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波浪冲刷作用的下界深度
- 格式:pdf
- 大小:313.33 KB
- 文档页数:5
厦门湾潮流波浪作用下的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研究一、引言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是海洋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厦门湾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海湾,其潮流波浪对海床的冲淤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厦门湾潮流波浪作用下的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进行深入探讨。
二、潮流波浪对悬沙分布的影响2.1 潮流对悬沙输运的影响潮流是厦门湾悬沙输运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根据潮流的流向和流速变化,悬沙在厦门湾内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
潮流的流向和流速变化会影响悬沙的输运路径和沉积位置。
2.2 波浪对悬沙悬浮度的影响波浪是厦门湾悬沙悬浮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波浪的作用下,悬沙颗粒会被悬浮在水体中,形成悬浮负荷。
波浪的能量和频率对悬浮度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的研究方法3.1 采样和观测方法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的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采样和观测方法。
包括采集沉积物样品、测量悬沙悬浮度、记录潮流和波浪数据等。
这些数据将为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3.2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在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型,模拟潮流波浪对悬沙输运和沉积过程的影响。
数值模拟可以提供对悬沙分布及海床冲淤的预测和分析。
四、厦门湾悬沙分布的特点4.1 悬沙分布的空间差异厦门湾内悬沙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
不同地区的悬沙含量和粒径组成存在差异,这与潮流和波浪的作用有关。
4.2 悬沙分布的季节变化厦门湾悬沙分布还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在不同的季节,悬沙含量和粒径组成会发生变化,这与季节性的潮流和波浪特征有关。
五、海床冲淤的影响因素5.1 潮流和波浪的作用潮流和波浪是厦门湾海床冲淤的重要驱动力。
潮流和波浪的流向、流速和能量会直接影响海床的冲淤过程。
5.2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海床冲淤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港口的修建、堤防的建设等都会改变潮流和波浪的作用,进而影响海床的冲淤过程。
六、海床冲淤的影响与应对对策6.1 影响海床的冲淤对厦门湾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波浪作用下海底管道振动与局部冲刷耦合作用数值研究波浪作用下海底管道振动与局部冲刷耦合作用的数值研究是海洋工程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海底管道承载着海底油气资源的开发和传输,在波浪作用下,海底管道受到波浪力、水流力和海底侵蚀等多方面的作用,容易发生振动和局部冲刷。
为了保证海底管道的稳定和安全运行,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首先,波浪作用会产生周期性的水动力作用力,导致海底管道振动。
这种振动会对管道的稳定性和疲劳寿命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数值模拟分析可以通过求解海底管道的动力学方程,得到管道的位移、应力和振动响应等关键参数,从而评估管道的振动情况。
其次,局部冲刷是一种固体颗粒在水流作用下对管道表面进行冲刷的现象。
局部冲刷会导致管道表面的材料丧失,甚至破坏管道的完整性。
在波浪作用下,海底管道易受到局部冲刷,使得管道的寿命大大降低。
因此,研究局部冲刷对管道的影响,对于管道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为了研究波浪作用下海底管道振动与局部冲刷耦合作用,可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分析。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或其他方法对管道系统进行模拟和仿真。
数值模拟可以考虑波浪力、水流力和局部冲刷等多重物理过程,得到管道的振动响应、应力分布和局部冲刷情况等关键参数。
在进行数值模拟时,需要对波浪力、水流力和局部冲刷等物理过程进行建模。
对于波浪力,可以采用线性波浪理论或非线性波浪理论进行建模。
对于水流力,可以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程或湍流模型来分析。
