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00.5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八年的学习,在小学的自然和科学课中学习了一些浅显的化学知识,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有关物质的变化规律、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知识。
九年级新增的化学课就是满足学生这种求知欲的,也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不是每个学生将来都会从事专业化学研究的,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
在开始接触化学课时,学生绝大部分对它有兴趣,而且也渴望学好它。
所以,在第一单元中,如何利用、引导、保持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认识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熟悉实验规则,认识部分常用仪器,了解药品存放规则.掌握药品取用中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能有意识的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能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本单元重点]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3、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本单元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学策略] 本单元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利用魔术般的化学小实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美”唤起学习兴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用问题引起兴趣;丰富课外活动,扩展、加深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和学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案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生活中的典型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识别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化学实验为媒介,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分。
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教学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师: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
正确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
下面我们来观察几个小实验。
二、推进新课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1(2)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1-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1)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1)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4)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7)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7)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1)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13)第1课时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药品的取用 (13)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及洗涤 (16)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联系及运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神奇的“化学”【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
合作探究探究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
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探究实验实验及装置变化前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水的沸腾液态的水液态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液态的水无(2)胆矾研碎块状的胆矾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成粉末粉末状的胆矾无(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粒状石灰石等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课堂讨论归纳总结知识拓展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走进化学世界一. 教材分析《走进化学世界》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本章内容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基础,使学生了解化学的研究范围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较为模糊,对化学实验和方法的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认识化学在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2.学会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如原子、分子、离子等。
2.化学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如仪器的使用、溶液的配制等。
3.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
3.采用案例分析法,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信息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
2.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3.教学设计文档和学生活动方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饮食、医疗、环保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让学生了解化学的研究范围。
3.操练(15分钟)演示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学会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4.巩固(10分钟)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材分析: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
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
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史。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作用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四、课时设计一课时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材分析: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1.1 化学科学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化学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1.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认识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基本粒子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1.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和特征第二章:物质构成的奥秘2.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了解主族元素与过渡元素的性质2.2 化学键与化合物的类型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与特点掌握不同类型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2.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特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第三章:物质的分类与反应3.1 物质的分类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无机物与有机物等基本概念掌握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的分类与特点3.2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与特点3.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与规则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技巧第四章:物质与能量的变化4.1 燃烧反应与能源了解燃烧反应的类型与特点认识燃料的分类与能源利用4.2 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4.3 酸碱反应与中和反应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与特点掌握中和反应的类型与应用第五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5.1 烃类化合物认识烷烃、烯烃和炔烃等烃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掌握烃类化合物的命名与分类5.2 醇类化合物了解醇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掌握醇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5.3 醚类化合物认识醚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命名了解醚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六章:碳及其化合物6.1 碳的单质了解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掌握碳的化学性质6.2 碳的氧化物认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结构与性质掌握碳的氧化物的应用6.3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了解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结构与性质掌握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转化第七章:金属与金属化合物7.1 金属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掌握金属的活动性序列7.2 金属的氧化物认识金属氧化物的结构与性质掌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与反应7.3 盐类的水解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与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应用第八章:有机合成材料8.1 塑料了解塑料的组成与性质掌握塑料的应用与回收8.2 合成纤维认识合成纤维的种类与性质了解合成纤维的应用8.3 合成橡胶了解合成橡胶的组成与性质掌握合成橡胶的应用第九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9.1 蛋白质了解蛋白质的组成与性质掌握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与作用9.2 脂肪认识脂肪的组成与性质了解脂肪的食物来源与作用9.3 碳水化合物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与性质掌握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与作用第十章:生活中的化学10.1 清洁剂了解清洁剂的种类与作用原理掌握清洁剂的使用方法10.2 燃料认识燃料的种类与性质了解燃料的安全使用与环境保护10.3 药物了解药物的组成与作用原理掌握药物的正确使用与保存方法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十一章:空气与水资源11.1 空气的成分与性质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掌握空气的性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1.2 氧气的制备与用途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与方法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和应用11.3 水资源及其保护认识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掌握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和措施第十二章:溶液与浓度12.1 溶液的概念与性质理解溶液的组成、特点及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12.2 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学习溶液稀释与浓缩的方法和计算了解溶液稀释与浓缩在生产中的应用12.3 溶液的分离与提纯掌握溶液过滤、蒸馏等分离方法学习溶液提纯的原理与操作第十三章:电化学与金属腐蚀13.1 原电池原理了解原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与应用掌握原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3.2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认识金属腐蚀的类型与原因学习金属腐蚀的防止方法13.3 电解质与电极反应理解电解质的概念与分类掌握电极反应的类型及应用第十四章:化学实验技能14.1 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14.