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评析
- 格式:ppt
- 大小:500.50 KB
- 文档页数:42
《燕歌行》赏析《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全诗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第二层八句写战败,第三层八句写被围,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各层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
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紧接着描写行军:“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
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层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层写被围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第13课李凭箜篌引1.作家作品李贺(791—817),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27岁病逝。
其诗风格奇崛幽峭,浓丽凄清,被后人称为“”,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
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有“”之称。
作品:著有《昌谷集》,名篇《老夫采玉歌》等。
2.创作背景《李凭箜篌引》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
因善弹箜篌。
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3.给加线的字注音箜篌()神妪()瘦蛟()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1.长吉长吉体诗鬼《雁门太守行》3.kōng hóu;yù;jiāo4.弹奏;国都;形容乐音清脆;形容乐声清丽;引来1.前四句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有何艺术效果?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引起读者的兴趣,欲擒故纵。
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别具一格。
2.诗歌是怎样表现出“箜篌”演奏的优美音乐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描写、瑰丽的比喻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来写音乐,突显了李凭箜篌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1)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让长安城变得冷气森森;惊动了南天门的紫皇天帝;使补天石破,秋雨淅沥;令神山中神女捧琴,讨教绝技;让老鱼瘦蛟在幽涧里,跳波起舞;使月宫前吴刚倚树,彻夜不眠。
《伶官传序》■《伶官传序》赏析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
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
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
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
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眼光的。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可供人们借鉴。
这篇文章的写作艺术主要有三点。
第一,选材与剪裁。
本文属于史论性质,而用的主要是归纳论证方法。
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具体事例。
本文所用的主要事例是“晋王三矢”的故事,作者对此是下过一番选材和剪裁工夫的。
任何历史家撰写历史都会面临两项要求,即记事既要全面,又要可信,但二者往往发生矛盾。
为了全面最好能“有闻必录”,但所闻未必可信,所以又要遵守“无征不信”的原则。
“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是有影响的。
所以宋初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对此作了记录,以弥补薛居正等人所编的《旧五代史》的缺陷。
现在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如果仍然不用这条材料,恐怕难免被人讥为疏陋;而如果加以引用,却又无法证明它确实可信。
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处理方法:在《新五代史》的《庄宗本纪》中不用这条材料,表现了应有的谨严态度;同时却把这条材料写进《伶官传》的“序”中,并且加上“世言”二字,这就恰当地表明了这个材料的社会影响及其可信程度。
这一处理不但解决了求全与求信的矛盾,而且对《伶官传序》来说还是一种积极的选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分析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下面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分析,请参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分析篇1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一、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自主赏析(2份打包) Word版含解析第32课自主赏析项脊轩志1.作家作品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
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世称震川先生。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
《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其代表作。
2.背景解读归有光的远祖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追宗怀远之意。
他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
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
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志,名词,就是“记”的意思。
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1.字音识记①渗漉(shèn) ②修葺(qì) ③栏楯(shǔn)④偃仰(yǎn)⑤异爨(cuàn)⑥先妣(bǐ)⑦呱呱而泣(ɡū)⑧以手阖门(hé)⑨长号(háo)⑩扃牖(jiōnɡ)(yǒu)枇杷(pí)(pɑ)2.辨形组词①②③④3.通假字而母立于兹(通“尔”,你)4.一词多义(1)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环顾)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动词,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 子布、元表各顾妻子(动词,顾念)(2)稍余稍为修葺(副词,稍微)稍出近之(副词,逐渐)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名词,公家供给的粮食) (3)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放)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买)(4)去比去,以手阖门(动词,离开)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动词,距离)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动词,除掉,去掉) (5)归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返璞归真(动词,返回)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动词,回来)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动词,归顺)若水之归海(动词,归到一处)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动词,归还)5.词类活用(1)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2)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3)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面)(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5)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6)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上朝)(7)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6.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