对于局部冲刷,可以采用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或颗粒流模型进行建模。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可以得到海底管道在波浪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和局部冲刷情况,并评估管道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进一步优化管道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提出相应的加固措施,以确保管道的安全运行和长期稳定。
A、深水区水质点运动深水区水质点沿轨道运动一周,波形往前移动一个波长的距离。
同一波峰的平面延伸联线称波峰线,垂直波峰线的方向为波浪运动方向。
C、浅水区波浪波浪进入浅水区,水质点运动与海底摩擦,自海面向海底,水质点运动轨迹的形态发生变化,由圆形渐变为椭圆形,扁度随水深减小而增大,称浅水波。
D、进退流在浅水区(水深小于1/2波长),由于受到底部沉积物阻挡,波浪的外形变得不对称,波浪的前坡变陡,后坡变缓,波峰变窄,波谷拉长产生明显的横向流(进退流)。
此时波浪具有明显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形成各种海岸地貌。
E、波浪折射和沿岸流波浪进入浅水区后,由于波浪前进方向与岸线斜交或海底地形的起伏变化,都会随着水深的减小而使波浪传播速度改变,在一个波峰线上,有些段运动速度快,有些段运动速度慢,波峰线发生弯曲,称为波浪折射。
与此同时,形成平行海岸的波浪流,称为沿岸流。
主要的表层洋流3、海流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的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
有些海流有定向性,每年大致向一个方向流动,流速和水量没有多大变化。
From Wikipedia17.5万吨重From Wikipedia海滩B、海蚀崖海蚀穴扩大后,致使上面岩石悬空发生崩坠,形成向海呈陡斜或垂直的陡壁。
C、海蚀桥F、海蚀柱D、海蚀柱E. 波切台海蚀崖逐渐后退,波浪不断冲刷磨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基岩海岸海蚀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E. 沙嘴:在凸形海岸,一端与陆地相连,另一端向海伸出的泥沙堆积体。
在AB段波浪作用方向与岸线夹角为45°(φ),BC段的夹角小于45°(φ‐π),当泥沙流进入BC段时,搬运能力降低,在海岸转折处发生堆积并不断向前伸长,便形成沙嘴。
沙嘴的尾端常呈向岸方向弯曲形状,这多是波浪折射或两个方向波浪作用所致,在港湾海岸的沙嘴,由于潮汐作用也可使沙嘴尾端发生弯曲。
F. 连岛沙坝连接岛屿与陆地的沙坝叫连岛沙坝。
大陆架浅海阅读答案北海大陆架案答案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篇一:大陆架浅海阅读答案思考题汇总第一章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1)海洋地貌学;2)海洋地球物理学;3)海底构造地质学4)海洋沉积学;5)海洋地层学;6)古海洋学;7)海底矿产地质学8)海洋灾害地质学;9)海洋工程地质学。
3、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海底探测技术汇集了各学科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包括调查平台、海上定位、海底水深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地质采样、海底原位观测、遥感技术等。
第二章1、分别简述大洋地貌、大陆边缘地貌的地貌单元大洋地貌:大洋中脊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体系是指贯穿世界各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的总称。
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部从顶部切入的谷地,深1~2km,两壁陡直,称为中央裂谷。
断裂带: 大洋中脊体系在宏观上构成全球性海底山脉,但在微观上并非连续不断,它被一系列与脊轴垂直或近于垂直的横向大断裂带切割。
大洋盆地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是指海盆底平坦的区域,坡度小于1:1000,为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
深海丘陵: 深海丘陵是指深海平原中明显高起的小丘,高度小于1000m。
水平分布范围一般从1~10 km,但也可达50km。
海山与平顶海山: 孤立于洋底之上、相对高度在数百米以上的海底高地叫作海山。
在海山之中顶部平坦呈圆锥状台地的山峰叫平顶海山。
岛链: 在大洋中,存在有呈线状排列的火山,形成海山链,如果这些海山出露在海面之上,则形成岛链。
环礁: 礁体(石)是指由钙质生物体堆积而成的海底隆起。
环礁是指大洋中毗临海面而生长的环状礁体。
大陆边缘:稳定型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七章近岸带沉积1.河口湾的水动力要素及作用?1)径流(河流):搬运碎屑物质至河口外,更新湾内水体,保持纵向和垂向的盐度梯度(盐水楔),驱动扩散碎屑载荷的河口环流。
2)潮汐:潮汐对河口湾作用最重要,其作用是混合淡、咸水,向海或向陆悬浮、搬运悬浮体。
按潮差大小可将河口湾划分为弱潮型(潮差<2米)、中潮型(2-4米)、强潮型(>4米)。
3)波浪:河口湾内波浪作用弱,但是,能改造海岸,使沉积物再悬浮,影响沉积过程。
4)河口环流类型:盐水楔型:弱潮差河口,径流驱动为主,盐水楔顶端形成砂坝。
