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对动态路由协定之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15
动态路由协议:RIP、OSPF、EIGRP简介我们前面已经简单介绍了三种类型的动态路由协议算法分别是距离矢量算法,链路状态算法以及平衡混合算法,那么咱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几种算法的类型代表:RIP、OSPF、EIGRP。
而且它们都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也就是说它们都运行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什么是自治系统,我们来简单看一下:自治系统:就是使用相同路由准则的网络集合,一般是一个ISP,或者是一个大型的行政机构。
大家刚听到这个术语时会感到有点模糊,有点抽象,在CCNP的课程中会有详细的介绍,我们CCNA部分很少会用到自治系统间的协议,使用的基本上都是自治系统内的协议。
所以如果按照在自动系统内运行还是用于连接不同的自治系统,路由协议又分为两种:IGP:内部网关协议,在一个自治系统内运行。
比如:RIP、OSPF、IS-IS、EIGRP等。
EGP:外部网关协议,用于连接不同的自治系统。
比如:BGPRIP:路由信息协议在CCNA部门主要介绍的是内部网关协议,那么我们先从RIP开刀。
RIP是一个典型的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全称是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
它使用的是数据包所经过的网关来做为距离的单位,最大跳数为15跳,超过15跳便无法到达,大家从这个数中就可以看出来,RIP是一个元老级的路由协议,正是因为受到15跳的限制,所以现在使用的是越来越少。
它只适合于一些规模不大的网络,路由器的数量不多的网络中。
因为它评价网络的好处就是依靠跳数,但是这个跳数并不一定说就能代表最佳路径。
如图所示:PC1希望到达PC2,按照RIP协议来说肯定是经过Router3,再转交给Router4就到达PC2,因为这样的话相对于Router3来说,它只要经过两跳,就可以到达PC2所在的网段。
跳数最少。
但是这条线路的带宽是19.2Kbps,而另一条路虽然跳线多,但它是T1线路,带宽大,延迟小。
肯定会比第一条路要优。
动态路由协议培训一、动态路由协议的概念动态路由协议是指网络中的路由器可以根据网络的动态情况,自动地更新路由表,并选择最佳的路径来进行数据传输。
在动态路由协议中,路由器会利用一定的算法来计算路径的代价,并选择出最佳的路径。
动态路由协议能够提高网络的容错性和鲁棒性,确保数据能够快速、可靠地传输。
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有RIP、OSPF、EIGRP等,它们在路由选择算法、更新机制和使用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能达到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要求。
二、RIP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个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动态路由协议,它使用跳数作为路径选择的依据。
RIP协议适用于小型网络或者拓扑结构简单的网络,它的优点是实现简单、易于部署,但缺点是收敛速度较慢、不适用于大规模网络。
RIP协议的特点包括:广播更新路由信息、收敛速度慢、不支持VLSM等。
在RIP培训中,我们将详细介绍RIP协议的工作原理、配置方法、优缺点等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RIP 协议。
三、OSPF协议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个基于链路状态算法的动态路由协议,它使用链路状态信息来计算最短路径,并选择出最佳的路径进行数据传输。
OSPF协议适用于大型网络或者拓扑结构复杂的网络,它的优点是收敛速度快、适用于大规模网络,但缺点是配置复杂、占用大量内存和处理器资源等。
OSPF协议的特点包括:邻居关系的建立、链路状态数据库的更新、最短路径计算等。
在OSPF培训中,我们将详细介绍OSPF协议的工作原理、配置方法、优缺点等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OSPF协议。
四、EIGRP协议EIGRP(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是一个拥有混合特性的动态路由协议,它将距离向量和链路状态算法相结合,同时具有距离向量协议和链路状态协议的特点。
