念,应把握以下三点:(1)分式中,A、B是两个整式,它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分数线由括号和除号两个作用,如可以表达成;(2)分式中B一定含有字母,而分子A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3)分式中,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分式中, 6、 分析:根据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进行计算,此题即为求分母不等于零时x的取值范围。 模块二合作探究 7、下列代数式:,,,,,,其中是分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说课稿范例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轴》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教科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初中数学说课稿大全

篇一:经典初中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19)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19 章第 1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平行四边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其他四边形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判断,对此本节课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 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掌握 2)探索,由此发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 观)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 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 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 习毅力等)。 <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针对这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 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从整体课堂来看,我们这节课很关注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学贵有方” 三、说学法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明白数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类比、猜想、推理等思维进行教学。

经典初中数学说课稿汇总

经典初中数学说课稿汇总 篇一:经典初中数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9)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19 章第 1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平行四边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其他四边形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判断,对此本节课的2.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掌握 2)探索,由此发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针对这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二、说教法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 孙玉涵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阳光高中初中部孙玉涵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

初中数学说课稿-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说课稿 / 初中说课稿 / 初中数学说课稿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初中数学说课稿-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说课稿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一课时说课说案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doc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 导语: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初中数学教学课件”,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代数式的值》数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水平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水平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实行拔高。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使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使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持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

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说课课件一等奖

初中数学说课课件一等奖 篇一:初中数学说课稿经典范例 初中数学说课稿经典范例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 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 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 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 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 上谈谈: 二、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 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 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 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高中阶段是(查同中学生心发展情况)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 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经典初中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19)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9 章第 1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平行四边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其他四边形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应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运用它进行平行四边形判断,对此本节课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 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知识与技能) 2)探索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由此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针对这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 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从整体课堂来看,我们这节课很关注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学贵有方” 三、说学法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明白数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类比、猜想、推理等思维进行教学。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5个阶段来,完成本课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初中数学说课稿:《代数式的值》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式的值》。我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代数式的值》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二章,是我个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思维品质不够活跃等实际情况而在教学中加以补充的一节课。代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课题首要的就是研究用字母表示式子的变形规则和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既是算术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起着导航作用,即:对于代数我们研究什么?如何研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知道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能区分易混淆语言,清楚代数式求值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会解决简单

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变式训练进行拔高。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代数式求值的书写格式,变式训练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不多,知识的切入点比较低,根据课标的要求,代数式的值的概念属于了解内容,所以本节课较多的时间用在代数式求值知识的运用上。教师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和活动系列,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来落实知识点并不断地制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脑、嘴、手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际竞赛等多种方式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汇总

中学数学优秀说课稿汇总 说课稿一:《分式方程的解法》 说课稿二:《数据的分析》 说课稿三:《反比例函数》(一) 说课稿四:《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说课稿五:《勾股定理》(第二课时) 说课稿六:《平行四边形》 说课稿七:《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说课稿八:《乘除法》 说课稿九:《矩形》 说课稿十:《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说课稿十一:《分式的意义》(一) 说课稿十二:《分式的意义》(二) 说课稿十三:《平行四边的判定》 说课稿十四:《形的判定》(菱形) 说课稿十五:《反比例函数》(二) 《分式方程解法》 【这一篇教案是比较详细,流程比较清楚的。是面试考试中难得的高分教案。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常常会抽到这一章节课题,因为它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但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教材内容是难点,所以在试讲说说课中也常做考试内容,也是面试中的必须要准备的专业知识】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数学教学主导,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2.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初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初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界首一中的数学教师张贺,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版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直线与角》的第1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里准备。 2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3 教学难点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许多图形知识,但大都是直观形象的,主要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本节教学中关于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的教学也应从直观教育入手,不易较多上升理性认识。因此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深浅尺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正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在小学学习的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从本节开始进行几何教学是切实可行

的。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界首一中开展现代化小班教育的远程实验班,通过前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的经验,这为我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目标 初一几何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起来,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贯彻更为关键。因此,结合本节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了解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间观念;了解学习几何的方法。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 习几何的兴趣;了解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集体观念。 四活动设计 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好的得到贯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观,采用自学、讨论、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思维受阻、缺乏勇气时进行引导。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回顾、自学、讨论、精讲、练习五个阶段。 1 回顾内容方 式师生活动 1本学期前三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有理数的性质与运算第二章整式的概念与加减运算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小结:

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汇编课件

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汇编课件 篇一: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汇编 《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张化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中学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 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 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 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 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 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 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 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 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 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 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 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 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NextPage]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 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 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 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大集合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大集合 全部说课稿目录 16.3 《分式方程解法》说课稿 17.2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18.1 《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18.1 《勾股定理》说课稿 《勾股定理》说课稿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 19.1 《平行四边形》的说课稿 19.2.2 《菱形(1)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20.2 《数据的波动》说课稿(第一课时) 《除法》说课稿 《矩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教案说明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 )》说课稿 《分式的意义》说课稿 “形的判定”说课稿菱形(第2 课时) 16.3 《分式方程解法》说课稿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教师作为数学教学主导,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师对教学目标,难点,重点把握要恰当、具体。 数的计算非常重要,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境,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估算、计算器和计算机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达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一、设计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