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二十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4
训练28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对应学生用书P409)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国学骑士”辜鸿铭“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名号。
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辜氏生于1857年,卒于1928年。
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一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
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人布朗先生疼爱,10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研究,精通西学。
据说蔡元培求学莱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40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
后辜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文化萌发浓厚兴趣。
他埋头精研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晚清大臣张之洞幕僚20余年。
后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左丞。
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
又以其特立独行之“怪”,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
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
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
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
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
训练21小说阅读(二)(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对应学生用书P39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边缘人的爱与哀愁[英]萨基沿着一座古老的大教堂屋顶的防护矮墙,每隔一段距离都矗立着一座石雕:它们有的是天使,有的是国王,还有主教,几乎个个身上都洋溢着虔诚带来的喜悦与沉着。
但是,在大教堂阴冷的北边较低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座雕像:它没有王冠,没有主教冠,也不带光环。
它的表情冷峻、痛苦,充满忧伤。
那群栖息在防护矮墙的墙沿上整天晒太阳的蓝色肥鸽子断言,它肯定是个魔鬼。
然而,钟楼上那只老寒鸦——它可是一位教会建筑学方面的权威,断定这座雕像是一个迷惘的灵魂。
于是,有关雕像身份的猜测就此了结。
秋日的一天,大教堂屋顶上飞来一只体态轻盈、叫声甜美的小鸟.它离开荒芜的原野和日渐稀疏的矮树篱,只为寻一处冬季的栖息地.它停下疲惫的双脚,打算在天使大翅膀的背阴处休息,或在国王礼袍的石刻褶痕上安歇.但是无论它停到哪儿,都会被那群肥鸽子推开,或是被那群聒噪的麻雀从墙沿上赶走。
它们唧唧喳喳地相互议论道:“从来没有哪只受人尊敬的鸟会这么深情地歌唱。
”于是,这只漂泊流浪的小鸟不得不离开。
只有迷惘人雕像为它提供了庇护之地,因为肥鸽子们认为,在一个倾斜得如此厉害的地方栖息是极不安全的,更何况这里还太过阴暗。
这座雕像没有像其他“达官贵人们”一样,双手交叉摆出虔诚的姿态,而是双臂交叉于胸前,好像在反抗什么。
它双臂所构成的角落恰好可做小鸟温暖舒适的休息地。
每天晚上,小鸟飞回位于雕像胸膛处的小窝,心中充满了对雕像的信任,而雕像那双漆黑的眼睛也似乎一直都在看护它酣眠。
渐渐地,这只孤单的小鸟爱上了这位孤独的守护者。
白天,它会时不时立在教堂的滴水嘴或别的拱座上婉转啼鸣,唱出最甜美的歌,向它的夜晚庇护者表达感激之情。
也许是因为风,也许是因为天气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迷惘人雕像那张憔悴不堪的脸上,似乎渐渐褪去了几分冷峻与忧伤。
在每天漫长又单调的时光里,这位小小客人的歌声总会断断续续地飘进这位孤独守护者的耳朵里。
课时作业(一)论述类文章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象符号”说与“语言艺术”说之差异吴晓诗歌意象与普通日常语言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
普通语言符号是人类集体的产物,语言一经产生,对于每个社会成员就有一种约束力,每个社会成员都得强制性地习得和接受这种语言,不如此就无法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
而意象符号则是诗人直接感受的产物,具有个性创造物的特点。
它是感性的、直觉的、个别的和不可重复的,是诗人在情感驱动下要求作艺术表现的产物。
科林伍德曾指出普通语言描述与艺术表现的不同:“描述一件事物,就等于把这件事物归到某某类中……而表现却恰恰相反,表现是将这件事物个性化。
”这就是说,普通语言仅仅是一种现成的操作,而作为艺术表现的意象,却是诗人所独创的,具有诗人的情感生命。
意象是“直接”的,因为它是诗人有感而发创造出来的;日常语言则是已经褪色、陈旧、僵死的东西,也是被诗所淘汰的东西。
总之,创造意象是诗人表现情感的基本手段,诗人将独创性的意象符号提供给读者,使读者产生理解与共鸣,进而被普遍接受与承认,这是普通语言所无法做到的。
在一般语言中,语词所指称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外物,物的观念而非物本身,因此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普通语言,词义的指称性明确而单一,非如此则不能起到交流思想的功用;而意象具有丰富性与多义性,竭力避免单一与直接说出,它虽然以词的形式出现在诗中,但却没有词的明晰性、确定性。
可以说,意象是超语义的,不可解释穷尽。
意象比语言层次更高,更具独立性。
在审美经验中,有许多难以用语言说出的东西,在那些已理解又未理解的无可名状的审美愉悦中,无论何种语言要描述,它都是显得力不胜任的。
