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自动化及技术规定—气测函〔2017〕87号附件3:降水现象仪平行观测评估报告格式和内容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第41卷第2期 2020年6月气象研究与应用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V o l.41 N o.2J u n.2020李艳玉.D S G5型降水现象仪的数据评估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0,41(2) :93-96.Li Y a n y u.D a ta e v a lu a tio n a n d a n a ly s is o f D S G5 p r e c ip ita tio n p h e n o m e n o n in s tru m e n t[J].J o u r n a l o f M e te o ro lo g ic a l R e s e a r c h a n d A p p lic a tio n,2020,41(2):93-96.DSG5型降水现象仪的数据评估分析李艳玉(桂林市气象局,广西桂林541001)摘要: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降水现象仪自动观测数据和人工观测记录,对D S G5型降水现象仪进行评估和 分析。
结果表明,数据完整性较好,仅0.07%的缺测率。
数据准确性通过捕获率、漏报率、空报率和错报率来分析,其中 捕获率较高,平均为95.63%,但对弱降水的识别还需改进;漏报率较高,平均漏报率为33.62%;空报率和错报率较低,分别为17.81%和2.68%,但存在错误识别雪和冰雹的现象。
降水现象仪数据一致性较差,因观测数据分散不连续 导致,需进一步改进质控方法。
关键词:D S G5型;降水现象仪;数据质量;评估中图分类号:P41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49/ki.C N45-1356/P.2020.2.19 O S I D::圖引言为了加快国家自动气象站无人值守步伐,推动 气象现代化建设,2016年广西全区共安装了 93套 降水现象仪,其中桂林地面站安装的是DSG5型降 水现象仪。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空气负离子自动观测仪功能规格需求书(第3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24.01.19
•【文号】气测函〔2024〕11号
•【施行日期】2024.01.1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
正文
综合观测司关于印发空气负离子自动观测仪功能规格需求书
(第3版)的通知
气测函〔2024〕11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探测中心,相关单位:
为加强对空气负离子自动观测仪研发、生产和使用各环节的规范指导,提升仪器性能指标,中国气象局组织修订了《空气负离子自动观测仪功能规格需求书(第3版)》,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大气负离子自动观测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第2版)》(气测函〔2016〕19号)同时废止。
附件:空气负离子自动观测仪功能规格需求书(第3版)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24年1月19日。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实施细则为贯彻落实中国局、省局关于全而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和全而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业务运行方案》,结合本地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优化观测项目1•取消部分观测项目。
取消低云量、雪压、小型蒸发3项观测项目。
2.分类设置观测项目。
将地而气象观测项目分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观测项目和省局自定观测项目。
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观测项目: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能见度、地而温度(含草温)、浅层地温、深层地温、大型蒸发、日照、辐射、总云量、云高、毛毛雨、雨、雪、雨夹雪、冰雹、大风、露、霜、雾、轻雾、霾、浮尘、扬沙、沙尘暴、结冰、雷暴共31 项。
省局自定观测项目:雨淞、雾淞、电线积冰、积雪、雪深、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和平均重量7项。
二、改进观测方式1.仪器自动观测。
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能见度、地面温度(含草温)、浅层地温、深层地温、大型蒸发、日照、辐射、大风、毛毛雨、雨、雪、雨夹雪、冰雹19项,采用仪器自动观测。
从2020年4月1日起,降水现象仪单轨业务运行。
2.ISOS软件自动判识。
雾、轻雾、霾、浮尘、扬沙、沙尘暴6项,继续按现行观测方式,采用台站ISOS软件自动判识。
3.国家级业务单位自动综合判识。
