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河流相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十八章河流相§18-1 河流沉积过程及河流分类河流是流水由陆地流向湖泊和海洋的通道,它不仅是侵蚀改造大陆地形和将风化物质由陆地搬运到湖海中去的主要地质营力,而且是大陆区重要的沉积营力。
在适宜的构造条件和沉积背景下,有时甚至可发育上千米厚的河流沉积。
河流相是陆相组中最重要的油气储层,更是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中的最重要的特色相带之一。
一、河流沉积过程河流沉积过程主要受地形坡度、沉积物类型和输砂量、河水流量和流态以及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若其他控制因素相对不变,侧水流流态会影响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方式。
常见的水流流态有下述三种类型。
1.层流和紊流(p17.图2-6)层流是水质点运动方向彼此平行、规则成层流动的水流。
紊流是一种充满了漩涡的急湍流动,流体质点运动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方向和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彼此互相掺混。
紊流水体内有强烈的侧向混合作用,且水层之间发生扰动。
河水流态属于紊流。
水体运动可分解成平行底面和垂直底面的两种运动。
当垂直向上的分力>泥砂之间的阻力时,泥砂搬运,否则沉积。
2.横向环流└→是由表流和底流构成的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
在平直河段,水流形成两个对称的横向环流,主流线沿河床中心分布[如图18-1(a)]。
在弯曲河道中,主流线沿河床弯曲。
主流受惯性作用,在凹岸产生塞水现象,形成水面的横比降。
在横断面上,水体两侧受到不等的压力作用,使得底部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它与由凸岸流向凹岸的河面水流一道构成连续螺旋形前进的单支环向环流[如图18-1(b)]。
表流是辐聚水流,在回岸处产生强烈的下降水流,是冲刷凹岸的主要因素。
底流是辐散水流,使泥砂在凸岸发生堆积。
3.流水作用河流作为沉积物搬运的重要地质营力,可使沉积物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1)侵蚀作用流水冲刷河床物质,产生垂直地面的下切侵蚀,使河床加深,产生向着河岸的侧方侵蚀,使河谷展宽。
(2)搬运作用河流中沉积物可按悬移、跃移和推移方式进行。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2、储层3、储层地质学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2、有效孔隙度3、流动孔隙度4、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7、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9、达西定律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2、同生成岩阶段3、表生成岩阶段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2、原生孔隙3、次生孔隙4、喉道5、排驱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3、层间非均质性4、平面非均质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第七章储层敏感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敏感性2、水敏性3、酸敏性4、速敏性二、简答题1、储层损害的原因?2、储层敏感性类型?《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河流相一、河流沉积作用过程(一)常见水流流态:层流、紊流、横向环流。
横向环流:是由表面流和底流构成的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
(二)流水作用:1.侵蚀作用:下切侵蚀、侧方侵蚀。
2.搬运作用:悬移(一般小于0.1mm)、跳跃(向上垂直分力大于颗粒重力)和推移方式搬运。
3.堆积作用:侧向加积(凸岸沉积,凸岸向凹岸迁移)和垂向加积两种类型。
二、河流分类、不同类型河流的基本特点(一)现代河流的类型的划分1、按地形和坡降分类:山区河流:地形高差大,朔源侵蚀强烈、河岸陡、河谷深、河道直、分支少、流速大、沉积物粗。
平原河流:坡降小、侧向侵蚀为主、河道弯曲、支流多、沉积物相对较细。
2、按河道发育阶段分类:幼年河:发育在河流的上游、山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多分支汇合成主流。
壮年河:发育在中游,形成泛滥平原。
老年河:发育在下游,以网状河为主3、按照河道分岔参数和弯曲度分类:分岔参数:小于1为单河道;大于1为多河道。
利用弯度指数和游荡性指数划分:曲流河:S>2.0,B≈0;顺直河:22.00>S>11.33;辫状河(游荡性河):S<1.3,B>0。
弯度指数(S)=河道长(l)/河谷长的比值(L);游荡性指数(B)=2×各河心滩总长/河道长(l)。
