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宗室世系表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2
唐朝世系表
唐朝世系表如下: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柷;
扩展资料:
1、李弘为唐高宗嫡长子、太子,但先于其父去世,高宗赐谥“孝敬皇帝”。
唐中宗年间追尊为义宗,睿宗年间取消庙号,谥号孝敬皇帝保留,迁往洛阳供奉。
2、武后临朝称制。
3、李裕为唐昭宗嫡长子,太子。
900年十一月,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人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何皇后及后宫妃嫔,逼迫昭宗传位李裕,改名李缜,名义上尊被囚禁的昭宗和皇后为太上皇和太上皇后。
次年正月,昭宗复辟,将李裕改回原名,降封为德王(后改濮王)。
905年,朱全忠将李裕等九名兄弟一并杀害。
4、李耳是否存在及生卒时间均有争议。
中国古代历代世系——唐朝世系介绍【唐朝【618-907】,618年李渊逼隋恭帝杨侑让位建唐朝至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李柷,自立为帝,改国号梁,传14世21帝,共计289年。
】●唐朝世系表【618-907】【李姓】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01唐高祖李淵─02唐太宗李世民─03唐高宗李治┬05唐中宗李顯─唐殤帝李重茂【618-626】【627-649】【650-683】【705-710】││04唐則天后武曌├06唐睿宗李旦─07唐玄宗李隆基─08唐肅宗李亨┐【684-704】【710-712】【712-756】【756-762】││└章懷太子李賢─唐廣武王李承宏│┌──────────────────────────────────────────┘│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09唐代宗李豫─10唐德宗李適─11唐順宗李誦─12唐憲宗李純┬13唐穆宗李恆┬14唐敬宗李湛【763-779】【780-805】【805】【806-820】【821-824】【825-826】│││└襄王李僙───伊吾王李宣──□──────唐襄王李熅├唐絳王李悟├15唐文宗李昂【827-840】│││└16唐武宗李炎【841-846】│└17唐宣宗李忱─18唐懿宗李漼┐【847-859】【860-878】┌─────────────────────────────────────────┘│十三世十四世├19唐僖宗李儇【878-888】│└20唐昭宗李曄┬唐德王李裕【889-903】│└21唐哀帝李祝【905-907】●唐帝王介绍【一】高祖李渊【566-635】,在位8年【618-626】,年号【武德】。
出身贵族家庭,7岁时沿袭北周唐国公,后跟随杨坚,成为隋朝重臣,617年公开打出反隋旗号,不久攻陷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挟天子令诸侯。
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李渊逼隋恭帝禅位,建立唐朝。
先后消灭薛举、李轨、刘武周,620年大败窦建德与王世充,628年消灭梁师都统一全国。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618-907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宣皇帝李天锡光皇帝李虎太祖景皇帝(永康陵)-8子儿子:长子李延柏(南阳公)次子李真(谯王)三子李昞(世祖)-4子四子李璋(毕王)-2子长子李韶(东平王)子李道宗(江夏郡王)子李景恒(卢国公)子李道兴(广宁郡王)子李道立(高平王)子李鰅次子李孝基(永安壮王)五子李绘(雍王)子李贽(河南王)子李道玄(淮阳壮王)子李道明六世孙李汉子李德裕六子李祎(郇王)-3子长子李叔良(长平肃王)子李孝协子李孝斌子李思训子李思诲子李林甫次子李德良(新兴郡王)孙李晋三子李幼良(长乐郡王)七子李蔚(蔡烈王)-2子长子李安(西平怀王)-4子长子李琛(襄武郡王)次子李孝恭(河间元王)子李崇义(谯国公)子李晦子李荣三子李瑊(济北郡王)四子李瑰(汉阳郡王)次子李哲(济南郡王)子李瑗(庐江郡王)八子李亮(郑孝王)-2子长子李神通(淮安靖王)-11子长子李道彦(胶东郡王)次子李孝詧(高密王)三子李孝同(淄川王)孙李广业子李国贞子李锜四子李孝慈(广平王)五子李孝友(河间王)六子李孝节(清河王)曾孙李昇曾孙李暠曾孙李晕子李进七子李孝义(胶西王)八子李孝逸九子李孝锐次子李神符(襄邑恭王)-7子子李德懋五世孙李从晦子李文暕子李挺曾孙李程子李捷曾孙李石李昞世祖元皇帝(兴宁陵)-4子儿子:长子李澄(梁王)次子李湛(蜀王)-2子长子李博义(陇西恭王)次子李奉慈(渤海靖王)七世孙李戡三子李洪四子李渊(高祖)-22子李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献陵)-22子生于566年,父为世祖元皇帝李昞,母为独孤氏。
于618年称帝,年52岁,年号武德,于627年退居太上皇,年62岁。
卒于635年,享年70岁,在位9年,太上皇8年。