除应急观测期间和特殊工作状态外,总云量、云高、露、霜、结冰、雷暴6项,由国家级业务单位采用自动综合判识开展观测。
4.省局保留的雨淞、雾淞、积雪、电线积冰、雪深、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和平均重量7个观测项目,其中雨淞、雾淞、积雪3项由国家级业务单位采用自动综合判识开展观测;电线积冰、雪深、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和平均重量4项目前可采用台站人工观测。
5.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全国目前处于试点建设阶段,待建设完成并通过业务化评估后,相关项目观测方式再行调整。
三、改革的主要任务(一)调整观测任务[•台站调减的任务(1)取消每天的人工定时观测(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每天8、21、24、17、20时,国家气象观测站每天8、24、20 时)。
DSG4降水现象仪性能分析评估作者:辛玮琦宋雄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24期摘要:自动观测降水现象是实现地面观测全自动化的重要一环,文章对DSG4降水现象仪的工作原理、数据传输、及观测性能进行分析评估,选取了宜春市10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在2017年9月2018年6月平行观测期间,降水现象仪所观测资料,分析降水现象仪在不同季节对不同降水现象的敏感度,同时通过与人工观测对比,分析二者存在的差异。
结果表明:降水现象仪所观测的降水现象基本符合本地天气气候的变化特征,其对降水现象的识别度较好,相较于人工观测,自动观测仪具有观测时间准确,观测精度高,随降水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等优势。
关键词:降水现象;自动观测;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天气现象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项目之一,降水现象是天气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降水现象自动化观测,提高观测质量和观测精度,在将减少人工负担的同时还拉伸了基层台站预报与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在其中提供了更加现代化更具价值的信息,降水现象自动化观测是加快气象现代化的重要进程之一。
早在2014年,江西省就完成了地面观测现代化改革,取消了13种天气现象,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陆续实现了能见度,蒸发,固态降水量的自动观测,到2017年3月,我省开始全面安装降水现象自动观测仪,9月初全省进行平行对比观测。
目前,DSG4型降水现象仪使用较为广泛,该仪器是采用了光学遥测技术的雨滴谱光学设备,能够实现对毛毛雨、雨、雪、雨夹雪、冰雹等多种降水类天气现象的观测和识别。
本文通过江西省宜春市10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平行观测以来,自动观测降水现象的数据统计,以及与人工观测降水类天气现象的对比,对降水现象仪对各类降水现象的判别进行分析,对于改善和提升大环境下降水现象自动观测的数据可用性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对减少降水误判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降水现象观测设备与资料本文中分析的降水现象观测设备为DSG4降水现象仪,该仪器为北京华创维想公司研发,由Parsivel2雨滴谱光学传感器、数据采集单元、通讯单元、供电系统附属安装设备(含立柱、支架、抱箍、线缆)及软件等部分组成。
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2012年4月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气象局先后建成了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三个区域大气本底站和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
2004年开始,启动了云南香格里拉、新疆阿克达拉和湖北金沙三个区域大气本底站的科学论证试验、前期建设等工作。
2001年通过实施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一期工程,逐步建立了基本覆盖沙尘暴源区、主要移动路径、严重影响区的沙尘暴观测站网。
从2005年开始,在沙尘暴观测站网的基础上,又拓展建立了大气成分观测网。
同时,部分省(区、市)气象部门还根据当地气象服务的需要,开展了与大气成分观测相关的环境气象观测工作。
随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各地气象服务工作的深入,大气成分观测已成为气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规范和指导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工作的开展,从2010年开始,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开展了《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编制工作。
