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区发展模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1.17 KB
- 文档页数:3
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践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各地区正积极探索新的发展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地区的关注和实践。
本文将就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1. 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和内涵主体功能区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为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而确定的主导产业、功能定位和发展优势,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核心是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效率,为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2.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践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主体功能区战略通常包括对区域内资源、产业结构、交通、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区域的核心功能和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推动。
不同地区的实践模式各有特点,但总体来说是在充分考虑各类资源特点和规划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协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提升。
3. 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践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益,还可以实现不同区域间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发展,促进资源要素的跨区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实现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展望当前,主体功能区战略在不同地区得到积极推进和实践,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有着积极的作用。
未来,主体功能区战略应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加强产业合作和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构建全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模式,实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和深化,必将为我国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愿未来各地区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引领下,共同开创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
城市功能区的特点、类型及形成机制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式。
一、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城市功能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各类要素高度聚集。
同一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同,决定了其对空间区位、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的要求往往也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城市功能区,而与这类活动相关的各种要素,如人才、资本、信息、研究成果等,也会在相应的功能区内聚集。
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城市功能区具有较强的辐射扩散能力,能将功能区的优势如技术、管理、观念、资金等向周边地区渗透,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各类功能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有差别的,与行政区和居住区等非经济功能区相比,工业区、商务区等经济功能区具有更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城市功能区的集聚效应带来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经济功能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区域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就业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非经济功能区的高效益则反应在社会效益上,比如行政功能区内行政机关密集,方便处理社会事务,提高了城市运行的效率。
具有明显的“城市名片”效应。
城市功能区尤其是经济功能区往往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现代化程度的象征与标志。
城市功能区的成功建设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城市的影响,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如纽约依靠曼哈顿CBD的影响,确立了其国际大都会形象。
二、城市功能区的类型城市功能区可以分为非经济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
非经济功能区是指行政区、居住区等与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聚集区域。
本研究主要关注经济功能区。
经济功能区一般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能力、经济控制能力和聚集扩散能力。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功能区不仅要满足本城市的发展需求,而且在更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初步研究——以吉林省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围绕城市中心地带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城市化的发展需求。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区规划方案,旨在通过区域之间的互补、协作,有效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从而推动全国各地的城市化建设。
主体功能区规划不仅是推动各地实现快速、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吉林省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方面发展迅速。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较大,吉林省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如城市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房地产市场波动等。
因此,研究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论文旨在研究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原则和分类等基本概念的介绍和解释。
(2)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现状和问题分析:通过对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该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具体实施情况,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3)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趋势分析:通过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宏观分析,研究其对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的影响,分析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未来的发展趋势。
(4)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议与措施: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措施,以推动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发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相关文献及调研资料,对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原则、分类以及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并归纳总结相关信息。
(2)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吉林省的大街小巷,对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深入了解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TOD发展模式分析中国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发展模式是指以轨道交通为核心,以站点周边建设为依托,优化土地利用,形成高效便利的综合交通体系和便民生活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TOD发展模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TOD发展模式的概念、特点和中国的实践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TOD发展模式的概念与特点TOD发展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它强调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规划,通过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建设商业、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以促进步行和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达到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便捷、高效和绿色发展。
TOD发展模式以其“便捷、高效、节约、环保”的特点,成为各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热门选择。
