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放射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1.21 MB
- 文档页数:141
自适应放射治疗自适应放疗(adaptive radiation therapy, ART)是图像引导放疗(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发展延伸出的一种新型放疗技术。
其实施是通过照射方式的改变来实现对患者组织解剖或肿瘤变化的调整,即通过引导图像(如CT、EPID等)评判患者解剖和生理变化,或治疗过程中所反馈信息如肿瘤大小、形态及位置变化,分析分次治疗与原计划设计之间的差异,从而指导后续分次治疗计划的重新设计。
自适应放射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肿瘤放疗的精准性,实现对肿瘤靶区高剂量照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到高剂量照射的可能性,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
广义上讲,任何一种通过反馈来调节治疗过程的技术均可纳入ART 的范畴,比如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体积引导放射治疗、剂量引导放射治疗(DGRT)、结构引导放射治疗等。
IGRT可谓是ART的初级阶段,它在三维放疗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因数的概念,充分考虑了解剖组织在治疗过程中的运动和分次治疗间的位移误差,如呼吸和蠕动运动、日常摆位误差、靶区收缩等引起放疗剂量分布的变化和对治疗计划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在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中利用各种先进的影像设备对肿瘤及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的监控,并能根据器官位置的变化调整治疗条件使照射野紧紧“追随”靶区,使之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治疗。
而DGRT则是在IGRT的基础上提出的,DGRT 除了要对比图像数据外。
还要将治疗时的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实际吸收剂量于治疗计划中出来的剂量进行比对,以及时调整患者摆位、治疗计划再优化,甚至在必要时修正处方剂量。
Mackie等于1993年发表了螺旋断层治疗(HT)设计思路的同时,就从理论上提出了利用其CT影像及剂量重建来修正对患者后续分次治疗的设想,这是第1次提及剂量重建和基于治疗时CT图像所获取信息的自适应放疗思想。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于肿瘤靶区定义的精确性和对正常组织器官位置、大小和形状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放疗的精准性。
自适应放射治疗自适应放疗(adaptive radiation therapy, ART)是图像引导放疗(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发展延伸出的一种新型放疗技术。
其实施是通过照射方式的改变来实现对患者组织解剖或肿瘤变化的调整,即通过引导图像(如CT、EPID等)评判患者解剖和生理变化,或治疗过程中所反馈信息如肿瘤大小、形态及位置变化,分析分次治疗与原计划设计之间的差异,从而指导后续分次治疗计划的重新设计。
自适应放射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肿瘤放疗的精准性,实现对肿瘤靶区高剂量照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到高剂量照射的可能性,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
广义上讲,任何一种通过反馈来调节治疗过程的技术均可纳入ART 的范畴,比如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体积引导放射治疗、剂量引导放射治疗(DGRT)、结构引导放射治疗等。
IGRT可谓是ART的初级阶段,它在三维放疗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因数的概念,充分考虑了解剖组织在治疗过程中的运动和分次治疗间的位移误差,如呼吸和蠕动运动、日常摆位误差、靶区收缩等引起放疗剂量分布的变化和对治疗计划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在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中利用各种先进的影像设备对肿瘤及正常器官进行实时的监控,并能根据器官位置的变化调整治疗条件使照射野紧紧“追随”靶区,使之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确治疗。
而DGRT则是在IGRT的基础上提出的,DGRT 除了要对比图像数据外。
还要将治疗时的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实际吸收剂量于治疗计划中出来的剂量进行比对,以及时调整患者摆位、治疗计划再优化,甚至在必要时修正处方剂量。
Mackie等于1993年发表了螺旋断层治疗(HT)设计思路的同时,就从理论上提出了利用其CT影像及剂量重建来修正对患者后续分次治疗的设想,这是第1次提及剂量重建和基于治疗时CT图像所获取信息的自适应放疗思想。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于肿瘤靶区定义的精确性和对正常组织器官位置、大小和形状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放疗的精准性。
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精准放疗物理学多中心联合系统研究二、提名单位: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三、项目简介:近年来,放射治疗技术、剂量验证设备及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手段快速发展,但新技术对治疗链中涉及的QC 和QA以及剂量验证设备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单一放疗中心,放疗技术、验证设备及人力、财力资源相对有限,因而其研究成果相对单一缺乏应用广泛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多中心联合研究,在保证放疗设备、放疗计划、计划验证和验证设备整体质控精度的基础上结合大宗病例数据,完整和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放疗新技术包括Tomotherapy、VMAT、IMAT、IMRT、CyberKnife等在治疗各部位肿瘤间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情况,通过评估和总结,为临床治疗采用合理新型技术提供依据和指导,为精准治疗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临床数据,在精确放放射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放疗设备的测量验收及整体质控、多种放疗技术在治疗全身不同部位肿瘤时的优缺点分析、通过多种质控技术方法验证各治疗技术投照实施时的精度、各种剂量验证技术在质量控制方面的特性对比分析、以及自适应放疗共五大部分研究,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如下:首次全面总结了放疗设备QA临床使用规范,为同行提供放疗设备质控建议。
首次在国内外通过多中心联合,结合大宗病例数据,完整和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新技术在治疗不同部位肿瘤间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估和总结,为临床治疗采用合理新型技术实施精准放疗提供依据和指导。
首次在国内外对电离室点剂量验证,胶片EDR2、矩阵Matrixx、矩阵MapCheck二维剂量验证和Delta4、Arccheck三维剂量验证等主流剂量验证技术在质量控制方面的特性进行了相互对比分析,针对放射治疗新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质量验证与实时质控研究,确定了各新型技术在实施临床患者治疗时的可靠性和治疗精度。
放射治疗与辐射损伤放射治疗(放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但放射线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杀灭肿瘤细胞.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造或正常组织的损伤。