按河道的弯曲度和分岔系数(Rust,1978)可分为:平直河、曲流河、辫状河及网状河四种四、不同河流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1、顺直河:河流弯曲度小,通常仅出现于大型河流某一河段的较短距离内,或属于小型河流,随时间推移将向曲流河发展。
2、曲流河:又称蛇曲河,为单河道,其弯曲度很高,河道较为稳定,宽深比低,一般<40,因河道较为固定,其侧向迁移速度较慢,故泛滥平原和点砂坝(边滩)较为发育。
河道坡度较缓,流量稳定,搬运形式以悬浮负载和混合负载为主。
3、辫状河:为多河道,多次分岔和汇聚构成辫状,河道宽而浅,弯曲度小,宽/深比值>40,心滩较为发育。
河流坡降大,沉积物搬运量大,河道不固定,迁移迅速,故又称“游荡性河”,以底负载搬运为主。
河流阶地: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即河流阶地。
阶地表面常遗留昔日谷底或河漫滩的沉积物,高出先进洪水期水面。
阶地形态上可以分为阶地面和阶坡。
阶地面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倾斜,有一定的连续性。
阶地面和下部阶地交接的地方是阶地前缘。
常受后期侵蚀变得不明显,阶地面的后缘,往往被坡积物之覆盖。
河流阶地river terrace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阶地由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的前缘、后缘组成。
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愈向高处年代愈老。
阶地物质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粉砂、粘土,具二元结构。
河流阶地是在相对稳定堆积和迅速下切过程中形成的。
由于下切侵蚀的条件不同,阶地的成因也不相同。
主要成因有:气候的变化,形成气候阶地;构造运动,形成构造阶地;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基准面。
河流阶地按组成物质及其结构分为以下4类:①侵蚀阶地。
由基岩构成,阶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冲积物。
②堆积阶地。
由冲积物组成。
根据河流下切程度不同,形成阶地的切割叠置关系不同又可分为:上叠阶地,是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上;内叠阶地,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内。
③基座阶地。
阶地形成时,河流下切超过了老河谷谷底而达到并出露基岩。
④埋藏阶地。
即早期的阶地被新阶地所埋藏。
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年代学的方法研究阶地的级数、结构、年代、成因、分布的规律在科学上与经济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谷中分布于河床两侧谷坡上的,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平坦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一)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由河流阶地的形态要素可以看出,它最主要的是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两个地貌面构成,两个地貌面指示出河流阶地的形成必须经历两个阶段。
一个是河流拓宽谷底,形成宽阔河漫滩的时期。
另一个是河流强烈下切,使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成为阶地的时期。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名称:沉积岩石学;英文名称:Sedimentary Petrology课程编码:131031学分:5分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24学时适应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普通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执笔人:何幼斌审订人:李维锋、胡明毅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沉积岩石学》属于学科基础课。
沉积岩的分布面积很广,大陆表面约有75%的面积被沉积层覆盖,大洋底几乎全部被沉积物和沉积岩所覆盖。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包括沉积矿产)的特征、生成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的一门地质科学。