EIGRP协议适用于大型网络,并且具有快速收敛、低带宽消耗等优点。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動態路由協定之介紹吳秉特國立中興大學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台中市402國光路250號(04-22840306轉736)Email:peter@nchu.enu.tw壹、前言一、路由協定的用處網際網路在現今的社會中相當方便,資訊的傳遞相當方便快速,但在複雜的網路中資訊的傳遞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在網路的傳遞上最重要的設備之一便是路由器(ROUTER)了,而路由器的兩大功能,分別是路徑選擇(path determination)及分封交換(packet switching),進行分封交換相對容易一些,難的是如何判斷到達目的地網路的最佳路徑;所以路徑選擇就成了路由器最重要的工作。
路徑選擇由第 3 層,網路層所負責,此層的路由服務會利用網路的拓樸資訊來進行評估路徑,拓樸資訊可由管理員手動設定,或是透過在網路上執行的動態路由來收集。
而網路拓樸的最佳路徑所依據的便是路由表,其所記載的是為目的地ip位址所需推送出去的介面,所以路由表的正確與否對於網路的暢通實在是非常的重要,因為路由表的目的即提供最佳的資訊給路由器;也由於網路的瞬息萬變,如何有效可靠及快速反應網路的變化來維護路由表,並以路徑選擇更新的方式適時配送資訊給其他路由器,那便是動態路由協定的功能,而路由表的維護是由動態路由協定來進行,每一路由協定對於「最佳路徑」皆有不同的定義,因此路由協定的運作也是路徑選擇的優劣最重要的要素,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二、何謂動態路由協定(Routing)動態路由協定(Routing)簡單來說就是選擇資料傳送最佳的路徑,而動態路由協定是網路設備如路由器(Router)學習網路中路由資訊的方法之一,本協定使路由器能動態地隨著網路拓撲中發生變化(如某些路徑的失效、斷線或新設備的加入、新路由的產生等),更新其保存的路由表,使網路中的路由器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無需網路管理人員介入,而自動地維持一致的路由資訊,使整個網路維持正常狀態,從而保持網路的快速收斂和高可用性。
动态路由协议工作原理介绍动态路由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一种路由协议,它可以自动地更新路由表,实现路由的自适应和动态性。
本文将介绍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一、什么是动态路由协议动态路由协议是一种实现自动学习和更新路由表的协议,它可以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和链路状态,自动地选择最佳的路由路径,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其他路由器,从而构建和更新整个网络的路由表。
二、工作原理1.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是动态路由协议的一种常见类型,它的工作原理如下:(1)路由器通过交换链路状态信息,了解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
(2)路由器收集到链路状态信息后,会计算出到达其他路由器的最佳路径,生成路由表。
(3)当网络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会更新链路状态信息,并重新计算路由表。
2. 距离向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距离向量路由协议是另一种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它的工作原理如下:(1)每个路由器都维护一个距离向量表,记录到达其他路由器的距离。
(2)路由器周期性地向相邻路由器发送距离向量信息,用于更新路由表。
(3)当路由器收到相邻路由器的距离向量信息后,会根据这些信息更新自己的距离向量表,并重新计算最佳路径。
三、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1.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它以链路状态更新的方式,通过交换链路状态信息,计算并维护到达目标网络的最佳路径。
OSPF具有快速收敛、可扩展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大型企业网络和互联网中。
2.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是一种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以跳数作为距离度量标准,周期性地向相邻路由器发送更新信息,实现路由表的更新。