审美意象能引人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
所以意象的功能大大强似普通语词,其作用是一般语言所不可比拟的,艺术所建构的意象符号系统,既是传递情感的手段,又是目的,而在日常交际语言中,语言只是交际信号的工具,意义一经传达,信号系统就不起作用,因此它是一维性的。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广东专用)(二十)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画家赵无极郁风(1)在国内,凡是经常看报纸的人,都知道在国外有那么几位为中国争了光的科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可是在国外,除了科学界以外,一般人很少知道他们的名字。
相反,在巴黎、伦敦、罗马、维也纳,在纽约、旧金山、东京、新加坡,凡是有些文化的人都知道有个中国画家叫赵无极;可是在国内,除了美术界以外,即使经常看报纸的一般读者,也很少知道在巴黎有个为中国争了光的画家赵无极。
当然,艺术的成果可以通过展览使人人都有机会直接欣赏,而科学成果则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
(2)赵无极一九二一年出生于北京,却是在上海南通长大。
祖辈是书香之家,父亲是银行家,少年时代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充分享受和学习过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萃,名家书画、碑帖金石,加上他的叔叔常从巴黎寄回西方名画的印刷品,浸泡得他十岁就开始画画,十四岁就考入了杭州艺专。
一九四八年初去了巴黎,次年曾在一次芭蕾舞速写比赛中获奖,并在某画廊举行个人画展。
后采他遍游欧洲,每年举行画展,出版画册,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被西方美术评论界公认为当代世界最有成就的名画家之一。
(3)有人说,他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几乎没有吃过生活的苦头;我说他的幸运主要在于排除了一切可能的方便的诱惑,没有成为一个在生活上和艺术上的纨绔子弟,而是坚定不移地走着一条不断探索追求的寂寞之路。
在这条路上他却并非没有吃过苦头的直线前进。
他试用各种工具材料和形式体裁去表达,搞过铜版、石版、油画、水墨,为诗集作插图,为芭蕾舞设计布景,不断否定、破坏自己已有的,又不断创造新的,忍受艺术变异中的痛苦一一包括由于这种变异曾有一年半卖不出一张画,生活收入也大大减少,忍受由于专心于艺术上的追求而引起感情和家庭生活的变异的痛苦,等等。
(4)然而,无论如何变异,他的作品的精神品格的内涵,从来没有离开过祖国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安徽专用):(二十一) [小说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寒冬里的暖意侯发山天寒地冻,北风呼啸,火车站站前广场依然人潮涌动。
一个没有双腿、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坐”在广场一角。
他面前放着一个搪瓷茶缸,里面有零星的角币和分币,看样子拢共也不过两元钱。
一看这个样子大家都知道,小男孩是个乞丐。
有不少人从小乞丐面前经过,大多是瞟上一眼,而后扬长而去,好像无视他的存在。
小乞丐眼巴巴地看着从他跟前经过的每一个人。
已经有大半天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往小乞丐的搪瓷茶缸里扔钱币。
一对年轻情侣与小乞丐擦身而过,走出两步远,那个女的又停下脚步,扭过头来,翻看自己的小提包。
那个男的明白过来,轻轻拉了女的一把,说,别发慈悲了,现在这样的骗子太多了,说不准人家家里比我们还富裕。
女的一边扒拉提包一边说,没有零钱,算了。
说罢把挎包甩到肩上,和男的飘然而去。
天空飘起了零星的雪花,小乞丐身上穿的棉袄破烂不堪,根本抵御不了寒冷,不住地瑟瑟发抖。
人来人往,脚步匆忙。
雪花给小乞丐披上了一层白,他抖落身上那层白,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姿势。
这时,过来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
他在小乞丐身边停下来,认真地看了看小乞丐,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放在小乞丐面前的搪瓷茶缸里,搪瓷茶缸一下子满满的。
小乞丐又惊又喜,忙给老人磕了一个头:“谢谢老爷爷!”老人爱怜地抹了一把小乞丐头上的雪,说:“孩子,天太冷了,回家吧。
”小乞丐点点头,把搪瓷茶缸放进胸前的布袋里走了,不,是两手撑地,屁股一下一下往前挪动的。
老人看到小乞丐“走”远了,就放下拐杖,在小乞丐坐过的地方坐了下来——原来,老人也是一个乞丐。
故事并没有结束。
大约一年后,小城一个年轻人患上了白血病,要进行骨髓移植手术,需要很大一笔费用,可是小伙子家境贫寒,拿不出这笔费用。
年轻人的朋友就自发做了个“爱心捐款箱”,到街头为小伙子募捐。
那一天也异常寒冷,“爱心捐款现场”很冷清——也可能是天气寒冷,人们很少出门,不知道这里有个“爱心捐款现场”。
课时达标27一、(2014·襄阳5月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寒色□龙应台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
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早有体会的人?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
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
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
烫的便当②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
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
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
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
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
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