皇后: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献陵)皇子:长子李建成(废太子息隐王)-6子长子李承宗(太原王)次子李承道(安陆王)三子李承德(河东王)四子李承训(武安王)五子李承明(汝南王)六子李承义(巨鹿王)次子李世民(太宗)-14子三子李玄霸(卫怀王)四子李元吉(巢刺王)-5子长子李承业(梁郡王)次子李承鸾(渔阳王)三子李承奖(普安王)四子李承裕(江夏王)五子李承度(义阳王)五子李智云(楚哀王)六子李元景(荆王)七子李元昌(汉王)八子李元亨(酆悼王)九子李元方(周王)十子李元礼(徐康王)-3子子李茂(淮南王)子李璀子李延年十一子李元嘉(韩王)-6子长子李训(颍川王)次子李谊(武陵王)三子李谌(上党公)四子李譔(黄公)五子李钠子李叔璩子李炜十二子李元则(彭思王)十三子李元懿(郑惠王)-10子子李璥子李希言子李察言-2子长子李自仙子李夷简次子李×(陈留公)子李宗闵子李琳(安德郡公)子李择言子李勉十四子李元轨(霍王)-6子子李绪(江都王)孙李晖子李纯(安定王)十五子李凤(虢庄王)-7子长子李翼(平阳王)子李寓次子李茂融子李邕子李巨子李则之十六子李元庆(道孝王)-9子长子李诱次子李询子李微子李炼十七子李元裕(邓康王)十八子李元名(舒王)子李亶(豫章王)子李津子李万子李藻子李昭(鄅国公)十九子李灵夔(鲁王)子李诜(清河王)子李蔼(范阳王)子李道坚子李宇子李道邃(戴国公)二十子李元详(江安王)-7子子李×(永嘉王)子李皎(武阳王)子李从子李钦二十一子李元晓(密贞王)子李颖(南安王)子李勖子李亮二十二子李元婴(滕王)-18子子李修琦(长乐王)子李修信子李涉子李湛然李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昭陵)-14子生于598年,父为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母为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中国古代历代世系——唐朝世系介绍【唐朝【618-907】,618年李渊逼隋恭帝杨侑让位建唐朝至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李柷,自立为帝,改国号梁,传14世21帝,共计289年。
】●唐朝世系表【618-907】【李姓】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01唐高祖李淵─02唐太宗李世民─03唐高宗李治┬05唐中宗李顯─唐殤帝李重茂【618-626】【627-649】【650-683】【705-710】││04唐則天后武曌├06唐睿宗李旦─07唐玄宗李隆基─08唐肅宗李亨┐【684-704】【710-712】【712-756】【756-762】││└章懷太子李賢─唐廣武王李承宏│┌──────────────────────────────────────────┘│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09唐代宗李豫─10唐德宗李適─11唐順宗李誦─12唐憲宗李純┬13唐穆宗李恆┬14唐敬宗李湛【763-779】【780-805】【805】【806-820】【821-824】【825-826】│││└襄王李僙───伊吾王李宣──□──────唐襄王李熅├唐絳王李悟├15唐文宗李昂【827-840】│││└16唐武宗李炎【841-846】│└17唐宣宗李忱─18唐懿宗李漼┐【84 7-859】【860-878】┌─────────────────────────────────────────┘│十三世十四世├19唐僖宗李儇【878-888】│└20唐昭宗李曄┬唐德王李裕【889-903】│└21唐哀帝李祝【905-907】●唐帝王介绍【一】高祖李渊【566-635】,在位8年【618-626】,年号【武德】。
出身贵族家庭,7岁时沿袭北周唐国公,后跟随杨坚,成为隋朝重臣,617年公开打出反隋旗号,不久攻陷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挟天子令诸侯。
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李渊逼隋恭帝禅位,建立唐朝。
先后消灭薛举、李轨、刘武周,620年大败窦建德与王世充,628年消灭梁师都统一全国。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宣皇帝李天锡光皇帝李虎太祖景皇帝(永康陵)-8子儿子:长子李延柏(南阳公)次子李真(谯王)三子李昞(世祖)-4子四子李璋(毕王)-2子长子李韶(东平王)子李道宗(江夏郡王)子李景恒(卢国公)子李道兴(广宁郡王)子李道立(高平王)曾孙李涵子李鰅次子李孝基(永安壮王)五子李绘(雍王)子李贽(河南王)子李道玄(淮阳壮王)子李道明六世孙李汉子李德裕六子李祎(郇王)-3子长子李叔良(长平肃王)子李孝协子李孝斌子李思训子李思诲子李林甫次子李德良(新兴郡王)孙李晋三子李幼良(长乐郡王)七子李蔚(蔡烈王)-2子长子李安(西平怀王)-4子长子李琛(襄武郡王)子李俭次子李孝恭(河间元王)子李崇义(谯国公)子李晦子李荣三子李瑊(济北郡王)四子李瑰(汉阳郡王)次子李哲(济南郡王)子李瑗(庐江郡王)八子李亮(郑孝王)-2子长子李神通(淮安靖王)-11子长子李道彦(胶东郡王)次子李孝詧(高密王)三子李孝同(淄川王)孙李广业子李国贞子李锜四子李孝慈(广平王)五子李孝友(河间王)六子李孝节(清河王)曾孙李昇曾孙李暠曾孙李晕子李进七子李孝义(胶西王)八子李孝逸九子李孝锐次子李神符(襄邑恭王)-7子子李德懋五世孙李从晦子李文暕子李挺曾孙李程子李捷曾孙李石李昞世祖元皇帝(兴宁陵)-4子儿子:长子李澄(梁王)次子李湛(蜀王)-2子长子李博义(陇西恭王)次子李奉慈(渤海靖王)七世孙李戡三子李洪四子李渊(高祖)-22子李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献陵)-22子生于566年,父为世祖元皇帝李昞,母为独孤氏。