RIP具有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适用于小型网络。
3.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是一种路径向量路由协议,用于在互联网中交换路由信息。
动态路由协议概述动态路由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交换路由信息和自动选择最佳路径的协议。
在网络中,当数据包需要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时,路由器负责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跳路由器,直到抵达目的地址。
动态路由协议的作用就是帮助路由器选择最佳路径,以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方式是通过交互式的路由器之间的通信来传递路由信息。
当一个路由器加入到网络中时,它会向周围的路由器发送一个路由请求,请求附带了该路由器的网络拓扑信息。
其他路由器收到请求后,会将自己的路由表信息回复给请求的路由器。
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动态路由协议的路由信息交换网络。
RIP协议是一种基于跳数的协议,它通过每个路由器的跳数来选择最佳路径。
RIP协议每隔一段时间向邻居路由器广播自己的路由表信息,路由表以距离向量的方式存储。
RIP协议适用于小型网络,但对于大型网络来说,跳数的限制容易产生路由环路。
OSPF协议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协议,它通过每个路由器广播自己的链路状态信息,包括连接的网络、带宽、延迟等。
路由器根据收到的链路状态信息计算最短路径,选择最佳路径。
OSPF协议支持大型网络,并且有更好的路由计算能力,但实现较为复杂。
BGP协议是一种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协议,用于连接不同的自治系统。
BGP协议使用路径向量方式存储路由信息,路由器通过向邻居路由器发送更新消息来交换路由信息。
BGP协议适用于大型网络和互联网,但配置和管理较为复杂。
动态路由协议的使用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路由器需要正确配置和管理协议参数和路由策略,以确保选择最佳路径。
其次,路由器之间的邻居关系需要正确建立和维护,以保证路由信息的有效传递。
此外,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带宽分布等因素也会影响动态路由协议的性能。
总之,动态路由协议在计算机网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路由器选择最佳路径,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不同的动态路由协议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协议并正确配置和管理。
动态路由协议概述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思想:路由器之间互相交换路由表(距离矢量路由协议)链路信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1.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包括RIPv1、RIPv2 、IGRP 、BGP,其中IGRP是思科专有协议。
2.RIPv1 、RIPv2 、IGRP是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BGP是外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
3.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的工作方式是定期广播路由器自身的完整或部分路由表。
4.每个路由器把自己直连网络的路由的度量值设置为0,把它收到的来自其它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度量值增加一定的数值。
RIPv1的特征:1.它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使用跳数作为度量值,最大跳数15,超过15跳,就不再添加进路由表2.采用广播(255.255.255.255)进行路由更新3.更新周期为30秒4.管理距离:1205.不支持变长子网掩码VLSM,只允许使用标准的A、B 、C类网络地址,是有类别(Classful)的路由选择协议。
RIPv2配置:1.指定路由选择协议:# router rip2.除了要加入一条“version 2”以外,其他配置都与RIPv1配置相同。
