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 格式:pptx
- 大小:916.04 KB
- 文档页数:22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他们的争端与论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他们的矛盾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不要推翻清政府改良派否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认推翻清政府的必要。
康有为狂热地歌颂清朝统治者的“功德”,称颂康熙的“薄税”不仅为“中国数千年所无,亦为地球万国古今所未有。
”梁启超则声称攻击革命派推翻清王朝为“复仇主义”,要杀尽满人等。
他进一步推论:“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则必至于亡国。
”革命派针对上述谬论,进行了批驳,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推翻清王朝的必要性。
他们指出:秦始皇时,中国虽已废除封建,置郡县,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废除,一直延续至近代。
他们强调指出要“救亡”,就必须推翻清朝统治。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改良派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开明专制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改良派的立场。
康有为则继续鼓吹其“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相演的庸俗进化论,即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而后方可进入民主共和。
革命派指出,梁氏所言实际上是“朕即国家”的翻版,而人民在这样国家之中只是统治的客体而已。
革命派坚持资产阶级民权学说,批判上述观点,并认为中国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能推翻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孙中山指出:民主共和乃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三)要不要实行民生主义改良派攻击革命派关于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不同于欧美国家,不存在贫富悬殊现象,不必进行社会革命,实行土地国有必将阻碍社会生产事业的发展。
革命派则发表大量文章,充分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他们认为中国虽不像欧美贫富悬隔,但贫富依然存在,“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亦不可不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如何评价改良与革命对于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改良与革命都是在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地步下发生的,不能说每一次的改良与革命都是好的,但总体上它们对中国,尤其是近代中国产生过积极作用。
近现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发生过很多,改良有旧民主主义时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洋务运动中“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为那时的中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引进了西文书籍,创办了新式学堂,送幼童出国留学,创办工厂等等,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为当时的旧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希望,也为之后的新民主主义奠定了基础,虽然此时的改良只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再到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时,这时思想上的改良是彻底的,为中国引入了科学与民主、马列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中国的前进方向,培养了一代代的热爱民主、自由并为之奋斗的青年。
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的改良更是为经济相对落后的新中国注入了新血液,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综观之,近现代中国是以改革为主,但革命也起着不可忽视的决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会流血的,而改良则是相对温和。
我想,在国家相对和平的时候是不会有多少人希望发生革命的,现如今的中国也是。
在任何一个时期,一个国家都会有其一些弊病,改良的道路永远不会停止,革命的决心永远存在。
自1840年来的改良与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
改良与革命的道路是艰难的,但是崛起中的中国必须不断的如此前行下去。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良是两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首先,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回应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寻找解决这些危机的途径而提出的。
革命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而改良则主张在不改变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渐完善现有制度,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民素质。
虽然革命和改良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其次,革命和改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革命虽然采取了暴力手段,但它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新的政治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革命,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而改良则在保持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良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革命和改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革命虽然能够迅速推翻旧有的政治制度,但它在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革命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也容易导致民族分裂和社会分裂。
同时,革命的成果往往容易被掌握实权的人所篡夺,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公正。
而改良虽然能够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它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和传统观念的阻力,进展缓慢且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此外,改良也往往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虽然它们在手段、目标和结果上存在着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年来关于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关于革命与改良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革命是少数人煽动的,是激进主义的产物,还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于革命发生发展的原因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方面。
李泽厚在《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一文中认为,整个二十世纪都存在着政治激进主义,从谭嗣同到革命派都属激进主义者,“辛亥革命是搞糟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
与此观点相近,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革命者思想认识上的诸多误区造成的,是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人为努力的结果。
认为一个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也不可能在根本上有碍于它们的现代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们不明白现代化与殖民主义的分野,于是将推翻满清、民族独立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而陷入民族主义误区。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有待认真澄清的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即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客观的积极推动作用和消极阻碍作用哪个更大更小的问题。
同时还认为,革命者无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缺乏对政治民主化阶段性的深刻理解,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没有认识到,皇权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合法权威,是保证政府决策正常化和社会秩序稳定化的一种威慑力量,不知道“皇权的存在并不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以致不顾人民心理需要而一味要求废除皇权,陷入了民主主义的误区,对民主共和制度的追求则陷入了理想主义的误区。
认为“辛亥革命的条件并不充分具备,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当时辛亥革命之所以此时爆发,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
”与这些观点相反,更多的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绝非某种主观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与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产物。
许多学者都指出,辛亥革命的发生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
革命发生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突出表现为清政府自身的腐败无能,不能根据时代变化积极进行制度变革,难以动员广大人民参与民族解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再加上种种政策失误,最终导致清政府自身权威丧失,威信扫地,以致民怨沸腾,迫使社会各阶级阶层走向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
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
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良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因此,选择改良、避免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
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
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良机会的。
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良来挽救将倾之大厦。
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良不能说毫无成就。
然而,清政府的改良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
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良,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1908年8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
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则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清政府阻塞了改良之路,使社会普遍弥漫着革命情绪,只是等待着有人出来登高一呼。
1、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这两条道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和斗争方式。
这种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激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政治上的保皇派的激烈反对,一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理论上的争辩势不可免。
为此,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思想大论战。
思想论战围绕是否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是否要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否要实行平均地权的社会革命等方面进行。
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摘要:⾰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命只是近代中国⼈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都是不容抹煞的。
⾰命是“⽤暴⼒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产关系发⽣⽭盾⽽到⼀定的时机就要⽡解的上层建筑。
”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争⽅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对⽴,⼆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命1895年4⽉,甲午战争战败,⽇本逼迫中国在⽇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涨起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
1898年6⽉,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活⽅⾯推⾏新政的谕旨。
维新派企图通过⾃上⽽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社会制度的运动,⽽且是近百年来⼀系列改造和变⾰社会的伟⼤开端。
戊戌维新同以往⾃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切爱国的中国⼈、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发的时刻做出⾃⼰的抉择,投⼊改造中国的运动。
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图存的壮烈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