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练习_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 格式:doc
- 大小:42.51 KB
- 文档页数:5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
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
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
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筐,骥奏止之。
寻坐.事免。
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
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
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
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
明旦,狼死于其所。
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
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
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
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
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
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
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
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
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
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
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
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
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
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
莅郡六年卒,年七十。
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B.寻坐.事免坐:因为C.奉敕以行.行:施行D.道不拾遗.遗:遗失,丢失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②骥上章自辨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以下四种: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一:判断句(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形式。
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悉”、“皆”、“为”、“本”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5)环滁皆.山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7)臣本.布衣【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作为判断句的主语。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
3.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二:倒装句四种类型:(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1)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宾语+动词),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奚”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宋何罪之有何以战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如:忌不.自信C: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心词+数量词)如:为人五..……为手卷、为念珠各一......,窗八尝遗余核舟一...(中心词+定语+者)如: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吴儿善泅者.数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状语后置(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和状语,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如:(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3)徐喷以.烟(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5)屠惧,投以.骨。
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一)用“…….者,……也”来表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乃信所以去也。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巩固练习一、选择题。
1.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彼且恶乎待哉?A.田园将芜胡不归B.都督阎公之雅望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D.今臣亡国贱俘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夫晋,何厌之有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悟已往之不谏D.莫之夭阏者5.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A.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B.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C.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D.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6.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高余冠之岌岌兮(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3)之二虫又何知(4)句读之不知(5)莫之能御也(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7)蚓无爪牙之利(8)然则一羽之不举(9)百姓之不见保(10)构怨于诸侯⑾奚以知其然也⑿何厌之有A.(1)(6)(7)/(2)(3)(4)(5)(8)/(9)(10)/(11)(12)B.(1)(7)/(2)(3)(4)(5)(8)(11)(12)/(6)/(9)/(10)C.(1)(12)/(2)(5)/(3)(11)/(4)(7)(8)/(6)/(9)/(10)D.(1)(7)/(2)(3)(5)(11)/(4)(6)(8)(12)/(9)/(10)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微斯人,吾谁与归?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奚以知其然也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乐夫天命复奚疑!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奚以知其然也?D.去以六月息者也。
9.下列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问征夫以前路多于九土之城郭去以六月息者也倚叠如山B.其自视也而莫之夭阏者杨意不逢歌台暖响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彼且奚适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宾主尽东南之美D.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则告诉不许宇文新州之懿范剽掠其人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微斯人,吾谁与归?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奚以知其然也C.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也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11.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戍卒叫,函谷举B.然今卒困于此C.其间一日阻风不行D.汉军至,无以渡1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C.汝是大家子 D.匪来贸丝,来即我谋13.对下面句子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秦王购之金千斤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④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⑤沛公安在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大王来何操⑧欲呼张良与俱去⑨珍宝尽有之⑩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
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
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
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
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
”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
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
”乃.欣然就职。
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
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
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
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
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
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