work命令指定要发布的直连网络地址,不需要指定子网值,只指定标准A、B 、C类网络地址即可4.RIPv2靠识别配置在各个接口上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来支持变长子网掩码。
RIPv2的特征:1.也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支持认证2.同样使用跳数作为度量值,最大跳数15,超过15跳,就不再添加进路由表3.采用组播地址(224.0.0.9)进行路由更新4.更新周期也是30秒,同时支持触发更新5.管理距离也是1206.支持变长子网掩码VLSM,适合多数小型网络,是无类别(Classless)的路由选择协议10.20.30.0/24 172.16.1.0/24 172.31.255.0/24 R1(config)# router ripR1(config-router)# version 2R1(config-router)# network 10.0.0.0 R1(config-router)# network 192.168.1.0 第二个:R2(config)# router ripR2(config-router)# version 2R2(config-router)# network 172.16.0.0 R2(config-router)# network 192.168.1.0 第三个:R3(config)# router ripR3(config-router)# version 2R3(config-router)# network 172.31.0.0 R3(config-router)# network 192动态路由协议的作用:使用动态路由选择协议,如RIP 或OSPF 1.在每台路由器上指定它所直连的网段 2.所有的路由器互相交流它们直连的网段信息 或互相交流链路状态信息10.20.30.1/24172.16.1.1/24172.31.255.1/24192.168.1.1/30192.168.1.2/30192.168.1.5/30192.168.1.6/30192.168.1.0/30 192.168.1.4/303.所有的路由器都了解所有的网络4.路由表达到完整的稳定状态即“收敛(convergence)”状态。
动态路由协议引言在计算机网络中,动态路由协议是实现网络设备之间自动交换路由信息的重要方式。
动态路由协议允许网络设备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相关的配置信息,通过交互和交换路由信息,动态地学习和更新网络的路由表,从而实现灵活、自适应的路由选择。
本文将介绍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及其特点以及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场景。
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网络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自动化的路由学习和更新。
具体而言,动态路由协议的实现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邻居发现:网络设备首先需要发现相邻的网络设备并建立邻居关系。
这一步骤通常通过发送和接收特定的控制信息来实现。
通过建立邻居关系,网络设备可以了解到相邻设备的存在,并与之交换路由信息。
2.路由信息交换:建立邻居关系后,网络设备之间可以开始交换路由信息。
这些路由信息包括各设备所知道的网络地址和相关的路由选择度量值等。
路由信息交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跳跃式交换和洪泛式交换。
跳跃式交换是指路由信息只被发送到直接相邻的设备,而洪泛式交换则是指路由信息会被发送到所有相邻的设备。
3.路由表更新:在接收到其他设备发送的路由信息后,网络设备需要根据这些信息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更新路由表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最新的路由信息选择最优的路径进行数据传输。
4.路由选择:在路由表更新后,设备可以根据路由表中的信息选择最佳的路径进行数据的传输。
路由选择的标准主要包括路径的可达性、成本、带宽等因素。
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在实际的网络中,有多种动态路由协议可供选择。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及其特点:1.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是一种基于跳数的动态路由协议,它使用跳数(hop count)作为路径选择的度量。
RIP协议使用了一种称为。