于618年称帝,年52岁,年号武德,于627年退居太上皇,年62岁。
卒于635年,享年70岁,在位9年,太上皇8年。
皇后: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献陵)长子李建成(废太子息隐王)-6子长子李承宗(太原王)次子李承道(安陆王)三子李承德(河东王)四子李承训(武安王)五子李承明(汝南王)六子李承义(巨鹿王)次子李世民(太宗)-14子三子李玄霸(卫怀王)四子李元吉(巢刺王)-5子长子李承业(梁郡王)次子李承鸾(渔阳王)三子李承奖(普安王)四子李承裕(江夏王)五子李承度(义阳王)五子李智云(楚哀王)六子李元景(荆王)七子李元昌(汉王)八子李元亨(酆悼王)九子李元方(周王)十子李元礼(徐康王)-3子子李茂(淮南王)子李璀子李延年十一子李元嘉(韩王)-6子长子李训(颍川王)次子李谊(武陵王)三子李谌(上党公)四子李譔(黄公)五子李钠子李叔璩子李炜十二子李元则(彭思王)十三子李元懿(郑惠王)-10子子李璥子李希言子李察言-2子长子李自仙子李夷简次子李×(陈留公)子李宗闵子李琳(安德郡公)子李择言子李勉十四子李元轨(霍王)-6子子李绪(江都王)孙李晖子李纯(安定王)十五子李凤(虢庄王)-7子长子李翼(平阳王)子李寓次子李茂融子李邕子李巨子李则之十六子李元庆(道孝王)-9子长子李诱次子李询子李微子李炼十七子李元裕(邓康王)十八子李元名(舒王)子李亶(豫章王)子李津子李万子李藻子李昭(鄅国公)十九子李灵夔(鲁王)子李诜(清河王)子李蔼(范阳王)子李道坚子李宇子李道邃(戴国公)二十子李元详(江安王)-7子子李×(永嘉王)子李皎(武阳王)子李从子李钦二十一子李元晓(密贞王)子李颖(南安王)子李勖子李亮二十二子李元婴(滕王)-18子子李修琦(长乐王)子李修信子李涉子李湛然李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昭陵)-14子生于598年,父为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母为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五代各朝宗室世系表2019620916879887.1889904913920903808923883923883884891923908926926926.5926.5860890879923931 947 934 887 937 884 898 948 927 918 919 920 993 943 936 899 944 945 896 922 931 951 951.1 926 955.12 935 968 968 968896五代宗室世己亥年系庚午月作者:鐘山風雨表戊子日注:此表根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本纪》、《列传》和《新旧唐书》《宋史》《辽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资料整理校对而成爵庙号谥号姓名表字别名世系出生日期去世日期享年封爵即位日期子女备注梁先祖世系肃祖宣元皇帝不详开平元年四月廿五日追907.6.8兴极陵敬祖光献皇帝朱茂琳肃祖长子永安陵宪祖昭武皇帝朱信敬祖长子光天陵烈祖文穆皇帝朱诚宪祖长子3子咸宁陵烈祖文穆皇帝朱诚诸子广王德靖王朱全昱烈祖长子贞明二年正月开平元年五月初九日907.6.22朗王烈祖次子唐乾符六年五月开平初追2子沛郡侯朱晃朱温、朱全忠烈祖三子唐大中六年十月廿一日852.12.5乾化二年六月初二日912.7.18六十一唐中和四年九月初二日884.9.247子5女宣陵沛郡王唐光启二年三月初一日886.4.8吴兴郡王唐光启二年十二月东平王唐龙纪元年三月梁王唐天复元年正月初十日901.2.1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907.6.5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诸子郴王朱友裕端夫太祖长子唐天佑元年十月博王朱友文德明太祖次养子唐咸通中乾化二年六月初三日912.7.19本作康勤郢王朱友珪小字遥喜太祖第三子唐光启中凤历元年二月十七日913.3.27皇帝乾化二年六月初五日912.7.21均王朱友贞朱锽朱瑱太祖第四子888.10.20龙德三年十月初八日923.11.18三十六初九日亡国乾化三年二月福王朱友璋太祖第五子贺王朱友雍太祖第六子龙德三年十月初七日923.11.17建王朱友徽太祖第七子康王朱友孜太祖第八子贞明元年十月廿四日915.12.3乾化中冀王朱友谦德光梁太祖养子后唐同光四年正月廿三日926.3.9梁开平初本名简西平王李继麟唐庄宗养子唐天祐十七年朱友恭李彦威唐天祐元年十月初四日904.11.13弑帝被诛广德靖王朱全昱诸子衡王朱友谅广王子唐师入汴,友谅与友能、友诲同日遇害