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学习实验方案的设计方法与原则了解实验方案的评价标准与方法14.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表达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与技巧第十五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15.1 化学与环境保护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责任掌握化学污染的防治方法15.2 化学与资源利用学习化学在资源利用中的作用与方法了解化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策略15.3 化学与人类健康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学习化学在保障人类健康中的作用与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1. 化学科学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材分析: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进化学实验室”三个课题组成。
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或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点难点: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一些基本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思路:教材已开始就从具体的实验中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材从生活中提炼出两个探究活动,还安排了三项基本试验操作,我们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试验操作练习,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初步认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和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可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
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中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学会结论推理的方法,学会实验原理步骤等的图示方法。
同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基本操作练习,学会化学试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实验设计,填写实验报告。
中考分析:从今年各地中考考卷来看,都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作为重要内容来考察,2007年中考次部分内容共14分,占总分的20%。
考查的方法是将具体的实验与活动探究相结合,使学生从重获取化学知识。
试题灵活多样,既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熏陶。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熔点、沸点、密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反应事例,理解化学反应的一些现象,了解化学学习中的观察等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会观察、归纳、分析以此激励学习的兴趣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初步养成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学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学会全面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准确客观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3.能识别常用的化学仪器,了解其主要用途.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1.通过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观察和人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比较的探究实验,初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2.通过实验演示初步学会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观察、记录等基本操作技能.1.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启发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3.在进行分组实验时,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4.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如实事求是)的培养,并进行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意识的教育.第一单元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第一单元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逐步掌握在化学学习中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获取化学知识等方面也起着先导的作用.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的教学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本单元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体现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本单元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就从具体的实验中归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材从生活中提炼出两个探究活动,还安排了三项基本实验操作,我们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实验操作练习,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初步认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烧中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学会结论推理的方法,学会实验原理、步骤等的总结方法.通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基本操作练习,学会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实验设计和填写实验报告.【重点】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练习.【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实验,并进行科学探究.教师要注意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资料收集、调查访问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用丰富的语言、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实验,直观形象的各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努力营造出一种使学生喜欢学习化学的氛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开始就出现喜欢化学科学的良好势头.教学中还要注意从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身边的化学,增强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运用的认识.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逐步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习惯,并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要有意识地提倡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让每个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精心准备实验,“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在第一单元的教材中基本上没有安排教师演示实验,建议适当地进行一些实验操作的演示,介绍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及其主要用途,并在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上提出相应要求.课题1中,教师可收集、筛选、编辑有关的媒体资料,将它们制成相应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等)展示给同学们观看.学生看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认识,在讨论的基础上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全班交流.交流完后,再请同学通读全文,并对本课题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课题2中,学生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实验中要进行认真全面的观察,详细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再在交流、分析、引导的基础上,学生继续完成“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课题3中,可以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实验操作可以先请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演示同学的操作情况,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可以再请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继续注意观察并及时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全体同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也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练习,然后再请学生上台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最后要求同学们在课后初步进行单元小结.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2课时科学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3课时单元复习教案1课时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3.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1.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1.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教师准备】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烧杯(大、小号)、玻璃片、研钵(杵)、试管架、试管(六支、贴标签)、滴管、药匙、水、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flash课件、每个组的标牌.学生用的药品:胆矾(块状)、石灰石、稀盐酸、药匙、研钵(杵)、试管(一支).(学生所用药品贴标签)【学生准备】预习本课题内容.