03 动态路由协议简介3.1 协议介绍及其优点3.1.1 前景和背景知识1、动态路由协议的发展历程2、认识动态路由协议(Dynamic Routing Protocol):路由协议(动态路由协议/路由选择协议)是用于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通过路由协议,路由器可以动态共享有关远程网络的信息,并自动将信息添加到各自的路由表中。
3.1.2网络发现和路由表的维护1、路由协议的用途如下:1)发现远程网络2)维护最新路由信息3)选择通往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4)当前路径无法使用时找出新的最佳路径2、路由协议由哪些部分组成?1)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s)-某些路由协议使用路由表和/或数据库来完成路由过程。
此类信息保存在内存中。
2)算法(Algorithm)-算法是指用于完成某个任务的一定数量的步骤。
路由协议使用算法来路由信息并确定最佳路径。
3)路由协议消息(Routing protocol messages)-路由协议使用各种消息找出邻近的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并通过其它一些任务来获取和维护准确的网络信息。
3、动态路由协议的运行过程如下:1)路由器通过其接口发送和接收路由消息。
2)路由器与使用同一路由协议的其它路由器共享路由消息和路由信息。
3)路由器通过交换路由信息来了解远程网络。
4)如果路由器检测到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路由协议可以将这一变化告知其它路由器。
3.1.3动态路由协议的优点1、静态路由的优点:1)占用的CPU 处理时间少。
2)便于管理员了解路由。
3)易于配置。
2、静态路由的缺点:1)配置和维护耗费时间。
2)配置容易出错,尤其对于大型网络。
3)需要管理员维护变化的路由信息。
4)不能随着网络的增长而扩展;维护会越来越麻烦。
5)需要完全了解整个网络的情况才能进行操作。
3、动态路由的优点:1)增加或删除网络时,管理员维护路由配置的工作量较少。
2)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协议可以自动做出调整。
动态路由协议的概念及其优缺点认识动态路由协议: 什么是动态路由协议:路由协议是⽤于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动态路由协议分为内部⽹关协议(IGP)和外部⽹关协议(EGP)。
通过路由协议,路由器可以动态共享有关远程⽹络的信息,路由协议可以确定到达各个⽹络的最佳路径,然后将路径添加到路由表中。
动态路由协议可以⾃动的发现远程⽹络,主要的好处是:只要⽹络拓扑结构发⽣了变化,路由器就会相互交换路由信息,不仅能够⾃动获知新增加的⽹络,还可以在当前⽹络连接失败时找出备⽤路径。
动态路由协议⾃上个世纪⼋⼗年代初期开始应⽤于⽹络。
1982 年第⼀版 RIP 协议问世,不过,其中的⼀些基本算法早在1969 年就已应⽤到 ARPANET 中。
随着⽹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络的愈趋复杂,新的路由协议不断涌现。
⽹络发现和路由表维护: 动态路由协议的⽤途:交换路由信息,并将其选择的最佳路径添加到路由表中。
路由协议的⽤途如下: 1.发现远程⽹络 2.维护最新路由信息 3.选择通往⽬的⽹络的最佳路径 4.当前路径⽆法使⽤时找出新的最佳路径 路由协议由哪些部分组成: 1.数据结构 - 某些路由协议使⽤路由表和/或数据库来完成路由过程。
此类信息保存在内存中。
2.算法 - 算法是指⽤于完成某个任务的⼀定数量的步骤。
路由协议使⽤算法来路由信息并确定最佳路径。
3.路由协议消息 - 路由协议使⽤各种消息找出邻近的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并通过其它⼀些任务来获取和维护准确的⽹络信息。
动态路由协议的运⾏过程如下: (动态路由协议的运⾏过程由路由协议类型及协议本⾝所决定)1.路由器通过其接⼝发送和接收路由消息。
2.路由器与使⽤同⼀路由协议的其它路由器共享路由消息和路由信息。
3.路由器通过交换路由信息来了解远程⽹络。
4.如果路由器检测到⽹络拓扑结构的变化,路由协议可以将这⼀变化告知其它路由器。
以上就是动态路由协议的概念、分类、组成部分和优缺点的详细介绍,谢谢阅读,希望能帮到⼤家,请继续关注,我们会努⼒分享更多优秀的⽂章。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A Suzhou Institution動態路由協定之介紹吳秉特國立中興大學計算機及資訊網路中心台中市402國光路250號(04-22840306轉736)Email:peter@nchu.enu.tw壹、前言一、路由協定的用處網際網路在現今的社會中相當方便,資訊的傳遞相當方便快速,但在複雜的網路中資訊的傳遞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在網路的傳遞上最重要的設備之一便是路由器(ROUTER)了,而路由器的兩大功能,分別是路徑選擇(path determination)及分封交換(packet switching),進行分封交換相對容易一些,難的是如何判斷到達目的地網路的最佳路徑;所以路徑選擇就成了路由器最重要的工作。