;通鉴作亡国前遇害龙德元年七月廿一日921.8.26惠王朱友能房陵侯龙德元年七月十七日921.8.22邵王朱友诲朗王朱存诸子安王朱友宁安仁朱存子唐天复三年六月开平二年正月初一日追908.2.5密王朱友伦唐天复三年十月十五日903.11.6沙陀朱邪(李)氏先帝世系朱邪尽忠益度子元和三年唐德宗时酋长懿祖昭烈皇帝朱邪执宜尽忠子太和中同光元年闰四月追永兴陵献祖文景皇帝李国昌德兴懿祖子中和三年十月5子本名赤心;长宁陵陇西郡公李克用翼圣献祖第三子大中十年九月廿二日856.10.24天祐五年正月二十日908.2.24五十三中和三年8子新旧五代史具载薨于十九日;葬建极陵;墓志载亲养共二十五子陇西郡王中和四年大顺二年二月晋王乾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896.1.1武皇帝太祖武皇帝李克用诸子李存勖光启元年十月廿二日885.12.2同光四年四月初一日926.5.15四十二天祐五年正月葬雍陵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同光元年四月廿五日923.5.13永王李存霸太祖次子同光四年同光三年闰十二月廿三日926.2.8邕王李存美不知所终薛王李存礼太祖子申王李存渥睦王李存乂同光四年正月廿三日通王李存确同光四年四月雅王李存纪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诸子魏王李继岌庄宗长子同光四年四月廿六日926.6.9同光三年九月廿三日925.10.13无子一作五日(9.25)封李继潼庄宗次子并不知所终李继嵩庄宗第三子李继蟾庄宗第四子李继峣庄宗第五子献祖文景皇帝李国昌诸子及宗室李克让献祖子乾符六年十二月880.1-2李克恭大顺元年五月十五日890.6.6李克宁天祐五年二月二十日908.3.24李克勤新唐书·沙陀传载李克修崇远太祖从父弟咸通元年大顺元年三月三十一父德成李克修长子乾符中天祐十九年迁幕庭李嗣肱李克修次子乾符六年天祐二十年春四十五沙陀代北李氏皇帝世系惠祖孝恭皇帝李聿天成二年十二月廿九日追928.1.24遂陵毅祖孝质皇帝李教惠祖子衍陵孝靖皇帝李琰毅祖子奕陵德祖孝成皇帝李霓烈祖子庆陵李亶邈佶烈德祖子咸通八年九月初九日867.10.10长兴四年十一月廿六日933.12.15六十七同光四年四月初八日926.5.224子徽陵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初名嗣源同光四年四月二十日926.6.3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诸子李从审又名从璟明宗长子同光四年三月赐名继璟秦王李从荣明宗第二子长兴四年十一月二十日933.12.9长兴元年八月十一日930.9.6宋王李从厚小字菩萨奴明宗第三子天祐十一年十一月廿八日914.12.17应顺元年四月初九日934.5.24二十一长兴元年八月廿五日930.9.20闵帝陵闵皇帝长兴四年十二月初一日933.12.20鄂王愍皇帝应顺元年四月初四日934.5.19同日退位许王李从益明宗幼子长兴二年晋天福十二年六月初三日947.6.23十七长兴四年五月初三日933.5.29梁王,知军国事辽会同十年郇国公晋天福四年九月十五日939.10.30晋天福十二年五月十三日947.6.4潞王李从珂小字二十三明宗养子光启元年正月廿三日885.2.11清泰三年闰十一月廿六日937.1.11五十二2子1女本姓王氏;葬于徽陵之封中应顺元年四月初六日934.5.21李从珂诸子李重吉末帝长子应顺元年二月雍王李重美一名理美末帝次子清泰三年正月十七日936.2.12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嗣源诸侄李从璨明宗侄子天成四年三月十六日929.4.28洋王李从璋子良光启三年晋天福二年九月五十一晋天福元年十二月937.1-2兖王李从温德基晋开运三年二月廿三日946.3.28六十三一作楚国公;追封陇西郡王赵国公晋天福八年七月初五日943.8.8泾王李从敏叔达光化元年周广顺元年三月初一日951.4.9五十四晋天福中秦国公恭惠公汉乾祐元年晋先祖世系靖祖孝安皇帝石璟天福二年五月廿六日937.7.6义陵孝简皇帝石郴靖祖子惠陵睿祖孝平皇帝石翌一名昱肃祖子康陵孝元皇帝石绍雍臬捩鸡睿祖子昌陵;一作献祖宪祖孝元皇帝石绍雍诸子石敬儒天福八年五月初十日追开国伯石敬瑭宪祖次子后唐景福元年二月廿八日892.3.30天福七年六月十三日942.7.28后唐天成二年二月7子显陵后唐清泰三年五月初三日936.5.26辽天显十一年十月初九日936.10.26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长兴七年十一月十二日936.11.28宋王石敬儒子郑王石重贵石敬儒子天佑十一年六月廿七日914.7.22辽保宁六年六月十八日974.7.10天福三年十二月初三日938.12.27开运三年十二月十七日(947.1.11)降契丹(一作十六日)齐王天福六年十二月初一日941.12.21出皇帝负义侯辽会同十年正月初五日947.1.29辽应历中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诸子虢王石重英高祖长子后唐清泰三年七月初三日936.7.23天福七年正月初七日追942.1.26沂王石重信守孚高祖第二子天佑十五年天福二年六月廿六日937.8.5二十楚王寿王石重乂宏理高祖第三子天佑十六年十九郯王石重裔一作重胤高祖子夔王石重进高祖第五子陈王石重杲小字冯六高