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第一章
- 格式:pptx
- 大小:159.65 KB
- 文档页数:30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部分。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2、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2)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3)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及其应用(4)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国际环境问题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和评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逐渐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2)环境与自然经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环境管理和政策的关注。
4、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发展起作用的各人物、时间、理论、著作等。
环境经济学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包括帕累托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庇古的外部性理论;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奠基人为约翰·克鲁梯拉和艾伦·克尼斯,代表作为《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1967);科斯(Coase,1960)的“社会成本问题”;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6年,鲍尔丁(K.Bolding)提出了“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20世纪70年代初期,艾伦·克尼斯等提出了物质平衡模型;1972年,米都斯等人提出了《增长的极限》;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980年起,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和政策研究所一直倾力于环境经济学研究,其著名环境经济学家梅纳德·胡弗斯密特(Maynard M.Hufschmidt)和约翰·狄克逊(John Dixon),其代表作有《环境、自然资源与开发:经济评价指南》;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80年代后期开始,联合国统计署组织专家研究资源环境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多次国际专家会议研讨,于90年代中期出版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应用手册,并建议世界各国试/施行;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克鲁格,谢弗克和班德帕亚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的假设;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和伏·诺德豪斯(W.Nordhaus)针对国民生产总值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福利的缺陷,提出了“经济福利量”;90年代以来,英国环境经济学大卫·皮尔斯(David W.Pearce),在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环境经济问题研究1997年,Constanza等人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
第一章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00多年以来,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但是直到环境问题开始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之后,经济学家才真正全面、认真、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
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上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岛,面积不足400km2,人口最多时也不过7000人,它距最近的大陆——南美洲西海岸有3000km之多,距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皮特凯恩岛也有近2000km之遥。
但是它的一部文明兴衰史,却是昭示人类未来的一面镜子。
在1722年的复活节,荷兰海军上将罗格温(Roggeveen)乘阿雷纳号船到了一个无名岛屿,成为访问该岛的第一个欧洲人。
复活节岛也因此而得名。
使欧洲人感到震惊的是岛上600余尊高大的石雕像和一个极其落后野蛮的原始社会,两者形成鲜明对照。
当时岛上大约有3000人,都生活在破烂的芦苇棚或山洞中。
为了生存,岛民之间整日械斗不断,因为食物极度匮乏,人们甚至同类相食。
后来不断有来自欧洲的探险者登上复活节岛,包括著名的库克船长(1774年)。
1770年,西班牙人占领了复活节岛,但是由于距离遥远,人口稀少,资源匮乏,西班牙对这里从未实行真正的殖民统治。
所有的来访者无不为岛上存在的文明遗迹与落后野蛮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而感到困惑。
考古学家证明,复活节岛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
并认为复活节岛的居民属于波利尼西亚人,公元5世纪到达复活节岛,当时已是全球大迁徙的晚期。
最早的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东南亚,公元前1000年到达汤加岛和萨摩亚岛,公元后约300年东迁到马克萨斯岛,然后分两路进一步迁徙。
东南路迁到复活节岛,北路迁到夏威夷。
专栏1-1 得活节岛之谜关于复活节岛600多尊高度超过6m的神秘雕像,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猜测。
20世纪初,当考古学家开始研究复活节岛的文化和历史时,他们一致认为,这些雕像不可能是18世纪贫穷落后的复活节岛显然有过一个文明和发达的历史。
但是谁是这个文明的创造者,却成了一个谜。
环境经济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
是研究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门学问。
2.简析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2)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3)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及其作用4)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国际环境问题3.试分析环境经济学今后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
1)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以环境问题形式表现的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冲2)突和利益均衡的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
3)适应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国家环境管理责任与权利的边界确定。
4)可持续发展规范下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经济评价。
5)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代际和代内公平)的经济评价。
6)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革。
7)微观环境管理的经济效率评价和政策设计。
4.简析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经济评估的作用。
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业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关于当前全球(我国)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主要有什么观点?有没有不同的声音?请检索并予评述。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1.名词解释:需求、供给、均衡、支付意愿、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
均衡: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第三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发展:1、什么是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均称为环境问题。
它是当前世界上人类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之一。
三四十年前人们(P112、环境问题的分类:分为原生环境问题 (自然力引起的和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
次生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3、环境问题发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1早期环境问题:从人类出现到产业革命;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
黄河流域:(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从产业革命到 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
城市病:(定义农业时期的西安“城内泉咸苦,民不堪食” ,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中有 NO 2的结果20世纪, (P13 ,八大公害(3当代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三大问题。