本规范从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发展和服务需求出发,依据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指南》(Global Atmosphere Watch Measurements Guide)的基本技术要求,在总结多年来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科研活动的运行、管理和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经完善、总结和提炼而成。
本规范适用于大气本底站、沙尘暴观测站、大气成分观测站等开展的大气成分观测工作,以及各地根据地方气象服务需求开展的大气成分及相关观测工作。
相关的科学研究试验工作可参考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大气成分观测业务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数据记录的处理方法等。
大气成分观测仪器的具体安装、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以及业务软件的使用方法等由相应的技术手册规定。
大气成分观测中所涉及的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要求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基准辐射观测业务规范(试行)》执行,酸雨观测要求按照《酸雨观测业务规范》执行。
本规范由张晓春同志主持编写,陈永清、靳军莉、汤洁、孙俊英、徐晓斌、周凌晞、任芝花、孟燕军、郑向东、车慧正、林伟立、颜鹏、周怀刚、马千里、李菲、许正旭、耿福海、乜虹、何芳、云艳、赵大勇、杨晓武、张宇等同志参加编写。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技术比赛习题7答案5篇第一篇:地面气象测报业务技术比赛习题7答案一、填空(20分,每空0.5分)1、真太阳时,北京时。
2、空旷平坦,洼地,高大,地方性。
3、互不影响,观测操作。
4、草层,观测记录。
5、差异。
6、天气现象,湿度。
7、气象要素,其它。
8、地面,对象,边界层。
9、时空,气候,遥感遥测,一站。
10、气簿-1,气簿-1。
11、每月,更换新,正常感应。
12、地面气象测报业务。
13、降水强度。
14、每。
15、不足半年。
16、系统库,正常,正确。
17、定时。
18、一个,“A”,“-”。
19、合理。
20、12。
二、单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括号内,共10分,每题0.5分)1、( B )2、( C )3、( B )4、( A )5、( A )7、( C )8、( A )9、( B )10、( A )11、( C )12、( C )13、( A )14、( B )15、( B )16、( A )17、( B )18、( B )19、( C ) 20、( C )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在括号内打×。
共10分,每题0.5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6、(√ )17、(√ )18、(× )19、(× )20、(√ )四、简答(共15分)1、简述虹吸式雨量计内部机件的安装步骤(9分)先将浮子室安好,使进水管刚好在承水器漏斗的下端(2分);再用螺钉将浮子室固定在座板上(2分);将装好自记纸的钟筒套入钟轴(2分);最后把虹吸管插入浮子室的侧管内,用连接螺帽固定(2分);虹吸管下部放入盛水器(1分)。
2、简述自动气象站业务软件运行前需进行初始化的主要内容(6分)⑴ 对时(设定和修改采集器、计算机时钟) (2分)。
附件2降水现象仪软件参数设置及数据存储、传输要求为保障降水现象平行观测工作顺利开展,就降水现象仪软件参数设置及数据存储、传输等做如下要求。
一、降水现象仪通信参数设置降水现象仪通过RS-485/RS-232通信方式与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连接,通信参数要求:波特率为9600bps,数据位为8,停止位为1,无校验。
二、ISOS软件参数设置1.降水现象仪挂接参数设置点击“参数设置”下拉菜单,选中“观测项目挂接设置”,勾选“天气现象/已安装观测传感器/降水类天气现象”。
2. 降水现象数据综合处理参数设置(1)平行观测第一年①ISOS(集成版)软件点击“参数设置”下拉菜单,选中“人工录入参数”,不勾选“选项设置”标签页中“自动编发降水类天气现象”复选框。
降水现象平行观测上传数据文件由“降水现象平行观测软件”自动生成,相关参数设置详见“降水现象平行观测业务软件(Ver4.1.1.0)使用说明”。
②ISOS(全国版)软件MOI业务软件:点击“参数”下拉菜单,选中“台站参数”的“基本参数、观测项目”标签页,“一般观测项目”栏的“降水类现象”复选框选择“人工”。
降水现象平行观测上传数据文件形成的参数设置:勾选“降水现象整编”栏的“自动生成降水现象观测数据整编文件”项后,软件将形成“降水现象自动观测分钟数据zip格式压缩上传文件”和“降水现象观测数据整编文件”。
(2)平行观测一年后①ISOS(集成版)软件点击“参数设置”下拉菜单,选中“人工录入参数”,勾选“选项设置”标签页中“自动编发降水类天气现象”复选框。
降水现象平行观测上传数据文件由“降水现象平行观测软件”自动生成,相关参数设置详见“降水现象平行观测业务软件(Ver4.1.1.0)使用说明”。