祖幼子未名而卒天福中石重睿高祖第七子不知其所终出皇帝石重贵诸子石延煦出帝长子一作高祖诸孙出帝养子石延宝出帝次子石氏宗室石万友睿祖第二子韩王石敬晖德昭秦王子天福五年四月初三日940.5.12一作名晖石曦石晖子天佑十七年宋淳化四年七十四天福八年赵王石万铨睿祖第三子石敬威奉信赵王子后唐清泰三年天福七年正月初六日追942.1.25石训石敬威子石敬赟德和石敬威弟唐光化二年开运三年十二月十七日947.1.11四十九一作名赟石敬德高祖弟石敬殷一作名殷剡王石重胤又作重允养为子汉先祖世系文祖明元皇帝刘湍天福十二年闰七月廿八日947.9.15懿陵恭僖皇帝刘昂文祖子沛陵翼祖昭献皇帝刘僎威陵;一作昭宪显祖章圣皇帝刘琠翼祖子肃陵显祖章圣皇帝刘琠诸子太原王刘暠显祖子唐乾宁二年二月初四日895.3.4乾祐元年正月廿七日948.3.10后晋开运元年三月六月十五日(947.7.5)改国号汉;睿陵北平王后晋开运二年四月后汉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后晋天福十二年二月十五日947.3.10北汉世祖神武皇帝刘旻初名崇唐乾宁三年乾祐八年十一月初一日955.12.17六十乾祐四年正月十六日951.2.2410余子通鉴作954年卒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知远诸子刘承训德辉晋天佑十九年天福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948.1.24二十六天福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948.1.27追封周王刘承祐高祖次子后唐长兴二年乾祐三年十一月廿二日951.1.2乾祐元年二月初一日948.3.14颍陵后汉皇帝隐皇帝刘承勋周广顺元年春世祖神武皇帝刘崇诸子湘阴公刘赟世祖长子周广顺元年正月十六日乾祐三年十二月高祖养子北汉睿宗孝和皇帝刘承钧世祖次子后唐天成元年天会十二年七月廿七日968.8.23四十三乾祐八年十一月辽史作二十日卒北汉皇帝刘继恩本姓薛睿宗养子后唐清泰二年天会十二年九月三十四天会十二年七月父钊刘继元本姓何宋淳化二年十二月十八日992.1.25广运六年五月初六日(979.6.3)降宋;追封彭城郡王彭城郡公宋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十一日979.6.8刘守节初名三猪刘继元子宋雍熙三年刘续在辽国为人质刘镐皆为继元所杀刘锴刘锜刘锡刘铣以佯愚获免宗室蔡王刘信高祖从弟乾祐三年十二月廿七日951.2.6周广顺初,追周郭氏先祖世系信祖睿和皇帝郭璟广顺元年五月初十日追951.6.17温陵僖祖明宪皇帝郭谌信祖子齐陵义祖翼顺皇帝郭蕴僖祖子庆祖章肃皇帝郭简义祖子唐天佑中钦陵庆祖章肃皇帝郭简子孙世系郭威庆祖子唐天祐元年七月廿八日904.9.10显德元年正月十七日954.2.22汉乾祐三年十二月廿七日嵩陵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广顺元年正月初五日951.2.13郭侗初名青哥太祖第二子乾祐三年十一月十三日950.12.24显德四年四月廿六日追封957.5.28杞王郭信初名意哥周柴氏世系克让宋乾德五年九月二十日967.10.25七十二柴荣柴守礼子晋天祐十八年九月廿四日921.10.27显德六年六月十九日959.7.27三十九广顺三年三月初五日953.4.20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显德元年正月廿一日954.2.26越王柴谊初名宜哥世宗长子吴王柴诚世宗次子柴諴世宗第三子柴宗训世宗第四子广顺三年八月初四日开宝六年三月初一日973.4.6显德六年六月初九日959.7.17七年正月初四日(960.2.3)逊位;顺陵恭皇帝显德六年六月二十日959.7.28显德七年正月初四日960.2.3燕国公柴熙让初名宗让世宗第五子曹王显德六年八月十七日959.9.22纪王柴熙谨世宗第六子宋乾德二年十月初六日964.11.12蕲王柴熙诲世宗第七子郭守愿初名守筠太祖侄左卫大将军郭奉超右卫大将军郭逊初名定哥右武卫大将军。
唐朝皇帝世系表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年限年号唐朝618年—690年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626(8年)武德618年-626年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627-649(23年)贞观627年-649年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650-683(24年)永徽650年-655年显庆656年-661年龙朔661年-663年麟德664年-665年乾封666年-668年总章668年-670年咸亨670年-674年上元674年-676年仪凤676年-679年调露679年-680年永隆680年-681年开耀681年-682年永淳682年-683年弘道683年中宗(被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84嗣圣684年睿宗(被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84-690(6年)文明684年光宅684年垂拱685年-688年永昌689年载初690年武周690年-705年则天大圣皇帝武曌690-705(16年)天授690年-692年如意692年长寿692年-694年延载694年证圣695年天册万岁695年-696年万岁登封696年万岁通天696年-697年神功697年圣历698年-700年久视700年大足701年长安701年-705年唐朝705年—907年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705-710(5年)神龙705年-707年景龙707年-710年恭宗殇皇帝李重茂710唐隆710年。