导入一:【视频展示】生活中的物质及其变化:水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的燃烧.观看视频,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设计意图]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导入二:【师述】看过《西游记》的同学一定对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羡慕不已.但是化学科学中研究的变化岂止千万,通过化学变化,“点石成金”已经不再是神话,不但能变化出自然界原有的物质,还能变化出千万种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过渡语]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认识物质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一、物质的变化思路一【师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实验探究】实验1:把盛有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1所示).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玻璃片发生的现象.图1图2变化前的物质液态水变化时发生的现象试管口有水雾产生,在玻璃片上冷凝成水珠变化后的物质液态水结论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准确和具体.实验2:取少量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如图2),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变化前的物质蓝色块状的胆矾变化时发生的现象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变化后的物质蓝色粉末状的胆矾结论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小结】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设计意图]这是教材中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地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总结】实验现象记录: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 液态的水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液态的水无2 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粉碎为蓝色粉末蓝色粉末状的胆矾无3 蓝色的胆矾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4 颗粒状石灰石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合作交流】分小组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把物质的变化进行初步分类.【板书】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3.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设计意图]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提问】教师列举两个变化:水结冰、汽油燃烧,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合作交流】由学生尽可能多地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小组讨论并交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1)物理变化: ①水的三态变化;②胆矾研磨变成粉末;③盐溶于水变成盐水;④铁铸成锅.特征:形状和状态的变化.(2)化学变化:①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②火药爆炸;③纸燃烧;④食物发霉;⑤铁生锈等.特征:物质的燃烧,食品的腐败,金属的冶炼和锈蚀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观点,去初步判断生活、学习中物质的变化类别.【提问】上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哪些现象?【总结】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法,同时强调清楚,判断物质变化的本质依据仍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变化.【讲述】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讨论交流】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描述实验现象:【实验 1 - 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2)首先观察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3)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4)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提问】实验1 - 1中的(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1 - 1中的(3)、(4)有什么共同特征?【讨论与交流】上述四个实验中哪些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总结】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的木柴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分组讨论、交流结果】(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二、物质的性质思路一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板书】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讲解】物质的这部分性质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或是用仪器直接测定出来的,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属于物理性质.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或测量的.(1)熔点和沸点.①熔点: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物质熔化的温度叫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液体和液体变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②沸点: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气体,变为气体时的温度叫沸点.(2)密度: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学生感知】选取身边的物质(文具、书本、衣物等),描述其主要物理性质.【展示】教师出示一小段铜丝,学生描述其物理性质.【描述】铜是一种具有紫红色光泽的金属,硬度较大,耐磨损,还有很好的延展性,导热和导电性能较好.【讲解】物质的有些性质不能直接观察到或是用仪器也不能直接测定出来,这部分性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能表现出来,我们把物质的这种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发生了有关化学变化后,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稳定性、毒性等.【思考1】酒精易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思考2】“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和“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两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对物质铁进行了描述?【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总结】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种“能力”,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板书】三、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关系思路二【板书】二、物质的性质(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 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等.【提问】(1)同学们回忆一下,点燃蜡烛时有哪些现象?(点燃时,首先看到蜡烛变软,然后变成液态,再燃烧.)(2)蜡烛在熔化时生成新物质吗?我们把液态的蜡烛冷却后会怎样呢?(液态蜡烛遇冷又会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师总结】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这种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板书】(二)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等.【讲解】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1)熔点和沸点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2)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提问】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中我们如何区别呢?【教师总结】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样:能、易、难、会、可以等.例如:①汽油燃烧—化学变化;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②汽油挥发—物理变化;汽油易挥发—物理性质.【讨论】应用物质的性质如何区别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交流归纳】(1)根据二者颜色不同,银白色的为铁丝,红色的为铜丝.(2)根据二者磁性不同,能被磁铁吸引的为铁丝,另一个为铜丝.(3)根据二者导电性不同区分.(4)与酸或盐反应时,产生不同的现象.【板书】利用物质性质上的差异能产生不同的现象,从而将物质区分出来.实验1 - 5【实验步骤】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等.取一根小木条(或火柴)在空气中点燃,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小结】如下表.氧气二氧化碳颜色无色无色状态气体气体气味无味无味在气体中木条的燃烧情况木条燃烧得更旺火焰熄灭【提问】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大家能归纳出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回答】氧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 化学性质:能使木条燃烧得更旺(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 化学性质:能使火焰熄灭(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板书】性质用途.例如: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可用来灭火.乙醇(酒精)(可以燃烧)可作燃料.石墨(软、灰黑色)可制铅笔芯.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变化的根本特征(区别的依据) 没有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伴随的现象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实例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等物质燃烧、食物变质等二者的联系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判断的依据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内容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氧化性、还原性、活动性、稳定性、可燃性等实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等纸张燃烧,表现出纸张具有可燃性区别方法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木柴燃烧B.湿衣服晾干C.铁器生锈D.高粱酿酒解析:湿衣服晾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木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高粱酿酒,有酒精生成,铁器生锈也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2.有关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准确的是( )A.一定会发光、发热B.一定会有颜色变化C.一定有新物质生成D.一定会有沉淀生成解析:化学变化时不一定发光,例如铁生锈时不发光;化学变化时不一定会有颜色变化;化学变化时不一定有沉淀生成,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时没有沉淀生成.故选C.3.物质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硬度大B.沸点高C.能燃烧D.密度大解析:物质的硬度、密度、沸点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能燃烧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是化学性质.故选C.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3.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0页练习与应用的1题.【选做题】教材第10页练习与应用的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剩饭变馊,铁锅生锈C.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2.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了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A.我是紫红色固体B.我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D.我会生锈3.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A.铜作导线B.铁制炊具C.黄金压成金箔D.煤炭作燃料【能力提升】4.加热某种固体产生了气体,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2、教学步骤:3、活动与作业: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⑥其它(自拟)6、其它途径:学校、社区、工厂……的图书室、资料室、档案室等。