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沉积岩和沉积相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鉴别沉积岩的基本技能,学会开展沉积相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沉积岩石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后进行油区岩相古地理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沉积学的概念(重点);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沉积岩石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6学时)本章重点是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沉积岩的分类。
第一节沉积岩原始物质的来源母岩的风化作用及其风化产物类型,碎屑岩的矿物成熟度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风化壳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第二节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空气、冰川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第三节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溶解物质(胶体溶液、真溶液)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生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及其二者关系;正常沉积和事件沉积的概念及关系第四节沉积期后变化沉积后作用概念、基本类型、特征及其阶段划分第五节沉积岩的分类第三章沉积岩的构造和颜色(6学时)本章重点是层理、波痕第一节绪论研究沉积岩构造和颜色的意义,沉积构造分类第二节物理成因的构造流动成因的构造、侵蚀成因的构造、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成因的构造第三节化学成因的构造结晶构造、压溶构造、结核第四节生物成因的构造生物遗迹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生长构造、植物根痕第五节沉积岩的颜色第四章陆源碎屑岩(10学时)本章重点与难点:碎屑岩的成分与结构、砂岩分类第一节碎屑的物质成分碎屑物质(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化学沉淀物质;碎屑岩的化学成分第二节碎屑岩的结构碎屑岩的结构组分(碎屑颗粒、杂基、化学胶结物、孔隙)的概念及各结构组分的特点;碎屑岩的胶结类型、颗粒支撑性质;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概念及研究的地质意义第三节砾岩和角砾岩砾岩的一般特征,砾岩的分类,砾岩主要成因类型的特点,砾岩研究方法和意义第四节砂岩及粉砂岩砂岩的一般特征,砂岩的分类,各类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的特点及其形成环境,通过砂岩资料研究物源区构造背景,粉砂岩的一般特征及粉砂岩的成因第五节粘土岩粘土岩的一般特征,粘土岩的分类及其主要类型的特点,粘土沉积物的沉积后变化及其与油气关系第五章火山碎屑岩(1学时)火山碎屑岩的概念及岩石的一般特征,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各主要岩石类型的特征,火山碎屑岩的成因类型及其识别标志第六章碳酸盐岩(8学时)本章重点是与难点: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石灰岩的分类、白云岩的生成机理第一节碳酸盐岩概论碳酸盐岩岩石学研究新进展,碳酸盐岩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组分特点,碳酸盐岩的构造和颜色。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绪论单元测试1.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等。
答案:早期的盲目开发阶段;逐渐成熟阶段;发展提高阶段;萌芽及形成阶段2.20世纪40年代,油田开发开始采用注水开发,遇到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是注入水能否发挥有效作用。
只要落实储层是否属于同一层,即是否为同时性沉积即可。
答案:错3.油气田地下地质学重点研究从油气田发现至油气田废弃的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地质问题。
答案:对4.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等。
答案:油气田地下地质结构;油气储量计算方法;开发过程中影响流体运动的地质因素5.“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特点主要有:_____等。
答案: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性;资料与信息类型的多样性;极强的实用性第一章测试1. 1.定向井井身剖面设计主要包括:。
答案:根据已有地质资料,设计定向井分层数据;根据井身剖面设计钻头程序、套管程序及下入深度;根据地面、地下地质资料,确定定向井地面井位;选择合适的井身轨迹,作好井身剖面设计;选择目标层,确定地下井位、靶区范围要求2. 2.一般而言,对于同一岩层,钻压大、转速快时,钻头对岩石破碎效率高,进尺快,钻时低。