【唐】唐朝君主世系表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因皇室姓李,故又称李唐。
唐王李渊于618年逼隋恭帝禅位,推翻隋朝,改国号为唐,建立了唐朝。
690年,武则天篡唐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一直到705年,唐中宗复辟称帝,才恢复唐朝。
唐朝的国力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中期达到顶点,开元末年后逐渐走向下坡路。
尤其是发生于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朝沉重的打击,其后,中央政府控制力急剧衰弱。
唐末民变后,帝国中央政府实际权力被梁王朱温控制。
907年朱温逼唐哀帝禅位,唐朝灭亡。
唐代共延续了274年,传位21代。
唐代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大的成就,是中国历史当中的一个盛世。
同时,它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之一。
那时的东亚属国如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国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唐朝的很大影响。
唐朝皇帝世系表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年限年号①唐朝618年—690年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626(8年)武德618年-626年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627-649(23年)贞观627年-649年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650-683(24年)永徽650年-655年显庆656年-661年龙朔661年-663年麟德664年-665年乾封666年-668年总章668年-670年咸亨670年-674年上元674年-676年仪凤676年-679年调露679年-680年永隆680年-681年开耀681年-682年永淳682年-683年弘道683年中宗(被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84嗣圣684年睿宗(被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84-690(6年)文明684年光宅684年垂拱685年-688年永昌689年载初690年②武周690年-705年则天大圣皇帝武曌690-705(16年)天授690年-692年如意692年长寿692年-694年延载694年证圣695年天册万岁695年-696年万岁登封696年万岁通天696年-697年神功697年圣历698年-700年久视700年大足701年长安701年-705年③唐朝705年—907年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705-710(5年)神龙705年-707年景龙707年-710年恭宗殇皇帝李重茂710唐隆710年睿宗(复辟)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710-712(2年)景云710年-711年太极712年延和712年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712-756(44年)先天712年-713年开元713年-741年天宝742年-756年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756-762(6年)至德756年-758年乾元758年-760年上元760年-761年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762-779(17年)宝应762年-763年广德763年-764年永泰765年-766年大历766年-779年德宗神武孝文皇帝780-805(26年)建中780年-783年兴元784年贞元785年-805年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805永贞805年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806-820(15年)元和806年-820年