路徑選擇由第 3 層,網路層所負責,此層的路由服務會利用網路的拓樸資訊來進行評估路徑,拓樸資訊可由管理員手動設定,或是透過在網路上執行的動態路由來收集。
而網路拓樸的最佳路徑所依據的便是路由表,其所記載的是為目的地ip位址所需推送出去的介面,所以路由表的正確與否對於網路的暢通實在是非常的重要,因為路由表的目的即提供最佳的資訊給路由器;也由於網路的瞬息萬變,如何有效可靠及快速反應網路的變化來維護路由表,並以路徑選擇更新的方式適時配送資訊給其他路由器,那便是動態路由協定的功能,而路由表的維護是由動態路由協定來進行,每一路由協定對於「最佳路徑」皆有不同的定義,因此路由協定的運作也是路徑選擇的優劣最重要的要素,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二、何謂動態路由協定(Routing)動態路由協定(Routing)簡單來說就是選擇資料傳送最佳的路徑,而動態路由協定是網路設備如路由器(Router)學習網路中路由資訊的方法之一,本協定使路由器能動態地隨著網路拓撲中發生變化(如某些路徑的失效、斷線或新設備的加入、新路由的產生等),更新其保存的路由表,使網路中的路由器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無需網路管理人員介入,而自動地維持一致的路由資訊,使整個網路維持正常狀態,從而保持網路的快速收斂和高可用性。
三、路由協定的目標理想路徑- 理想路徑與路由協定選擇最佳路徑的能力有關。
最佳路徑的計算則取決於權值與權重,但有些路由協定的最佳路徑卻不一定是理想路徑,例如,某路由協定可能使用跳躍的數目來決定,但在沒考慮到頻寬或可靠性的問題,導致其認為最小跳躍數之最佳路徑非為最理想路徑。
強健- 路由協定在面對不可預期的環境時(如硬體損壞、高負載狀況以及執行錯誤時) 必頇可以正確無誤地運作,因為路由器均位於網路的連接點上,所以當路由器有狀況時,會發生嚴重的問題。
所以最好的路由協定通常必頇能在不同的網路條件下通過測試且證實穩定。
彈性- 路由協定必頇也具有彈性。
換言之,路由協定必頇可以快速且正確地適應不同的網路環境。
例如,假設網路區段無法運作,許多路由協定可快速地為所有正常使用給定之區段的路徑選擇下一條最佳路徑。
路由協定可以程式化以適應網路頻寬的變更、路由器佇列大小、網路延遲時間以及其它變數。
簡單與效率- 路由協定的設計必頇簡單且具有效率,因執行路由協定的軟體,必頇在實體資源受限制的電腦上執行,所以效率將特別的重要,否則負載過大會導致網路的不穩定。
快速收歛-快速收歛是一項重要的考量。
收歛是一個執行於特定路由協定的網路設備群組,在拓樸突然斷線或變更後可以得到一致的網路拓樸之速度與能力。
當網路有事件發生時,如網路拓撲變更,造成路徑由通路變為斷路,或由斷路變為通路,路由器就會發送路由更新訊息,此時路由更新訊息會傳送到網路上,理想路徑會重新被計算最後並使所有路由器同意此理想路徑,這段時間便稱之為收斂時間。
收斂時間要越短愈好,如果路由協定收歛過慢,極可能會造成路由迴圈或網路中斷。
貳、路由協定種類的簡介路徑選擇中其所依據的方法及協定,又可分為靜態路由(static routing)、預設路由(default routing)及動態路由(dynamic routing)。
靜態路由(static routing):是一項由管理人員手動設定,其為固定的路由資訊交換,因無需發送路由更新的訊息來說,其比較不消耗系統資源且允許網管人員指定那些區域為限制區,所以安全性較高;當只能透過一條路徑來存取網路時,則只需靜態路徑即可,常用於存根網路(“stub” network)環境的設定或可預測網路流量且網路設計單純的環境中。
預設路由(default routing):也是由管理人員手動設定,設定方式與靜態路由相同,但其是作為在路由表尋找不到路徑時的預設路徑,因此對於傳送目的地未知的封包,便選擇預設路徑將封包送至網際網路,來作為對外路由。
以上兩者,由於設定簡單較無變化性,不為本文介紹重點,相較起來動態路由協定才是路由器的精華之一,也為路由器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動態路由中網路層連接數個網路並提供其使用者(即為傳輸層) 最佳式點對點封包傳送服務,且網路層會根據IP 路由表(由路由協定所建立)將封包從來源網路傳送到目的地網路,一旦路由器決定好傳送路徑後,即可進行封包交換作業,此作業包括由路由器的某一介面接收封包以及從另一個連接最佳路徑的介面或連接埠將此封包推送到目的地。
動態路由(dynamic routing):因為靜態路由系統在網路變更時無法作出任何反應,故不適用於現今大型且經常變動的網路,所以必頇使用動態路由協定。
動態路由是由管理人員啟動,而路由器可透過動態路由協定來交換路由資訊,相較靜態路由或預設路由來說比較消耗系統資源,但其可自動依環境變動來調整路徑,這是相當重要的,有了這項功能,路由器可在網路有中斷狀況時尋找替代備援路徑,來保持網路的暢通,甚至可在發現有更加快速路徑時切換傳遞路徑,也可將流量從同一會談導到網路上的不同路徑,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這就是所謂的負載分擔(loadsharing)。