TOD发展模式的核心特点可以总结为:一是基于轨道交通的便捷通达,使得出行更加便利和高效;二是以站点为中心,形成集约化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减少通勤距离和时间;三是注重多样化的土地利用,构建包容性和综合性的城市功能;四是通过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和便捷的步行网络,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减少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
二、中国TOD发展模式的实践情况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问题日益突出,TOD发展模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中国,TOD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区。
在实践中,中国TOD发展模式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政府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TOD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基于轨道交通的城市发展,包括规划指导、土地利用划定、财政和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为TOD的实践提供了政策保障。
2. 城市规划整合。
中国TOD发展模式倡导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整合和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
通过统筹交通、住房、商业等各类用地,构建紧凑型、多功能性的城市空间。
经过40余年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的转型发展阶段[1]。
存量发展背景下,面对复杂历史遗留问题,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被赋予了提升城市功能、完善民生服务、优化人居环境的重要使命[2],成为新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
从中外城市更新历史来看,城市片区的整体再开发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面对区域高质量发展诉求,提出的规划单元开发(PUD)制度是政府与开发商实现双赢发展的主动尝试[3]。
20世纪70年代,法国为了顺应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变化,提出了协议开发区(ZAC)制度,有效解决了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4]。
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的背景下,建立了多主体协调合作的规划体制,以全面重建为主要手段,将民间主体和资本引入城市再开发,公共主体的参与不断加深[5]。
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2000年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圳进入存量管理时代,为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城市发展单元”的规划制度,作为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先进城市的重要手段[6]。
天津、南京也先后构建“功能聚集区”“重点工程区”等片区开发体系,探索综合开发改造的策略,优化城市中心区空间环境,提升城市能级[7]。
针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武汉市在借鉴其他城市片区协同开发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重点功能区建设,并将其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方式之一。
通过梳理武汉市重点功能区的目标定位、规划思路和建设特征,以汉口滨江摘要 在存量发展背景下,针对既往城市更新中存在总体目标模糊、空间碎片混杂、相关利益失衡等问题,武汉探索出基于片区协同开发的城市更新模式——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
总结了武汉市重点功能区的目标定位、规划思路和建设特征,深度分析了典型案例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的规划建设经验、成效与不足,认为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基于政府统筹、多主体协同开发,通过目标协同、空间协同与实施协同,呈现出核心功能明确、空间形态统一、实施过程有序的特点,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能级、优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
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案例【实用版】目录一、引言1.介绍城市综合功能区的概念和重要性2.阐述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的必要性二、城市综合功能区的发展历程1.城市综合功能区的起源和发展2.我国城市综合功能区的现状三、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案例分析1.案例一:北京市朝阳区 CBD 的转型2.案例二:上海市陆家嘴金融区的转型3.案例三:深圳市南山区科技中区的转型四、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的经验和启示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2.创新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结构3.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4.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品质五、结论1.总结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的重要性和挑战2.展望城市综合功能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文一、引言城市综合功能区,是指在城市中具有多种功能、服务于不同人群、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区域。
城市综合功能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功能区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变化等多重挑战,转型成为城市综合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城市综合功能区的发展历程城市综合功能区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城市的出现催生了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综合功能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综合功能区逐渐演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综合功能区。
在我国,城市综合功能区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功能区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多功能区转变的过程。
当前,我国城市综合功能区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功能区划分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等。
三、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案例分析1.案例一:北京市朝阳区 CBD 的转型北京市朝阳区 CBD 作为我国的中央商务区,经历了从工业区到商务区的转型。
在转型过程中,朝阳区 CBD 明确了发展方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入驻,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案例二:上海市陆家嘴金融区的转型上海市陆家嘴金融区通过引入金融业、总部经济等高端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商业区向金融商务区的转型。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是指根据城市内不同地区的功能特点,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这种分区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的发展效益,有助于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发展。
下面将从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优势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布局城市的各种功能,打破传统的以居住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各个功能的协调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模式通常是以居住为中心,把各种功能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导致城市内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问题。
通过功能分区,可以将城市划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绿化保护区等不同区域,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使城市功能布局更加合理,提高城市的发展效益。
其次,城市功能分区具有一系列的优势。
首先,功能分区可以提高城市空间的效率利用。
通过将各种功能划分在不同的区域,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浪费,提高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功能分区可以加快城市发展速度。
通过合理布局城市的各种功能,可以避免各种功能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速度。
另外,功能分区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通过将工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可以减少工业排放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功能分区还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通过将绿化保护区划分出来,可以保护城市的绿地和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城市功能分区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规划编制、功能定位和配套政策三个方面。
首先,规划编制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编制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和详细规划等规划文件,明确城市各个功能区的边界和范围,明确功能分区的目标和任务。