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821-824(4年)长庆821年-824年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824-826(2年)宝历824年-826年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826-840(14年)宝历826年大和827年-835年开成836年-840年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840-846(6年)会昌841年-846年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李忱846-859(13年)大中847年-859年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859-873(14年)大中859年咸通860年-873年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873-888(15年)咸通873年-874年乾符874年-879年广明880年-881年中和881年-885年光启885年-888年文德888年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888-904(16年)龙纪889年大顺890年-891年景福892年-893年乾宁894年-898年光化898年-901年天复901年-904年天祐904年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904-907(3年)天祐904年-907年。
唐朝宗室亲王世系表,唐朝宗室可以王爷可以世袭吗唐朝宗室可以王爷可以世袭吗可以世袭。
唐朝皇族亦为关陇集团的成员─ 陇西李氏,人又称“驰李”。
因起府于太原,又称太原“李”氏。
始于唐高祖李渊。
李氏皇族与隋朝杨氏皇族有密切关系,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
唐朝宗室可以王爷可以世袭吗?皇帝的儿子封亲王(正一品),亲王的嫡长子袭封王位为嗣亲王(从一品),但是品级降了一级,而除了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只能封郡王。
嗣亲王的爵位理论上来说只要不犯事、不断子绝孙,都能世袭下去,但是就史书上记载的唐朝亲王世系而言,基本上也就是能传个三五代,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唐朝王爵怎么继承?唐朝王爵分为三等:亲王,嗣王,郡王其实嗣王只是比亲王底了半级皇帝子封亲王,亲王一子嗣其位,为嗣王。
比如唐朝皇帝有个儿子被封宋王。
那么就是亲王爵,他的世子继位就是嗣宋王。
其他的封郡王。
那郡王除了长子世袭郡王其他的儿子是比郡王还低的爵位,国公。
唐朝宗室是只有太子的儿子才封为郡王吧,亲王之子除嗣王外都是国公或郡公一级的了(忘记了是国公还是郡公,反正是这两个其中一个)。
唐朝的郡王级别也是一样很珍贵的。
若像你说的那样,唐朝的郡王那不是烂大街了,何况李家皇室可是超能生的哦。
唐朝的王爵世袭吗?唐朝的王爵可以世袭,但除了皇太子一脉以外,其他宗室,必须降级继承。
唐朝的爵位,宗室一般要降爵的。
皇帝的兄弟和儿子们封亲王,亲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中,继承人降一级,称嗣王,这个嗣王爵位倒是可以长期世袭下去。
个别儿子或者有特殊功劳恩典的可以封郡王,其他儿子只能封郡公,当然有时候封国公也是可以的。
嗣王和郡王的继承人封国公,其他儿子再降爵封,嗣王的继承人可以继承嗣王的称号。
宗室爵位继承肯定是比原爵位降一级,不过皇太子一脉比较特殊,皇太子的儿子们封郡王,这些郡王生的儿子也是可以封郡王的。
扩展资料隋唐宋时期封本姓宗族为王,不过和汉以及西晋相比,王只有爵位,没有封地的实际控制权。
唐朝封有异姓王,通常是立大功封,像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封王。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618-907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宣皇帝李天锡光皇帝李虎太祖景皇帝(永康陵)-8子儿子:长子李延柏(南阳公)次子李真(谯王)三子李昞(世祖)-4子四子李璋(毕王)-2子长子李韶(东平王)子李道宗(江夏郡王)子李景恒(卢国公)子李道兴(广宁郡王)子李道立(高平王)子李鰅次子李孝基(永安壮王)五子李绘(雍王)子李贽(河南王)子李道玄(淮阳壮王)子李道明六世孙李汉子李德裕六子李祎(郇王)-3子长子李叔良(长平肃王)子李孝协子李孝斌子李思训子李思诲子李林甫次子李德良(新兴郡王)孙李晋三子李幼良(长乐郡王)七子李蔚(蔡烈王)-2子长子李安(西平怀王)-4子长子李琛(襄武郡王)次子李孝恭(河间元王)子李崇义(谯国公)子李晦子李荣三子李瑊(济北郡王)四子李瑰(汉阳郡王)次子李哲(济南郡王)子李瑗(庐江郡王)八子李亮(郑孝王)-2子长子李神通(淮安靖王)-11子长子李道彦(胶东郡王)次子李孝詧(高密王)三子李孝同(淄川王)孙李广业子李国贞子李锜四子李孝慈(广平王)五子李孝友(河间王)六子李孝节(清河王)曾孙李昇曾孙李暠曾孙李晕子李进七子李孝义(胶西王)八子李孝逸九子李孝锐次子李神符(襄邑恭王)-7子子李德懋五世孙李从晦子李文暕子李挺曾孙李程子李捷曾孙李石李昞世祖元皇帝(兴宁陵)-4子儿子:长子李澄(梁王)次子李湛(蜀王)-2子长子李博义(陇西恭王)次子李奉慈(渤海靖王)七世孙李戡三子李洪四子李渊(高祖)-22子李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献陵)-22子生于566年,父为世祖元皇帝李昞,母为独孤氏。
