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例重症黄疸新生儿双管匀速同步换血疗法与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16.97 KB
- 文档页数:3
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9例
魏华文;潘敏仪;吴潇
【期刊名称】《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1(002)004
【摘要】换血疗法是抢救多种急、危症病人的有效方法。
自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微泵静脉输血、股动脉穿刺抽血同步换血方法成功抢救9例危重症新生儿,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309)
【作者】魏华文;潘敏仪;吴潇
【作者单位】广东省顺德市第一冬民医院儿科,528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
【相关文献】
1.氯胺酮在新生儿重度黄疸换血治疗术中的应用 [J], 曾斌其;黄维军;黎昀
2.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经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的效果研究 [J], 李莉莉
3.应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的临床观察 [J], 晏长红;江英;何玲
4.新生儿重度黄疸应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同步换血治疗的临床分析 [J], 吴随云
5.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疸的临床分析 [J], 张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经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的效果研究李莉莉【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经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6例溶血性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以肱动脉和头皮静脉进行换出与输入的途径,保持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状态下换血治疗,对比患儿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血压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换血治疗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明显,血糖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换血治疗后,患儿血压、血红蛋白及血清钾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6例患儿黄疸在换血3~6 d后均已消退,有3例出现暂时性的低血糖,1例出现青铜症,2例出现低钾血症,经过对应处理全部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结论经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少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使患者体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治疗效果理想,而且不良反应少,易操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1页(P52-52)【关键词】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作者】李莉莉【作者单位】湖南 423000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新生儿疾病中溶血性黄疸有一定发病率,而且病情进展快,一旦未及时处理,就会诱发患儿胆红素脑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时还会导致患儿死亡[1]。
现阶段,临床应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已经逐步完善,把患儿体内异常的抗体与致敏红细胞进行置换,减少患儿体内的胆红素浓度,有效避免了胆红素脑病的发生[2]。
本次研究中,选择26例溶血性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溶血性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5例,女11例;患儿日龄10h~7d;体质量有17例2500~4000g,有9例大于4000g;所选26例患儿总胆红素水平均大于342μmol/L,有16例为ABO溶血病致病,有10例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呈Rh阳性反应,排除了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等重大疾病。
新生儿全自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术操作要点一、目的(1)换出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
(2)快速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
(3)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
二、操作评估(1)环境评估:环境清洁、整齐,室温24~26℃,用紫外线等消毒换血室或辐射台。
(2)用物评估:①物品。
BD24#(黄色)带尾留置针2个、BD24号留置针直针1个(必要时备22 号直针)、敷贴及胶布若干、一次性连接管1根、输血器2个、延长管1根、各容量空针若干、头皮针若干、消毒液1瓶、棉棒若干、500ml空瓶1个、血培养瓶1个、干燥管1 根。
②药品。
0.9% Nacl 500ml/袋2袋、0.9% Nacl 250ml/袋1袋、0.9%Nacl 100ml/袋2袋、肝素 12500u/支x2、钙剂1支、苯巴比妥1支、10ml塑瓶盐水若干。
③辐射台、心电监护仪、单泵(横)1个、输血泵2个、插排1个、血糖仪、经皮测黄疸仪。
三、操作步骤(1)双人核对医嘱及患儿情况。
(2)建立动、静脉通路。
可选择动脉:桡动脉、肘动脉、腋动脉、股动脉、颞浅动脉。
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输血,一条推钙剂。
(3)测量患儿生命体征、血压,经皮测黄疸值、血糖。
(4)连接出血通路:动脉留置针端连接一次性连接管,连接管另一端连接输血器(先用生理盐水排管),将输血器倒置卡于输血泵内,将滤网剪去,下接两个20ml 注射器(并排拴于杆上),注射器下方接空瓶。
(5)连接浓肝素:一次性连接管肝素帽位置连接浓肝素(用60ml 注射器装于单泵上,泵速调为 36ml/h)。
(6)双人核对血制品,并登记血袋号。
(7)连接输血通路:先用血浆连接输血器,接好输血器,将输血器接于输血泵,调好泵速。
(8)两人再次核对血袋及床头卡、手腕带,确认无误开始换血。
(9)输血 5min,测体温、SpO2及心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10)输前半袋血浆时动脉不出血,输完半袋血浆后换为洗涤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输入,输入时同步换血开始(动脉开始出血,并打开浓肝素泵),记录开始时间(两袋血之间输入剩余血浆)。
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林梅;李玉贤;梁秋叶
【期刊名称】《右江医学》
【年(卷),期】2005(33)5
【摘要】换血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换血可较快的达到消除血中游离胆红素、抗体、致敏红细胞的效果,使核黄胆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我科2002年10月~2004年5月对20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外周双管同步换血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562-563)
【作者】林梅;李玉贤;梁秋叶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广西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广西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广西百色,533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457.047