②ISOS(全国版)软件MOI业务软件:点击“参数”下拉菜单,选中“台站参数”的“基本参数、观测项目”标签页,“一般观测项目”栏的“降水类现象”复选框选择“自动”。
降水现象平行观测上传数据文件形成的参数设置:勾选“降水现象整编”栏的“自动生成降水现象观测数据整编文件”项后,软件将形成“降水现象自动观测分钟数据zip格式压缩上传文件”和“降水现象观测数据整编文件”。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观测业务事故分级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观测业务事故分级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气发〔2015〕97号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加强观测业务管理,规范观测业务事故分级和认定,进一步提升观测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中国气象局组织制定了《气象观测业务事故分级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现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国气象局2015年12月31日气象观测业务事故分级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气象观测业务管理,规范气象观测业务事故分级和认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气象观测业务事故是指因人为原因造成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断,伪造涂改毁坏数据,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情况。
第三条观测业务事故分为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第四条事故责任主要包括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
直接责任指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直接造成事故发生应承担的责任;主要领导责任指因为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事故发生应承担的责任;重要领导责任指因对应管的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事故发生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章重大事故第五条伪造涂改毁坏原始观测数据。
第六条因人为原因导致出现以下观测业务中断情况:(一)新一代天气雷达单站出现连续30天以上观测数据全部缺失或错误。
(二)气象卫星的灾难性故障、一级故障,地面应用系统的一级故障。
(三)高空气象观测单站出现连续6个观测时次以上观测数据全部缺失或错误。
(四)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单站出现连续6天以上观测数据全部缺失或错误。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一.观测业务要求1.1观测时次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次定时观测。
(摘自气发〔2008〕475号)2、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一般站人工定时观测次数为每日3次(08、14、20时)。
(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1.2观测项目1、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地温(含草温)、雪深。
2、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云、浅层和深层地温、蒸发、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
3、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雪压、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
(1-3条摘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测函〔2013〕321号)4、有两套自动站(包括便携式自动站)的观测站,撤除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蒸发专用雨量筒、地温等人工观测设备;仅有一套自动站的观测站,仍保留现有人工观测设备。
(摘自气测函〔2013〕321号)5、云高、能见度、雪深、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设备已正式投入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相应的人工观测。
6、为了保持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延续性,张北、长春、寿县、电白、贵阳、格尔木、银川和阿勒泰8个长期保留人工观测任务的基准站,保留08、14、20时人工观测任务(含自记仪器记录整理)。