其次,功能定位是城市功能分区的核心和关键。
根据城市的产业结构、人口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确定城市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包括居住、商业、工业、文化教育、绿化保护等。
最后,配套政策是实施功能分区的保障和推动力。
地区发展模式引言概述:地区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一定地区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方式和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实施对于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地区发展模式,分别是资源开辟模式、产业结构模式、城市化模式、环境保护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
一、资源开辟模式1.1 自然资源开辟:根据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开辟方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增长。
1.2 资源节约利用:加强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跨区域合作:加强地区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推动资源的跨区域开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产业结构模式2.1 产业布局规划:根据地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2 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提高地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3 创新驱动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化模式3.1 规划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的空间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3.2 城市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3.3 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四、环境保护模式4.1 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2 绿色发展: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4.3 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的良好品质。
五、社会管理模式5.1 公平正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管理模式,保障社会公平和人民权益的平等享有。
5.2 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矛盾的调解和解决,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局部性和非均质性的城市发展模式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模式在不断地改变和演变。
在发展历程中,城市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具有局部性和非均质性的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一、局部性城市发展模式的特点局部性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发展特点和模式。
由于城市化的过程是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的,因此不同城市的空间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点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在局部性城市发展模式中,一些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因此发展出了独特的产业结构和特色经济。
例如,沿海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使得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外贸和航运为主导,形成了独特的港口经济模式;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则以工业化和制造业为主,形成了“珠三角制造”这一独特产业结构。
同时,在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也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文化特征。
二、非均质性城市发展模式的特点非均质性城市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在同一地域范围内,不同城市区域和功能区之间呈现出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特征。
在一个城市内,由于历史发展、城市规划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城市内部区域差异较大。
在非均质性城市发展模式中,城市内部有差异的区域之间往往存在相应的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差异。
例如,城市中心区往往是商业、金融和文化中心,人口数量多、流动性大;而城市郊区则往往是工业、住宅和娱乐中心,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同时,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规划、建筑和环境等也具有差异性,城市规划的实施往往会通过绿地、建筑风格和文化气息等方面来突出不同区域和功能区的特征。
三、局部性和非均质性城市发展模式的启示在局部性和非均质性城市发展模式中,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同时受到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这表明城市发展应当遵循各自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不能泛化地应用一种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城市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城市特点和需求的发展计划和政策。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86期2010年第12期Serial No.86No.12,2010一、城市功能区的内涵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
城市功能区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各类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式。
城市功能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各类要素高度聚集。
同一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同,决定了其对空间区位、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城市功能区。
而与这类活动相关的各种要素如人才、资本、信息、研究成果等会在相应的功能区内聚集。
2.集聚辐射效应明显。
城市功能区具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它可以降低功能区内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在相对有限的地域空间中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产出。
此外,城市功能区还具有较强的辐射扩散能力,将功能区的优势能力如技术、管理、观念、资金等向周边地区渗透,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但这种扩散能力的大小也是有差别的,与行政区和居住区等非经济功能区相比,工业区、商务区等经济功能区具有更强的辐射扩散能力,会推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演化与发展。
3.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城市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表现。
经济功能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区域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就业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非经济功能区的高效益则反应在社会效益上。
行政功能区内行政机关密集,方便处理社会事务,提高了城市运行的效率。
4.具有明显的“城市名片”效应。
城市功能区尤其是经济功能区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城市名片”,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
城市功能区的成功建设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城市的影响,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具有很大意义。
如纽约依靠曼哈顿CBD 的影响,确立了其国际大都市形象。
二、城市功能区的类型功能区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根据与经济的相关程度,分为非经济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
非经济功能区是指行政区、居住区等与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聚集区域。
经济功能区是体现一个城市或区域经济核心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
经济功能区一般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能力、经济控制能力和聚集扩散能力。
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功能区不仅要满足本城市的功能需求,而且会在更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满足区域乃至全球化不同经济功能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功能区的细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按照主导产业的不同,经济功能区可细分为工业区、科技园区、商务区、商业区和旅游区等。
1.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是依托区域丰富的煤、铁等资源,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传统工业区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由于这些传统工业占地多、耗水耗电多、排污量和噪音污染大,因此工业区一般布局在城郊,区内大都是低矮的工业厂房,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传统工业造成了较强的冲击,使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而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区域逐渐出新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即新兴工业区,如德国慕尼黑、意大利普拉托等。