答案:错3. 3.钻井液的流变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钻井液发生流动和变形的特征。
通常用等参数来表示。
答案:切力;动塑比;粘度4. 4.取心资料的收集和岩心整理主要包括:等。
答案:岩心装盒与编号;取心过程中其它资料的收集;岩心丈量;计算岩心收获率5.预探井的命名以井所在的十万分之一分幅_____、_____ (二级构造带)名称的第一个汉字为前缀,后加1~2位阿拉伯数字。
答案:地形图;区带6.一般开发井的名称由油气田+区块、井排号、井号按三段式编排。
如临13-58-6。
答案:对7.根据钻井工程需要,如_______等,需要设计并实施定向井钻井。
答案:侧钻;纠斜;控制井喷8.在岩屑捞取环节,需要按设计间距和迟到时间在_____准确捞取岩屑,如架空槽内加挡板、_____前加接样器。
石油工业概论_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石油和天然气在二次运移中的通道是储集层的()。
参考答案:不整合面_孔隙_断层_裂缝2.油气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多方位的,可以向上、向下或向四侧。
参考答案:正确3.数字化油田带来的变化()。
参考答案:一人可以管理上百口井_采油女工有了每天上下班的概念_实现了数据的共享4.地下最典型的驱动压差是()。
参考答案:0.02 MPa/m5.智能油田的含义()。
参考答案:能够优化决策的油田_能够预测趋势的油田_能够自动操控的油田_能够全面感知的油田6.新型油公司模式()。
参考答案:采油队重组采油管理区由采油厂直接管理_撤销采油矿_形成甲乙方关系的内部市场7.利用聚合物,既可以生产合成橡胶,也可以生产合成纤维。
参考答案:正确8.()属于非烃化合物。
参考答案:卟啉_奎宁_沥青9.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的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的化石燃料碳总量的()倍。
参考答案:210.钻柱主要有()组成。
参考答案:钻铤_方钻杆_钻杆11.储集层的岩性横向变化,如果储集层向抬升方向变成了致密层,阻滞了油气运移,我们称它为()圈闭。
参考答案:岩性12.石油里面的次要元素有()。
参考答案:氧_硫_氮13.生成大量石油的有机物质是()。
参考答案:微生物14.()属于陆相。
参考答案:河流相_沙漠相_湖泊相15.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经营模式创新_民营企业的大量涌入_金融创新_科技创新16.绿色已经被克拉玛依石油人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参考答案:环保_健康_节能17.借助数字化油田,每天正钻的井都通过卫星,每()秒钟传一组数据,到计算机里面,专家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即时指挥现场生产。
参考答案:618.表面活性剂驱机理是()。
参考答案:毛细管力得以大幅度地降低_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_油滴的粘附力得以大幅度地降低_使亲油性的表面改变为亲水性表面的作用19.高弹性聚合物驱中的弹性是指体积变化产生的弹性。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能源的主要来源,还是化学工业、农业、医药、制冷和运输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紧张和价格波动。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1.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记载。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开展油气资源的调查和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0年代,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使我国成为石油生产大国。
此后,我国在陆地和海域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油气产区。
1.3 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密切相关。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油作为照明燃料,推动了石油勘探的兴起。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需求激增,促使勘探技术不断进步。
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提出了油气成因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地震勘探、钻井技术、油气藏评价等技术的突破,使得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大,发现了大量油气田。