(摘自气测函〔2012〕36号、气测函〔2013〕321号)定时人工观测项目表1.3观测任务与流程1.每日观测任务(1)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工作状态良好、采集器和计算机运行正常、网络传输畅通。
具体时间各站自定,站内统一。
(2)每日定时观测后,登录MDOS、ASOM平台查看本站数据完整性,根据系统提示疑误信息,及时处理和反馈疑误数据;按要求填报元数据信息、维护信息、系统日志等。
(3)逐时上传地面小时数据文件、辐射数据文件,按规定上传加密数据文件。
附件:第十三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三届全国气象行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有关事项一、竞赛安排(一)竞赛地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二)竞赛日程安排竞赛日期:2018年11月中下旬,赛程3天。
表1 竞赛日程安排(三)代表队及参赛选手1.参赛资格本次竞赛面向各省(区、市)气象局以及气象行业其他部门所有从事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观测、预报或服务)的人员。
参赛选手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技能水平。
(2)累计工作时间3年及以上。
(3)年龄在45周岁以下。
已参加过三届全国竞赛或已在全国竞赛中取得个人全能前三名的人员不再参加本届竞赛。
2.参赛名额各省(区、市)气象局均组队参加竞赛,行业内相关单位可组队参加竞赛。
各代表队领队1名、教练1名、参赛选手3名。
3.参赛选手确定(1)各省(区、市)气象局参赛选手通过单位推荐和竞赛组委会抽取相结合的方式确定。
各省(区、市)气象局推荐两名参赛选手;竞赛组委会在各省(区、市)气象局所有符合参赛资格的人员中再随机抽取两名,其中一人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指定为参赛选手,另一人作为替补。
(2)气象行业其他部门自行推荐3名选手。
(四)参赛须知1.报到注意事项各参赛代表队应按时报到。
报到时,领队、教练、参赛队员应出示本人身份证,确认后发给工作证、参赛资格证。
2.机考注意事项本次竞赛所有科目均采用机考,由竞赛组织单位提供竞赛环境,包括电脑、键盘、鼠标和竞赛系统。
二、竞赛内容与评分标准本次竞赛包含四个科目:综合业务理论、监测预警服务、装备技术保障、观测数据处理,总分400分。
表2 竞赛科目及分值(一)综合业务理论1.竞赛内容考查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灾害风险业务和人工影响天气知识;天气学基本概念及天气分析与预报的基本思路、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卫星气象应用基本知识、天气预报与气象灾害预警的规定和标准;综合气象观测基础知识、观测自动化相关知识及业务技术规定、数据质量控制与气象资料应用,探测环境保护有关要求,业务发展政策及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附件: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气函〔2018〕84号)有关全面深入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必要性中国气象局党组按照党的十九大所确立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到2035年努力率先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
实现观测自动化,推进观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也是适应新时代气象工作要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关键点。
地面气象观测是覆盖面最广、需要人力资源最多的一项基础性业务。
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
然而,对照新时代气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仍然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结合不紧密,观测效益不高;二是新技术新方法在业务中研发和应用程度不够,观测自动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三是业务布局、业务流程不够集约、高效;四是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等。
因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
二、改革目标2019年1月1日完成全国国家地面观测站观测自动化整体切换工作,实现业务运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业务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台站岗位设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主要实现以下五方面的目标:1.完成观测项目优化调整,形成台站观测项目以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为主、省局自定为补充的业务布局,同时实现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促进观测效益的充分发挥。
