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暑假3套试卷

暑假3套试卷

暑假3套试卷
暑假3套试卷

孙觉

孙莘老觉①知②福州,时民有欠市易钱③者,系狱甚众。适有富人出钱五百万葺佛殿,(A)请于莘老。莘老徐.曰:“汝辈所以施钱,何也?(B)”众曰:“愿得福耳。”莘老曰:“佛殿未甚坏,又无露坐者,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C)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其获福岂不多乎?”富人不得已,诺之,即日输④官,囹圄遂空。(D)(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释】①孙觉,字莘老,宋朝高邮人。②知:任知州。③欠市易钱:欠债无力偿还。④输:缴纳

12.解释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莘老徐.曰()(2)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刚好有富人准备捐五百万钱修缮佛殿。

B. 你们这些人用来捐钱,这是为什么呢?

C. 哪里比得上用钱替囚犯们偿还债给官府。

D. 当天(就把钱)缴纳给官府,监狱就空了。

14.孙莘老不同意修葺佛殿的表面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孙莘老是个的人。(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6分)

上海鲁迅纪念馆

①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人物类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故居、鲁迅墓两个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始建于1951年1月,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上海四川北路的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新馆占地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

②鲁迅纪念馆新馆既了原二层庭院式的江南民居的特色,又了现代博物馆的理念,尤其在展厅陈列上独具一格。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①、学术报告厅“树人堂”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陈列厅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以专题划分为“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五个展区,再现了鲁迅的生平业绩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形式上注重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如灯光造型在“铁屋子中的人群”中的运用;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外,还充分应用了影视、场景模型等辅助手段,如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参观全国流动木刻展览会的腊像场景,如135度放映室以影视手法多侧面地表现《野草》的意境和内涵;还设计了多种观众参与互动的功能,运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技术和设备装置,如三味书屋电动模型、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等。鲁迅纪念馆的陈列手段新颖、独特,功能和设施已达到国际一流,反映了上海鲁迅纪念的学术成就,受到专家的好评,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馆藏文物主要由历年征集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鲁迅生前友好捐赠组成,有78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万余.件,包括手稿、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以及藏书等。这些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有162件,有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手稿,有译作《毁灭》原稿和鲁迅遗容石膏面模,上面残存有鲁迅的眉毛和胡须,都是极其珍贵的稀世珍品。

④上海鲁迅纪念馆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志愿者队伍,举办流动展览、“鲁迅杯”课本剧、文学社“寻访鲁迅足迹”等一系列活动,成为社会教学的第二课堂。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

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上海市红色旅游的主要景点之一。

【注】①朝华文库:“朝华文库”是鲁迅同时代人及相关专家、名人的文物资料专库。16.按照文意,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留融入B.保留融解C.保管融入D.保存融合17.第②段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陈列厅的特色。概括地说,鲁迅纪

念馆新馆展厅陈列上的独具一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2);(3)。(11分)

18.鲁迅纪念馆有两层,文章详写二层,略写一层的原因是。(3分)

19.鲁迅先生的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情节或人物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

去。请你仿照示例,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课文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故乡》《孔乙己》等)(3分)

示例: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孔乙己》)

仿写: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22分)

古董

①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②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③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④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

⑤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⑥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翻来覆去看了一遍,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⑦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⑧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龙井怎么还是龙井味?应该是普洱味呀……

⑨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jiàn赏功夫。

⑩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

○11吕尚双手将壶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12“你不早说。”“早说怎么?”“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为什么?”“缺钱用呀!”“现在不缺了?”“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13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

○14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15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茶壶即茶壶,打碎是瓦片。人间多少事,都被自己骗。

○16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一遍,然后长叹一声,

也!”

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

..

2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2分)。 jiàn赏( )

22.第④段划线句采用的记叙顺序,其作用是。(4分)

23.联系上下文,第⑥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描写,作用是。(4分)

24.关于“茶壶”的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在空白处填上相关人物的行为表现。(6分)

其他人常少山

(1)毫不在意

王先生鉴定并求购古董(2)

(3)留言明志

25.文末加点字“真人”的含义是。(3分)

26.作者以“古董”为题,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以古董这个外号的由来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它既是文章线索,也隐含了像常少山这样的人如古董般稀有可贵。

C. 借此批评吕尚、王先生等人热衷古董不惜重金求购的庸俗作法。

D. 以古董为喻,讽刺常少山的行为冥顽不化,不合时宜。

卷(十七)

苏秦刺股

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1、为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引.锥自刺其股()

A.连续B.牵引,拉C.拿D.伸长

(2)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

A.士兵

B.尽,终

C.死

D.终于

2.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指出其他含义,举课文为例,注明出处。

(1)游说.秦王含义:———————

他义:——————例句:—————————————出处:————他义:——————例句:—————————————出处:————(2)血流至足含义:————————