參、動態路由協定之介紹依照自治系統,動態路由協定可分為內部閘道協定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和外部閘道協議EGP(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
如按照所執行的演算法,動態路由協定可分為距離向量(Distance Vector)、鏈路狀態(Link State),以及CISCO開發的混合型(Hybrid)路由協定。
以下動態路由協定皆可以完成路徑選擇的工作,但當路徑選擇演算法更新路由表時,其主要目標為判斷應納入表中之最佳資訊。
各路徑選擇演算法會各自解譯判斷何為最佳資訊。
演算法會為通過網路之各路徑產生一個數字,稱為權值(metric)。
一般來說,權值愈小,路徑愈佳。
大多數的路徑選擇演算法都可歸納為三個基本演算法:1.距離向量(distance vector):RIP2.鏈結狀態(link-state):OSPF3.混合型(hybrid):EIGRP這些演算法中,我們不能簡單的說誰好誰壞,因為演算法的優劣要依據使用的環境或收斂時間(time to convergence)來判斷,而以下便要介紹上列所列出的三個基本演算法。
一、距離向量(distance vector)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在眾多的路由協定中RIP可以說是最簡單和最原始的協定了。
使用RIP協定的路由器會將凡是它知道如何路由的目的地表列出來,同時也列出到達各目的地的距離。
至於距離的遠近則使用metric數值來表示,數值越高距離越遠。
這個權值通常是以hop-count值的多寡來定,當路由器發現有多條路徑可以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就會參考這個權值了,其中最低數字的權值之路徑,往往被當成是最佳路徑。
以下就特點來敘述RIP:RIP的路由更新RIP以內定的時間間隔(30秒)發送路由更新資訊。
當路由器收到包含某路由表的更新路由資訊時,就更新其路由表:再將該路徑的metric值加上1,發送記為下一跳躍(next hop)。
RIP路由器只維護到目的的最佳路徑(具有最小metric 值的路徑)。
更新了自己的路由表後,路由器立刻發送路由更新把變化通知給其他路由器,這種更新是與週期性發送的更新資訊無關的。
RIP的權值RIP之metric值使用hop-count來衡量來源網路到目的的網路之距離。
從來源到目的的路徑中每一次跳躍被加上一個跳躍值,此值通常為1。
當路由器收到包含新的或改變的目的網路表項的路由更新資訊時,就把其metric值加1然後存入路由表,發送者的IP位址就作為下一跳躍位址。
RIP運用最大跳躍數目來防止路由迴圈,其最大值為15。
如果路由器收到了含有新的或改變的路由表的路由更新資訊,且把metric值加1後成為無窮大(即16),就認為該目的網路不可到達。
RIP防止路由迴圈做法為了適應快速的網路拓撲變化,RIP運用了一些與其他路由協定相同的穩定特性。
例如,1.maximum metric(hop-count)─其定義hop-count值最大為15,在跳躍數到達16或以上時,該路徑便視為無效,即不可到達,其雖藉由此可防止路由迴圈的產生,但也限制其在大型網路環境的運作。
2.毒害反向更新(poison reverse updates):會送出一毒性反向更新訊息,然後刪除路由器路由表中受影響的路徑並將其鎖定3.水平分割(split-horizon):接收的路由表資訊,在作路由交換時,不再傳回給原發送的路由器。
4.計時器鎖定(hold-down timer):在hold-down timer時間為到達前,所得到metric值較差的路由資訊不予理會。
5.觸發更新(trigger update):當路由表發生變化時,則立即廣播給相鄰的所有路由器,而不是等待30秒的更新週期。
同樣,當一個路由器剛啟動RIP時,其便會發送廣播訊息。
收到此廣播的相鄰路由器即馬上更新,而不必等到下一個更新週期。
這樣,網路拓撲的變化會最快速的在網路上傳播開,減少了路由迴圈產生的可能性。
RIP計時器Timer的設定update timer:30秒(每隔30秒廣播路由資訊)。
invalid timer:180秒(距離上次收到update累積達180秒時,視為invalid(possible down)。
Hold-down timer:180秒flush timer:240秒(距離上次收到update累積達240秒時,則自路由表格中刪除)。
RIP的封包格式Command Field(命令欄位):用來辨別這個封包是屬於要求(1)或是回應(2)的封包。
這是個必要的欄位,因為整個封包的架構,不論是要求或者是回應,都是相同的。
Version Number Field(版本號碼欄位):用來區分現存二種RIP版本,即RIP v1 和RIP 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