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六载矣。
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
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
馀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
子史诸集皆一遍。
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馀卷。
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
”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
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
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七》)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C.老而弥笃.笃:执着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2.下列各句中,加红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曰吾羞,不忍为.之下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3.把文言文中标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4.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
(2016年陕西省咸阳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张欣泰,字义亨,竞陵人也。
父兴世,宋左卫将军。
欣泰少有志节,不以武业自居,好隶书,读子史。
年十余,诣吏部尚书褚渊,渊问之曰:“张郎弓马多少?”欣泰答曰:“性怯畏马,无力幸弓。
”渊甚异之,辟州主簿,历诸王府佐。
世祖与欣泰早经款遇,反即位,以为立明将军,领禁旅。
欣泰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
下直辄游园池,著鹿皮冠,衲衣踢杖,挟素琴。
有以启世祖者,世祖曰:“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 ”后从车驾出新林,敕欣泰甲仗廉察,欣泰停仗,于松树下饮酒賦诗,制局监吕文度过见,启世祖。
世祖大怒,遣出外,数日,意稍释,召还,谓之曰:“卿不乐为武职驱使,当处卿以清贯。
”除正员郎。
巴东王子响杀潦佐,上遣中庶子胡请之西讨,使欣泰为副。
欣泰谓谐之曰:“彼凶狡相聚,所以为其用者,或利赏逼成,无由自溃。
若且顿军夏口,宣示福福,可不战而擒也,请之不从,进屯江津,尹略等见杀。
事平,欣泰徙为随王子降镇西中兵。
子隆深相爱纳,数与谈宴,州府职局,多使关领,意遇与遍眺相次。
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岗下面接松山欣泰复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
建武二年,虏围钟离城。
欣泰为军主,随崔慧景救援。
虏既为徐州军所挫,更欲于邵阳洲筑城。
慧素虑为大患。
欣泰日:“虏所以筑城者,外示婷大,实惧我蹑其后耳。
今若说之以彼此各愿罢兵,則其患自息。
”慧景从之,遣欣泰至虏城下具速此意。
及虏引退,而洲上余兵万人,求输五百匹马假道,慧景欲断路攻之。
欣泰说慧景曰:“归师勿遇,古人畏之。
死地之兵,不可轻也;胜之既不足为武,败则徒丧前功。
不如许之慧景乃听虏过。
(节选自《南齐书•张欣泰传》)5.下列对文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隶书:先秦时通行的一种字体。
B.志节:志向气节。
C.名素:素有名望的人。
D.假道:借路。
6.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B.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屏居/置宅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C.典签密以冶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居置宅南冈/下曲接松山/欣面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D.典签密以启闻/世祖怒/召还都/屏居家巷居置/南冈下面接松山/欣泰负弩射雉/恣情闲放众伎/杂艺颇多闲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欣泰喜欢读书愿愈以带兵打仗为职业,十多岁时,当别人问他弓马功夫怎样时,他回答说害怕骑冯,无力拉弓。
B.虽然齐世祖对张欣泰的率性而为提出了严厉批评,但还是能理解他不愿意当武将的想法,任命他担任了比较清闲且地位不低的文官。
C.张欣泰游览园林时身穿僧衣,手执禅杖,随皇上出巡时中途跑到松树下去喝洒赋诗,这些举动表明他对当时的现实十分不满。
D.张欣泰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干。
讨伐巴东王吋,主将胡谐之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吃了大亏;而崔慧景承对他言听计从,很顺利地解除了钟离城之围。
8.把文中标红的句子翮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与欣泰早经款遇,及即位,以为直阁将军,领禁旅。
(2)死地之兵,不可较也;胜之既不足为武,败则徙丧前功。
参考答案一1. 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大意应为“因为母亲过世而离职”。
忧:去世。
故把“忧”翻译为“忧虑”是不正确的。
2.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介词,对、给;介词,在。
B项,副词,于是、就。
C项,代词,他,代指王筠;代词,它(鹏)的。
D 项,代词,“传”所涉及的对象;助词,的。
3.(1)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2)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1)关键词语:当世、筠文、逮。
省略句:“以为”后面省略了“自己”,“逮”后面省略了“王筠”。
(2)关键词语:弘厚、高、见。
句式:“与刘孝绰见重当世”为被动句。
4.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分点作答。
【参考译文】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琅邪临沂人。
王筠幼年就聪敏灵悟,七岁能写文章。
十六岁时,写成了《芍药赋》,(辞藻)十分华美。
长大以后,安静爱好学习,和他的堂兄王泰齐名。
(当时)陈郡有一个叫谢览的人,谢览的弟弟叫谢举,也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给他们编赞语说:“谢家有览、举,王家有养、炬。
”炬即是王泰,养即是王筠,这些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初任被授予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一职,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
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
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的俊秀之才,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在江东超群出众,我能和这些前辈相比,有什么遗憾呢?”于是很高兴地去任职了。
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王筠写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强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在宴会上与别人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鲜妍美妙。
沈约曾经很平静地启奏高祖皇帝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有王筠无与伦比了。
”昭明太子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人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为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自拉着王筠的袖子,抚摩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就是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
”他被(太子)看重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王筠因为给母亲服丧离职。
王筠有孝顺的品性,为守丧而哀伤消瘦超过了礼法的要求。
守丧期满后,(他)因此患上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
中大通二年,调任司徒左长史。
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让(他)写作哀悼的策文(祭文),(他)又受到叹赏。
王筠天性宽宏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他在自序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抄书,老年的时候愈加执着。
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整理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愈加浓厚,渐渐地形成习惯并且养成性格,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
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已经四十六年了。
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
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隔三岔五地抄写。
其余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都是抄了两遍。
子史各集都(抄了)一遍。
不曾让别人替代,都是亲自抄录,大的小的共一百多卷。
不值得把它们传给好事的人,只是用以防备遗忘罢了。
”又在写给各个子女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里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世世代代都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
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族这样。
少傅沈约对别人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代连续不断的,而文学人才代代相传,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
’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各自该怎么努力吧。
”二5.A【解析】隶书汉朝时通行。
6.B【解析】译文:典签暗中把这些情况报告给世祖,世祖发了怒,将张欣泰召回都城。
张欣泰回来后闭门不出,在南山下修建了住宅,住宅对面就是松山,张欣泰每天带着弓箭去打猎,没有拘束地放任闲适之情,与歌女及各种艺人交往,非常安闲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