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基本特征2.1 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C)和氢(H)两种元素组成,碳的含量约占83%至87%,氢的含量约占11%至14%。
此外,石油中还含有少量的硫(S)、氮(N)、氧(O)和微量金属元素等。
2.2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烷烃是石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甲烷、乙烷、丙烷等。
环烷烃包括环戊烷、环己烷等。
芳香烃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
2.3 石油的馏分组成与组分组成石油可以通过蒸馏分离成不同的馏分,主要包括:轻馏分(液化石油气、汽油)、中馏分(柴油、煤油)、重馏分(润滑油、沥青)和残余油(重油、渣油)。
山川河流会说话每一章内容概括(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山川河流会说话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第一章:山川河流的历史与文化内涵3.第二章:山川河流的地理与自然特征4.第三章:山川河流的生态环境与保护5.第四章:山川河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6.第五章:结论:山川河流的价值与未来发展正文山川河流会说话,这是一句富有诗意的表述,意味着自然景观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和故事。
人们通过观察和研究山川河流,可以了解到地球的历史、地理、生态等多方面的知识。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从山川河流的历史与文化、地理与自然特征、生态环境与保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山川河流的价值与未来发展。
首先,在引言部分,作者介绍了山川河流会说话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山川河流是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景观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山川河流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讲述了山川河流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山川河流就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
通过研究山川河流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第二章介绍了山川河流的地理与自然特征。
山川河流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貌特征,它们的形成与演变受到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
了解山川河流的地理与自然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规律。
第三章关注山川河流的生态环境与保护。
山川河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山川河流的生态环境正面临严重挑战。
因此,保护山川河流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第四章探讨山川河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山川河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石。
同时,山川河流还具有旅游、审美等非物质价值。
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山川河流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章河流相河流是地表水流湖泊、海洋的通道。
河流作为重要的地质营力汇集大量的沉积物(包括溶解物质),并将它们搬运到大的湖泊和海洋盆地中去。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如下沉的海岸平原、山间盆地及山前盆地,河流的沉积作用非常活跃。
有时,河流沉积会成为这些盆地的主要充填物。
河流形成的砂体可能成为油气的有效储层。
第一节河流的类型一、按地形及坡降分类可将河流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
前者地形高差和坡降大,向源区方向侵蚀作用强烈,河岸陡而河谷深,河道直而支流少,水流急而沉积物粗。
后者地形高差及坡降小,向源区方向侵蚀停止,侧向侵蚀强烈,河道弯曲而直流多,故平原河流多为弯曲河流。
二、按河流的发育阶段分类可将河流划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幼年期河流数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山区河流多属此类;壮年期和老年期河流多属平原河流。