2.依托技术创新,解决人工观测项目的自动化问题,实现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自动观测、数据在线质控和实时快速传输。
收稿日期:2019-9-1第一作者简介:邱海芝(1979-),女,黑龙江省饶河县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工程师.邱海芝1,王娜2,马繁东2(1.富裕县气象局,黑龙江富裕161200;2.齐齐哈尔市气象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富裕DSG5型降水现象仪平行观测数据探讨与分析1引言DSG5型降水现象仪是一种采用现代激光技术的光学测量系统,它可以测量包括毛毛雨、雨(阵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冰雹、未知类型降水等多种天气现象。
其工作原理是一个能够发射水平光束的激光传感器,当光束里没有降水粒子降落穿过时,接收器的输出电压最大。
根据降水粒子对激光信号的衰减影响程度,检测降水粒子的直径和下落末速度,确定降水粒子的图谱分布,从而输出降水现象类型。
富裕国家基准气候站于2018年1月开展DSG5型降水现象仪的平行观测业务,在设备运行12个月时间里,排除因设备电源模块损坏造成资料缺失和维护设备所致缺测数据,其他时间运转正常。
在满足资料完整性的前提下,将该数据记录情况以及数据评估过程中发现问题做总结分析。
2观测数据记录情况查看降水现象观测分钟数据文件(50742_weath -er_value_YYYYMMDD.txt ),降水现象观测数据整编文件(Z_SURF_I_50742_YYYYMMDD120000_O_weather-TEMP-YYYYMM.txt ),全年出现且记录的天气现象类型如表1在统计中首先发现,在A 与B 数据的记录方式表1天气现象记录降水现象观测分钟数据文件(A 数据)自动观测降水现象(B 数据)人工观测降水现象(C 数据)毛毛雨雨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阵雪阵雨冰雹未知现象雨毛毛雨雪阵性雨夹雪阵雪冰雹雨毛毛雨阵雨雨夹雪雪阵性雨夹雪上,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阵性雨夹雪、冰雹相对应记录为雨、毛毛雨、雪、阵性雨夹雪、冰雹,记录类型相同,而A 数据中“雨夹雪”在B 数据中则记录为“阵雪”。
附件3
降水现象平行观测评估报告
省(区、)市气象局
年月日
一、基本情况
1.平行观测安排部署情况
2.开展平行观测台站情况
3.平行观测开展时间
4.平行观测仪器设备情况(型号、厂家、技术性能等)
二、评估内容
评估分析分白天段和夜间段
对开展平行观测的各台站选取1整年的平行观测资料,在满足资料完整性的基本条件下,分别从数据准确性、现象发生时段一致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
人工观测到阵雨、阵雪、阵性雨夹雪在评估时分别按雨、雪、雨夹雪处理。
1. 数据完整性评估
观测数据以分钟数据为基本单位,对各厂家仪器的数据完整性作月缺测率评估。
剔除非仪器原因与维护造成的缺测记录,计算缺测率。
月缺测率=(月观测缺测次数/月应观测总次数)×100%
2. 数据准确性评估
根据自动站分钟降水量文件,将降水过程中的分钟降水量进行累加,该累加值与降水过程时长的比值即为该降水过程的平均雨强,为便于计算,将其单位统一为mm/h。
将平均雨强小于0.1 mm/h的降水视为非常小的降水,用vs表示;将平均雨强为0.1mm/h~1mm/h的降水过程视为小的降水,用s表示;将平均雨强大于1 mm/h的降水视为强降水,用mH 表示。
设定:
仪器正确识别某降水现象发生的过程次数----a;
仪器未能识别某降水现象分钟数----b;
无降水现象发生时仪器识别有该现象发生的分钟数----c;
仪器识别的降水类型与参考标准不一致的分钟数----d;
参考标准观测到实际发生该降水现象过程次数----A;
实际发生该降水现象分钟数----B;
无降水现象分钟数----C;
参考标准观测天气现象开始(结束)时间----T1(T2);
仪器观测天气现象开始(结束)时间----t1(t2);
捕获率:检验评估期间,仪器正确识别该降水现象发生的过程次数(a)占参考标准观测到实际发生该降水现象过程次数(A)的百分比。
漏报率:检验评估期间,参考标准观测到有某种降水现象发生,仪器未能识别该种降水现象的分钟数(b)占实际发生该降水现象分钟数(B)的百分比。
空报率:检验评估期间,参考标准观测为无降水现象发生,仪器识别有该现象发生的分钟数(c)占无降水现象分钟数(C)的百分比。
错报率:检验评估期间,参考标准观测到有某种降水现象发生,仪器错误识别该种降水现象的分钟数(d)占实际发生该降水现象分钟数(B)的百分比。
降水起止时间绝对误差:仪器观测降水开始(终止)时
间与参考标准观测降水开始(终止)时间差值的绝对值之和。
计算公式如下:
捕获率(%) = a/A * 100%
漏报率(%) = b/B * 100%
空报率(%) = c/C * 100%
错报率(%) = d/B * 100%
降水起止时间绝对误差=|t1-T1|+|t2-T2|
3.一致性分析
如果降水现象出现时间超过一分钟,还需进行降水现象发生时段的分析,以了解降水现象仪与人工观测的差异。
分别对两种观测方式记录某种降水现象起、止时间相差15分钟或以内、15分钟以上的现象次数和比例进行统计分析。
三、评估结论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依据降水现象仪满足业务运行要求的相关规定,逐站评估降水现象仪是否可满足业务需求,是否需要延长平行观测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