于618年称帝,年52岁,年号武德,于627年退居太上皇,年62岁。
卒于635年,享年70岁,在位9年,太上皇8年。
皇后: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献陵)皇子:长子李建成(废太子息隐王)-6子长子李承宗(太原王)次子李承道(安陆王)三子李承德(河东王)四子李承训(武安王)五子李承明(汝南王)六子李承义(巨鹿王)次子李世民(太宗)-14子三子李玄霸(卫怀王)四子李元吉(巢刺王)-5子长子李承业(梁郡王)次子李承鸾(渔阳王)三子李承奖(普安王)四子李承裕(江夏王)五子李承度(义阳王)五子李智云(楚哀王)六子李元景(荆王)七子李元昌(汉王)八子李元亨(酆悼王)九子李元方(周王)十子李元礼(徐康王)-3子子李茂(淮南王)子李璀子李延年十一子李元嘉(韩王)-6子长子李训(颍川王)次子李谊(武陵王)三子李谌(上党公)四子李譔(黄公)五子李钠子李叔璩子李炜十二子李元则(彭思王)十三子李元懿(郑惠王)-10子子李璥子李希言子李察言-2子长子李自仙子李夷简次子李×(陈留公)子李宗闵子李琳(安德郡公)子李择言子李勉十四子李元轨(霍王)-6子子李绪(江都王)孙李晖子李纯(安定王)十五子李凤(虢庄王)-7子长子李翼(平阳王)子李寓次子李茂融子李邕子李巨子李则之十六子李元庆(道孝王)-9子长子李诱次子李询子李微子李炼十七子李元裕(邓康王)十八子李元名(舒王)子李亶(豫章王)子李津子李万子李藻子李昭(鄅国公)十九子李灵夔(鲁王)子李诜(清河王)子李蔼(范阳王)子李道坚子李宇子李道邃(戴国公)二十子李元详(江安王)-7子子李×(永嘉王)子李皎(武阳王)子李从子李钦二十一子李元晓(密贞王)子李颖(南安王)子李勖子李亮二十二子李元婴(滕王)-18子子李修琦(长乐王)子李修信子李涉子李湛然李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昭陵)-14子生于598年,父为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母为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唐朝宗室简介高祖二十二子:太穆皇后生隐太子建成及太宗、卫王玄霸、巢王元吉,万贵妃生楚王智云,尹德妃生酆王元亨,莫嫔生荆王元景,孙嫔生汉王元昌,宇文昭仪生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崔嫔生邓王元裕,杨嫔生江王元祥,小杨嫔生舒王元名,郭婕妤生徐王元礼,刘婕妤生道王元庆,杨美人生虢王凤,张美人生霍王元轨,张宝林生郑王元懿,柳宝林生滕王元婴,王才人生彭王元则,鲁才人生密王元晓,张氏生周王元方。
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恆山王承乾、濮王泰,杨妃生吴王恪、蜀王愔,阴妃生庶人祐,燕妃生越王贞、江王嚣,韦妃生纪王慎,杨妃生赵王福,杨氏生曹王明,王氏生蒋王恽,后宫生楚王宽、代王简。
高宗八子:则天顺圣皇后生中宗、睿宗及孝敬皇帝弘、章怀太子贤,后宫刘氏生燕王忠,郑氏生原王孝,杨氏生泽王上金,萧淑妃生许王素节。
中宗四子:章庶人生懿德太子重润,后宫生庶人重福、节愍太子重俊、殇帝重茂。
睿宗六子:昭成顺圣皇后窦氏生玄宗,肃明顺圣皇后刘氏生让皇帝,宫人柳氏生惠庄太子,崔孺人生惠文太子,王德妃生惠宣太子,后宫生隋王隆悌。
玄宗三十子:元献杨皇后生肃宗,刘华妃生奉天皇帝琮、靖恭太子琬、仪王璲,赵丽妃生废太子瑛,钱妃生棣王琰,皇甫德仪生鄂王瑶,刘才人生光王琚,贞顺武皇后生夏悼王一、怀哀王敏、寿王瑁、盛王琦,高婕妤生颍王璬、郭顺仪生永王璘,柳婕妤生延王玢,钟美人生济王环,卢美人生信王瑝,阎才人生义王玭,王美人生陈王珪,陈美人生丰王珙,郑才人生恆王瑱,武贤仪生凉王璿,汴哀王璥,余七王早夭。
肃宗皇帝十四子:章敬皇后生代宗皇帝,宫人孙氏生越王亻系,张氏生承天皇帝,王氏生卫王佖,陈婕妤生彭王仅,韦妃生兗王僴,张美人生泾王侹,裴昭仪生襄王僙,段婕妤生杞王倕,崔妃生召王偲,张皇后生恭懿太子佋、定王侗,宫人生郓王荣、宋王僖。
代宗皇帝二十子:睿真皇后沈氏生德宗皇帝,崔妃生昭靖太子,独孤皇后生韩王迥;余十七王,睦王述、丹王逾、恩王连、韩王迥、简王遘、忻王造、益王乃隋王迅荆王选蜀王溯韶王暹、嘉王运、端王遇、循王遹、恭王通、原王逵、雅王逸德宗皇帝十一子:昭德皇后王氏生顺宗皇帝;舒王谊,昭靖太子之子通王谌虔王谅肃王详文敬太子謜资王谦代王諲昭王诫钦王谔珍王諴顺宗二十三子:庄宪皇后王氏生宪宗皇帝;王昭仪生郯王经;赵昭仪生宋王结;王昭仪生郇王综;王昭训生衡王绚;均王纬溆王纵莒王纾密王绸邵王约集王缃冀王絿和王绮钦王绩会王纁福王绾珍王缮抚王昽岳王绲袁王绅桂王纶翼王绰蕲王缉宪宗二十子:穆宗皇帝、宣宗皇帝、惠昭太子宁、澧王恽、深王悰、洋王忻、绛王悟、建王恪、鄜王憬、琼王悦、沔王恂、婺王怿、茂王愔、淄王协、衡王憺、澶王忄充、棣王惴、彭王惕、信王憻、荣王忄责。