综上所述, (P143、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性质: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实质: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二、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对球产生直接影响的, 或具有普遍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
(1气候变化:温室气体, CO 2减排, 2005年 2月 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
目前,全球已有 1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京都议定书》, 其中包括 30个工业化国家。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 3%至 4%, 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 25%以上,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尽管美国曾是《京都议定书》的签字国,但却于2001年宣布退出,此举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广泛批评。
美国拒不参加《京都议定书》将会影响该条约的效果和全球遏制气候变暖的努力进程。
《京都议定书》在 1997年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国大会上获得通过,规定2008-2012年的减排“承诺期”内,应将二氧化碳等 6种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在 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至少要减 5%,这是限制工业化国家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效应气体。
第一章导论 (3)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第二节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3)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第四节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5)第五节怎样学习环境经济学 (6)第二章环境——经济大系统 (6)第一节传统经济系统模型 (7)第二节环境——经济大系统 (7)第三章福利经济学与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 (8)第一节资源配置与效率目标 (8)第二节静态效率、动态效率与环境资源最优配置 (9)第三节环境资源配置的模型分析 (9)第四章环境资源产权理论 (10)第一节外部性、产权与价格 (10)第二节产权与环境资源配置 (11)第五章公共经济学与环境资源配置 (12)第一节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环境资源 (12)第二节公共财政与环境资源配置 (13)第三节公共选择理论与环境资源配置 (13)第六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4)第一节自然资源分类 (14)第二节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14)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第七章环境评估 (15)第一节环境评估的内容 (15)第二节环境评估的方法 (16)第八章环境管理的政策分析 (17)第一节环境管理 (17)第二节环境管理政策 (17)第三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践 (18)第九章环境保护投融资研究 (18)第一节环境保护融资问题研究 (18)第二节环境保护投资问题研究 (19)第十章环境税费 (19)第一节排污收费 (20)第二节环境税 (20)第十一章排污权交易 (21)第一节科斯理论与排污权交易 (21)第二节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22)第三节排污权交易的优点 (22)第四节美国的排污权交易政策 (23)第五节中国的排污权交易 (24)第十二章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研究 (24)第一节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24)第二节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要作用 (25)第三节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 (25)第十三章国际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政策 (26)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26)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27)第三节环境与贸易 (27)第一章导论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环境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解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掌握环境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和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讲授:李云燕(二O一五年)•第1章: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概论•第1节: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第2节:经济与环境•第3节: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的发展和学科体系•第1节: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环境与环境问题✧收益—成本分析✧环境分析评估✧环境管理•1、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如何管理环境资源,是经济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找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长期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并且依据这些规律来制定政策,指导行动。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协调好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活动建立在环境资源的适度承载能力之上,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人们为什么以及如何制定影响自然环境的各种决策;二是如何改进经济与管理制度和政策,缓解人类需求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
•*环境经济学不仅要描述环境的状态和环境的变化,还要揭示环境状态存在的原因以及怎样才能改善环境的质量。
*环境经济学能够提供一种如何对环境价值进行度量的方法以及据此得出的环境质量恶化给人带来的伤害程度,而且能够提供一种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权衡的方法,要求对环境政策进行一定的组合,以求在经济环境支出一定的情况下取得最优的效果。
•2、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是指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等。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类。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第一章环境经济学导论1.1 环境的经济故事1)环境是人类的起源地,提供了生命进化的经济资源。
1953年,世界生物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发现了去氧核醣核酸( DNA)的双螺旋结构,揭开了生物遗传的秘密;二是米勒(Stanley L.Miller)从无机物中制造了氨基酸等重要的生命所必须的物质,被认为是支持生命由无机物逐渐进化而来的“无生源论”的重要科学证据。
部分支持了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但是,达尔文在世时也坦承无法解释寒武纪之前没有任何生物,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的突发现象。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发生在距今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生命突然爆发而且出现了从单样性到多样性的飞跃;这已被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发现的伯基斯(Bsurgess Shale ofBritish Columbia)动物群,澳大利亚弗林斯德山脉发现的埃迪卡拉( Ediacarans)动物群和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澄江县发现的澄江生物群(1984)的寒武纪化石所证实。
2)环境是人类的福祉,提供人类幸福的经济财富。
工业革命前,环境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经济原料,人类因掌握更多的环境物质资料而幸福。
现代化工业社会,人类更是凸现“理性经济人”的自私本性,追求无节制的环境经济资源与货币财富。
3)环境饱受人类的践踏,成就“吃草挤奶”的牧童经济。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形象地指出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是:掠夺性与破坏式的“牧童经济”。
“牧童经济”的特点是,追求环境资源高消耗低产出、高废物低效益的过载过采经济模式。
“牧童经济”的本意:牧童在放牧时,只管放牧而不顾草原的破坏。
喻指对自然界环境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
强化经济系统中经济资源的供给,无视环境系统中物质资源的生态循环,出现环境系统的物质或经济亏损。
经济活动造就对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日益累积了沉重的环境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