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
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
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
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
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
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
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
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
训练23散文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对应学生用书P399)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白发上津城梅洁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
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
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
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 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
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 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
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
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考点针对练(五)探究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美国“富二代”的价值观徐贲我认识一位从中国来美国的暑期交换学生,她告诉我一件她觉得奇怪的事情。
她寄宿在一个美国人的家里。
这家夫妇俩都是律师,有4个从上高中到小学的男孩。
那户人家房子很大,有游艇和私人飞机,非常富有的样子,生活却很简单。
有一次,父母两人出外度假,临走前在家里的大冰箱里为留在家里的4个孩子放好一模一样大小的4份食品,不分大小,每人一份。
而且,还给他们每人分配一份工作,修整草地,洗游泳池,清理厨房、厕所等等。
这4个孩子,大的食品不够吃,小的吃不了。
大的向小的要,小的就以代做自己那一份家事为条件,把吃不了的分一些给大的。
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说它典型,不是说它拥有的财产(这个家庭显然要比许多其他美国家庭富有),而是说它的价值观。
第一是平等,父母分配食品,4个孩子无论大小,每人都是一个样的一份,几乎不近人情,难怪我的朋友觉得奇怪。
第二是财产观,每个孩子分得一份,那就是属于他的。
如何支配这份财产是他自己的事情。
第三是理性协商,大孩子不够吃,不能恃强凌弱,到小的那里去抢。
他要取得额外的食物,就必须通过他们彼此认可的公平交易向小的去交换。
这种交换是理性的,而孩子则懂得讲理,能够运用这种理性。
这些讲理的孩子没有一个是不自私的,他们并不愿意无代价地把食品分给别人,或无代价地替别人干活。
孩子们虽然都自私,但却都受洛克所说的“荣耻心”约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到(交易),什么是不可以做到(硬抢)。
洛克说,“荣耻心”可以将人引向理性之善,看来适用于这个美国人家的孩子们。
洛克儿童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启蒙,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自我利益,并在理性的自我克制中去理解自我利益。
对这一启蒙来说,人的尊严意识是关键的,一个人的自我克制因他的尊严而坚实(我自己的自由、理性选择,不是因他人的强制),而自我利益则因尊严而扩大为与他人有关的利益(同等尊严的其他个体)。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湖北专用):(二十一) [小说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布拉格的歌声[俄]彼特洛·洛斯基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
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①。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
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
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时,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夫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
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
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夫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上前搀扶。
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章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2011·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二十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18分)“沙漠之舟”重归故里沙特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沙漠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8%。
骆驼是继承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骆驼肉和骆驼奶不仅是当地人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骆驼毛则是纺线织布的好原料。