【相关文献】
1.外周动静脉同步成分血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17例临床护理 [J], 李士娜
2.全自动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及效果观察 [J], 季伟;郭明莉
3.改良脐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J], 王红霞
4.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J], 张先红
5.双管同步换血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J], 郭俊良;周勤;仲兆银;祝学新;曾昭成;张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探讨【关键词】双管同步换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我院属二级甲等医院,2005年8月成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08年1月起率先在百色市二甲医院开展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法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至今共治疗护理13例,临床疗效满意,无一例发生核黄疸,无一例进行二次换血,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3例患儿中,男9例,女4例;早产儿4例;平均出生体重为2000 g~2200 g;余均为足月儿,平均出生体重在2500 g以上。
13例新生儿均为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其中ABO溶血10例,1例Rh溶血症,不明原因2例,换血时间为出生后24 h~7 d。
2.换血指征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新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1]。
并征得患儿家属同意。
3.血源选择①ABO溶血病用O型浓缩红细胞和AB型血浆。
②Rh溶血者用Rh血型同母亲,ABO血型同患儿的鲜血或O型鲜血。
③原因不明的患儿用与患儿同血型的鲜血。
换血与监护1.输血量及换血速度输血量约为患儿血容量的2倍,即150~180 ml/kg[2];输血均由微量注射泵控制速度,选择其中一条静脉通路作输血通道,速度为65 ml/(kg・h)。
另一条静脉通路接上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的混合液,两者用量均为5 ml/kg体重,速度为4 ml/(kg・h)。
排血采用动脉三通管,一端接上充满肝素钠生理盐水(100 ml生理盐水含肝素钠200u)延长导管,由微量注射泵控制速度,速度为2 ml/h,另一端接一倒置输血管作排血管至盛废血的量筒,由智能输液泵控制排血速度,排血速度=输血速度+肝素钠泵速度,当输血量余40 ml时,停止排血,但继续输入血直至完毕。
换血始末留取血标本,查血常规、胆红素、肝功能、血生化、血糖及血培养。
2.加强生命体征监护换血前30分钟静脉推注鲁米那10 mg/kg镇静,留置胃管并末端开放,换血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查对制度,加强生命体征监护,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是换血成功的重要途径[3]。
新生儿黄疸外周双管换血疗法发表时间:2013-02-20T17:04:31.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陈沛[导读] 没有患者出现低体温、感染、肠坏死、心律失常、出血等并发症。
陈沛 (南京市浦口医院 210031)【摘要】目的探讨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经外周静脉输血、肱动脉或桡动脉抽血在生命体征监护下进行同步换血。
结果 80例新生儿换血病例中,换血量为100~150ml/kg,换血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换血后血红蛋白、血糖及电解质无明显改变。
结论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对于治疗新生儿黄疸方便有效且又安全。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外周双管同步换血【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294-02 重症新生儿高结合胆红素血症需要进行换血治疗,易引起核黄疸的发生,如果不给予及时的治疗,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死亡。
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减少核黄疸的发生率。
换血疗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胆红素,这是迅速和显著的最有效的方法。
其中单管换血法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就是换血速度慢,导致治疗效果差;而传统的双管换血法显著缺点就是治疗需要在脐动静脉插管,并实施脐动静脉切开术,操作难度加大,并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率。
以下讨论的是经过改良的双管换血的方法,在肱动脉或桡动脉及外周静脉穿刺留置针替代脐动静脉插管,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黄疸,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新生儿科2011年2月~2012年10月的住院新生儿80例,男50例,女30例,均为足月儿。
依据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ABO血型不合溶血病55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25例;均为RH阳性。
1.2诊断标准80例患儿出现黄疸的时间都是在出生后24h内,并进行性加重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水肿、肝脾肿大。
母婴血清学检查和抗体释放试验呈阳性反应,游离抗体试验显阳性,血清总胆红素大于320umol/L。
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的护理体会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我院开展了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将其治疗和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新生儿科2008年1~5月的住院新生儿,男2例,女1例,均为足月儿。
原发病:ABO血型不合溶血病2例,Rh血型不合溶血病1例。
黄疸出现时间:2天内1例,3天以上2例。
3例患儿均符合换血指征,其中胆红素脑病(警告期)1例。
1.2 方法:采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换血量150~180 ml/kg体重。
2 结果2.1 胆红素的变化:3例患儿均行1次换血,换血前患儿平均血清未结合胆红素513.6 μmol/L,换血后269.5 μmol/L,胆红素水平下降显著,患儿黄疸于5天左右消退,均痊愈出院。
2.2 换血对机体影响及不良反应:每例患儿的抽血及注血过程均顺利,血管通畅无阻塞,速度快,效果满意。
换血过程中,1例患儿出现血压下降、肤色苍白、心率增快,经减慢抽血速度后很快纠正,换血后血糖和电解质均保持在正常水平,患儿均未出现低体温、感染、肠坏死、心律失常、出血等并发症。
3 护理3.1 换血前护理3.1.1 血源准备:Rh血型不合应采用Rh血型与母亲相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或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的供血者;ABO血型不合者可用O型的红细胞加AB型血浆或用抗A、抗B效价不高的O型血。
应尽量选用新鲜血,库血不应超过3 d。
输入的血液在暖箱中复温至35~37 ℃。
3.1.2 药物准备:换血前准备10%葡萄糖液、生理盐水、25%葡萄糖液、10%葡萄糖酸钙、利多卡因、肝素、20%鱼精蛋白、10%苯巴比妥、地西泮,并按需要准备急救药物。
3.1.3 器械准备:远红外辐射抢救台,推注泵(2台),多功能监护仪,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无菌手套(数副),各种规格注射器(数副),盛有消毒液的小桶。
3.1.4 环境准备:应在手术室或经消毒处理的环境中进行,室温保持在2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