他义:————例句:————————————————出处:————他义:————例句:—————————————出处:———————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父母不以为子。

(2)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

4.文中“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5.请用成语“悬梁刺股”造一句句子。

哀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

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永之氓咸.善游咸:_______________

(2)乘小船绝.湘水绝:_________________

(3) 何不去.之去:________________

(4)有顷

..,益.怠有顷: _________益:___________ (5)已济.者立岸上济:________________

(6) 呼且号.曰号: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句“永之氓咸善游”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人被淹死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标题为“衰溺”,作者“衰”的是什么?(提示:结合柳宗元的身世,被贬官,同情百姓或者揭露社会的弊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涤生驻军安庆,有戚某自田间来。行李萧然,农服敝素,对人沉默不能言。曾颇爱之,将任以事。一日会食,值饭有稗①粒,某检出之而后食。曾默然,旋备资遣之行。某请其故,曾规之曰:“子食而去其稗。平时既非豪富,又未曾作客于外,辍耕来营不过月余,而既有此举动。吾乡人宁复如是耶?吾恐子之见异思迁,而反以自累也。”

[注释]①稗: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黍米,可做饲料。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农服敝素.( ) (2)将任.以事( )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恰巧饭里有稗子,这亲戚把稗子挑了出来并放在后面吃掉。

B.恰巧饭里有稗子,这亲戚先把稗子挑了出来,然后才吃饭。

C.值钱的饭里有稗子,这亲戚先把稗子挑了出来,然后才吃饭。

D.值钱的饭里有稗子,这亲戚把稗子挑了出来并放在后面吃掉。

14.曾涤生最终没有“将任以事”的原因是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 从曾涤生的角度,为上文拟一个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A.见微知著 B.见异思迁 C.知人善用 D.胆小甚微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2分)

养成好习惯

梁实秋

①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②例如说: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

③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礼是行为的规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点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见有些个孩子们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的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我们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该维持相当的礼貌。

④大声讲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试自检讨一番,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喧哗的行为?我们要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维持公共的秩序,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排队,不可争先恐后地去乱挤。

⑤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

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常听人讲起“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时间太多无法打发的样子。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句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

⑥吃苦耐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识。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过得俭朴的生活,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能耐得清贫。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之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罗马帝国盛时的一位皇帝,Narcus Aurelius,他从小就屏绝一切享受,从来不参观当时风靡全国的赛车比武之类的娱乐,终其身成为一位严肃的苦修派的哲学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是很值得令人钦佩的。我们中国是一个穷的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体验艰难,弃绝一切奢侈,尤其是从外国来的奢侈。宜从小就养成俭朴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⑦以上数端不过是偶然拈来,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16.根据上下文,填入笫③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要还要 B.如果那么

C.不仅而且 D.虽然但是

17.根据第⑤段内容,在该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3分)

其用意是在劝人。

18. 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5分)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第③~⑥段依次从(1) ;

(2) ;

(3) 三个方面展开论述。(9分)

20. “好的习惯千头万绪。”请你模仿第②段画线句,另举一个本文中没有提及的好习惯。(2分)

例如说: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26分)

香喷喷的女孩

①晓玮读初二的时候,由于家庭住房动迁,他转学来到市郊结合部的一所中学。一进班级,班主任刘老师就向全班介绍来自市重点中学的他,把他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同学们的目光直射在他的脸上,而他的目光虽也看着新同学,鼻子却在嗅着教室里一种他孩童时常吃的爆米花的香味,他估计学校周围有爆米花摊,而香味是从那儿飘过来的。

②晓玮的同桌梅梅,最初给他的印象是相貌普通,但很质朴;说话不多,但也不缄.言.。班上的男同学赵海向他透露,梅梅是外来人口,他父亲是干爆米花的。有时候她也帮着父亲干爆米花。晓玮明白了,教室里的爆米花香味来自他的同桌。

③班上的学生大都在学校吃饭,梅梅不是。她是为了替家里节约开支;可家里也没什么好吃的,她常常吃父亲拿回家的爆米花。时间久了,某种奇迹出现了:她身上开始散发出一股淡淡的爆米花香味,如果是周一早晨,她身上还隐隐有煤炭气息,这只有同桌的晓玮才感觉得到。

④有一天下午上课,梅梅迟到了足有半节课。进教室时,大口喘着气,那通红通红的脸上是汗水和黑黑的煤炭灰。同学们纷纷交头接耳,老师不高兴地沉下脸说,同学们,上课请保持安静。晓玮把自己的笔记本推给她,她感激地说谢谢。

⑤后来他得知,她父亲生了胃病,要动手术,她自己在替父亲干爆米花活。由于活多,误了上课时间,她来不及洗脸就赶到学校。赵海悄悄告诉他,梅梅很能干,她会用麦芽糖和爆米花拌起来做成爆米花糖卖。