一年一度,有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并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牲献祭,献祭的牲畜只能是羊、牛和骆驼三种家畜。
然而,自从1938年沙特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就成了沙特人致富的法宝。
依靠丰厚的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
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骆驼则成了一些人怀旧的宠物。
据统计,阿拉伯半岛上的骆驼数量正急剧减少,30年内可能会完全消失。
如今,沙特阿拉伯每年朝觐期间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依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
为了解决骆驼长途运输问题,沙特正考虑以每艘约7000万美元的造价,在新加坡建造专用货轮。
与沙特骆驼濒临灭绝不同的是,澳大利亚“骆满为患”。
从19世纪中叶起,为修建铁路,澳大利亚人从沙特、巴勒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引进了一万头骆驼用来运送建筑材料。
20世纪初,随着铁路开通以及汽车的普及,骆驼被放养到野外。
骆驼的繁衍力特别强,而且没有天敌,数量与日俱增。
如今,澳大利亚的野生骆驼估计约有120万头,活动面积达330万平方公里。
当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时,骆驼群便会为了寻找水源而向周边地区迁移,破坏植被,糟蹋庄稼,影响交通,给牧区和农业区居民造成严重影响。
骆驼排出的粪便还会产生大量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
数年前,澳大利亚牧民和农场主就自发组织起来捕杀野生骆驼。
为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杀野骆驼,计划最终把野生骆驼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沙特过去只从苏丹和索马里进口骆驼,之所以改从澳大利亚进口,一个重要原因是沙特人感情上难以接受澳大利亚捕杀骆驼的计划。
(取材于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骆驼在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沙特每年在宰牲节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靠从澳大利亚、苏丹、索马里进口。
C.公路铁路开通和汽车普及,使骆驼成为沙特人怀旧的宠物,也让澳大利亚“骆满为患”。
D.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组织牧民和农场主租用直升机捕杀野生骆驼。
2.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沙漠之舟”重归故里的作用。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澳大利亚‘骆满为患’”这一现象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8分)密码不密①每天早晨登录网络的时候,你会感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好像都消失了。
你先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启动智能电话或电脑,然后用另一个密码打开电子邮箱。
社交网站自然也需要密码。
登录书店又要一个密码,用信用卡付账则需要另一个密码。
有些人一个密码用遍天下,问题是,一旦某个站点被黑客入侵,那些坏蛋们就可以拿这个密码破坏你其他的账号。
②据调查,有1%的用户使用“123456”作为账户密码,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网速的加快,黑客每分钟可破译数千个密码。
要想拥有一个难以破解的强密码,安全专家建议使用含有10个字符以上的密码,其中应当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还有符号。
如果这样做的话,你应该可以安枕无忧地睡好觉了——这或许可持续1924年。
这正是黑客尝试10个字符的各种排列组合所需的时间。
但是这么复杂的密码,连你自己都可能想不起来了。
③计算机科学家察觉到,密码系统已遭破坏,他们正在寻找替代方案。
取代密码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生物识别,一种可以识别独特体征(指纹、声音等)的系统。
如果把生物识别系统放到手机里让用户控制的话,将来在公共电脑上浏览网页、访问社交网站、查询银行账户、在网站上买东西,就无需输入任何密码和信用卡信息。
你起身离开时,甚至无需退出。
一些网络犯罪分子即使坐在你用过的那台电脑前,也无法破解你的密码、访问你的账户,因为你的手机已经不在桌上了。
④现在,美国商务部正在开发一套新的网络安全系统,专家们说这套系统会最终消灭密码迷宫,而且有望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这套系统中,你自己就是你的密码。
这个密码效率要高得多,对它你也能掌控得更好。
实施了这套名为“网络空间可信任身份国家战略”的新规则后,因担心安全或隐私问题而无法进行的活动,或许就可以转移至网上完成。
不过在这些技术成熟之前,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保罗·奥斯凯特对密码持怀疑态度。
他相信任何密码系统都将遭到破解,由于担心遭到黑客的攻击,他甚至不开设任何网上银行账户。
(取材于《世界博览》2011年第15期,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物识别系统并不是唯一可以取代密码系统的有效方式。
B.将来人们可能只凭着自己的声音就能够安全地登录系统。
C.密码系统被新规则取代后,将开启电子商务系统的新时代。
D.新的网络安全系统实施后,保罗教授将开设网上银行账户。
2.作者为什么说“密码不密”?请根据文意,分条说明原因。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二十一)一、1.A [解析] A项,信息可由第一段中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