部分混合型:中等潮差河口,淡、咸水在界面附近上下扩散,无明显界面。
强混合型:潮差大、流速大,破坏了垂向盐度梯度,存在纵向盐度梯度,科氏力使得面向陆右侧盐度高,产生横向混合,悬移质浓度口门附近最大。
2.河口湾动力作用的分带1)河流作用区2)河口环流作用区3)海洋作用区3.河口湾沉积相序:1)低能河口湾沉积:弱潮差、盐水楔,河流沉积物为主,纹层状粉砂、粘土,夹薄层或透镜状砂,边缘粗,湾心细,为粗细交互的水平纹层,生物作用强。
2)高能河口湾沉积:潮控河口湾,潮流搬运为主,湾内出现砂质,湾边缘为泥质,湾内产生潮流砂脊,湾边缘产生泥坪,底波、羽状交错层理,生物作用弱。
河口湾沉积判别标志:1)在剖面中与陆相、海相地层相接,和障蔽层序共生;2)单个旋回不厚,多有若干个旋回组合在一起;3)弱潮河口湾有向上变细趋势,粉砂-泥为主;4)具交错层理或潮汐层理构造;5)有半咸水和海相生物。
4.潮坪沉积构造1)波痕:潮流、波浪作用形成,波痕类型和成因:痕:在落潮时,波浪形成的波痕随着水深减小,较小表面波在原峰脊又塑造了小型波痕。
(2)削顶波痕:浪成波痕在水位下降时,被潮流、波浪将波峰物质搬运到波谷所至。
(3)干涉波痕:不同方向的潮流、波浪造成的具有两组以上的波痕。
2)羽状交错层理:由涨、落潮的双向流动造成的双向交错层理,也称为人字形交错层理、青鱼刺交错层理。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1.内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层圈互相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谁、生物因素引起,包括地质体的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
4.解理:指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即解理面)的能力。
5.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
6.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
7.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8.波痕: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按成因可分为浪成、流水成因和风成波痕三种类型。
9.搬运作用:指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他处的作用。
10.沉积作用:指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的作用。
11.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1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对围岩进行作用,导致围岩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大量新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
13.标准化石:对于确定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该是在地质历史中具有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14.地质年代表:按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表。
15.震源:引发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16.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
17.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18.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千米到30-40千米深度。
波浪作用下泥沙临界起动水深与起动波高公式解算
波浪作用下泥沙临界起动水深和起动波高,是涉及海港工程与水沙工程布置设计和调整过
程中,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参数之一。
根据研究,泥沙临界起动水深与起动波高可以用一
个解算函数来表示:Hc=ar sqrt{σgd s},其中Hc表示泥沙临界起动水深,a表示临界起动参数,σ表示泥沙的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d是泥沙的直径,而s是泥沙临界起动
波高。
这个参数计算公式是荷兰港口工程师van Rijn发布的,由实验室和场地实验结果得到的,他理解了地下水深度对河流泥沙转变状态(起动态/抑制态)的重要影响。
通过计算公式,便于我们清楚地掌握泥沙临界起动水深和起动波高之间的关系,为港口建筑物设计提供了
一定的依据。
有效控制泥沙临界起动水深和起动波高,是我们在设计港口工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泥沙临界起动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推动了港口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也
为港口防拦沙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未来,随着我国港口的发展,我们要继续研究,以优化
港口设计,更加有效地控制泥沙临界起动水深和起动波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