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7.44 MB
- 文档页数:43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范文大全)第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容易再会难,因而以送别饯行表达深厚的情意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还记得学过哪些送别诗吗?2、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请看诗题(揭题),谁来读,指导读出节奏。
二、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谈发现:比较这两个诗题,你发现了什么?① 都有一个“送”字。
② 都有地名。
③ 都有人名。
2、顺学情适时理解“之”“使”。
3、理解题目含义。
三、整体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都是送别诗,两位诗人会怎样送别自己的好友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2、练读——指名读、正音、点评。
3、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送别的呢?出示:——(时间),——(谁)在——(地点)送——(谁)去——(地点)。
朗读第一首诗前两句,填空。
4、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①怎样的三月才叫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理解“烟花”,学生想象画面)②这么美的景色如果让你用诗句来形容,你想到了哪句?③为什么是“西辞”呢?看地图分析。
5、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①诗人王维又是在什么时间送别友人呢?学生读诗句,填空。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王维眼中看到的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窗外绵绵的春雨、依依的杨柳……。
)③窗外那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只看到“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看到柳,即生挽留、不舍之意。
王维多想再留留自己的好友啊,可毕竟皇命难违,重任在身。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教学目标:一、日积月累(一)重点字词: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4.多音字:朝、舍、更、尽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2)写美观: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二、理解运用:(一)共性目标: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二)本课重点问题: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三、情感体验:(1)通过字里行间体会文中作者表达出的朋友间真挚的爱,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体验方法:真字酌句,朗读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教学准备:一、教师:(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预习提纲(或学案)学校:班级:姓名:一、日积月累(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20、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领悟本课咏物言志的表达方法.3.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2.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感悟墨梅的冰清玉洁和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
(见附件)教师:1. 多媒体课件.2.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精神文化的遗产,从开学至今,我们背诵了不少诗词,谁来为大家诵读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者是一首词。
2. 生自由背诵.3. 教师评价:你把古诗的韵味有声有色的表达了出来。
从一首首古典诗词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或豪放或婉约的诗人,感受到他们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或者志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20《古诗两首》)认识两位诗人.请齐读课题。
(二)出示两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注意读的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同时,结合预习思考,从两首古诗中你读懂了什么?2。
指名两位学生来读,一生读《石灰吟》,一生读《墨梅》。
3. 说说从两首古诗中读懂了什么?4. 男生读第一首,女生读第二首.5. 师生合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感知诗人志向,了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
过渡: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两首古诗,看看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特点,两位诗人有什么共同之处,好吗?先学习第一首《石灰吟》。
A 学习《石灰吟》1. (课件出示《石灰吟》)(1)讲解: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表达形式。
第六单元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
这组教材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卡罗纳》是篇略读课文,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
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
教学是通过让学生阅读这感人的故事,体会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理解、互相关爱,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写作方法。
《给予是快乐的》也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
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语文园地六》有五项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1. 看拼音写词语。
lú shān________hún zhuó________huái yí________。
2. 选字组词。
缘原圆园姻________因________圈公________侧厕则身________ 公________ 原________影。
3. 照样子写词语。
例:柳暗花明________。
4. 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_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_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
5. 根据古诗内容回答问题。
(1)“题西林壁”的“题”意思是________。
诗人从________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2)《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这是第________句诗所要表达的含义,这让人想起一句俗语:________。
6. 默写《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补充古诗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把诗句补充完整,其中“重”是多音字,诗中读音是________,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谁)在________(时候)________(做什么)的景象。
(3)“足”的意思是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
(4)诗中的“山西村”在()。
A.今山西省山西村B.今浙江绍兴C.今浙江杭州(5)诗中写景寓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告诉我们一个生活哲理: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Teaching plan of two ancient poems in lesson 20 of the fourth g rade volume I of PEP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案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谈话激趣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
(板书:诗仙)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
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
(板书:酒仙)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
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
(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
(板书:侠客)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1.读准诗题(1)谁来读读诗题?(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感受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的作用并积累送别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古诗了,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利用古诗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在送别诗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的作用并积累送别诗中常见的景物意象。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难怪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纷纷或诗或文或歌来送样朋友间的那份真情。
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过一首《赠汪伦》赠别自己的好友汪伦,还记得吗?
2、背诵古诗
3.公元730年,李白的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游历,在孟浩然临行前,李白来到长江边著名的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课件出示全诗,指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我听见了,广陵的“陵”字既是边音也是后鼻音,孩子们读得可好了,再读一次课题。
活动2【活动】根据学习古诗的方法自由学习
1、请孩子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古诗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古诗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