在同一条河流中,这三类河流分别位于上游、中游和下游。
从沉积的角度看,大量的沉积作用发育在河流的壮年期和老年期。
三、按河流弯度分类河流弯曲度的概念:是指河流长度与河谷长度之比,通常称为弯度指数。
其临界值为1.5,也有人定为1.3,以此临界值和河道的多寡,可将河流划分为平直河、曲流河、辫状河和网状河。
(一)平直河也叫顺直河,河流弯度指数小于1.5。
多属于小型河流,或仅在较大型河流的某一段内存在。
河道内凹岸为冲坑(深槽),是冲刷边,沿其发生侵蚀作用;凸岸因加积作用形成砂坝,从而河道可以产生侧向迁移而逐渐向曲流河过渡。
(二)曲流河又称蛇曲河,单河道,河流弯度指数大于1.5。
河道较稳定,宽深比低,一般小于40。
天然堤发育。
侧向侵蚀和加积作用使河床向凹岸迁移,凸岸形成点砂坝(边滩)。
由于河道极度弯曲,常发生河道截弯取直作用。
曲流河河道坡度较缓,流量稳定,搬运形式以悬浮负载和混合负载为主,故沉积物较细,一般为砂、泥沉积。
曲流河主要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边滩沉积发育为特征。
(三)辫状河辫状河多河道,河道中有心滩或河中砂岛发育,河道频繁分叉又合并,形状似发辫。
河道宽而浅,弯度小。
河道坡降大,不稳定,经常改道迁移,故又称为“游荡性河流”。
例如恒河的支流科西河,在上两个世纪中向西迁移了170多公里。
由于河流经常改道,辫状河河道砂坝不固定,所以天然堤和河漫滩不发育。
由于坡降大,沉积物搬运量大,并以底负载搬运形式为主。
这种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的中上游以及冲积扇上。
(四)网状河与辫状河不是同义语。
网状河也是多河道,但河道窄而深,顺流向下游呈结网状。
目前对网状河认识尚不一致,一般认为网状河指的是在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区,由于发洪水期间河水产生决口分流而形成的网状河道。
河道的发育类型受地形坡度、流域岩性、气候条件、构造运动以及河水流量、负载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或同一河流发育过程的早期或晚期,河道在类型可有不同的变化。
甚至在同一时期的同一河段,由于水位的变化,河流的类型也有所改变,如在高水位时为曲流河,在低水位时则表现为辫状河。
第二节河流的沉积类型河流相是河流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特征的综合。
不同类型的河流因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不同而使沉积相有所差异。
总的来说,河流环境包括河床、堤岸、河漫滩和牛轭湖四大部分。
一、河床亚相河床是河谷中经常流水的部分,即平水期水流所占的最低部分。
其横剖面呈槽形,上游较窄,下游较宽。
流水的冲刷使河床底部具有明显的冲刷面,构成河流沉积单元的基底。
河床亚相又称河道亚相。
其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次为砾岩,碎屑粒度是河流相中最粗的。
层理发育,类型丰富。
缺少动植物化石,仅见破碎的植物枝、干等残体,岩体形态多为透镜状。
(一)河床滞留沉积河床中流水的选择性搬运,使细粒物质被悬浮带走,而将上游搬来或就近侧向侵蚀河岸(在辫状河中也可下切侵蚀早期沉积)形成的砾石等粗碎屑物质留在河床底部,集中堆积成不连续的透镜体,称为河床滞留沉积。
河床滞留沉积的沉积物主要是砾石和粗砂,包括河水对凹岸或河床底部侵蚀时卷起或刮起的泥砾,还可能有被水浸透而沉积下来的树干等植物茎。
细砂、粉砂极少。
砾石常具有叠瓦状定向排列,倾斜方向指向上游。
砾岩很难形成厚层,一般呈透镜状断续分布在河床最底部,向上过渡为边滩或心滩沉积。
(二)边滩(点(砂)坝)沉积1.定义边滩又称为点砂坝或内弯坝,是曲流河中最主要的沉积单元,是河道侧向迁移,河曲形成过程中在河道凸岸形成的侧向加积的砂质沉积体。
2.成因在曲流河的弯曲河床中,主流线随河床而弯曲。
在河床弯曲处水流受惯性作用在凹岸产生壅水,使水位高于凸岸,在河床横断面上,凹岸水体承受的压力大于凸岸,这种压力的不平衡使从凹岸流向凸岸的底流和从凸岸流向凹岸的表流构成了连续螺旋形前进的单支横向环流。
表流是强烈下降的辐聚水流,惯性力强,对凹岸具有强烈的冲刷侵蚀作用。
底流是辐散水流,它携带由表流对凹岸侧向侵蚀形成的沉积物流向凸岸,并在凸岸沉积下来。
随着凹岸的侧向侵蚀加剧和河流的侧向迁移,凸岸出现连续的沉积物侧向加积作用而形成边滩。
3.沉积特征由于曲流河河床中水流对沉积物的搬运以底负载搬运(滚动和跳跃)方式为主,故边滩沉积的岩性以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粘土较少,常含有碳化植物屑。
砂岩的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
边滩沉积的砂岩中单向流水成因的各种层理发育,常见有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间或有平行层理。
上部有各种沙纹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
受河道中水动力条件控制,边滩沉积物下部的粒度较粗,单层厚度较大;向上边滩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单层厚度减薄。
因此,边滩沉积层具有明显的向上变细变薄的F-U层序。
边滩沉积的厚度近似于河床的深度,小型河流边滩的厚度近数米,大型河流的边滩厚度可达30~40m。
边滩的宽度决定于河流的大小,从几十米到数千米。