因此在肿瘤的放疗中。
认识和掌握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上讲,只要给予足够的剂量,放疗是能够完全控制肿瘤的:但在临床实际中,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对放射线的耐受能力限制了照射剂量。
也就是说,我们在肿瘤放疗中给予的照射剂量往往是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所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
而不是完全杀灭肿瘤所需的剂量,即在控制肿瘤(治疗益处)和正常组织损伤(危害)之间寻找平衡点。
忽视了任何一方,不但可能达不到放疗所应达到的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因治疗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损害。
为了在尽量提高放疗疗效的同时,使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少受损伤,当前临床上普遍采取以下手段:1.利用先进的放疗设备和新的治疗手段实施精确放疗,包括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投照主要方法有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LMRT),影像引导放疗(IGRT)。
螺旋断层放疗。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X刀、γ刀)等。
2.使用放射增敏剂,提高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提高疗效。
3.使用放射保护剂:降低正常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提高正常组织对放射剂量的耐受性,如部分外用护肤品。
使用治疗辐射损饬的药物(如目前国家唯一正式批准可用于辐射损伤的安多霖胶囊),促进正常组织的修复,提高放疗疗效,减轻近期放射损伤的程度.降低晚期放射损伤的发生率。
4.改变常规放疗分割方式:如采用超分割放疗以降低晚期放疗反应的发生率总之,在放疗期间,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并配合服用可以用于辐射损伤的药物,对增加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保证放疗的正常进行,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放疗与手术或化疗间想和配合治疗恶性肿瘤常规治疗手段有手术、放料及化疗。
与其他治疗手段一样,肿瘤放疗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由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手段来早期发现肿瘤。
肿瘤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与挑战摘要:放射治疗是目前临床中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其利用各种放射性同位素形成的放射线或者X射线进行患者局部肿瘤的治疗,进而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活性,同时让肿瘤细胞可以快速的凋零,进而达到肿瘤的治疗效果。
但是很多患者的病灶组织比较大,放射治疗所需要的放射量、治疗时间都比较长,所以还要引入更加先进的精准定位放射治疗方式,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最初是在二十世纪初研发和应用的,最早是应用高剂量X射线辐射的方式给患者进行治疗,肿瘤放射治疗应用的放射性元素与放射线有了很快的发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放疗方式已经加强研究和应用,提升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1]。
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目前肿瘤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与挑战,希望为医学领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肿瘤;放射治疗;精准放疗;发展1.肿瘤精准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概述肿瘤精准放射治疗以传统的放射治疗方式作为基础,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像学技术等,构建完善的放射治疗技术体系,实现快速定位肿瘤部位,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同时在放射剂量有效控制的基础之下,合理的增加病灶部位的辐射量,能够有效的降低对于周边组织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使用均匀分布的病灶靶区辐射剂量展开治疗。
在当前肿瘤精准放射治疗不断发展之下,精确放疗广泛的应用,多种先进技术不断研发和应用。
在技术不断发展变革之下,精准放疗技术日益完善,且精确性、安全性不断提高,对于患者的治疗产生积极的意义[2]。
具体来说,肿瘤精准放射治疗技术具备如下优势:其一,放射治疗环节,针对于患者病灶部位进行准确性的治疗,辐射剂量均匀分布,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其二,病灶内发射剂量比较大,总体来说超过以往的放射治疗剂量;其三,放射部位的定位精度较高;其四,保护周边健康组织,不会给其他健康组织造成过大的冲击和影响。
由此可见,肿瘤精准放射治疗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患者身体健康恢复提供帮助。
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包含部分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完整版)前后重建对控尿功能的影响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保持尿道外括约肌的完整性对于控尿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周围支持结构重建对恢复控尿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
虽然已经进行了几项小型随机对照试验(RCTs),但不同研究对尿失禁定义和手术方法(如开放手术与机器人手术,腹腔内与腹膜外手术)存在差异,阻碍了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用于执行达成前悬吊或重建,以及后重建的技术也各不相同。
例如,前悬吊可以通过耻骨骨膜进行,或者通过结扎的背静脉复合体和耻骨前列腺韧带(PPL)的组合来进行。
后重建可以从横纹括约肌进行,要么连接到膀胱后的Denonvilliers筋膜,要么连接到膀胱后壁本身。
两项评估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LRP)中后重建的试验发现,重建对于恢复控尿功能没有显著改善。
当结合前后重建时,其中前重建将耻骨前列腺韧带(PPL)缝合到膀胱颈前部,另一项RCT发现,与没有重建的标准吻合术相比,没有明显改善。
恢复到一天只需使用一个尿垫的时间更早。
包括前悬吊在内的四项RCTs也显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
在腹膜外RALRP 中,仅通过耻骨骨膜进行前悬吊并未显示出优势。
然而,当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RP)中的后重建结合时,一项RCT显示在1个月(7.1% vs 26.5%,p=0.047)和3个月(15.4% vs 45.2%,p=0.016)时控尿功能有显著改善,但在6个月时没有显著差异(57.9% vs 65.4%,p=0.609)。
高级膀胱尿道支持重建(ARVUS)技术,并严格定义“无尿垫”的控尿功能,与标准的Rocco后重建相比,在2周(43.8% vs 11.8%)、4周(62.5% vs 14.7%)、8周(68.8% vs 20.6%)、6个月(75% vs 44.1%)和12个月(86.7% vs 61.3%)时,控尿功能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改善。
在RRP中,仅通过背静脉复合体和耻骨前列腺韧带结合进行前悬吊,不进行后重建,结果显示在1个月(20% vs 53%,p=0.029)、3个月(47% vs 73%,p=0.034)和6个月(83% vs 100%,p=0.02)时控尿功能有所改善,但在12个月时没有显著差异(97% vs 100%,p=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