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新兴工业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主要以低能耗、污染小的轻型工业为主。
2.科技园区。
在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推动收稿日期:2010-01-18作者简介:颜芳芳(1983-),女,河北安平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城市经济研究。
城市功能区发展模式研究颜芳芳(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摘要:城市功能区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各类职能的重要空间载体,具有很强的聚集与辐射扩散能力。
在对国内外典型城市功能区的分析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城市功能区的几种发展模式。
这对促进城市功能区发展,加快其所在区域的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功能区;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12-0134-03134——下,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一系列新兴产业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带动了一批以这些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科技园区的发展。
科技园区以技术创新为特色,以发展高新技术、推动高技术产业化为基本目的。
世界各国的科技园区名称各不相同,如美国称为“科技工业园”、日本称为“科学城”,中国则称为高新技术开发区。
虽然各地科技园区受本地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方式的不同的影响而略显不同,但总体上都呈现以下特征:园区以高技术企业为主,其产品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为特征;园区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一流的大学、重要的研究机构是园区发展的重要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园区发展的基本条件等。
3.商务区。
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城市的功能核心,一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区内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等服务业企业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设施和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土地利用率较高。
区内具有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4.商业区。
商业区是指城市内部市级或区级商业网点集中的地区。
商业区一般都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方便、人口众多的地段。
通常以大型批发中心和大型综合性商店为核心。
商业区的特点是商店多、规模大、商品种类齐全,特别是中档商品和名优特种商品的品种多,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要,向消费者提供最充分的商品选择余地。
城市中的商业街既有历史形成的传统商业街,如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等,也有一些现代化的专业商业街,如北京马连道茶叶街、三里屯的酒吧一条街、东直门内的簋街等。
5.旅游区。
旅游区是表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
一般包含许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
特色旅游区是指将物质、精神或文化等要素与旅游紧密结合,赋予其更丰富的含义,从而实现吸引游客,刺激旅游消费目的旅游区。
将旅游与文化、特别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区,是特色旅游区发展的主流。
如代表美国文化的迪斯尼乐园、代表中国宋代文化的杭州宋城等,都因将文化深植于旅游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城市功能区的发展模式受功能区所在区位、发展条件以及区域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城市功能区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国内外典型城市功能区发展研究,城市功能区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1.市场自发形成。
市场自发形成的功能区通常是某一特定区域由于其区位、资源特点等适合某一类型产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吸引相关的企业在该区域不断聚集,久而久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聚集区。
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伦敦金融城等城市功能区都是自发形成的典型案例。
美国“硅谷”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政府对科技园区的发展并不直接介入,主要是提供自由的创新环境和健全的法律环境。
硅谷内的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产业化。
硅谷独特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大量风险资本的推动、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了硅谷不断发展的动力;伦敦金融城也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城市功能区。
从17世纪下半叶起,银行、保险等机构就开始在金融城集聚,逐渐形成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于一体的金融市场结构体系。
金融机构齐全,服务现代化的金融城,支配着英国的经济命脉。
英国政府只是针对金融城发展阶段遇到的不同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金融业的发展。
市场自发形成机制的优点在于:一是功能区的成长发展符合市场规律,能够充分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二是功能区产业业态的发展是基于产业间相互关联程度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能够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网络体系。
但是,该模式由于市场主体在集聚过程中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自发性和无序性,发展初期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也缺乏统一的开发机制,开发建设较为分散,这就需要有关政府部门注意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有序的集聚,完善周边配套设施,给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
2.自发形成与后期政府规划引导。
“自发形成与后期政府规划引导”的发展模式是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结合的结果。
自发形成的功能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后,有些需要一定的政府力量逐步介入到功能区的发展和完善中。
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对功能区的产业升级、功能定位,建设标准、空间布局、公共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等进行新的定位和引导,提高功能区的规模效益。
纽约曼哈顿中央商务区、英国谢利菲尔德文化产业园等城市功能区都是该模式的典型案例。
纽约曼哈顿CBD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及时通过规划解决了聚集区自发形成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一是面对曼哈顿CBD不断上升的商务地产需求同该区有限的地域面积之间的现实矛盾,纽约市政府在曼哈顿中城和下城的传统边界开发规划了布鲁克林下城区、长岛市和远西三个新的CBD分区。
二是及时通过规划促进了功能区各种商务功能的协调统一,如在中城,通过制定“可进入性”法规,解决了中城商务区因忽视休闲购物场所的建设导致的问题。
三是通过加强建筑物间的立体开发,地铁与著名建筑地下综合体的连接等方式开发地下空间,缓解了地上空间不足的问题。
“自发形成+后期政府规划引导”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市场自发形成模式的优点,而且通过市场和政府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通过政府规划,可以进一步明确功能区的发展方向,优化功能区的整体结构和布局;二是可以进一步完善功能区的配套和服务,优化功能区发展环境。
以该模式推进城市功能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后期政府规划引导时,一方面要注重保护原有的适合功能区发展的条件,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原有产业向外迁移现象出现;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市场主体有序集聚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体系等建设,解决原有自发模式出现的各种障碍。
3.政府主导规划与开发。
“政府主导规划与开发”模式是政府相关部门新划出一块区域进行规划,重点发展某些产135——业,并集中大量投资建设这些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设施,实行招商引资特殊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区外企业入驻,最终形成特定产业集聚区。
较为典型的“政府主导规划与开发”模式是东京的新宿商务区,在政府力量介入之前,东京市中心面临“空心化”的局面。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降低中心城区的拥挤成本及其负效应,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规划建设了全新的中心城区。
新宿商务区在政府的规划引领下,适度超前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注重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立体空间,大力发展地下交通和楼宇经济,形成了世界知名的商务中心区。
该发展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政府规划引导的城市功能区空间布局一般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