边滩沉积常呈透镜状或板状封闭在河漫滩泥质沉积物中。
(三)心滩沉积心滩沉积是辫状河的典型特征。
1.心滩的形成河流的游荡性是在高水位期开始的,由于推移搬运物质的沉积,原来在水下的较小的心滩向两旁及下游方向扩大,同时减少了两旁河道的宽度,使河道身变得宽窄相间,并向侧向侵蚀,还使河道变深。
由于洪水期流水作用,不断使心滩淤高,并露出水面形成心滩或河心砂岛,河流发生分叉。
这种分叉作用在河道内反复进行,就形成了辫状形态的河流。
心滩的形成和还可通过河流汇合处或转变处所形成的砂坝发展而成。
2.心滩的类型在河道中,依据心滩的产出方式可将其分为:纵向砂坝、斜列砂坝、横向砂坝。
心滩极易迁移,往往一次洪水过程就能完全改变河道中心滩的分布格局。
3.沉积特征由于辫状河坡度大,水流速度高,所以心滩沉积物较粗。
心滩的上游方向较陡,沉积物较粗,并遭受侵蚀作用。
下游方向较平缓,主要发生沉积作用。
通常,粉砂及泥质物很难在心滩上沉积下来,它们多被湍急的水流带到下游河流中去。
与边滩砂体中的层理类型相比,心滩中发育更大型的单向水流成因的交错层理。
层系底界常具有明显的冲刷面,并有砾石分布。
在大型河流中,如布拉马普特拉河,有报告说其心滩可高达16m,长达1000m.在一些中型河流中,心滩高度小于10m.(注:回忆高中时期春游山间河流沙洲)。
心滩砂体在垂向上粒度也有由下向上变细的趋势。
但在辫状河沉积中,心滩砂体间多存在强烈的冲刷造成的侵蚀接触,使心滩砂体在垂向上的相序规律不甚清楚。
单个心滩砂体呈透镜状,在辫状河沉积中,这些心滩砂体互相叠合形成板状、席状砂层。
二、堤岸亚相堤岸沉积是曲流河发育的主要亚相类型。
垂向上常发育在河床沉积的上部。
相对河床亚相而言属顶层沉积,与河床沉积相比,其岩石类型简单,粒度较细,以发育小型交错层理为主。
可将其进一部分为天然堤和决口扇两个沉积微相。
(一)天然堤沉积(微相)1.定义河流在洪水期因水位较高,漫越河岸的河水流速骤减,河水携带的细、粉砂级物质沿曲流河河床两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河床的砂堤,成为天然堤。
2.沉积特征(1)发育位置和形态天然堤主要发育在曲流河凹岸一侧,在凸岸一侧被点坝的上部或顶部所代替,尤其在较小河流中,天然堤和边滩上部交互出现,很难分开。
在辫状河沉积中,天然堤因河道的侧向迁移而不易保存起来,因此说,辫状河天然堤不发育。
天然堤高于河床,并把河床和河漫滩分开。
其两侧不对称,向河床一侧坡度较陡,粒度也较粗。
每次随洪水上涨,天然堤不断加高,其高度范围与河流的大小成正比,最大高度代表最高水位。
在现代河流中单个天然堤呈弯曲的豆荚状,随着河流的侧向迁移,天然堤在平面上不断延展,并能形成在河床沉积之上的一个盖层。
天然堤剖面呈楔形,远离河床方向变薄,粒度变细,过渡为河漫滩沉积。
(2)沉积物特征①岩石类型天然堤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粒度较边滩沉积的细,比远离河道的河漫滩沉积的粗,垂向上的突出特点是砂、泥岩组成薄互层。
②沉积构造天然堤沉积构造以小型波状层理、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
其垂向序列是下部砂质岩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尤其是上攀沙纹层理;上部泥质岩则发育水平纹层。
天然堤常间歇性出露水面,故常含有钙质结核。
泥岩可出现干裂、雨痕、虫迹以及植物根。
(二)决口扇沉积(微相)1.定义在高水位时,过量的洪水冲决天然堤,并在堤岸靠平原一侧(天然堤外侧)的斜坡上形成舌状堆积物,成为决口扇。
2.砂体形态和发育部位决口扇沉积多呈扇形,有时可延展到邻近的河漫平原中。
决口扇在剖面上为透镜状,夹于河漫滩泥质沉积物中,厚度十几厘米至数米。
决口扇依附于河床之侧,与天然堤共生。
它与河床、天然堤、河漫滩的关系如图所示。
3.沉积物特征(1)岩性决口扇沉积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组成,粒度比天然堤沉积物稍粗。
(2)沉积构造决口扇具有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冲蚀与充填构造常见。
由于决口扇的形成过程沉积速度快,且沉积物是从悬浮状态沉降下来的,所以决口扇常具有正粒序特点,以及泄水构造、变形层理、火焰构造等。
在决口扇中还常有河水带来的植物及其他化石碎片。
二、河漫滩亚相——泛滥盆地沉积河漫滩亚相主要发育在曲流河环境中,位于天然堤外侧。
这里地势平坦,洪水泛滥期间,水流漫溢天然堤,流速降低,使河流的悬浮沉积物大量堆积。
由于它是洪水泛滥期间沉积物垂向加积的结果,所以又称泛滥盆地沉积。
河漫滩亚相沉积类型简单,主要为粉砂岩和粘土岩,粒度在河流沉积中最细。
层理类型单调,主要为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常因间歇性地出露水面而在泥岩中保留干裂和雨痕。
化石稀少,一般仅见植物碎片。
平面上位于堤岸亚相的外侧,分布面积广泛。
垂向上位于堤岸亚相之上,属河流顶部沉积组合。
根据环境和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河漫湖泊和河漫沼泽两个沉积微相。
(一)河漫湖泊1.成因在平原地区的弯曲河流中,当河床因天然堤的围限和本身的沉积作用而逐渐抬高时,河水往往在一个比河岸两侧地形较高的“冲脊”上流动(悬河?),即河床高于两侧地形。
河水漫溢至两侧河漫滩上,洪水期后,低洼地区就会积水,加上冲积脊上河床水平面高于两侧低地,也构成低地积水区的地下水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