⑥春天了,学校内的夹竹桃开了。红的,黄的,开得很灿烂美丽。周末的一天,赵海找上晓玮,神秘地说去一个地方。晓玮随他来到一条巷子,像侦察员似的看着前面。原来,那儿有一个爆米花摊,梅梅穿着一身旧迷彩军服,脸上黑黑的,两只手转着压力锅把手。不一会,只见她站起身,一只手用力一扳,在孩子们捂住耳朵的惊呼声中,一声轰

响,她隐在了烟雾里……晓玮突然感到脸皮发烧,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可憎,很卑鄙。

⑦周一,赵海在课间休息时,神气地对梅梅说,他和晓玮周末看见她了,说她穿着迷彩服像古代的花木兰似的。晓玮愤怒地上前冲动地推搡了赵海,他俩纠缠在一起。刘老师责备他为什么和赵海打架,但是他什么也没说,赵海也没说什么。

⑧转眼到了春游时,同学们都很兴奋,到了目的地,大家都像从笼中放飞的鸟儿一般雀跃,有的相互拍照,有的交换自带的零食糕点。梅梅带了一书包的爆米花糖,她想和同学们换东西吃。爆米花糖甜腻腻的,吃了口渴,还易蛀牙,同学们都不爱吃这“淘汰的土食品”(赵海语)。晓玮看到梅梅神情很尴尬,于是故意说自己喜欢吃爆米花糖,把自己带的蛋糕和面包都给了她。

⑨那天晚上,天黑黑的,又下起了雨。晓玮去了梅梅家,和她商量关于明天出一期黑板报春游专版的事儿。他们两人都是班委。晓玮到她家借居的小院门口,听到她和父亲正在争执。父亲说,你怎么能用爆米花去换同学的蛋糕呢?你同学会怎么看你?这蛋糕我不吃!梅梅说,这是我们同学间心甘情愿交换的。爹,你胃动手术不久,我想让你吃块蛋糕……

⑩晓玮赶紧离开,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小雨飘洒在他的脸上,竟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11春天去了。夏天来了。满街、满园的翠绿。在教室里,晓玮闻到了梅梅身上那一股甜甜的香味。

21.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缄言”在文中的意思是(提示:文中意思和意思不一样,要求结合内容。)

22.请将文中画线句改为陈述句。(2分)

23.第②段中说,“晓玮的同桌梅梅,最初给他的印象是相貌普通,但很质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梅梅的“质朴”在文中的具体表现:(1);(2);(3)(6分)

24.本文的标题为“香喷喷的女孩”,“香喷喷”既是指梅梅身上特有的那股爆米花的香味,又是赞扬梅梅具有的质朴、、等优秀品质。(4分)25.对本文第○11段的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以环境的描写衬托出愉悦的心情,令文章结尾优美动人。

B.以季节的替换显示出时间的推移,令文章结尾无限延伸。

C.以甜甜的香味来突出梅梅的品质,令文章结尾回味无穷。

D.以晓玮的嗅觉为线索来贯穿全文,令文章结尾呼应标题。

卷(十八)

出裘发粟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

读读练练

1.“而”字有时有转折作用,有时没有转折作用。下列句中的“而”字没有转折作用的一项是()

A雨雪三日而不霁

B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C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D逸而知人之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晏子入见,立有间间:——————————(2)温而知人之寒温:――――――――(3)逸而知人之劳逸:—————————(4)寡人闻命矣命:—————————3.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温而知人之寒寒:—————————凄神寒骨寒:——————————(2)逸而知人之劳劳:—————————无案牍之劳形劳:————————————

4.当晏子问“天不寒乎”时,景公为何笑了?

答:——————————————————————

5.晏子劝谏景公做怎样的国君?劝谏的效果如何?(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得麋麑,畜.之畜:_______________

(2)其.人怒,怛之其:_________________

(3)自是日.抱就犬日: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以为犬良.我友良:_______________

侍中,侍郎……词皆良.实良:_________________

于之俯仰甚善.良善:_______________

以咨诹善.道良善:_______________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良善:_______________

3.在括号内补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1)使()勿动

(2)稍使()与之戏

(3)走欲与()为戏

(4)自是日抱()就犬

(5)狼藉()道上

4.文中的家犬对麋鹿的态度怎么样?原因何在?

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外犬”看见麋鹿为什么会“喜且怒”?(提示:没有说原文就得用自己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麋鹿为什么会死在“外犬”口下?这样的结局给人什么启示?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①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②,便倡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③。公徐.云:“如此,将无④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泛海:坐船出海。②遽:惊慌。③不坐:坐不稳,不能安坐。④将无:莫非;恐怕;难道。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犹去.不止()②公徐.云()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从这件事考察他的气度,足够能安定朝廷与民间。

B.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气量,足以能够安定朝野上下。

C.于是人们审查他的度量,足够能镇守朝廷安抚民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