【点评】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目标要求】【知识与能力】1.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2.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题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化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媒体辅助教学、组织学生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认识化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化学、了解化学的激情。
2.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1.什么是化学。
2.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难点:什么是化学;化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突破:现实生活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观、最真实的来源,因此在介绍“什么是化学”时尽量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入手,从他们熟悉的事物讲起,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领悟陌生的概念,在熟悉的环境中理解新的知识。
【课题分析】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
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设计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课件,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
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如“铁生锈”和“铁易生锈”。
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
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一、导入新课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
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推进新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的“探究”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后,引发思考: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师: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实验,解决我们的问题。
学生分组(两人一组)实验,边做实验边记录。
1.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每组学生观察分发给各个小组的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闻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看其是否沉入水底。
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小结]燃烧前蜡烛是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硬度较小,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学生观察燃烧过程,记录燃烧现象。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放入火焰中,1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前后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的玻璃杯或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杯壁出现的现象;取下玻璃杯或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1)蜡烛熔化并发光发热,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变黑。
(2)玻璃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小结]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熔化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
火柴梗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玻璃杯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小结]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结论]教学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信息反馈,填写实验报告。
[总结]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是否熔化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探究]1.对教材第13页图1-11操作的改进。
(1)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
如教材图1-11罩在火焰上方……2.对用火柴梗做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①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混浊现象不明显。
②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3.填写实验报告教材第13页“探究(或实验)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燃烧⎩⎪⎨⎪⎧点燃前⎩⎪⎨⎪⎧观察到的现象结论燃着时⎩⎪⎨⎪⎧观察到的现象结论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结论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并从实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生实验前,教师要将实验的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作好预判,以便及时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
本节课的实验选择了蜡烛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对它本身的构造、性质及其燃烧过程进行了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兴趣高涨,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顺序操作,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蜡烛的固定问题、火柴梗的处理等。
在课前,要安排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以便于在实验时省时省力。
同时,要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学会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 正确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难点 正确得出实验结论。
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一、导入新课师: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生1: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生2:吸入的是空气师: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二、推进新课1.在进行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1)二氧化碳可以使过量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
具体步骤如下:(1)“呼出的气体”——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呼出的气体”就收集好了。
(2)另取两个空的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吸入的空气”就收集好了。
(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3.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4.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实验,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总结]5.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第2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实验方案2.实验步骤3.结论⎩⎨⎧(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空气中的(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本节课的实验难度并不是太大,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同时,教师要做好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实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1课时 药品的取用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2.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3.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重点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
难点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锌粒、食盐、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等药品,教科书附录I 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镊子、试管架等仪器(纸槽学生自制)。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厨房中的液体与固体物质、模仿感悟倒水、倒食用油、倒醋、倒黄油、取食盐、取味精等动作。
让学生回忆家中厨房食品柜内生活品的摆放。
师: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
因此要想学好化学,就必然先要了解化学实验室。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相关图片。
二、推进新课师: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它们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规则”图片。
指导学生阅读附录I中的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分类介绍药品的取用规则。
1.固体药品的取用师: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展示镊子)夹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1)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分析]常用工具:镊子。
取用方法: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分析]常用工具:药匙或自制的纸槽。
取用方法: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