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格式:doc
- 大小:802.86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液分布图:
细胞外液体即是内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3,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还有脑脊液。
我们现在研究的只有前三种。
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属于人体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与外界环境相通的环境产生的)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血浆中的血细胞和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也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液体成分------血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激素、CO 2、O 2、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尿血液 素等)
有形成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二、细胞与外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食物 O 2 CO 2+H 2O H 2O 、无机盐 尿素、尿酸 H 2O 、无机盐
尿素。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单选题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 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 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答案】C【解析】解:A、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A错误;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C正确;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①处的液体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可知,①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分析题图货物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解析】解:由于血浆的无机盐浓度是0.9%,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故选:C。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B. 含有尿素、激素等化学成分C. 组织液和淋巴可以相互渗透D. 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有影响【答案】C【解析】解:A、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A正确;B、尿素等物质由组织细胞经过细胞代谢后释放到组织液中,激素是由分泌细胞直接释放到体液中的,因此内环境中会有这些物质,B正确;C、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终回流到血浆中,不能形成组织液,为单向的,C错误;D、血浆渗透压取决于其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D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第一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学习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3、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重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2、稳态的生理意义;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过程]一、体液体液:指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主要包括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者关系如下:二、内环境1、概念:细胞外液是人与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又称内环境。
2、组成: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等。
【探究活动1】1、下图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在右方框中用箭头表示细胞外液各组成之间物质是如何交换的?2、右上图,你能否归纳出下列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③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④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⑤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3、内环境成分:包括水、O2、CO2、无机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各种激素、抗体、代谢废物、血浆蛋白等有机化合物。
但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消化酶等蛋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注意:三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中的作用【探究活动2】下面是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途径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1、人体内细胞必需通过才能完成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2、与体内细胞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人体四个系统:、、、。
四、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理化性质:指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
(1)PH:正常人的血浆PH在7.35~7.45之间变动。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2)温度:人的体温在37.5℃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左右。
(3)渗透压:人的血浆渗透压在37℃时,约为770KPa,相当于生理盐水0.9%NaCl的渗透压。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稳态、环境与调节是现代生命科学核心理论之一。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多少?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起看看吧!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必备知识 (1)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7)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必备知识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①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1)内环境的概念:由②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a.血浆:③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组织液:存在于④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
c.淋巴液:存在于⑤淋巴管中,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内环境的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⑥直接环境。
名师点拨(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3)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⑦蛋白质⑧无机盐(2)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各成分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⑨蛋白质。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渗透压、酸碱度、温度三个方面(1)渗透压:指溶液中⑩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⑪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⑫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⑬Na+和Cl−。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⑭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⑮37 ℃左右。
名师点拨(1)血浆渗透压与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渗透压大致相等,故0.9%的NaCl 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又叫作生理盐水。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梳理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体液中除了水以外,还包括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其中,细胞内液占体液的2/3,血浆和淋巴占体液的1/3,组织液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2、血浆和组织液: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而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
3、淋巴:淋巴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淋巴液可以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是淋巴细胞等直接生活的环境。
4、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含量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与淋巴与血浆的含量相近,但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于Na+和CI—,而血浆渗透压则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同时,细胞外液还具有酸碱缓冲对,可以调节人体的内环境pH值保持稳定;人体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6、内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交换。
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直接与外界相连,属于外环境。
7、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排除细胞内特有的物质、排除细胞膜上的成分、排除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不能改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9、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神经系统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相互作用。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其中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P2)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P5)3.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P5)4.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P5)5.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P5)6.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其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P5)7.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P5)8.下列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①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丙酮酸分解、蛋白质合成(细胞内)②H2O2分解(细胞内)③食物中淀粉消化成葡萄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消化道)④抗原与抗体结合(内环境)⑤乳酸与NaHCO3反应(内环境)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1.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P10)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P10)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P11)5.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P11)第2章神经调节第1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人的神经系统就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P16)2.3.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人的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
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① B.②
C.③ D.④
3.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4.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6.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10.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
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1.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1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内环境
13.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14.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15.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16.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
下列各项中不会
..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17.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C.组织液
淋巴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18.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1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2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稳态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内分泌腺参与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22. 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二、多项选择题
24.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 .温度
B .酶
C .pH 值
D .渗透压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共80分。
25.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
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
与有氧呼吸的第 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
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
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
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的稳定有重要意
义。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 端与A 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
26.右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 ,其中A 代表 ,B 代表 ,C 代表 。
(2)填写图中D 、E 系统的名称:D ;E 。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 +和Cl _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 、 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 、 系统。
而CO 2的排出则要经过 、 系统。
[参考答案]
1—5 DBCDD
6—10 ADDCD
11—15 DBDDC
16—20 CCBBC
21—22 BC 23 ABD 24 ACD
25⑴ ②③ ⑵ 自由扩散 4 三
⑶②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⑷PH值
⑸氧气、营养物质等二氧化碳,尿素等
26(1)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2)消化系统排泄系统(3)消化系统循环(4)循环系统、排泄。
循环系统、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